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藥材名】升麻
【拉丁名】 rhizoma cimicifugae
【別名】莽牛卡架、竜眼根、窟窿牙根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 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 、興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 maxim . 或升麻 cimicifuga foetida l. 的乾燥根莖。
【采收】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至須根幹時,燎去或除去須根,曬幹。
【製法】除去雜質,略泡,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性狀】本品為不規則的長形塊狀,多分枝,呈結節狀,長10~20cm,直徑 2~4cm 。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堅硬的細須根殘留,上面有數個圓形空洞的莖基痕,洞內壁顯網狀溝紋;下面凹凸不平,具須根痕。體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有裂隙,纖維性,黃緑色或淡黃白色。氣微,味微苦而澀。
【鑒別】取本品粉末3g,加1%碳酸氫鈉溶液50ml,放置過夜,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用稀????酸調節ph值至2~3,用乙醚提取3次(20ml、 15ml、15ml),合併醚液,揮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阿魏酸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用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酸(4: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新配製的1%三氯化鐵和1%鐵氰化鉀(1:1)的混合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性味歸經】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於風熱頭痛,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斑;脫肛,子宮脫垂。
1、豌豆斑瘡(狀如豌豆,有白漿,由頭面傳及軀體,不急救有生命危險)。
用蜜煎升麻,隨時取食。另以水煮升麻,棉花沾藥汁洗瘡。
2、突發腫毒。用升麻磨醋,隨時塗搽。
3、喉痹。用升麻片含咽,或以升麻半兩煎水服,引吐為效。
4、胃熱牙痛。用升麻煎湯,熱漱並咽下。方中加生地黃亦可。
5、口舌生瘡。用升麻一兩、黃連三分,共研為末。棉裹藥末含咽。
6、痱子熱癢。用升麻煎湯服並洗痱子。
7、産後惡血不盡。用升麻三兩,加清酒五升煮成二升,分兩次服下。
8、解莨菪、野葛等毒。用升麻煮汁,多服。
【用法用量】 3 ~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備註】
(1)本品發表力弱,一般表癥較少應用,因其透發作用,故多用於麻疹透發不暢,常與葛根配合應用。本品清熱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齦浮爛、口舌生瘡及咽喉腫痛,臨床常與石膏、黃連等配伍;對熱病高熱、身發斑疹以及瘡瘍腫痛,升麻又可配銀花、連竅、赤芍、當歸等同用。升麻的升舉陽氣作用與柴鬍相似,故兩藥往往相須為用,並多配補氣藥黨參、黃耆以升陽舉陷。
(2)升麻一藥,主要有升舉透發及清熱解毒等功效。它的升舉透發的功用與柴鬍、葛根相近而力較強,配柴鬍則用於升提,配葛根則用於透疹。至於它的清熱解毒的作用頗佳,這是它的特點,配黃連、石膏可用治胃火齒痛,配黃芩、連翹、牛蒡子、板藍根等可用治頭面丹毒。
【摘錄】《中國藥典》
【其它用途】可作野菜。
升麻為毛茛科植物興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tur-cz.)maxim. 的早春展葉前的幼嫩的莖。又稱苦菜,苦裏牙。升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二至三回三出復葉,互生,小葉卵形。早春把幼嫩(展葉前)的升麻莖經製作後食用,清香爽口,略帶苦味。奇妙的是吃一口升麻再吃一口小米粥則變苦為甜,原來因小米內的多糖類與升麻的阿魏酸和異阿魏酸、發生水解反應而生成蔗糖和果糖之故。
幼葉同樣可作涼拌菜,炒菜或主食菜餡。具有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治胃炎、牙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 |
|
升麻
(《本經》)
【異名】周升麻(《本經》),周麻(《別錄》),雞骨升麻(陶弘景),鬼臉升麻(《綱目》),緑升麻(《醫學廣筆記》)。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升麻、興安升麻和大三葉升麻的根狀莖。
