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賀蘭山東麓。是西夏歷代帝王陵墓的所在地,包括八座西夏帝王的陵園和七十餘座陪葬墓。陵區範圍南北10千米,東西4千米,每個陵園占地面積均在10萬平方米以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西夏王陵聯繫方式地址:銀川市西郊賀蘭山東麓,距市區大約35公裏。
郵編:750000
西夏王陵投訴電話銀川市旅遊投訴電話:0951-6723298
寧夏省旅遊投訴電話:0951—672329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西夏王陵景區榮譽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西夏王陵門票價格40元通票西夏王陵節慶活動回族的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西夏王陵開放時間08:00-19:00(昊王陵);08:00-21:00(博物館和藝術館)西夏王陵最佳旅遊時間銀川深居西北內陸高原,屬中溫帶幹旱氣候區,四季分明,最顯著的氣候特點是乾燥、風大、沙多,年平均氣溫在8-9℃之間。銀川全年的降雨量不多,但地表水源充足,“緑洲效應”顯著,空氣濕度較大。
到銀川旅遊要準備一些能防風沙的物品,如太陽鏡、帽子等,最好不要戴隱形眼鏡。每年5月-10月,是去銀川旅遊的最佳季節。
西夏王陵導遊圖西夏王陵交通圖西夏王陵特別提醒你可以先參觀“雙陵”,這裏多是天然建築,而且可以免費參觀。後去大約5公裏以外的“昊王陵”,可先去博物館,接下來去藝術館,最後參觀“昊王陵”遺址。
西夏王陵美食黃河鯉魚
引黃灌溉區有天然魚類23種,黃河鯉魚馳名中外。這種魚體態豐滿,肉質細膩,用其烹飪的各式名菜味道鮮美,還寓“鯉魚跳竜門”、“連年有餘”等濃厚中國民間喜慶色彩之意,為宴席增光添色。隨着淡水養殖類的發展,黃河鯉魚被人工飼養,品種也有單一的黃河鯉魚發展為紅鯉、荷包鯉、散鱗鏡鯉、門鯉、荷元鯉等品種。
發菜
發菜,是一種藻類,因風幹的發菜形狀、色澤酷似婦女的頭髮而得名。它大多生長在幹旱草原、荒漠、平灘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國的甘肅、陝西、青海、新疆均有生産,而以寧夏最為著名。寧夏生産的發菜色澤烏黑、絲長柔韌、質地優良。寧夏不僅是發菜的生産區,而且是最主要的交易集散地,年成交量達到全國總産量的80%以上。發菜的蛋白質含量達20%以上,比肉類、牛奶、雞蛋都高;而且含鈣、磷、鐵、脂肪、糖類及多種維生素,是一種高檔食品,與海參、魚肚、燕窩、魷魚、猴頭、魚翅、熊掌合稱為“美味八珍”。用它製成的菜餚,風味獨特,別具一格,又因其與“發財”諧音,是喜慶宴席必不可少的山珍,自然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發菜還有用價值助消化,解積膩,清腸胃,降血壓,治療婦女病、能加速傷口愈合。西夏王陵住宿有各類賓館、飯店幾十傢,其中十數傢為國內旅遊定點飯店,此外還有許多旅館和招待所,設施齊備,服務周到、熱情,可以滿足衆多遊客不同層次需求。遊客在挑選下榻之所時,最好考慮一下交通是否方便。
西夏王陵購物西夏貢米
即吳忠珍珠米,以品質佳而著稱,清朝曾被列為朔方貢米。康熙訪寧夏時欽點為宴席主食,稱為“珍珠梗米”。珍珠米粒圓、色潔、油潤、味香,蛋白質、脂肪含量高,營養豐富。用其蒸製的米飯,潔白晶瑩,粘而不膩,油潤香口,特別是吳忠青銅峽市葉盛“百皮大稻”加工的精米,更是精品。
賀蘭石
産於海拔2600米左右的賀蘭山懸崖上,石料結構均勻,質地細膩,剛柔相宜。呈天然深紫和豆緑兩色,有的還巧夾着玉帶、雲紋、眉子、銀綫、石眼等結構,似雲、似月、似水、似山的國案,雅趣天成,經能工巧匠雕飾刻製的賀蘭硯,具有發墨、存墨、護毫、耐用,加蓋後硯內餘墨數日不幹不臭等奇效。賀蘭石天然形成深紫緑兩色,相互輝映,色彩鮮明,紫底緑彩,形態繁多奇妙,好像平柔紫絨上鑲嵌着各式各樣的翡翠。除兩彩、三彩、多彩外,還有"石眼"、"玉帶"、"銀綫"、"雲紋"等特殊結構,妙不可言。雕刻藝人因石製宜,精心用料,雕出千姿百態的賀蘭硯。歷史上賀蘭硯曾與端硯、歙硯齊名,素有"一端、二歙、三賀蘭"之說。它不僅是"文房四寶"的實用品,而且是珍貴的工藝收藏品。深受歷代書法傢喜愛,公認為硯中佳品。除刻製硯臺外,賀蘭石還被用來刻製成印章、鎮紙、筆架等,都是雅緻的文房珍品。西夏王陵交通市區沒有直達景區的旅遊車,你可以先乘2、或4路、18路公交車到新市區,然後包車前去。包車價格為:面的30元。
西夏王陵玩法參觀西夏王陵陵區的帝王陵墓,感受一下帝王陵墓的莊嚴與氣魄。
