|
|
中文名:坡鹿
中文別名:眉杈鹿、眉角鹿、澤鹿
拉丁文學名:cervus eldii hainanus
英文名:eld's deer, thamin
分類:
偶蹄目 artiodactyla
鹿科 cervidae
鹿亞科 mervinae
鹿屬 cervus
瀕危信息:
cites 附錄i
iucn:瀕危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
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等級:1級 |
|
坡鹿為中型鹿類。外形與梅花鹿相似,但體形較小,花斑較少。而且頸、軀體和四肢更為細長,顯得格外矯健。雄鹿具角,第一眉叉自基部嚮前側平伸出,與主幹幾乎成彎弓形。毛被黃棕、紅棕或棕褐色,背中綫黑褐色。背脊兩側各有一列白色斑點,仔鹿的斑點尤為明顯,成年鹿鼕毛斑點不明顯。一般體長為160釐米左右,肩高104-110釐米,體重60-100千克。體形狹長,頸部和四肢也較為細長,背鬣不明顯,主蹄狹窄而尖,側蹄小。雌獸的頭上沒有角,雄獸頭上角的形狀很特殊,有一個較大的眉杈,嚮前長出,然後稍微嚮上彎麯,而主幹則先嚮後,然後再彎麯嚮上,並嚮前伸展。主幹下面不分叉,看來好像沒有次叉、三叉,其實是分叉的位置較高,都長到了主幹的上端。主幹與眉杈接連起來,形成一個大角度的弧形,幾乎呈彎弓狀,上端生有3-6個長短不一、又尖又細的小尖,這種角型顯然與梅花鹿和其他鹿類不同。角的長度約為100釐米以上,粗12-13釐米,角尖相距78釐米以上,眉杈也很長,可達45釐米。體毛一般為赤褐色到黃褐色,背部顔色較深,背中央由頸部至尾巴的基部有一條縱行的黑褐色脊帶紋,帶紋兩側點綴着白色花形斑點,每個斑點如銅錢般大小,間距為3釐米左右,此外在臀部也有少許白色斑點。雄獸的毛色比雌獸的深,特別是在發情交配季節,顯得更為濃豔。到了秋末鼕初,全身便都換成長而濃密的鼕毛,白色的斑點也都褪去,幾乎完全消失,一直到翌年春天,這些斑點纔又逐漸顯現。體側及四肢外側的體色較淡,腹部和四肢內側則為灰白色。顔面部及耳朵的背面為黃褐色,耳緣帶有黑色,耳內為白色。尾巴的背面為慄棕色,腹面為白色或淡褐色。 |
|
棲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區。性喜群居,但長茸雄鹿多單獨行動。坡鹿喜集聚於小河𠔌活動,警覺性高,每吃幾口便擡頭張望,稍有動靜便疾走狂奔,幾米寬的溝壑一躍而過。取食草和嫩樹枝葉,也喜歡到火燒跡地舔食草木灰。發情交配多在4-5月份。在發情期,雄性之間為獨霸雌鹿群而發生激烈格鬥。孕期7-8個月,每胎1仔。坡鹿分佈範圍狹窄,數量很少。 |
|
國內衹分佈於海南島。曾廣泛分佈於山區外圍的丘陵臺地,本世紀初內圍低山,如瓊中的和平、東南部的萬寧三更羅等地都有分佈。50年代前後山地北部的屯昌、儋縣,南部的崖縣、樂東等地也有廣泛分佈。目前僅局限在島西南部的東方、白沙的個別地點。國外分佈於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 |
|
坡鹿性喜群棲,但長着長長的大角的雄獸卻大多單獨行動。通常可以看見成雙成對或3-5衹在一起組成群體,集散於小溪旁或溝𠔌內的草坡和濕潤的田地中,以及火燒跡地等,其中主要為雌獸和幼仔。在發情配偶期間,集群現象更為明顯,最多時約有12衹左右。覓食活動多在早晨和傍晚,尤其在大雨過後更是活動頻繁。它較為耐旱和耐熱,雖然喜歡在有水的草地附近覓食,但尚未發現有進行洗浴或泥浴的現象。據說過去坡鹿數量很多的時候,也常在白晝覓食,甚至接近或混入放牧的傢畜群中,後來由於人們活動的影響,纔被迫於早晨和夜晚活動。它的視覺和聽覺都非常銳利,奔跑更是十分迅速,特別善於跳躍。在覓食的時候警覺性也很高,每吃兩三口便擡起頭來四處張望,諦聽原野上的動靜,匆匆吃食完畢後,即行遁藏。一旦發現敵害,立即疾馳狂奔而去,雖有數米高的喬木、灌叢或數米寬的河溝,皆能一躍而過,因此還有許多關於它會“飛”的傳說。因為在坡鹿的産地也大多分佈着水鹿,所以還流傳着水鹿喜歡咬食坡鹿的茸角的說法,因而這兩種鹿從不混居。事實上,水鹿的棲息地主要是海拔較高的山麓地帶,而坡鹿的活動區域有所不同。