【植物形態】①升麻,又名:馬尿桿、火筒桿。
多年生草本。根莖呈不規則塊狀,有洞狀的莖痕,須根多而長。莖直立,分枝,高1~2米,被疏柔毛。數回羽狀復葉,葉柄密被柔毛;小葉片卵形或披針形,長2~4釐米,寬1~2.5釐米,邊緣有深鋸齒,上面緑色,下面灰緑色,兩面被短柔毛。復總狀花序着生於葉腋或枝頂,狹窄或有時擴大成大形的圓錐花序;花兩性;萼片5,卵形,覆瓦狀排列,有3脈,白色,具睫毛;蜜葉(退化雄蕊)2枚,先端2裂,白色;雄蕊多數,花絲長短不一,比萼片長;心皮2~5枚,被腺毛,胚珠多數。蓇葖果長矩圓形,略扁,先端有短小宿存花柱,略彎麯。種子6~8枚。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於林下、山坡草叢中。分佈雲南、貴州、四川、湖北、青海、甘肅、陝西、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江蘇等地。
②興安升麻,又名:地竜芽(《盛京通志》),苦竜芽菜(《鐵嶺縣志》),達呼爾升麻、苦菜秧、苦力芽、苦壯菜。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大,有明顯的洞狀莖痕及多數須根。莖直立。單一,高達1米餘,密被柔毛。2回三出復葉;在莖下部者有長柄,柄上被柔毛,中央小葉有柄,兩側小葉通常無柄;小葉片卵形至卵圓形,長5~11.5釐米,中央小葉片再3深裂或淺裂,邊緣有深鋸齒,兩面均被柔毛。圓錐狀復總狀花序;總花梗甚長,側生花梗較短,小花梗長2~4毫米,均密生灰色柔毛;花單性,雌雄異株,罕為兩性;每花下有一小形苞片;雄花萼片5,倒卵形:有3脈;蜜葉2枚,先端2深裂,各裂片頂端常具1明顯花藥;雄蕊多數,花絲長短不等,微扁,花藥卵形;子房退化;雌花心皮5,無柄。蓇葖果5。種子多數。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於山坡及林蔭處。分佈黑竜江、吉林、遼寧、河北、湖北、四川、山西、內蒙古等地。
③大三葉升麻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大,有圓洞狀莖痕,多須根。莖直立,高1~1.5米,光滑或被疏柔毛。23出復葉,在莖下部者有長柄;中央小葉的柄較長,兩側的柄較短,均被白色柔毛;小葉片卵形至廣卵形,長9~11釐米,寬5~9釐米,中央小葉片再3淺裂,邊緣有粗大鋸齒,兩面均被柔毛;莖上部的葉較小,葉柄甚短。花序復總狀;總花梗及小花梗均被灰色柔毛;花兩性;花萼5,廣卵形,早落;蜜葉長卵形,頂端具一蜜腺,黃白色;雄蕊多數,花絲長短不一,略扁,花藥卵圓形,2室;心皮3~5,分離,光滑無毛,有短柄,胚珠多數,花柱短,柱頭小。蓇葖果3~5枚,先端有短小宿存的花柱,無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於山野草叢中及溪溝旁。分佈黑竜江、吉林、遼寧等地。
【採集】春、秋采挖,除去地上莖苗和泥土,曬至須根幹時,用火燎或用竹筐撞去須根,曬幹。
【藥材】①西升麻
又名:川升麻(《綱目》),為植物升麻的乾燥根莖。呈分歧極多的不規則塊狀,大小相差甚懸殊,長3.5~13釐米,直徑0.7~6釐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莖基痕的圓形空洞甚密,成分歧狀的突起,洞徑0.4~1釐米,洞壁斷面有放射狀溝紋,外皮脫落處可見網狀維管束。周圍細根殘基極多,堅而刺手。體輕而質硬,不易折斷,斷面帶灰緑色。臭無,味微苦。以個大、外皮黑色、無細根、斷面白色或淡緑色者為佳。
主産陝西、四川、青海、雲南。此外,貴州、新疆、河南等地亦産。
②北升麻
又名:窟窿芽根、苦老菜根。為植物興安升麻的乾燥根莖。呈不規則的塊狀物,多分歧成結節狀,長9~18釐米,直徑1~1.5釐米。表面黑褐色,粗糙不平,上面有較密的圓形空洞的莖基痕,洞內壁顯網狀花紋,周圍殘留細根,質堅刺手,下側凹凸不平,具細根痕。體輕而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纖維性,微帶緑色。臭微,味微苦而澀。以肥大、外皮黑褐色、無細根、斷面微緑色者佳。
主産遼寧、黑竜江、河北、山西。此外,湖北、內蒙古等地亦産。
③關升麻
為植物大三葉升麻的乾燥根莖。外形與北升麻極類似,但稍大,分歧較少,直徑1.5~2釐米;上面具數個深的圓形空洞,洞徑可達2釐米。質硬而輕,斷面黃白色呈片狀,中有大空洞,洞壁的斷面有放射狀溝紋。氣無,味微苦。以個大、整齊、外皮黑色、無細根、斷面灰色者為佳。
主産遼寧、吉林、黑竜江等地。
廣東、福建所産的"廣東升麻",為菊科植物麻花頭的根,在當地亦習慣作升麻使用。參見"廣東升麻"條。
【炮製】揀去雜質,略泡洗淨,撈出,潤透,切片,曬幹。
《雷公炮炙論》:"采得了,刀颳上粗皮一重,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出,曝幹,細銼,蒸,暴幹用之。"
【性味】甘辛微苦,涼。
①《本經》:"味甘辛。"
②《別錄》:"甘苦,平,微寒,無毒。"
③《醫學啓源》:"《主治秘訣》雲,性溫,味辛。"
④《湯液本草》:"微苦,微寒。"
【歸經】入肺、脾、胃經。
①《醫學啓源》:"足陽明胃、足太陰脾。""手、足陽明。"
②《湯液本草》:"手陽明經、太陰經。"