西夏王陵又稱西夏陵、西夏帝陵,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座落在銀川市西郊賀蘭山東麓,距市區大約35公裏,是西夏歷代帝王陵墓所在地。陵區南北長10公裏,東西寬4公裏,裏邊分佈着九座帝王陵和140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占地近50平方公裏。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項民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
西夏陵規模宏偉,佈局嚴整。每座帝陵,都是獨立完整的建築群體,坐北嚮南,呈縱長方形,規模同明十三陵相當。目前可供參觀的有“昊王陵”和“雙陵”兩處景區。
為再現當年神韻,陵區現已設置了聲光裝置。每當夜幕降臨,萬籟俱寂,從地上射出的燈光呈黃、藍兩色照在陵臺、角樓、神墻上,宛若神話世界。遊客可乘坐馬車從東面進入陵區,遊覽陵園遺址,觀看“西夏王”等介紹西夏歷史的激光影片。
西夏王陵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跡保存最為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是我國最大的西夏文化遺址,也是寧夏最重要的一處歷史遺産和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觀。在我國119處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是惟一的以單一的帝王陵墓構成的景區。由於八九百年來自然和人為的原因,地面建築遭到破壞,但遺跡尚存,尤其是9座王陵陵臺和已探明的140多座陪葬墓交錯有序、星羅棋布地散落在賀蘭山麓的衝積扇上,仍可見昔日的輝煌。
西夏王陵陵區總面積50多平方公裏,東西寬約4.5公裏,南北長約10公裏,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平坦開闊,海拔在1130米至1200米之間。其規模與北京的明十三陵相當。初建時每個陵園均有地下陵寢、墓室、地面建築和園林,獨立占地都在10萬平方米左右,形製與佈局大體相同。由於西夏與內地的關係相當密切,因此其陵園平面總體佈局,按照我國傳統的以南北為中軸綫、左右對稱的格局排列,兼容了唐代和宋代帝陵形製的建築佈局和基本特點,而在陵臺、墓室、碑亭、角臺方面,又具備西夏獨有的建築風格,形成了漢族文化、党項族文化和佛教文化兼容並蓄的特色。
昔日的王陵,根據文獻記載,從南到北分佈着門煩、碑亭、月城和宮城,宮城內有獻陵和塔狀陵臺等建築。陵臺以夯土築成,七層八角,逐層內收,每層收分處為檐木結構,並挂有瓦當、滴水和屋脊獸;夯土臺外部有砌磚包裹,陵臺外形呈塔狀。而如今僅存夯土陵臺、殘垣斷壁和一片瓦礫。
西夏王朝是11世紀至13世紀党項族建立的統轄我國西部的地方民族政權。從元吳建國,共傳10帝,歷時190年,直到1227年為蒙古所滅。西夏的9座王陵分別是太祖李繼遷裕陵、太宗李德明嘉陵、景宗李元吳泰陵、毅宗李諒祚安陵、惠宗李秉常獻陵、祟宗李乾順顯陵、仁宗李仁孝壽陵、桓宗李純祐莊陵和襄宗李安全康陵。西夏自景帝李元吳稱帝至末帝李硯亡國共傳10帝,若加景帝追尊的其祖父李繼遷、父親李德明,共計12帝。西夏衹有9座王陵,後三代皇帝因死於成吉思汗滅西夏期間,故未能造陵。陵園分成三個區域:南區、中區和北區,其中以南區的裕陵和嘉陵最大,俗稱"雙陵"。 |
|
西夏王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約30公裏的賀蘭山東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傢陵寢,在方圓53平方公裏的陵區內,分佈着九座帝陵,253 座陪葬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 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被世人譽為“神秘的奇跡”、“東方金字塔”。
西夏是十一世紀初以党項羌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於1227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189年,經歷10代皇帝。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裏”,最鼎盛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裏,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後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
