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名 : 地理學教育 > 道州
目錄
dào zhōu dào zhōu
  指唐詩人元結。其晩年曾任道州刺史,故稱。
No. 2
  指 唐 詩人 元結 。其晚年曾任 道州 刺史,故稱。 明 何良俊 《語林·傷逝》:“ 元魯山 亡,族弟 道州 哭之至慟。”
No. 3
  道縣又稱道州,位於湖南南部,與兩廣毗鄰。全縣轄9個鎮、14個鄉、3個國有農場,總面積2442平方公裏,總人口64萬人。1999年,工農業總産值43.23億元,其中工業總産值27.37億元,財政收入11154萬元,社會固定資産投資4.1億元。各項社會事業獲得全面發展.截止2008年道州人口接近80萬左右,人民安居樂業,不亦樂乎!工業發展迅速,農業基礎良好,港澳地區朋友的投資道州,交通的不段建設,這一切將極有利的促進道州經濟,文化,科技以及各方面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
  一、歷史沿革
  唐武德四年(621),以零陵郡之營道、永陽二縣置營州,改永陽縣為營道縣(原營道縣改唐興縣)。次年,改州為南營州。貞觀八年(633),改名道州。貞觀十七年,廢道州,營道改屬永州。上元二年(675),復置道州,統五縣,營道屬之。天寶元年(742),改州為江華郡,改縣為宏道。乾元元年(758),廢郡名,復稱道州。五代十國時期,道州仍轄五縣,宏道為州治。宋建隆三年(962),改宏道縣為營道縣。兩宋時期,道州轄四縣:營道、江華、永明、寧遠。元至元十三年(1276),道州置安撫司,次年改為道州路,置總管府。營道縣屬湖廣行省湖南道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道州路為道州府,營道為府治。九年,復改為道州,以州治營道縣省入,轄寧遠、江華、永明三縣。崇禎十二年(1639),析寧遠縣新田堡置新田縣,並隸道州。清康熙三年(1664),道州降為縣級散州。民國2年(1913),改道州為道縣。
  二、道縣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四大明顯優勢:
  交通:是作為湘粵桂三省結合部的區位優勢。自古道州素有“襟帶兩廣,屏蔽三湘”之稱,歷來為湘南桂北物質集散地和兵傢必爭之地。東距郴州70公裏,與京廣綫相接;西距全州90公裏,與湘桂綫相接;北上長沙、武漢,南下深圳、珠海,西出南寧、海口,均可朝發夕至。207國道貫穿南北,1863、1806省道橫貫東西,瀟水河入湘江過洞庭可直達上海。縣城北郊還有一個56萬平方米的機場,是湘南及兩廣北部地區十餘縣市,飛機播種、殺蟲、物探、航測的作業基地。洛湛鐵路從道縣經過已經敲定,福貴綫也將爭取從道縣經過,屆時道縣將成為南方新崛起的重要交通樞紐,已經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六車道的十裏長街道州北路堪稱湘南第一路。鐵路也在不斷發展建設當中,鐵路的建設成功將十分有利於道州經濟,文化,科技,政治,等方面的快速增長!與兩廣之間的貿易聯繫將更加緊密.與北方地區的經濟交往將更加密切.移動通訊和國際互聯網已全部開通,實現了縣、鄉、村與國際、國內數字直撥。
  農業:是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屬於中部經濟帶,多低山丘陵,熱帶季風氣候,是中國發展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一部分,道縣土地寬廣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氣溫18.6度,年降水量1503毫米,年日照時數1599.6小時,無霜期309天,被專傢譽為“天然溫室”。現已探明的主要礦藏達30多種,其中有較大開發價值的有20多種40多個礦點。鎢、錫、鋰、銣儲量頗豐。道縣是湘南農業綜合開發定點縣,省杉木速生豐産林基地、油茶基地、商品糧基地、煙草基地,湖南省蔬菜第一縣、全國糖料基地、厚樸基地和稭稈養牛基地。
  歷史文化: 道州自古是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明資源優勢明顯.道縣自秦朝設立營浦縣後,在2000多年的建製史中,有1500多年的時間為郡、為州、為府、為路。這裏古文化遺有産豐富,1995年玉蟾岩遺址出土了距今1萬年以前的稻穀遺存,經鑒定為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人類栽培標本。在這塊土地上,先後孕育出著名的人物,有理學鼻祖周敦頤,草書大師何紹基,宋朝名臣寇公等等歷史中有名有氣節的人物.何寶珍貞節"不畏強暴"(抗日戰爭時期何寶珍為國傢為民族為社會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為代表的道州女性.道州女性有其剛烈也有溫柔的一面,顧傢是道州女性非常寶貴的一筆財富和性格特點,而道州男性忙裏忙外,追求事業的特點也令人敬佩,所謂男人先有事業,後纔有家庭,非常直白的說明了道州男子的事業心極強,專註與每一項屬於自己的事業當中,回傢也能做一名溫厚的家庭主男.這就是所謂的男人事業家庭兩不誤!
  旅遊:道州自古也是旅遊勝地,應接不暇的旅遊地點讓人驚嘆,如月岩望天,文化廣場,樓田石窟,錫礦溫泉(中國女排曾經在溫泉地休整)等等著名旅遊景點,甚至與鄉村小道都是一幕幕美麗而又清新的景觀.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的眼球! 增加了不少財政收入和外匯儲備.
近義詞
道州
相關詞
道縣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