③《本草經解》:"人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足陽明胃經。"
④《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功用主治】升陽,發表,透疹,解毒。治時氣疫癘,頭痛寒熱,喉痛,口瘡,斑疹不透;中氣下陷,久瀉久痢,脫肛,婦女崩、帶,子宮下墜;癰腫瘡毒。
①《本經》:"主解百毒,闢溫疾、障邪(一作'瘴氣邪氣')。"
②《別錄》:"主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③《藥性論》:"治小兒風,驚癇,時氣熱疾。能治口齒風露腫疼,牙根浮爛惡臭,熱毒膿血。除心肺風毒熱壅閉不通,口瘡,煩悶。療癰腫,豌豆瘡,水煎綿沾拭瘡上。"
④《日華子本草》:"安魂定魄,遊風腫毒,口氣疳匿。"
⑤《湯液本草》:"《主治秘訣》:主肺痿咳唾膿血,能發浮汗。"
⑥《滇南本草》:"表小兒痘疹,解瘡毒,咽喉(腫),喘咳音啞。肺熱,止齒痛。乳蛾,痄腮。"
⑦《綱目》:"消斑疹,行竊血,治陽陷眩運,胸脅虛痛,久泄下痢後重,遺濁,帶下,崩中,血淋,下血,陰痿足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煎水含漱或淋洗。
【宜忌】上盛下虛,陰虛火旺及麻疹已透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凡吐血鼻衄,咳嗽多痰,陰虛火動,腎經不足,及氣逆嘔吐,驚悸怔忡,癲狂等病,法鹹忌之。"
②《得配本草》:"傷寒初病太陽,痘疹見標,下元不足,陰虛火炎,四者禁用。"
【選方】①治傷寒,溫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幹葛(銼細)、升麻、芍藥、甘草(銼,炙)各等分。上同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量大小與之,溫服無時,(《閻氏小兒方論》升麻葛根湯)
②治小兒痘、痧疹不明,發熱頭痛,傷風咳嗽,乳蛾痄腮:升麻五分,前鬍八分,甘葛五分,黃芩一錢,梔子八分,炒牛蒡子一錢,甘草三分,桔梗五分,薄荷五分,川芎一錢。引用燈心煎服。(《滇南本草》升麻湯)
③治天行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决隨生(不即療,劇者數日必死,療得差後,瘡瘢紫暗,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也):水濃煮升麻,漬綿洗之。苦酒漬煮彌佳,但燥痛難忍。(《肘後方》)
④治雷頭風,頭面疙瘩腫痛,憎寒壯熱,狀如傷寒:升麻、蒼術各五錢,荷葉一枚。煎服。(《醫方集解》清震湯,即《素問病機保命集》升麻湯)
⑤治咽喉閉塞,津液不通:川升麻半兩,馬薊子一分,白礬一分,馬牙消一分,玄參一分。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楝子大。用薄綿裹,常含一丸咽津。(《聖惠方》升麻丸)
⑥治喉痹作痛:升麻片含咽,或以半兩煎服取吐。(《仁齋直指方》)
⑦治陽毒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二兩,當歸一兩,蜀椒(炒去汗)一兩,甘草二兩,鱉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黃半兩(研)。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金匱要略》升麻鱉甲湯)
⑧治口熱生瘡:升麻三十銖,黃連十八銖。上二味末之,綿裹含,咽汁。(《千金方》)
⑨治牙齦肉綻有根,牙疳腫痛,牙動搖欲落,牙齒不長,牙黃口臭:羌活一兩,草竜膽(酒洗)一兩五錢,羊脛骨灰二兩,升麻四兩。上為細末,以紗羅子羅骨灰,作微塵末,和勻。臥時貼在牙齦上。(《蘭室秘藏》牢牙散)
⑩治胃熱齒痛:升麻煎湯,熱漱咽之。(《仁齋直指方》)
⑾治噤痢:緑色升麻(醋炒)一錢,蓮肉(去心,炒焦黃)三十枚,人參三錢。水一鐘,煎半鐘飲之,蜜和為丸更妙,每四錢一服,白湯吞。(《醫學廣筆記》)
⑿治血崩:升麻五分,柴鬍五分,川芎一錢,白芷一錢,荊芥穗六錢,當歸六錢。水二碗,煎一碗,食遠服,即止,多不過五、六服。(《墨寶齋集驗方》)
⒀治産後忍物不盡,或經-月、半歲,一歲:升麻三兩。以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當吐下惡物,勿怪。(《千金方》)
⒁治心有風熱,生浸淫瘡徧體:升麻、大黃(銼,微炒)、黃芩(去黑心)、枳實(去瓤,麩炒令黃)、芍藥各一兩,甘草(炙)、當歸(切,焙)各半兩。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入燈心一握,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晚食前服。(《聖濟總錄》升麻湯)
⒂治卒毒腫起,急痛:升麻苦酒磨敷上良。(《補缺肘後方》)
⒃治癰疽始作,堅硬,皮色紫亦,惡寒壯熱,一、二日未成膿者:升麻、連翹、大黃(銼,炒)、生地黃(切,焙)、木香各一兩,白鼓、玄參各三分。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入芒硝末半錢匕,去滓,空心溫服,取利為度,未利再服。(《聖濟總錄》升麻湯)