西夏王陵內現存9座帝陵,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獻陵、顯陵、壽陵、莊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左為昭,右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製排列,形成東西兩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處三進院落建築遺址,為陵邑(或宗廟)。東部邊緣有磚瓦窯、石灰窯遺址,為陵區窯坊。
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皇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党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規模宏偉,佈局嚴整,每座帝陵由闕臺、神墻、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靈臺等部分組成。
西夏王陵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體,占地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闕臺猶如威嚴的門衛,聳立於陵園最南端。碑亭位於其後,這裏曾停放着用西夏文、漢文刻製的歌頌帝王功績的石碑。碑亭後是月城,南墻居中為門闕,經門闕入月城,這裏曾置放有文官、武將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墻居中有門闕,經門闕入陵城,陵臺偏處陵城西北,為塔式建築,八角形,上下各分為五級、七級、九級不等,外部用磚包砌並附有出檐,為磚木瓦結構。陵臺是陵園中的主體建築。在中國古代傳統陵園建築中陵臺一般為土塚,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臺建在墓室北10米處,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狀呈八邊七級、五級、九級塔式,底層略高,往上層層收分,是塔式陵臺,為夯土實心磚木混合密檐式結構,且偏離中軸綫矗立,這在中國建築史上無前例,是党項族的創造。塔式陵臺前有獻殿,用於供奉獻物及祭奠。陵臺至獻殿有一條魚脊梁封土,封土下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臺南10米處,為三室(主室,左右耳室各一)土洞式結構,墓室四壁立護墻板,墓內有朽棺木,為土葬。陵城神墻四面居中有門闕,神墻四角有角臺,表明了陵園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還圈有外城,有封閉式、馬蹄形式和附有甕城的外城。基本格局在仿宋陵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西夏王陵三號陵塋域面積15萬平方米,是西夏王陵九座帝王陵園中占地最大的和保護最好的一座,考古專傢認定其為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泰陵”。為了讓海內外人士瞭解西夏歷史,探究西夏文化,在不斷加強西夏王陵陵區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着力開發了以三號陵為中心的遊覽區,相繼建設了西夏博物館、西夏史話藝術館,西夏碑林等能夠展現西夏深厚歷史文化的景點。西夏王陵成為人們瞭解西夏歷史、探尋西夏文化的一處重要文物旅遊景區。
明代詩人云:“賀蘭山下古塚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嚮我告,雲是昔年王與侯 ······ ”。位於銀川西部賀蘭山下的神秘的西夏王陵是領略西夏文化、尋古探幽的旅遊勝地,它以誘人的魅力和與中原地區迥然不同的西夏文物古跡而具有無限的吸引力。 |
|
裕陵 <1號陵>
考古調查稱1號陵。位於西夏陵區最南端,俗稱“雙陵”之東側。陵主李繼遷,廟號太祖,墓號裕陵,係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祖父。生於宋乾德元年(963年),卒於宋景德元年(1004年)。党項族平夏部落首領,西夏王朝奠基者。自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起,抗宋自立,逐漸強大。宋雍熙二年(985年),誘殺宋將曹光實,襲據銀州(今陝西榆林南),自稱定難軍留後。宋至道二年(996年),邀擊宋軍於浦洛河,進圍靈州(今寧夏靈武市西南)。宋師以五路出擊,無功而返。次年,遣使求和,授定難軍節度夏州、銀州、綏州、宥州、靜州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宋鹹平五年(1002年),攻陷靈州,改稱西平府,定為都。次年,攻西涼府(今甘肅武威),早吐蕃大首領潘羅支襲擊,中流矢,次年死。子得明繼位,尊為光孝皇帝。孫元浩建國後追謚神威,廟號太祖,墓號裕陵。雙陵,即1號、2號陵
