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①贵妇人的居室;内堂华堂翠幕春风来,内阁 金屏曙色开。②某些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一般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几个政党的人员组成。首脑叫总理或首相,阁员叫部长、总长、大臣或相。③官署名。明初废丞相,以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后,命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要,称内阁 ◇入阁者多为实权人物,内阁 地位居六部之上。清沿设,至雍正设军机处,内阁 无实权,但名义上仍是最高级官署。清末仿行君主立宪制,设责任内阁 ,为最高国务机构。人们还习惯把北洋军阀时的国务院称为内阁 。 ◎ 内阁 nèigé 掌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 明清两代的中央政务机构 古时指贵族妇女居住的内室 贵族妇女的居室;内堂。《北史·邢邵传》:“与妇甚疏,未尝内宿。自云尝昼入内阁 ,为狗所吠。” 唐 刘长卿 《观李凑所画美人障子》诗:“华堂翠幕春风来,内阁 金屏曙色开。” 古代中央官署名。 三国 时指秘书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亦歷注经传,颇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兰臺为外臺,秘书为内阁 ,臺、阁一也。” 宋 代 龙图阁 、 天章阁 、 宝文阁 等,亦泛称内阁 。诸阁均设学士。 宋 王安石 《贺庆州杜待制启》:“国家以边城之寄,戎路所圻,眷内阁 之近班,督帅臣之重柄。” 宋 苏轼 《赐新除宝文阁直学士李之纯辞恩命不允诏》:“ 蜀 远而人懦,穷困抑塞,至无所诉,朕专欲以德安之,故内阁 之命非独宠卿,抑将使 蜀 人知朕用卿,盖以德选也。” 明 清 两代政务机构。 明 初为加强专制统治,废宰相,于 洪武 十五年,仿照 宋 制,置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办理政务。 永乐 初,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 文渊阁 当值,参与机务,称内阁 。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事实上成为皇帝的最高决策机关。 清 初以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内三院为内阁 ,设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 雍正 时设军机处,掌军政要务,后来内阁 便徒有虚名。 明 许浩 《两湖麈谈录》卷九五:“我朝职官虽革中书省而特置内阁 ,亦隐然宰相也。”《红楼梦》第九二回:“听得内阁 里人説起, 雨村 又要升了。” 清 末仿立宪国制,设责任内阁 ,以旧内阁 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国务机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改称国务院,习惯上仍称内阁 ,其成员称阁员。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旧社会的一个内阁 总理可以去当县长,为什么我们的部长倒不能去当县长?” 某些国家中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内阁 总理(或首相)和若干阁员(部长、总长、大臣或相)组成。 瞿秋白 《赤俄之归途》:“内阁 里有包办收买猪仔议员的阁员,国会里有嗾使警察擅殴请愿公民的议长。” ①贵妇人的居室;内堂:华堂翠幕春风来,内阁 金屏曙色开。
②某些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一般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几个政党的人员组成。首脑叫总理或首相,阁员叫部长、总长、大臣或相。
③官署名。明初废丞相,以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后,命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要,称内阁 。后入阁者多为实权人物,内阁 地位居六部之上。清沿设,至雍正设军机处,内阁 无实权,但名义上仍是最高级官署。清末仿行君主立宪制,设责任内阁 ,为最高国务机构。人们还习惯把北洋军阀时的国务院称为内阁 。 明、清最高官署名。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罢中书省,设“四辅官”,不久又罢。十五年(公元1382年)仿宋代制度,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 。仁宗时,任用杨士奇、杨荣为华盖殿、谨身殿大学士,权力加重。明世宗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 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清代沿置,天聪年间,设内三院;顺治年间改称内阁 。以大学士分兼殿、阁之衔。乾隆年间,规定三殿、三阁大学士之制。但因实权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内阁 职权低落,参预重要政务的人多由皇帝指定,不一定是内阁 成员。军机处成立后,实权集中到军机处,内阁 徒有虚名,仅成为传达皇帝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但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之官署。清末仿行君主立宪制,设责任内阁 ,以旧内阁 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国务机关。北洋军阀时期改称国务院,习惯上仍称内阁 ,其成员称阁.。。“它被西方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内阁 制和首相制。在中国明朝成化年间开始出现的内阁 首辅,就是首相的雏形”“明朝内阁 制
内阁 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
永乐虽有洪武一样独揽大权的野心和实力,但一次又一次的远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 就应运而生。
内阁 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宣德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正统末年的反复,到成化、弘治之际,内阁 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正德荒嬉好战不亚于隋炀,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 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 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永乐实际上是明朝最后一个成功的专制皇帝,在永乐以后,专制者必误国,分权者必振兴。中晚明的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内阁 中人才济济,皇帝再怎么懒惰都无所谓(如隆庆);而内阁 权力被虚化,被剥夺(如崇祯17年换52任内阁 ),那就是在勤政也是要亡国! 明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满清则与明朝不同,大臣们只是奉命办事,皇帝则往往是事必躬亲,因此勤政成为大多数满清皇帝的特点。 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成立内阁 ,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了。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 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 ,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 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后来,明宣宗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 ,内阁 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内阁 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 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
我们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 ,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紫禁城东部的这片建筑在明代叫做文渊阁。明朝的内阁 就设在这里。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 首辅张居正让这个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为声名显赫的所在。在文渊阁办公的内阁 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
表面上,例行的政务流程似乎并没有改变,但决策权却出现了转移。张居正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当时的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
再者,万历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
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
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 “批红”,由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 自明初以来,明朝的政务中心就在紫禁城这几个地方转换,权力的交替,左右着明朝的国运。宫闱重重之中、争权夺权的阴谋时有发生。
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面堪称完善.
