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花丹,藥名
【拼音】baihuadan
【英文名】whiteflower leadword root
【拉丁名】藥材radix plumbaginis zeylanicae原植物plumbago zeylanica l.
【別名】山坡苓、假茉莉、總管(《生草藥性備要》)、千裏及、鳥面馬(《植物名匯》)、白雪花(《廣州植物志》)、野苜莉、隔布草(《福建民間草藥》)、千檳榔、照藥(《廣西藥植圖志》)、天檳榔(《南寧市藥物志》)、白皂藥、白花皂藥(《四川中藥志》)、一見消(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白花岩陀(《雲南中草藥》)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白花丹科植物白花丹的全草及根。
【功效】祛風,散瘀,解毒,殺蟲。
【主治】治風濕關節疼痛,血瘀經閉,跌打損傷,腫毒惡瘡,疥癬。
【性味歸經】辛苦澀,溫,有毒。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寒,無毒。”②《廣西藥植圖志》: “味辛,氣烈,性熱,有大毒。”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淡,無毒。”④《嶺南草藥志》: “性微溫;根莖:味微澀微苦;葉:辣,有毒。”入肺、脾、肝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搗敷或塗擦。
【用藥忌宜】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孕婦禁服。”
【藥物配伍】配桂枝,溫通經絡,活血行血;配海風藤,祛風濕通絡止痛;配牛膝,活血破瘀通絡止痛;配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瘀;配玄參,滋陰瀉火,軟堅散結;配金銀花,清熱解毒。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廣東、廣西、臺灣、福建、四川、雲南等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全年可采。
【中藥化學成分】根的氯仿抽提物中可得磯鬆素(plumbagin)、3一氯磯鬆素和3,3’一雙磯鬆素(3, 3’一biplumbagin)。根中又含蛋白酶、蔗糖酶、葡萄糖、果糖。不含糖甙、生物鹼和皂甙。 根含黃酮類的醌類化合物等。黃酮類化合物有白翠雀花素(leucodelphinidin)、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杜鵑花甙 (azeleatin-3-rhamno-side)。醌類化合物有白花丹素(plumbagin)、3-氯白花丹素(3-chloro-plumbagin)及雙白花丹素(3,3 ′-biplumbagin)。另外尚含有白花丹酸(plumbagic acid, β-2,3-二羥基苯甲酰丁酸)、β-𠔌甾醇、香蘭酸 (vanillic acid)及揮發油。
【植物形態】白花丹
多年生蔓生亞灌木狀草本,高2~3米。莖細弱,基部木質,分枝多,光滑無毛,有棱槽,緑色。單葉互生;葉片卵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4~9.5釐米,寬1.5~5釐米,先端尖,全緣,基部闊楔形,漸狹而成一短柄;葉柄基部擴大而抱莖。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5~25釐米;苞片短於萼,邊緣為幹膜質;花萼管狀,緑色,長約1釐米,上部5裂,具5棱,棱間幹膜質,外被腺毛;花冠白色或白而略染藍,高腳碟狀,管狹而長,長約2釐米,先端5裂,擴展;雄蕊5,生於喉處;子房上位,1室,有胚珠1粒,柱頭5裂。蒴果膜質。花期9~10月。野生或栽培。
【性味】辛苦澀,溫,有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寒,無毒。"
②《廣西藥植圖志》:"味辛,氣烈,性熱,有大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淡,無毒。"
④《嶺南草藥志》:"性微溫;根莖:味微澀微苦;葉:辣,有毒。"
【功用主治】祛風,散瘀,解毒,殺蟲。治風濕關節疼痛,血瘀經閉,跌打損傷,腫毒惡瘡,疥癬。
①《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消腫,祛風。治蛇咬,痢癥,去眼膜,迎風下淚;擦癬疥癩,去毒俱妙。"
②《嶺南採藥錄》:"其葉搗爛敷跌打傷,能去瘀。"
③《四川中藥志》:"治癆傷吐血,虛弱帶下及咳嗽心纍。"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祛風除濕,散瘀消腫。根:治風濕骨痛,陳舊性關節扭傷,心胃氣痛。"
【選方】①治風濕關節疼痛,腰腿扭傷:白花丹根五分至一錢。水煎服或泡酒,每次五毫升,日服二次。(《雲南中草藥》)
②治血瘀經閉:白花丹幹根一兩;或加瘦豬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跌打損傷:白花丹鮮葉一握搗爛,酌加熱紅酒,摩擦傷口周圍。(《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跌打扭傷,蛇咬傷,惡瘡:白花丹鮮葉三至四片,與它藥配合搗爛外敷.一般敷十五至三十分鐘除去,以免局部起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