嘉陵 <2號陵>
考古調查稱2號陵。位於裕陵之西北部約30米處。陵主李德明,李繼遷之長子,係西夏皇帝李元昊之父。宋景德元年(1004年)嗣位。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遼封為夏國王,遂建宮闕於鏊子山(今陝西省延川縣西)。宋天禧四年(1020年),遷都懷遠鎮(今寧夏銀川),改稱興州。次年,遼封為大夏國王。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封為夏王,同年卒。李德明與宋、遼和好,集中力量開拓河西,戰勝回鶻,取得甘州、瓜州、涼州,奠定了西夏版圖。子元昊追謚光聖皇帝,廟號太宗,墓號嘉陵。
泰陵 <3號陵>
考古調查稱3號陵。位於西夏博物館西南,俗稱“昊王墳”,是旅遊者經常參觀的一座王陵。塋域面積約15萬平方米,雖遭破壞,但仍是整個陵區中規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陵主李元昊,小字嵬理,後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稱“兀卒”(意天子)。性雄毅,多大略,曉“浮圖佛學,通蕃漢文”。宋天聖六年(1028年),率兵襲破回鶻夜洛隔可汗,奪取甘州(今甘肅張掖 ——)。24歲被立為太子。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襲位,去唐、宋朝廷所賜“李”、“趙”姓,號“嵬名氏”。稱帝,立年號,更衣冠,立官製,製禮儀,建蕃學,置十二監軍司,又命大臣野利任榮創製文字(西夏文)。宋寶元元年(1038年),築壇受册,即皇帝位,國號大夏,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年號天授禮法延祚。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慶利元年(1041年)及二年,大舉攻宋,與宋軍分別戰於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縣西)和定川寨(今寧夏固原中和鄉),皆獲勝。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年),與宋議和,並稱臣於宋。宋册封其為夏國王。夏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 年),因奪子寧令哥妻,在沒藏訛龐唆使下,被寧令哥刺死。在位17年。謚武烈皇帝,廟號景宗,墓號泰陵。
泰陵是整個陵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歷經千年,地面建築雖遭嚴重破壞,但陵園的闕臺、陵臺基本完好,陵城神墻、門闕、角臺大部尚好,佈局清晰可辨。整座陵園從南到北的遺存有:
闕臺:位於陵園南端,於中軸綫兩側對稱排列,東西相距離20米,由黃土築成。闕臺正方形,邊長8米,高7米,上部內收,頂部有一小臺基,其上散有殘磚瓦,推測為原有建築。闕臺是低齡區別於陪葬墓的特徵之一。
碑亭:位於中軸綫兩側,東西對稱,闕臺北34米,東西兩碑亭相距80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正是發掘東碑亭,臺基呈圓角方形,四壁呈三級臺階式。臺基地邊長21.5米,頂邊長15.5米,高2.35米。四壁臺階以繩紋磚包砌,石灰勾縫,局部磚尚存。有三個人像碑座出土(應為四座,存三毀一);還出土有西夏文殘碑360塊,殘片文字最多的僅5字;還有瓷、銅、鐵碎片及泥塑殘塊等。
月城:位於碑亭北,呈東西長方形,東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墻基寬約2米,高0.7米,占地約10畝,北與陵城南墻相貼。城如月牙露出,故名月城。月城南墻正中有門,石道兩側有石像生基址。
陵城:四面城墻(俗稱神墻)環繞,呈南北長方形,南北嚮距180米,東西相距160米。城墻墻基寬3米,用黃土分段夯築,各段基如須彌座狀,故又稱須彌座式神墻。陵城四周城墻正中闢門為門闕,門址寬約12米,每個門闕由三個圓錐形夯土基座組成,從地面散布的瓦片、脊飾殘件推測,曾建有門樓。城墻四角各有角臺,角臺有磚瓦殘存。在南神門內約25米偏西處,有一用黃土墊實的臺基,直徑20米,高0.7米,其上建築無存,周圍地面殘存大量青磚灰瓦及琉璃構件,此為獻殿。
陵臺:陵園北高矗立約20米的一個塔狀凌錐形夯土臺,用黃土密實夯築而成,八面七級,夯土臺有椽洞。陵臺周圍地面散有大量瓦片、瓦當、滴水等建築物殘塊。獻殿與陵臺之間有一條南北走嚮形似魚脊的用砂石填成的墓道封土。墓道長50米,北端為一盜坑,直徑20米,深約5米。
安陵 <4號陵>