至今人们称呼各国处理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仍多按此习惯称为内阁 。内阁 一词已成为政府首脑部门的代称。内阁 建立内阁 官员的名称如“某某殿大学士”、“某某阁大学士”等官名开始于唐朝。但唐朝的集贤殿“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缉经籍。凡图书遗逸、贤才隐滞,则承旨以求之。谋虑可施于时,著述可行于世者,考其学术以闻。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其职责主要是编辑图书、发现推荐文学贤才,不是掌握行政权的中央机构。宋朝设立的“殿阁大学士”名目繁多,如“观文殿、端明殿、龙图阁学士、天章阁学士、宝文阁学士、显谟阁”等学士,但都是给做过宰相的人加上的荣誉衔,无实际职责。《宋史 职官志》记载:“观文殿大学士学士之职,资望极峻,无吏守,无职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而已。”“皇祐元年,诏:置观文殿大学士,宠待旧相,今后须曾任宰相,乃得除授。”
由上可见,唐宋时虽有“殿阁”和“殿阁大学士”之名,实际上都不是“内阁 ”。
“内阁 ”机构的建立开始于明朝。
明太祖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权力,先是于洪武十三年杀掉丞相胡惟庸,皇帝自己直接管六部。他还下诏:“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但他的精力再旺盛,也管不了那么多的国事,因此到了洪武“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 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 又置文华殿大学士, 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为之, 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但这些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而且品级很低,只有五品,以免擅权。它只能算是“内阁 ”机构的滥觞。
“内阁 ”的真正建立是在明成祖的时候。明成祖即位后,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于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始称为“内阁 ”。“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 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仍然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永乐中期以后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 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清朝沿用明制,亦设内阁 和大学士。但清初军政大权掌握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手,1732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实权又在军机处,内阁 徒有虚名,变成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清末设立责任内阁 ,军机处和内阁 均废。(民国初年的内阁 性质不同,已不是明清内阁 的继承。)西方英文Cabinet的译名。原意为“内室”或“密议室”。某些国家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央政府的名称。在内阁 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 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内阁 最初始于英国,有英王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在英王威廉三世时,枢密院与外交委员会已有内阁 之称。1717年以前,内阁 会议习惯上由英王主持,1717年之后,当时英王乔治一世由于不懂英语而不再主持内阁 会议,于是内阁 会议改由一名大臣主持,这样就产生了首相职务,并形成了英王不得参加内阁 会议的惯例。这实际上是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在革命后对英王权力逐步限制和削弱。一般认为,正规的内阁 制始于英国1721年成立的以罗伯特沃波尔(1676—1745)为首的内阁 。但直到1900年,英国议会的布告中才第一次出现内阁 一词,1937年通过的《国王大臣法》,内阁 这一名称才正式有了法律依据。以后,内阁 这一形式,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成为这些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内阁 首相(总理)就是政府首脑。一般来说,所有政府大臣(部长)都是内阁 阁员。但在英国,内阁 是政府的领导核心,通常由外交、财政、国防、内政以及大法官等主要政府大臣组成,并不包括所有的政府大臣。参加内阁 的大臣称为阁员大臣,其余的政府大臣则称为非阁员大臣。