⑤治肛周膿腫,急性淋巴腺炎,乳腺炎,蜂窩織炎,癤腫:鮮白花丹適量搗爛,用雙層紗布包好,敷於患處至痊愈。(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⑥治脾髒腫大:白花丹根浸酒服。重癥並取葉和糯米搗爛,製成湯丸大,蒸熟,晚間睡醒服一丸。(《嶺南草藥志》)
⑦治瘧疾:白花丹鮮葉七至八片,揉爛,於瘧疾未發前兩小時縛在手脈上(待有燒灼感時取去)。(《福建民間草藥》)
⑧治腳底硬結疼痛(胼胝):白花丹鮮葉一握,稀飯一撮,食????少許,搗爛塗貼,日換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⑨治厚皮癬:白花丹莖葉搗爛擦。(《廣西藥植圖志》)
⑩治瘰癧未潰:白花丹鮮根五錢至一兩,酌加豬瘦肉,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
|
白花丹
(《生草藥性備要》)
【異名】山坡芩、假茉莉、總管(《生草藥性備要》),千裏及、烏面馬(《植物名匯》),白雪花(《廣州植物志》),野苜莉、隔布草(《福建民間草藥》),千檳梅、照藥(《廣西藥植圖志》),天檳榔(《南寧市藥物志》),白皂藥、白花皂藥(《四川中藥志》),一見消(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白花岩陀(《雲南中草藥》)。
【來源】為白花丹科植物白花丹的全草及根。
【植物形態】白花丹
多年生蔓生亞灌木狀草本,高2~3米。莖細弱,基部木質,分枝多,光滑無毛,有棱槽,緑色。單葉互生;葉片卵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4~9.5釐米,寬1.5~5釐米,先端尖,全緣,基部闊楔形,漸狹而成一短柄;葉柄基部擴大而抱莖。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5~25釐米;苞片短於萼,邊緣為幹膜質;花萼管狀,緑色,長約1釐米,上部5裂,具5棱,棱間幹膜質,外被腺毛;花冠白色或白而略染藍,高腳碟狀,管狹而長,長約2釐米,先端5裂,擴展;雄蕊5,生於喉處;子房上位,1室,有胚珠1粒,柱頭5裂。蒴果膜質。花期9~10月。
野生或栽培。分佈廣東、廣西、臺灣、福建、四川、雲南等地。
【採集】全年可采。
【化學成分】根的氧仿抽提物中可得磯鬆素3-氯磯鬆素和3,3′-雙磯鬆素根中又含蛋白酶、蔗糖酶、葡萄糖、果糖。不含糖甙、生物鹼和皂甙。
【性味】辛苦澀,溫,有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寒,無毒。"
②《廣西藥植圖志》:"味辛,氣烈,性熱,有大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淡,無毒。"
④《嶺南草藥志》:"性微溫;根莖:味微澀微苦;葉:辣,有毒。"
【功用主治】祛風,散瘀,解毒,殺蟲。治風濕關節疼痛,血瘀經閉,跌打損傷,腫毒惡瘡,疥癬。
①《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消腫,祛風。治蛇咬,痢癥,去眼膜,迎風下淚;擦癬疥癩,去毒俱妙。"
②《嶺南採藥錄》:"其葉搗爛敷跌打傷,能去瘀。"
③《四川中藥志》:"治癆傷吐血,虛弱帶下及咳嗽心纍。"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祛風除濕,散瘀消腫。根:治風濕骨痛,陳舊性關節扭傷,心胃氣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須久煎)外用:煎水洗,搗敷或塗擦。
【宜忌】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孕婦禁服。"
【選方】①治風濕關節疼痛,腰腿扭傷:白花丹根五分至一錢。水煎服或泡酒,每次五毫升,日服二次。(《雲南中草藥》)
②治血瘀經閉:白花丹幹根一兩;或加瘦豬肉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跌打損傷:白花丹鮮葉一握搗爛,酌加熱紅酒,摩擦傷口周圍。(《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跌打扭傷,蛇咬傷,惡瘡:白花丹鮮葉三至四片,與它藥配合搗爛外敷.一般敷十五至三十分鐘除去,以免局部起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
⑤治肛周膿腫,急性淋巴腺炎,乳腺炎,蜂窩織炎,癤腫:鮮白花丹適量搗爛,用雙層紗布包好,敷於患處至痊愈。(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⑥治脾髒腫大:白花丹根浸酒服。重癥並取葉和糯米搗爛,製成湯丸大,蒸熟,晚間睡醒服一丸。(《嶺南草藥志》)
⑦治瘧疾:白花丹鮮葉七至八片,揉爛,於瘧疾未發前兩小時縛在手脈上(待有燒灼感時取去)。(《福建民間草藥》)
⑧治腳底硬結疼痛(胼胝):白花丹鮮葉一握,稀飯一撮,食????少許,搗爛塗貼,日換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⑨治厚皮癬:白花丹莖葉搗爛擦。(《廣西藥植圖志》)
⑩治瘰癧未潰:白花丹鮮根五錢至一兩,酌加豬瘦肉,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
|
- : Whiteflower Leadword Root
|
|
白花丹屬 | 白花丹參 | 白花丹科 | 白花丹醌 | 白花丹酸 | 白花丹科的 | 白花丹參酒 | 尖瓣白花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