⒄治肺癰吐膿血,作臭氣,胸乳間皆痛:川升麻、桔梗(炒)、薏苡仁、地榆、子芩(颳去皮)、牡丹皮、白芍藥各半兩,甘草三分,上銼粗末,每服一兩,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日二、三服。(《本事方》升麻湯)
⒅治熱痹瘙癢:升麻煎湯飲,並洗之。(《千金方》) |
|
升麻
【來源】食療方
【原料】升麻12剋,鱉甲30剋,當歸45剋,甘草12剋。
【製法】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用法】
【功效】 |
升麻·中藥材 · Cohosh herbal medicines |
【拉丁名】 RHIZOMA CIMICIFUGAE
【別名】莽牛卡架、竜眼根、窟窿牙根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 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 、興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 Maxim . 或升麻 Cimicifuga foetida L. 的乾燥根莖。
【采收】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至須根幹時,燎去或除去須根,曬幹。
【製法】除去雜質,略泡,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性狀】本品為不規則的長形塊狀,多分枝,呈結節狀,長10~20cm,直徑 2~4cm 。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堅硬的細須根殘留,上面有數個圓形空洞的莖基痕,洞內壁顯網狀溝紋;下面凹凸不平,具須根痕。體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有裂隙,纖維性,黃緑色或淡黃白色。氣微,味微苦而澀。
【鑒別】取本品粉末3g,加1%碳酸氫鈉溶液50ml,放置過夜,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用稀????酸調節PH值至2~3,用乙醚提取3次(20ml、 15ml、15ml),合併醚液,揮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阿魏酸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用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酸(4: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新配製的1%三氯化鐵和1%鐵氰化鉀(1:1)的混合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性味歸經】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於風熱頭痛,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斑;脫肛,子宮脫垂。
1、豌豆斑瘡(狀如豌豆,有白漿,由頭面傳及軀體,不急救有生命危險)。用蜜煎升麻,隨時取食。另以水煮升麻,棉花沾藥汁洗瘡。
2、突發腫毒。用升麻磨醋,隨時塗搽。
3、喉痹。用升麻片含咽,或以升麻半兩煎水服,引吐為效。
4、胃熱牙痛。用升麻煎湯,熱漱並咽下。方中加生地黃亦可。
5、口舌生瘡。用升麻一兩、黃連三分,共研為末。棉裹藥末含咽。
6、痱子熱癢。用升麻煎湯服並洗痱子。
7、産後惡血不盡。用升麻三兩,加清酒五升煮成二升,分兩次服下。
8、解莨菪、野葛等毒。用升麻煮汁,多服。
【用法用量】 3 ~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備註】
(1)本品發表力弱,一般表癥較少應用,因其透發作用,故多用於麻疹透發不暢,常與葛根配合應用。本品清熱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齦浮爛、口舌生瘡及咽喉腫痛,臨床常與石膏、黃連等配伍;對熱病高熱、身發斑疹以及瘡瘍腫痛,升麻又可配銀花、連竅、赤芍、當歸等同用。升麻的升舉陽氣作用與柴鬍相似,故兩藥往往相須為用,並多配補氣藥黨參、黃耆以升陽舉陷。
(2)升麻一藥,主要有升舉透發及清熱解毒等功效。它的升舉透發的功用與柴鬍、葛根相近而力較強,配柴鬍則用於升提,配葛根則用於透疹。至於它的清熱解毒的作用頗佳,這是它的特點,配黃連、石膏可用治胃火齒痛,配黃芩、連翹、牛蒡子、板藍根等可用治頭面丹毒。
【摘錄】《中國藥典》
【考證】出自《神農本草經》。
1.《別錄》:升麻,生益州山𠔌,二月、八月采根,日幹。
2.陶弘景:(升麻)舊出寧州者第一,形細而黑,極堅實,頃無復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細削皮青緑色,謂之雞骨升麻。北部間亦有,形又虛大黃色。建平間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婦根,不必爾,其形自相似,氣色非也。