考古調查稱4號陵。位於泰陵西約2公裏的賀蘭山山腳下,陵園東、西、北三面環山,面積約10萬平方米,坐北朝南。陵臺八面五級,高15米。陵園佈局與泰陵相同,由闕臺、碑亭、月城、獻殿、陵臺、墓道等部分組成。嫌遺存碑亭一座。安陵墓主涼祚(1047年 ~1068年),元昊妃沒藏氏之子。1048年國相沒藏式兄沒藏訛龐唆使元昊長子、皇太子寧令哥殺死其父,復誅寧令哥,立涼祚為帝。周歲即帝位,改元延嗣寧國。沒藏氏立為太後,因帝年幼,母與舅沒藏訛龐執政6年。其間與北宋、契丹時戰時和。性好佛,西夏天佑垂聖元年(1050年)役使兵民數萬建承天寺。實行親宋政策,仿宋朝官製,增設職官,起用漢人,調整州軍,與宋互市。1068年12月病卒,在位20年。謚昭英皇帝,廟號毅宗,墓號安陵。
獻陵 <5號陵>
考古調查稱5號陵。位於泰陵(3號陵)北2.3公裏,面積10萬平方米,破壞嚴重。陵城方形,邊長183 米,陵臺夯土已被後人取做他用。該陵有碑亭3座,西邊一座,東邊南北兩座,南小北大。西碑亭出土西夏文殘碑63塊,東碑亭出土漢文殘碑26塊。陵園主李秉常(1061年~1086年),為毅宗涼祚之長子。1068年宋册封為夏國主。
西夏大安二年(1075年)15歲時,始親國政,實行聯遼政策。西夏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七月,李秉常憂憤而卒,年26歲,在位20年。謚康靖皇帝,廟號墓宗,墓號獻陵。
顯陵 <6號陵>
考古調查稱6號陵。位於獻陵西650米處,陵園緊依荷蘭山腳,西北兩面環山。獨特之處有馬蹄形外城,南面開口,東西墻前端至月城終止,陵園的闕臺、碑亭、月城、獻殿、陵臺、墓道等佈局與其他黃帝陵園相同。陵園主李乾順(1083年-1139年)為惠宗李秉常之長子。西夏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即位,年僅3歲。國政由其母梁太後和其舅梁乙浦操縱。1087年被宋朝册封為夏國主,1088年被遼册封為夏國王。西夏永安二年(1099年)親理國政,實行結遼抗宋抗金。後來金以土地相誘又背遼附金。推行“尚文重法”的治國方針,貞觀年間刻印的《貞觀玉鏡桶》是一部依法治軍的軍事法典。加強了軍事力量,擴展了領土。西夏大德五年(1139年)卒,年57歲。在位54年。謚聖文皇帝,廟號崇宗,墓號顯陵。
1972年~1975年,寧夏文物工作者正式發掘顯陵,墓室為多室土洞式,由墓道、甬道、中室、東側室、西側室組成。墓道全長49米,墓道甬道兩壁有武士像壁畫。墓室內出土有甲片、銅泡飾、銅鈴、瓷片、鐵釘、珍珠。發掘前此墓多次被盜,出土遺物不多。
壽陵 <7號陵>
考古調查稱7號陵。位於獻陵北3公裏。陵園面積8萬平方米。陵園已被現代建築破壞,僅剩闕臺、碑亭、月城、陵城部分神墻、陵臺。壽陵墓主李仁孝(1124年~1193年),為崇宗乾順長子,16歲即帝位,改元大慶。李仁孝統治時期,放糧賑饑,減免阻水,同時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西夏人慶元年(1144年),令州縣各立學校,並立大漢太學,親釋典。人慶三年(1146年)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發展科舉制度,購買儒傢典籍,組織人力翻譯出版西夏文儒傢經典著作,於翰林學士院內設有翰林學士、翰林待製和翰林直學士。封西夏文字創製者野利任榮為廣惠王。天盛年間,修成法律《天盛改舊新定律令》,這是我國第一部以少數民族文字製定、頒布的法律。大興文治,整傷吏治,進一步完善了中央和地方的統治機構,加強了封建統治,使夏國“典章文物,燦然成一代宏規”。西夏乾祐十四年(1193年)仁孝卒,年70歲。謚聖祖皇帝,廟號任宗,墓號壽陵。
莊陵 <8號陵>
考古調查稱8號陵。位於7號陵西北,相距500米,緊靠山腳。莊陵墓主李純祐(1177年~1206年)為任宗仁孝張子。西夏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即位,時年17歲。西夏天慶元年(1194年)初金册封為夏國王。李純祐是西夏歷史上“能循舊章”的“善守”之君,竭力奉行對內安國養民,對外附金和宋的方針。但此時蒙古突起於漠北,嚴重威脅西夏國的安全。西夏國內上層同志矛盾重重,1206年,其侄李安全在純祐母羅太後的支持下,自立為帝,純祐“死於廢所”,年30歲,在位14年。謚昭簡皇帝,廟號桓宗,墓號莊陵。
康陵 <9號陵>
考古調查稱9號陵。位於7號陵東北。地上建築除陵臺外其餘建築無存,陵臺已坍塌過半。康陵墓主李安全,為仁宗仁孝弟越王仁友之子,崇宗乾順之孫。西夏桓宗天慶十二年(1205年),與桓宗母羅氏合謀廢桓宗自立,改元應天。六月,羅氏為子請封册於金,金册封為夏國王。蒙古多次用兵西夏,並破剋夷門,進圍中興府。李安全親自登城激勵將士守禦。蒙古兵引黃河水灌城,城中居民淹死極多。李安全遣使乞援於金,金拒絶出兵。李安全衹得嚮蒙古納女請和,夏金關係趨於破裂。西夏光定元年(1211年)夏齊王遵環廢安全自立。同年8月安全死,年42歲,謚靜穆皇帝,廟號襄宗,墓號康陵。 |
|