内阁 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各国公众也常赋予它们以不同的名称﹐如英国首相在内阁 会议前﹐与亲信或有资望的阁员﹐讨论重大方针政策﹐取得一致意见﹐以便向内阁 会议提出。这种内阁 中的“内阁 ”被称为“内内阁 ”或“小内阁 ”。在沃尔波尔执政时期就已出现过这?quot;小内阁 ﹔1956年﹐英国首相R.A.艾登(1897~1977)为了应付苏伊士运河事件﹐和财政大臣﹑外交大臣﹑海军大臣也组织过这种“内内阁 ”。还有一种内阁 ﹐人们称之为专家内阁 ﹐又叫“人才内阁 ”。它由不代表党派的专家担任部分阁员组成﹐往往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遇到政治﹑经济危机﹐组织政党内阁 有困难的时候﹐让一些财政学家﹑经济学家等参加内阁 ﹑担任部长﹐企图以此渡过危机。和这种情况相类似的还有“事务内阁 ”﹐它不是以政党为基础﹐而是以个人才能和地位等条件为基础﹐由国家元首指定人员组成。阁员包括无党派人士﹑专家﹐也包括不以党派关系参加内阁 的政党成员。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为应付政治和经济危机﹐在组阁困难时而采取的一种内阁 形式。还有一种经常出现的名称﹐叫“过渡内阁 ”﹐又称“看守内阁 ”﹐这是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对内阁 通过不信任案后﹑新内阁 未产生前暂时维持日常工作的内阁 。 Neige
内阁
明清设于内廷,专主票拟的中央政务机构;北洋政府时期的最高行政机关。
明 明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总理全国政事。洪武十三年(1380)初,明太祖为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废中书省和丞相。九月,设春夏秋冬四辅官,位在左右都督之下,尚书之上。每月分上中下三旬,由四辅官分别依次轮值,备皇帝顾问,就皇帝交办之奏疏,提出意见,供皇帝裁决。当时内外奏疏和一切政务,直接由皇帝处理,遇大事大疑,皇帝同臣下一起“朝堂论政”,面奏取旨。故四辅官虽设,而其官不备,亦不关政本。十五年七月,废除四辅官。九月,又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数人,官秩仅五品,为皇帝侍从顾问,无所掌印信,在翰林院履任支俸,此即内阁 之滥觞。成祖即位,于当年(1402)八月和九月,特简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文渊阁当直,参预机密重务。因文渊阁地处内廷,阁臣又常侍皇帝于殿阁之下,故称内阁 。其时,专理诏册和制诰,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章奏亦不通过内阁 ,一切章疏批答皆出自皇帝。入阁诸臣谓之入阁办事,后渐升至学士、大学士。洪熙时,内阁 权力渐重,可以条对皇帝提出的议题,大学士加官至师、保及尚书、侍郎。自后,多以尚书、侍郎授殿阁大学士,六部也逐渐要禀受内阁 奉旨而后施行。宣德和正统时,先后设东制□房和西诰□房,由中书官掌办文书,是为内阁 属吏,阁制始备。皇帝批答内外所上奏疏,始命阁臣拟出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在各疏面上,谓之条旨或票拟。然后,由皇帝朱笔批出,谓之批红。大事大疑仍命大臣面议,议定后再传旨处理。英宗以幼龄即位,凡事令内阁 议行,票拟遂成定例。内阁 以有代言拟旨之责,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 之职不同于前代之相,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明中叶后,大学士主持阁务者称首辅,余称次辅、群辅,朝位班次皆列六卿之上。嘉靖至万历初,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六部不过奉行而已。明代著名大学士有杨士奇、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其中尤以张居正事功最显。正统以来,皇帝往往不亲政事,阁票入内,例由司礼监承旨批复,故内阁 之权多为宦官所制。隆庆、万历间,阁臣相构,时与司礼监相结,以为助力。天启时,魏忠贤擅政,以内阁 为羽翼,内外大权一归宦寺。崇祯时,阁臣一概以占卜的方式选举,谓之“枚卜”,以防臣下结党,十七年中五十人入阁,君臣猜忌,无补于国。
(李广廉)
清 清入关前,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设文馆于盛京,后于天聪十年改文馆为内三院。入关后,于顺治十五年(1658)仿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 。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秩正一品。掌赞理机务,表率百僚。十八年复改内阁 为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再改内三院为内阁 ,自此遂成定制。乾隆十三年(1748)定大学士以保和、文华、武英三殿及文渊、体仁、东阁三阁入衔。另设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与大学士同理阁务。设学士掌敷奏本章,传宣诏令。又有侍读学士掌收发本章,总稽翻译。清代内阁 的主要职掌是票拟本章,即京内外的题奏本章,均先由内阁 草拟批复谕旨,经皇帝同意后,由批本处批红,发六科抄出执行。另外,在康熙朝以前,内阁 大学士、学士等还参与天下庶政的决策。
为防止阁臣专权,清初设有议政王大臣,凡军国政务,多不由阁臣票发,都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年间设南书房,选调词臣优者入值,以撰拟谕旨并备顾问。雍正时又设立军机处,以之承旨出政,这样分散了内阁 的权力,而皇帝则乾纲独揽。尤其是雍正朝之后,清内阁 名义上仍为“掌议天 n.: cabinet, government, ministry, official family, group of the most important government ministers, responsible for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government) cabinet n. cabinet, ministère n. cabinet / ministère 政府 , 国家组织 政治 制度 法律 资本主义 百科辞典 人物 政治家 军人 日本首相 日本 明朝 清朝 清朝官制 政府 苏联 苏联最高苏维埃 百科大全 西班牙 大臣 女性 国防 麻生 日本内阁大臣 华裔 奥巴马 鸠山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