3.《本草擡遺》:今人多呼小升麻為落新婦,功用同於升麻,亦大小有殊。
4.《開寶本草》:升麻,《別本》註云,今嵩高出者色青,功用不如蜀者。
5.《本草圖經》:升麻,今蜀、漢、陝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為勝。春生苗高三尺以來,葉似麻葉,並青色,四月、五月著花,似慄穗白色,六月以後結實,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須。二月、八月采,日暴幹。
【其它用途】可作野菜。
升麻為毛茛科植物興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Tur-CZ.)Maxim. 的早春展葉前的幼嫩的莖。又稱苦菜,苦裏牙。升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二至三回三出復葉,互生,小葉卵形。早春把幼嫩(展葉前)的升麻莖經製作後食用,清香爽口,略帶苦味。奇妙的是吃一口升麻再吃一口小米粥則變苦為甜,原來因小米內的多糖類與升麻的阿魏酸和異阿魏酸、發生水解反應而生成蔗糖和果糖之故。
幼葉同樣可作涼拌菜,炒菜或主食菜餡。具有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治胃炎、牙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 |
|
升麻,是中醫治療子宮脫垂、脫肛的要藥。它性味甘辛、微寒,有發表透疹解毒、升陽舉陷之功效。說起升麻藥名的由來,還有個故事呢。
從前,有一戶姓趙的人傢,爹在外做小買賣,娘在內持傢,女兒青梅幫助別人傢洗點衣服補貼傢用。日子雖然清苦,倒也和和美美。不料青梅娘得了子宮脫垂病,沒幾天竟臥床不起,不能進食,面色蒼白。青梅父女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請郎中治療,幾劑藥下去沒見好轉,看來青梅娘快要不行了。
一天,青梅對雙眉緊鎖的爹說:“爹,發愁也沒有用,這樣吧,我們貼個告示,誰能治好娘的病,我就嫁給他。”青梅爹十分吃驚:“女兒呀,婚姻大事豈能兒戲!”青梅勸道:“傢中窮苦,我們沒有錢給娘治病。娘勞苦一生,我們可不能讓她就這麽走了。我已經决定了,不論富貴貧賤,殘老鰥醜,衹要能治好娘的病,我就嫁給他。”青梅爹看看女兒,想想日子一貧如洗,衹得同意了,於是貼出了治病招親的告示。晚上,青梅夢見了一位老神仙對她說:“青梅呀,你救母的一片孝心感動了上蒼。玉帝派我告訴你一句話:‘竹馬到來日,洞房花燭時。’切記切記!”青梅醒來後百思不解其意。
說來也巧,有一個窮苦的青年,父母雙亡,以採藥為生。一天晚上,他也夢見一位老神仙對自己說:“牢記‘竹馬送來日,洞房花燭時’,快上山挖仙藥,能成就好姻緣。”第二天,他就聽說了青梅傢治病招親的事兒。於是,他立刻背上藥簍去找老人們曾說過能治療子宮脫垂病的“竹馬”。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在一片野草下發現了跟傳說吻合的棕黑色的“竹馬”,急忙挖出來,給青梅傢送去。青梅娘喝了幾天用“竹馬”熬的藥後,病漸漸地好了起來。青梅和那位青年成了親,一傢人恩恩愛愛,過着幸福生活。人們由此知道了“竹馬”的神奇功效,一傳十,十傳百,天長日久,“竹馬”被傳成了“升麻”,於是就作為一味中藥名傳了下來。 |
升麻栽培技術 Cohosh cultivation techniques |
1.選地整地
選擇海拔1000米左右,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半陰半陽山坡地或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平地。選好地後,應除去田間雜物,深翻30~40釐米。施底肥,每畝1000~2000千克,打碎土塊,耙細整平,做畦,畦高20釐米,畦寬100~130釐米。移栽地也可做成60~70釐米寬的大壟。
2.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種子采收、處理:由於升麻花期較長,種子成熟時間長短不等,果實成熟時果瓣自然開裂,種子隨風飄落,因此,要隨熟隨采,當果實由緑開始變黃,果皮開始枯幹,果瓣快開裂時將果穗剪下,曬幹後果皮全部裂開,除去果皮及雜質,種子再曬幹後即可秋季播種。若來年春季播種,將種子按1:3的細沙混合進行沙藏,澆水保持濕潤,放在室外低溫貯存。註意栽培中不能選用隔年的陳種子,這是由於種子采收後室內乾燥貯存2個月,發芽率10%以下,貯存一年後多數不能發芽。
播種:春秋兩季均可,春季在3月下旬~4月中旬。播種時先在畦面上按行距20--25釐米順畦開溝,溝深4~5釐米,把種子均勻地條播在溝內,蓋細土1.5~2釐米,稍鎮壓,土壤幹旱時用噴壺澆1次透水,畦面蓋一層稻草保濕。秋季在10月中旬~11月上旬,播種方法與春季相同。
春季播種,當氣溫15~20*(2時,18~20天就可出苗,逐次除去畦面稻草,保持苗床土壤濕潤,幹旱時,早、晚用噴壺澆水。幼苗因怕強光,在畦面上部用簡易葦簾遮蔭。當幼苗生長1年後進行移栽,移栽時間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後或春季返青之前。在整好的大田按株距30釐米,行距45釐米開穴,穴深15釐米,每穴栽苗1株,覆土以蓋上頂芽4~5釐米為度,栽後澆1次透水。