上溯770多年前,西北大地有一個與宋、遼鼎立的少數民族王國—“大夏”封建王朝,西夏語為“大白高國”。因其位於同一時期的宋、遼兩國之西,歷史上稱之為“西夏”。它“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裏,倚賀蘭山以為固”,雄踞塞上,立朝189年,先後傳位十主。
13世紀,成吉思汗結束了蒙古草原上長期分裂的局面,蒙古迅速興起並日漸強大,開始對外擴張和擄掠,首當其衝的便是西夏。22年間,蒙古先後六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四次親徵。1227年,成吉思汗包圍夏都興慶府達半年,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雖戰無不勝,遇到西夏卻遭西夏人拼死抵抗、陷入苦戰之局,蒙古軍隊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成吉思汗降旨“每飲則言,殄滅無遺?以死之、以滅之”。經過一番血雨腥風,蒙古大軍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興慶府, 四處搶掠、大肆屠殺,鐵騎所到之處,白骨敝野。經歷189年的西夏王朝滅亡了,党項族也從此消失。衹有賀蘭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築陵臺──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風雨之中,展示着神秘王朝的昔日輝煌。
西夏王朝留給後人的,成了一個又一個謎。無法查找典籍資料,元人主修了《宋史》、《遼史》和《金史》,在三史中各立了《夏國傳》或《党項傳》,沒有為西夏編修專史。但是,後世的研究者們並沒有因為史籍中的空白而放棄對它的追尋。人們從那些廢棄的建築、出土文物和殘缺的經捲中,尋找着這個古老王朝的蹤跡。
1972年6月,蘭州軍區某部正在寧夏賀蘭山下修築一個小型軍用飛機場。十幾天之後,幾個戰士在挖掘工程地基的時候,意外的挖出了十幾件古老的陶製品。它們當中有幾個破碎的陶罐,還有一些形狀較為規則的方磚。方磚的上面竟刻有一行行的方塊文字!戰士們誰也看不懂。部隊首長看過後,命令戰士們立即停止工程挖掘,將這一情況迅速報告給寧夏博物館。寧夏博物館的考古人員來到距離銀川市40公裏的工程現場,對現場的保護做了必要的安排,同時開始進行搶救性挖掘。10天之後,一個古老的墓室終於在這個坑道下重見天日。墓室中發現了一些武士像等巧奪天工的工筆壁畫,同時還出土了一些古代精巧的工藝品及方磚等陶製品,方磚之上布滿了一個個方塊文字及花紋……經過考古人員仔細的研究和測定,認為這是一個古代西夏時期的陵墓。而出土的方塊字正是今天被人們看作如天書一般的西夏文!千年之前,西夏文明突然湮滅在茫茫的歷史煙塵之中。因而這項規模並不大的挖掘,卻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發現。考古人員們立即在這片荒漠中跋涉不已,以求新的發現。結果事實到底沒有讓他們失望——連綿的賀蘭山背景中,一片無垠的野性大漠托起一個又一個金字塔形高大的黃土建築,在廣阔的西部天空下顯得格外雄偉。每個較大的黃土建築周圍,均環繞着方形的城墻等到輔助性建築,像一座座神秘的城堡。而它們的斷壁殘垣在風蝕日曬之中,卻顯示着一種永不屈服時間和沙暴磨礪的頑韌。當時,考古人員在這裏時共發現有高大墓塚的陵墓15座,並按調查順序進行了首次編號。不久,他們終於認定這些雄偉的建築正是西夏皇傢陵墓。西夏王陵在這裏靜臥了千年之久!
此後近30年間,考古人員對矗立在荒漠中的西夏王陵進行了科學的考察和研究,共清理的一座帝王陵、四座陪葬墓、四個碑亭及一個獻殿遺址,從中發現了一些很珍貴的西夏文物。這些文物中有西夏文字,有反映西夏人遊牧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繪畫,有各式各樣的雕塑作品,有“開元通寶”、“淳化通寶”、“至道通寶”、“天禧通寶”、“大觀通寶”等各個時期的流通錢幣,有工藝精巧的各類銅器、陶棋子等文物。更讓人驚訝的是,這當中出土了大量造型獨特的石雕和泥塑。這些文物的發現為研究西夏文明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實物。
與此同時,考古工作者還對陵區進行了多次全面係統的調查與測繪調查,並不斷發現新的大小不等的陵墓。發現的陵墓由15座增加到70多座,後又增加到近百座、二百餘座,截至1999年共發現帝陵9座、陪葬墓253座,其規模與河南鞏縣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當。專傢證實,還有一些尚未發現的和由於賀蘭山山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的並不在少數,因此其真實數量可見一斑。東西5公裏,南北10多公裏,總面積50多平方公裏,如此之大的皇傢陵園在中國實屬罕見。沒有秦陵的鋪張、沒有唐陵的華彩、沒有明陵的氣派、沒有宋陵的考究,卻更表現出一種磅礴的氣勢,難怪有關學者感嘆,若能恢復西夏王陵本來富麗堂皇的建築、鬆柏相映的環境和紫煙氳氤的氣氛,宏大壯麗的帝王陵園景象將再現於西北邊陲。在精確的坐標圖上,人們還驚奇地發現,九座帝王陵組成一個北斗星圖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佈局排列! 2000年4月 結束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活動,西夏王陵的調查與發掘以其具有的重大的科學價值和意義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榜上有名。 |
