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zemiops feae
蛇目蝰科白頭蝰亞科唯一的一種。世界罕見。最早發現於緬甸剋欽山。中國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福建、江西、浙江、安徽、陝西有分佈。管牙類毒蛇,一般長 500 毫米左右,最長達770毫米。軀幹圓柱形,頭部白色有淺褐色斑紋,軀尾背面紫藍色,有朱紅色橫斑,頭背具 9 枚大鱗。背鱗平滑。主要發現於路邊、稻田、耕地、草堆;也出沒於住宅附近。屬晨昏活動類型。以小型嚙齒動物或食蟲目動物為食。人被咬傷時,除局部劇痛、腫脹、少量出血外,還出現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眼瞼下垂,吞咽睏難等癥狀。
有朱紅色橫斑10~15+3~4個,左右兩側的橫斑數相等或略有出入,成對橫斑交錯排列或在背中綫上相遇聯合成橫跨背面的完整橫紋。頭背具9枚大鱗;眶前鱗3(2),眶後鱗2(3);顳鱗2+3(2),上唇鱗6,2-1-3式,下唇鱗8(7~9)。背鱗平滑,17-17-15行,是蝰科中行數最低者;腹鱗168~205;尾下鱗39~53對。棲息於海拔100~1 600 m的丘陵山區,見於路邊、碎石地、稻田、草堆、耕作地旁草叢中,亦見於住宅附近,甚至進入室內。晨昏活動。捕食小型嚙齒動物和食蟲目動物。繁殖習性不詳。我國分佈于云南、貴州、四川、西藏、陝西、甘肅、廣西、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國外分佈於緬甸與越南北部。
世界爬蟲介公認最另人頭疼的毒蛇之一,以絶食聞名,歐美曾多次進口,結果全軍覆沒....對於白頭蝰的死因,現在爬蟲學界也是衆說紛紜,但一般認為白頭蝰的低海拔高溫反應導致內臟器官損傷而絶食,另一說法則是由於起食物的特殊性(在自然界主要食鼩鼱),而無法適應嚙齒類動物.然而近幾年,俄羅斯已經有研究者成功飼養並繁殖了白頭蝰,相信這一死結在私人飼養者手裏也已經被解開。 | | 蛇目蝰科白頭蝰亞科唯一的一種。世界罕見。最早發現於緬甸剋欽山。中國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福建、江西、浙江、安徽、陝西有分佈。管牙類毒蛇,一般長 500 毫米左右,最長達770毫米。軀幹圓柱形,頭部白色有淺褐色斑紋,軀尾背面紫藍色,有朱紅色橫斑,頭背具 9 枚大鱗。背鱗平滑。主要發現於路邊、稻田、耕地、草堆;也出沒於住宅附近。屬晨昏活動類型。以小型嚙齒動物或食蟲目動物為食。人被咬傷時,除局部劇痛、腫脹、少量出血外,還出現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眼瞼下垂,吞咽睏難等癥狀。
有朱紅色橫斑10~15+3~4個,左右兩側的橫斑數相等或略有出入,成對橫斑交錯排列或在背中綫上相遇聯合成橫跨背面的完整橫紋。頭背具9枚大鱗;眶前鱗3(2),眶後鱗2(3);顳鱗2+3(2),上唇鱗6,2-1-3式,下唇鱗8(7~9)。背鱗平滑,17-17-15行,是蝰科中行數最低者;腹鱗168~205;尾下鱗39~53對。棲息於海拔100~1 600 m的丘陵山區,見於路邊、碎石地、稻田、草堆、耕作地旁草叢中,亦見於住宅附近,甚至進入室內。晨昏活動。捕食小型嚙齒動物和食蟲目動物。繁殖習性不詳。我國分佈于云南、貴州、四川、西藏、陝西、甘肅、廣西、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國外分佈於緬甸與越南北部。
是我國27種毒蛇中最毒的一種,以能“絶食”聞名。世界爬蟲介公認最另人頭疼的毒蛇之一,以絶食聞名,歐美曾多次進口,結果全軍覆沒....對於白頭蝰的死因,現在爬蟲學界也是衆說紛紜,但一般認為白頭蝰的低海拔高溫反應導致內臟器官損傷而絶食,另一說法則是由於起食物的特殊性(在自然界主要食鼩鼱),而無法適應嚙齒類動物.然而近幾年,俄羅斯已經有研究者成功飼養並繁殖了白頭蝰,相信這一死結在私人飼養者手裏也已經被解開。
白頭蝰蛇是混合毒素的前管牙類毒蛇,咬傷後可引起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急性DIC),使傷肢紅腫疼痛逐漸加重、功能障礙.臨床使用抗眼鏡蛇毒血清無效的情況下,改用改善微循環藥物為主的中西醫結合療法,效果顯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