3.田間管理
若遇幹旱要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促進苗子生長,在苗期要經常中耕除草,鋤的深度要淺,以防損傷根莖。同時結合鬆土除草,6~7月份根據幼苗生長情況適量追施氮肥。2年生升麻結果較少,種子質量差,在花蕾初期可剪去花序,以利根莖生長。以後每年中耕除草1~2次。在每年7~8月多雨季節嚮根部適當培土,以防積水。這是由於夏季高溫多雨季節植株多因根部腐爛而枯死。
4. 病蟲害防治
升麻病蟲害很少,僅有少量蠐螬,主要為害根莖,一般發生在5~6月,可用800倍40%樂果乳油澆灌根防治。病害有灰斑病,為害葉片,發生在8~9月,可在發病前噴波爾多液1:1:120倍液預防,發病初期用65%代森鋅500倍液防治。
5. 采收與加工
栽培的升麻生長4年可采收,采收季節主要在秋季。采收時應選擇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枯枝莖葉,將根莖挖出,去掉泥土,洗淨,曬至八成幹時用火燎去須根,再曬至全幹,撞去表皮及殘存須根。可用麻袋包裝,每件20千克左右,貯於乾燥通風處。 |
|
【物種名稱】升麻
【拉丁名】 RHIZOMA CIMICIFUGAE
【別名】莽牛卡架、竜眼根、窟窿牙根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 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 、興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 Maxim . 或升麻 Cimicifuga foetida L. 的乾燥根莖。
【采收】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至須根幹時,燎去或除去須根,曬幹。
【製法】除去雜質,略泡,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鑒別】取本品粉末3g,加1%碳酸氫鈉溶液50ml,放置過夜,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用稀????酸調節PH值至2~3,用乙醚提取3次(20ml、 15ml、15ml),合併醚液,揮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阿魏酸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用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酸(4: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新配製的1%三氯化鐵和1%鐵氰化鉀(1:1)的混合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斑點。
【性味歸經】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於風熱頭痛,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斑;脫肛,子宮脫垂。 |
|
1、豌豆斑瘡(狀如豌豆,有白漿,由頭面傳及軀體,不急救有生命危險)。用蜜煎升麻,隨時取食。另以水煮升麻,棉花沾藥汁洗瘡。
2、突發腫毒。用升麻磨醋,隨時塗搽。
3、喉痹。用升麻片含咽,或以升麻半兩煎水服,引吐為效。
4、胃熱牙痛。用升麻煎湯,熱漱並咽下。方中加生地黃亦可。
5、口舌生瘡。用升麻一兩、黃連三分,共研為末。棉裹藥末含咽。
6、痱子熱癢。用升麻煎湯服並洗痱子。
7、産後惡血不盡。用升麻三兩,加清酒五升煮成二升,分兩次服下。
8、解莨菪、野葛等毒。用升麻煮汁,多服。 |
|
【用法用量】 3 ~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備註】
(1)本品發表力弱,一般表癥較少應用,因其透發作用,故多用於麻疹透發不暢,常與葛根配合應用。本品清熱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齦浮爛、口舌生瘡及咽喉腫痛,臨床常與石膏、黃連等配伍;對熱病高熱、身發斑疹以及瘡瘍腫痛,升麻又可配銀花、連竅、赤芍、當歸等同用。升麻的升舉陽氣作用與柴鬍相似,故兩藥往往相須為用,並多配補氣藥黨參、黃耆以升陽舉陷。
(2)升麻一藥,主要有升舉透發及清熱解毒等功效。它的升舉透發的功用與柴鬍、葛根相近而力較強,配柴鬍則用於升提,配葛根則用於透疹。至於它的清熱解毒的作用頗佳,這是它的特點,配黃連、石膏可用治胃火齒痛,配黃芩、連翹、牛蒡子、板藍根等可用治頭面丹毒。 |
|
【摘錄】《中國藥典》
【考證】出自《神農本草經》。
1.《別錄》:升麻,生益州山𠔌,二月、八月采根,日幹。
2.陶弘景:(升麻)舊出寧州者第一,形細而黑,極堅實,頃無復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細削皮青緑色,謂之雞骨升麻。北部間亦有,形又虛大黃色。建平間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婦根,不必爾,其形自相似,氣色非也。