|
1971年鼕,寧夏博物館的鐘侃聽陝西考古所的劉最長稱他曾見到賀蘭山下有一片墓塚,估計是唐墓。是年鼕天,鐘侃等人到賀蘭山下進行考古調查。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部正在墓群的北部施工,調查者在陵區最北面一座陵前面的一條戰壕的虛土裏,發現了很多刻有漢文和西夏文的殘碑塊。根據碑塊上的西夏文字他們立即斷定這片墓群應為西夏時期的墓群,並推測出土殘碑的地點可能是陵園的碑亭遺址。幾天之後,調查者再次來到賀蘭山下,開始為期10餘天的調查,所到之處,陵墓周圍各種建築構件散落的很多,有些較完整的構件尚可辨出形製,月城內墓儀石刻殘件上的人物胸前纓珞、蓮花帽;動物的利爪、鱗片等文飾雕刻得非常細緻精美。這次調查把當時一座陵塔頂部建有水塔的陵確定為西夏皇帝墓,編為1號墓(現編號為9號陵),並由北嚮南為9座較大的墓編了15個號(15個編號中有6個是空號,留給以後調查發現的陵墓使用)。調查過程中,他們對9號陵的碑亭遺址進行了簡單的清理,清理出力士碑座4 個,夏漢文殘碑近千塊。所出土文物現藏於寧夏博物館。
1972年,寧夏博物館就西夏陵的調查結果嚮國傢文物局作了匯報,國傢文物局對此非常重視,明確指示今後要繼續做好對陵區文物遺址的考證和保護工作。為加強對陵區的考古研究,决定發掘一座大型的墓葬。
1970年代的考古調查與發掘,這一階段工作主要是:
1、1972~1975年對6號陵的發掘。
2、4座陪葬墓的發掘,即1972~1975年對M77、M78兩座墓葬的發掘,1975、1977年對M182、
M177兩座陪葬墓的發掘。
3、1973年對7號陵碑亭的發掘。
4、1976年對缸瓷井2座磚瓦石灰窯的發掘?。
5、1977年對5號陵碑亭的發掘。
80年代的考古調查與發掘,主要有三項:
1、1986~1987年兩次對陵區北端一處大型建築遺址的發掘。
2、1987年對3號陵東碑亭的發掘。
3、先後三次對整個陵區全面係統的調查與測繪,對發現的陵墓進行編號並繪製了陵區地形圖
和陵墓分佈圖。
1990年代以來衹對3號陵東碑亭於1998年進行了清理發掘。
西夏王陵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開展了斷斷續續的工作(見前文)。隨着文化事業和旅遊經濟的發展,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銀川市政府,對西夏王陵保護開發工作十分重視,並按國傢文物局關於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製定總體保護規劃的要求,製定出“西夏陵區總體保護規劃方案”,此方案於2000年7月經國傢文物局批準形成《西夏陵文物保護總體規劃》,使西夏陵區的文物保護、考古發掘研究、旅遊開發利用工作,步入了更加全面係統和科學規範的軌道。1999年10月下旬,朱鎔基總理視察西夏陵,對開放的三號陵園文物保護和旅遊設施建設表示了特別關註,經國傢計委撥出1000萬元專項經費,用於三號陵園的搶救保護和環境整治。為貫徹朱鎔基總理指示精神,落實國傢文物局批準的《西夏陵文物保護總體規劃》,2000年7月,應自治區領導邀請,在國傢文物局副局長張柏、文保司司長楊志軍率領下,宿白、謝辰生、徐蘋芳、黃景略、張忠培、蔣忠義、吳傢安、付清遠一行10人組成的專傢組,來銀川審議西夏《3號陵園建築遺存加固維修設計方案》和《3號陵園建築遺存清理發掘計劃》,國傢文物局委托敦煌研究院負責實施加固維修工程,寧夏考古所負責發掘清理工作,並組成加固維修隊伍和考古隊伍,簽訂工作協議,由自治區與銀川市文物管理部門主持進行施工,國傢文物局專傢組委派蔣忠義到現場指導清理考古發掘工作、付清遠指導加固維修工程。擬於2000年8月,兩項工程同時開工,力爭2001年底完成這兩項工作任務,之後完成清理考古發掘報告和加固維修工程報告,並以此作為示範,在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再計劃安排其它陵墓的搶救考古清理和加固維修等保護工作,落實《西夏陵保護規劃》中確定近期搶救保護任務,達到規劃中的理想目標。此本考古發掘報告,就是規劃中的一項工作成果。