坡鹿的主要食物是青草和嫩樹枝葉等,種類有竹節草、丁癸草、雞占、鵲腎等,也吃番茨葉、嫩稻苗、蔗苗等作物,尤其喜歡吃水邊或沼澤地裏生長的水草。此外,它還經常舔食????鹼土,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礦物質和????分等。 |
生長繁殖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
坡鹿的發情期多在4-5月份,這時已經進入雨季,樹木抽芽,野草茁壯,食物十分豐盛,使其身體逐漸肥壯。雄獸為了爭奪配偶而發生激烈的角鬥,常常弄得遍體鱗傷,獲勝者便與雌獸交配,並且一直相伴到發情期結束,如此才能留下更為強壯的後代。懷孕的雌獸多在10-11月間生産,每胎僅産1仔。初生的幼仔體重約為3-4千克,身上長有白斑,毛色大體均勻,但臀盤不明顯。
在5月下旬,爭偶、交配之以後,雄獸便陸續離群獨居,然後於6-7月份脫去毫無光澤的舊枝角,從角座開始長出由像天鵝絨一樣的柔軟皮膚包裹着的新茸。鹿茸在10月份前後最為豐碩,以後皮膚破裂並脫落,茸角逐漸角化,呈現深褐色的光澤,角表面的復雜溝渠是茸角時期血管的痕跡。到了翌年夏季舊角再脫落,如此周而復始地進行。坡鹿的繁殖,以及長茸的季節均比棲息於同一地區的水鹿明顯較遲,時間也較為集中。坡鹿壽命16~18年。 |
|
在海南島坡鹿産品的滋補及藥用功效被神化。坡鹿的産品均被視為珍品,售價高出梅花鹿和水鹿的同類産品多倍。一隻坡鹿曾售價3萬元。倒賣一頭坡鹿可獲得相當於當地農民10年的收入。巨額利潤是坡鹿面臨持續的嚴重偷獵壓力; 人口劇增,開發加速,使海南坡鹿的生境一再喪失,目前衹能殘存在大田自然保護區內。這最後的1376公頃土地仍在被蠶食,目前真正適於坡鹿生存的生境已不足1200公頃。如以每百公頃可容納50衹坡鹿計算,大田自然保護區至多衹能容納600衹坡鹿。現在,保護區內2/3的坡鹿被圍在圍攔中,不僅食物短缺,而且擁擠效應也必將對坡鹿産生嚴重的生理壓力,導致繁殖力、生存力降低。一旦爆發傳染疾病,後果不堪設想; 由於分佈範圍極為狹小,不利於這一珍稀物種的保護,一旦有天災人禍,沒有任何迴旋餘地。現有坡鹿保護區面積僅2萬畝,附近尚有的坡鹿棲息地區不斷被墾殖; 大田保護區周圍的所有土地均被闢為農田,保護區已沒有擴展的餘地。當地居民的牛羊均以保護區為牧場,數以千計的牛羊與坡鹿爭食,降低了保護區對坡鹿種群的容納量。 現在坡鹿屬於國傢 i 級重點保護動物。1976年建立大田和邦溪兩個自然保護區,其中邦溪保護區內的坡鹿於1981年全部被殺光,但在大田保護區內的數量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到1991年調查時,數量已由初建該保護區時的26衹增加到了300餘衹。目前大田保護區擁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面積為2萬餘畝,1986年保護區在坡鹿數量較多,生境條件較好的馬路田小區設立了2.8m高的圍攔,面積為95公頃(1420畝)。圍攔將保護區內的坡鹿分為兩個獨立的種群。1989年7月,因圍攔內坡鹿的密度太高,而將其面積擴大至300公頃(約4500畝)。 |
|
海南坡鹿的興衰與反思
海南坡鹿(cervus unicolor hainana)是我國海南島的特有亞種,屬國傢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主要棲居於海拔200m以下的丘陵坡地,50年代海南島尚有500餘頭坡鹿分佈於6個縣近400km2的範圍內。由於過度開墾和亂捕濫獵,至70年代末僅剩26頭。經20多年大量人、財、物力的投入和精心護養,現已發展到500餘頭。
