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廣東 >汕尾 > 羊蹄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羊蹄嶺投訴電話汕尾市旅遊投訴電話:0660-3364163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廣東省海豐縣赤石鎮和梅隴鎮的交界處。羊蹄嶺山峰之狀酷似楊桃瓣,明代以前稱“楊桃嶺”。因嶺高峰峻路險,亦仿佛似羊蹄,故清代又稱“羊蹄嶺”。該嶺是古代粵東諸縣交通惠州和廣州的官道要衝。《重修羊蹄嶺庵祠碑記》中記載:“夫斯嶺之峻,盤紆幾十餘裏,中陟旁瀉,令人目眩足縮。寒則海風吹簌,蓋笠欲飛;暑則汗淫淫下,石為之濕。”《移建羊蹄嶺庵碑記》中也有“迂回交峻,望極雲宵”和“四顧皆山、峻峰疊峙”的記載。羊蹄嶺關隘古道,原開鑿於宋代,三國時因戰亂阻塞不通,兩晉至宋代時有“緑林好漢”據此嶺為巢,致使該古嶺道時通時塞。明代景泰年間,官方砌築驛道,在嶺巔建庵,旁建置一小亭,明代萬歷年間,海豐縣令陳汝鳳重修之。清代康熙九年(1670年)鼕,藩司糧憲臺徐養仁出巡潮州府,跋涉此峻嶺,心憫行役之苦,捐資修葺庵亭,並面諭海豐縣令範逢春總理完成此事。《重修羊蹄嶺庵祠碑記》中對上述諸事均有記載,還記曰:“中建庵三楹,供觀音大士;前覆小亭,設僧施茶。旁構祠,祀關夫子,置戍丁數人,以衛不然。復於磴級植樹,俾息肩喘。”又記曰“今使險者擔之,勞者息之,渴者潤之,凜而慄者溫之。鹹得登高縱覽,豁其襟眸。不特此也,行部柞拔,伏莽不興,於《周官》司險之道得焉。又非僅展輿馬,通商旅已也……”。這一碑刻長寬各為1.55米與0.99米,碑文之為範逢春撰寫,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竪於羊蹄嶺原庵址。而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兩廣總督鄂大人到海豐視察,指出羊蹄嶺“皆山峻峰疊峙,又為惠潮孔道,勢居險隘,置之城塞,設訊防守,移庵於他所,設險安民”。乾隆五年(1740年),海豐縣知縣李光華奉旨擇地移庵,在嶺巔原庵址建築關城。庵移至嶺西捲蓬,離舊址五裏許。《移建羊蹄嶺庵碑記》中記重建之庵道:“山抱而水瀠,幽然高結,靜虛可樂,又何讓乎西竺、南華之勝哉?!”又記曰:“仍於山坡結小亭,設茶湯,俾行人少憩渴飲清涼。行見暮鼓晨鐘,十萬煙雲有路;青燈明月,三千世界無塵。:令而後,黎樂業,萬匯繁昌;望寶剎之巍峨,慶關山之鞏固……”該碑記為李光華所撰,其碑刻長寬各為1.27米與0.58米,乾隆六年(1741年)竪於羊蹄嶺重修庵前。當時有駐兵,前後連建5關,氣勢雄偉。
近義詞
羊蹄嶺
包含詞
羊蹄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