三號陵的考古清理發掘隊伍,由寧夏自治區考古所和西夏陵管理處人員組成,考古所副所長杜玉冰任隊長,考古所參加工作的人員有餘軍、王惠民、陳曉樺、張莉、周贇、陳安位和王建斌;西夏陵管理處參加工作的人員有王昌豐、布加、楊弋、溫濤、楊月紅、高義文、袁偉、馬升林、孫國海。應自治區文物局邀請,國傢文物局委派蔣忠義、徐殿魁、楊國忠三位專傢到現場指導考古發掘工作。後勤工作由西夏陵管理處辦公室承擔,由於他們的努力工作,纔保證了考古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號陵園是用探方法進行考古發掘,月城和陵城采取統一布方,第一個探方坐標點設定在月城的東南角,探方號采用四位數,其前兩位為探方的縱坐標(從南嚮北),後兩位數為探方的橫坐標(從東嚮西),如T0101即設定東南角的第一個探方,從東嚮西的第16探方,編為T0116。每個探方面積為10×10 米,方向為150度,與陵園方向一致,探方邊與陵城墻走嚮基本一致,這樣發掘的範圍和遺跡都很方整一致。另外對分散的單體建築,如四個角臺、兩個闕臺、兩個碑亭,由於離月城和陵城的探方網較遠,衹好按遺址單獨布方編號,其中東西碑亭是以前發掘的,探方號仍沿用以前的編號,即T1~T10。 |
|
西夏王陵風景區由滾鐘口、西夏王陵、拜寺口和三關古長城四景區組成。 |
|
1998年以來,隨着陵區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強化,我們註意運用多種形式加強對西夏陵的宣傳,努力把西夏陵建設成寧夏對外開放的靚麗窗口和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管理處先後組織舉辦了“西夏陵之夜”大型文化活動,加強與新聞單位的聯繫,使西夏陵各項工作備受新聞媒體的關註,幾年來共計在區內外新聞媒體刊發宣介信息700多條,與中央電視臺、區市臺聯合拍攝專題片《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西夏王朝》,與廣東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聯合拍攝“神秘的西夏陵”,面嚮海外發行。與澳門日報社聯合推出了“悠悠西夏何處尋”專題報道,在《人民日報》、《人民畫報》、《中國文化報》、《中國青年報》、《廣州日報》、《深圳晚報》等多傢國內大刊物通版介紹西夏陵,很好的宣傳了銀川、宣傳了寧夏。
為了創建文明景區,更好的利用西夏文物景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編製了《西夏陵區管理處精神文明建設三年規劃》,以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先後組織、接待蘭州軍區12000多名官兵和六萬餘名大中專學生上陵參觀,讓廣大官兵和在校學生更好地接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寧夏軍區特警團和多所大中院校已將西夏陵確定為教育基地,每年定期來陵參觀學習;實行對離休幹部、高齡老人、傷殘人士、教師、學生免票辦法。
為了普及西夏歷史知識,管理處與銀川市教委、銀川西夏釀酒總廠於1999年11月-12月聯合舉辦了“西夏貢酒杯”西夏歷史知識有奬競賽活動,區內外近4萬人參加了答題活動,北京、長春等地選手也積極參與,掀起了一個學習西夏歷史知識的熱潮,此次活動被列入“寧夏文博事業發展紀事”。通過積極開展文明景區創建活動,不斷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使陵區的整體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由於各級黨政領導重視,社會各界大力支持,西夏陵區管理處全體職工的努力工作,西夏陵旅遊開發工作進展順利,逐漸成為該區新的旅遊熱點。1987年-2004年西夏陵先後接待的黨和國傢領導人有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鬍錦濤、尉健行、李嵐清、吳邦國、賈慶林、曾慶紅、吳官正、李長春、羅幹等。先後接待了國內27個省區及歐、美、亞洲等25個國傢和地區遊客達150萬人,是前10年總和的10倍。經濟收入成倍增長,2000年-2004年共計680萬,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西夏博物館
西夏王陵的相關信息
門票:60元/人,通票包括3號陵全部區域,西夏博物館,加5元可乘坐景區內的電瓶車。
交通:銀川市區南門汽車站、北門旅遊汽車站及南關清真寺均有發往西夏王陵的旅遊班車,票價8元左右,但間隔較長,視客流而定,在1至2小時之間。自駕車較為方便,由市區內北京路嚮西到頭,丁字路口嚮南拐上110國道,直行10公裏路西即到,景區設有面積很大的停車場。 |
|
|
|
西夏王陵景區 | 西夏王陵景點 | 西夏王陵考古 | 西夏王陵風景區 | 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