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西梁山投訴電話巢湖市旅遊投訴電話:0565-2628971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西梁山位於長江中下遊西岸,距和縣縣城36公裏,與當塗縣東梁山隔江對峙,合稱天門山,又名峨眉山。山勢陡峭雄峻,直立江面,擋驚濤駭浪,擁江水東流。唐朝大詩人李白詩云“天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臨江山南峭壁下,有晉代著名書法傢王羲之摩崖石刻“振衣濯足”四字,還有明天啓年間,州守池顯京摩岸“天門”兩字,山崖上並有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洪水至此”等水文石刻記錄八處,為重要水文資料。西梁山地勢險要,嚮為歷代兵傢必爭之地。從周魯昭公17年“吳伐楚”戰於長岸(即西梁山),此後,戰爭不斷。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時,第三野戰軍九十師奉命攻打西梁山,與國民黨軍隊在此展開激烈戰鬥。為紀念犧牲的烈山,在此建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烈士紀念亭”和“烈士紀念塔”。西梁山古樹參天,野花芬芳,盤山石階,麯徑通幽,沿階至北山頂紀念亭,憑欄俯視,滔滔江水,好似萬馬奔騰。聞名遐邇的天門夜月、博望朝霞、陳橋喚渡、石庵觀瀾、竜宮暮雪、去閣疏鐘、荻州暮雨、柳岸春鶯8景,為西梁山景點之最。[img]uploadimages/20050524/2005052409425978.jpg[/img] |
|
安徽省巢湖市和縣西梁山鎮
西梁山位於和縣縣城南36公裏,海拔88.1米,此山俯臨大江,與蕪湖市東梁山夾江對峙。像一座天設的門戶,故合稱“天門山”。自江中遠望,水色空蒙中的東、西梁山,色如翠黛,修嫵靜好,形似峨眉,故又名“峨眉山”,東西兩山,雙峰對峙,勢如虎踞,又名“二虎山”,南朝大明七年(463),宋孝武帝劉駿車駕於此,檢閱江中水軍演習,曾詔博望、梁山立雙闕,東西梁山由此而得名。大詩人李白遊歷此地曾留下千古名篇《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西梁山由大陀山和小陀山組成。山水相連,風景秀麗。臨江懸崖之處,怪石層疊,歷代詩人如李白、李赤、王安石、賀鑄、郭祥正、楊萬裏、汪廣洋、解縉、杜浩、王士正等曾至此瀏覽,題詠賦詩。此山又有“天門八景”之稱:天門晚泊月輝映,似是蟾光碑水中的“天門夜月”;淋浴晨曦薄霧裏,浮魚晨曦色映金蠶的“博望朝霞”;磯頭下面潮聲大,卻應回聲喚渡人的“陳橋喚渡”;參差怪石懸佛像,俯首江流此迴旋的“萬庵觀瀾”;碧霞宮裏雪飛晴,紅裝素裹看江景的“竜宮熏雪”;雲閣飛來峭壁上,遠近皆聞兩三聲的“雲閣疏鐘”;暮色秋雨細漾蒙,煙波浩淼白浪滾的“荻州幕雨”;西梁山下柳陰堤,悅耳黃鶯枝上啼的“柳岸春鶯”。
大陀山臨江懸崖峭壁上,東晉永和三年(347),書法傢王羲之摩崖刻石“振衣濯足”四字,“羲之署名,至今清晰可辨。明代天啓年間和州州守池顯京摩崖刻“天門”二字,筆法遒勁。明代萬歷三十六年(1608)及清朝道光年間所書“洪水至此”的石刻七處,已成為珍貴的水文研究史料。山前有怒吳閣、竜王宮、玉皇閣,山後有普光庵、石庵、補水亭,山尾有碧霞宮等建築物,屢遭兵燹,均無存。
唐詩人李白《天門山銘》雲:“梁山博望,關 楚濱。夾據洪流,實為吳津。兩山錯落,如鯨張鱗。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圍車輪。光射島嶼,氣凌星辰。捲沙揚濤,溺馬殺人。國泰呈瑞,時訛返珍。開則九江納錫,閉則五嶽飛塵。天險之地,匪德無親。”因其地勢險要,歷代是兵傢必爭之地。春秋時期的“吳楚長岸之戰”就發生在這裏。六朝建都金陵,在西梁山屯兵據守,稱為梁山戍。唐武德年間,杜伏威副將輔公祏由梁山至博望用鐵索連接鎖斷江道,並築卻月城延袤十餘裏。清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占據西梁山。後清末設遊擊署於此,駐梁山營,築有炮臺以資防守。
1949年4月,第三野戰軍三十三軍九十師二七0團,曾在此同國民黨六十六軍十二師三十八團激戰三晝夜。建國後,縣人民政府將小陀山改建為烈士陵園,山頂建有一座“烈士塔”,反林彪戰士石仁祥烈士墓地也安葬在此。1952年,縣人民政府在陀山頂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每逢清明時節,各地學校和機關團體組織學生、青年職工前往掃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臨江峭壁的大磯頭和大陀山尾,分別建立兩座涼亭,供遊客休憩。普光庵遺址改建成“西梁山戰鬥事跡陳列館”。 不過很遺憾,2002的時候"西梁山戰鬥事跡陳列館”又被改為普光庵.看來烈士是鬥不過菩薩的. |
|
西梁山村 |
|
西梁山村 | 西梁山社區 | 西梁山風景區 | 西梁山革命烈士紀念館 | 西梁山下泊船懷別潤州杲上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