3.《本草擡遺》:今人多呼小升麻為落新婦,功用同於升麻,亦大小有殊。
4.《開寶本草》:升麻,《別本》註云,今嵩高出者色青,功用不如蜀者。
5.《本草圖經》:升麻,今蜀、漢、陝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為勝。春生苗高三尺以來,葉似麻葉,並青色,四月、五月著花,似慄穗白色,六月以後結實,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須。二月、八月采,日暴幹。 |
|
升麻為毛茛科植物興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Tur-CZ.)Maxim. 的早春展葉前的幼嫩的莖。又稱苦菜,苦裏牙。升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二至三回三出復葉,互生,小葉卵形。早春把幼嫩(展葉前)的升麻莖經製作後食用,清香爽口,略帶苦味。奇妙的是吃一口升麻再吃一口小米粥則變苦為甜,原來因小米內的多糖類與升麻的阿魏酸和異阿魏酸、發生水解反應而生成蔗糖和果糖之故。
幼葉同樣可作涼拌菜,炒菜或主食菜餡。具有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治胃炎、牙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
可作野菜。 |
|
名稱:
升麻
漢語拼音:
Shengma
英文名:
RHIZOMA CIMICIFUGAE
基原: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Kom.、興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乾燥根莖。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至項根子時,燎去或除去須根,曬幹。
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的長形塊狀,多分校,呈結節狀.長10-20cm,直徑2-4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堅硬的細須根殘留,上面有數個圓形空洞的莖基痕,洞內壁顯網狀溝紋;下面凹凸不平,具須報痕。體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有裂隙,纖維性,黃緑色或淡黃白色。氣微,味微苦而澀。
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5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阿魏酸對照品、異阿魏酸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O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極上,以苯-三氯甲烷-冰醋酸(6:1: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色的熒光斑點。
檢查:
雜質 不得過5%(附錄Ⅸ A)。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 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3.0%。
總灰分 不得過8.0%(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4.0%(附錄Ⅸ K)。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Ⅸ A)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7.0%。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係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己腈-0.1%磷酸溶液(1:87)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16nm。理論板數按異阿魏酸峰計算應不低於5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異阿魏酸對照品10mg。置50ml棕色星瓶中,加10%乙醇溶解並稀釋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1ml,置10ml棕色最瓶中,加10%乙醇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ml中含異阿魏酸20kg)。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二號篩)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1O%乙醇25ml,密塞.稱定重量,加熱回流2.5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10%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註入波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合異阿魏酸(C10H10O4)不得少於0.10%。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略泡,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性味:
辛、微甘,微寒。
歸經:
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效:
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主治:
用於風熱頭痛,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斑;脫肛,子宮脫垂。
用法用量:
3-9g。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
中草藥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
RHIZOMA CIMICIFUGAE |
中國藥典2000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0 |
升麻
拼音名:Shengma
英文名:RHIZOMACIMICIFUGAE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55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CimicifugaheracleifoliaKom.、興安升麻
Cimicifuga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foetidaL.的幹
燥根莖。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至須根幹時,燎去或除去須根,曬幹。
【性狀】本品為不規則的長形塊狀,多分枝,呈結節狀,長10~20cm,直徑2~
4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堅硬的細須根殘留,上面有數個圓形空洞的
莖基痕,洞內壁顯網狀溝紋;下面凹凸不平,具須根痕。體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
面不平坦,有裂隙,纖維性,黃緑色或淡黃白色。氣微,味微苦而澀。
【鑒別】取本品粉末3g,加1碳酸氫鈉溶液50ml,放置過夜,超聲處理10分鐘,
濾過,濾液用稀????酸調節PH值至2~3,用乙醚提取3次(20ml、15ml、15ml),合併醚
液,揮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阿魏酸對照品,加甲醇製成
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用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
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
酯-甲酸(4: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新配製的1三氯化鐵和1鐵
氰化鉀(1:1)的混合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顔
色的斑點。
【檢查】總灰分不得過8.0%(附錄ⅨK)。
【炮製】除去雜質,略泡,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性味與歸經】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於風熱頭痛,齒痛,口瘡,
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斑;脫肛,子宮脫垂。
【用法與用量】3~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
升麻
rhizoma cimicifugae
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興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 Maxim. 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 的乾燥根莖。 |
|
- : Largetrifoliolious Bugbane Rhizome, rhizoma cimicifugae, skunk bugbane, Cimicifuga foetida, bugban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