海南坡鹿由興旺到瀕臨滅絶,再到保護發展,歷經坎坷。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海南省率先在全國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的發展决策。今後如何保護好生物多樣性,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溯海南坡鹿的興衰發展,會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啓示。
1 海南坡鹿的興衰
據史料記載,坡鹿在海南島曾廣布於9個縣,除中南部原始山林外,幾乎遍布全島。瓊海縣志早在1683年就有了關於坡鹿的記載。解放初期,屯昌、樂東等6個縣仍有坡鹿分佈,分佈面積近400km2,種群數量超過500頭。低山丘陵地帶的幹性草原和稀樹草原是其理想的棲息環境。這裏植物繁茂,沒有虎狼豺豹等大型食肉動物的威脅和侵擾,坡鹿過着悠閑自得的生活,其種群數量一直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調查中,很多上了年紀的老獵人回憶說:60年代前,這裏的坡鹿象黃牛一樣多,常混入牛群吃草,看上去金黃色的一片。
坡鹿世世代代在海南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已深深融入了當地群衆的生活中。特別是黎族苗族同胞,把坡鹿視為稀世珍寶。
解放後的海南島,人口迅速增長,土地被大面積開發。自1952年至1976年,人口由259.4萬增至505.2萬;僅旱地就由7.8萬hm2猛增至17.3萬hm2。當時的土地開發基本上屬於刀耕火種式的資源破壞性開發。燒而不耕、耕而不種、種而無收的開發土地占很大比例。坡鹿的棲息環境就這樣被蠶食和破壞。即使1976年國傢正式批準劃定的兩個保護區也不能抵住這股強勁的開墾風。邦溪保護區原打算劃出3300hm2土地用以保護坡鹿,但結果衹劃得300hm2,且區內還有耕地和兩條村道穿越其間。1977年建站後,保護區內連續兩年遭受火災,後又有120人遷入區內並開墾種植;1981年保護區近半土地又被當地政府劃給農民,最終使得保護區支離破碎。
由於坡鹿在醫藥和經濟上的價值逐漸被認識,為了牟取暴利,人們對坡鹿進行了瘋狂的捕殺。以前衹是獵人在農閑時節狩獵,50年代末,“夜間行獵”傳入海南,從此狩獵活動不分晝夜,並且由過去的單人行獵變為“兵團”作戰,以前的火藥槍也被民兵的機槍和衝鋒槍所代替。出現了全村老幼皆獵人,一年四季皆行獵的現象。1981年10月,邦溪保護區內的最後一頭坡鹿被槍殺。這個昔日有“坡鹿之鄉”美譽的保護區從此消亡。在短短的30年間,坡鹿的分佈範圍由6個縣被壓縮到大田保護區13km2的範圍內,種群量由500餘頭銳減至26頭。坡鹿的命運岌岌可危。
2 現狀與展望
海南坡鹿面臨的嚴峻形勢受到社會關註。國傢林業局和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將26頭坡鹿用3m高的鐵絲圍攔與外界隔離,保護人員日夜守護。與此同時,保護區與中科院、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積極合作,對海南坡鹿的生態生物學及保護增殖課題展開了全面研究,采取了種植優質牧草;開挖飲水池;設置人工????場和食物招引點;火燒法更新植被;建立人工馴養種群等一係列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使坡鹿的數量由1976年的26頭髮展到1986年的86頭,到1996年猛增到418頭。 |
|
- lat.: thamin, eld's deer cervus eldi m'clelland
|
|
澤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