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湖北 >武漢 >武漢市區 > 湖北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湖北大學投訴電話武漢市旅遊投訴電話:027—82855773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湖北大學是湖北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已有75年的建校歷史以及60餘年本科教育、28年研究生教育的辦學經歷,是國務院學位辦批準的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學校占地1100多畝,坐落在華中重鎮武漢市武昌沙湖之濱。東接十裏武鋼,西望黃鶴瓊樓,南瞰浩淼東湖,北臨滔滔長江,毗臨國傢重點高新技術工業園區之一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校園內湖光輝映,四季常青,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場所。
  江流浩瀚,滋潤出學校“唯楚有纔”的文化底藴;湖波浩淼,孕育出湖大崇德重纔的儒雅之風。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創業,特別是經過“十五”湖北省重點建設,湖北大學已是一所擁有文、史、哲、理、工、經、法、管、教、醫等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學校設有文學、歷史文化、商學、政法與公共管理、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生命科學、物理學與電子技術、化學化工、材料科學與工程、資源環境、教育、藝術、體育、外國語、哲學等15個院係,另設有成人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培訓學院、知行學院、職業技術學院、人民武裝學院。現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3個,建成省級中試基地1個。創辦省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驗班3個,立項建設省級品牌專業4個、省級精品課程8門、省級優質課程16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現有31個省級、校級重點學科,16個學科獲準設立“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崗位,有50個本科專業,1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105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2個專業學位授予點。校本部有全日製本科生1.1萬餘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500多人。
  學校穩步推進管理體製改革,不斷提高教育質量。1996年5月成立了由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駐漢部隊以及多個省直廳局參加的湖北大學董事會。學校的教學、科研、招生、體育、畢業生就業、共青團、成人教育等工作曾被評為全國高校先進。學校曾連續幾年被評為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2004年,學校接受國傢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結論為優秀。學校在加強學生基礎教學和基本訓練的同時,突出抓好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使畢業生更好地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各級各類人才12萬餘人,為國傢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學校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在全國“挑戰杯”競賽、電子設計大賽、數學建模、英語、“飛利浦”大學生足球聯賽等有較大影響的科技、文化、體育競賽中獲奬500餘項。畢業生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就業率始終穩定在90%左右。
  學校有一支結構合理、事業心強、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員工2000多人,專任教師1000餘人,其中雙聘院士3人,“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15人,校內特聘教授36人,正、副教授600餘人,博導、碩導330餘人;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760人。有3人入選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工程”,7人入選湖北省“111”人才工程,有28人和14人分別入選湖北省屬高校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湖北省教學名師2人,27人曾被授予國傢、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稱號,53人享受國務院、省、市政府津貼。80餘名教師獲曾憲梓教師奬等省部級以上表彰。
  學校在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在新材料、生物技術、基礎數學、精細化工、中藥現代化技術等衆多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後承擔了國傢科技攻關、國傢自然科學基金、“863”、“973”預研等一批國傢級項目和部省級重點科研項目。多項成果分別獲得國傢和部省級奬勵。在中國古代文學、專門史、漢語言文字學、文獻學、列寧思想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面,先後承擔了一批國傢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奬。2003年學校與復旦大學、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等單位共同承擔了國傢重大科技專項“人類肝蛋白組計劃”中的“人類肝蛋白質相互作用連鎖圖的建立”專題;2005年學校承擔了國傢清史撰修工程項目中的《典志·思想文化》項目。“十五”期間,科研項目經費總額較“九五”增長了172%。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071項,其中國傢級項目87項,占8.1%;省部級項目212項,占19.8%;橫嚮項目425項,占40%。通過鑒定或驗收的成果370項,獲省部級及以上成果奬93項,獲準專利22項,15項實現産業化。發表學術論文近600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500餘篇,出版著作150餘部。部分成果應用於京珠高速公路、長江三峽等重點工程以及汽車、鋼鐵、化學化工、育種、旅遊開發、航天等領域,産生了較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學校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校園佈局合理,幹淨整潔。校捨建築面積近60萬平方米,另有學生宿舍12萬餘平方米。建有中南地區最大的圖書館、全國高校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校內超市。全校有122個教學科研實驗室,95間多媒體教室,儀器設備17000餘臺(件),圖書館紙質藏書達120萬册,電子圖書達53萬册,教學實習基地131個。學校是最早接入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的用戶,利用教育網與internet互聯,共享網絡資源,直接為教學科研服務。
  學校堅持對外開放,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現有22個全國性或省級學會(研究會)挂靠本校。辦有《湖北大學學報》、《蛛形學報》、《膠體與聚合物》等9種學術期刊。與美國、澳大利亞、法國、日本等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常年聘請外籍教師、文教專傢和國內知名學者來校任教、講學,接受國外及港、澳、臺的學生來校進修和攻讀學位。
  回首過去,歲月崢嶸;展望未來,前程輝煌。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大對湖北大學的重點建設力度,將湖北大學建設成為國內知名、水平較高的大學。目前,全校師生員工信心百倍,决心在國傢教育部、湖北省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以發展為主題,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竜頭,以社會需求為導嚮,以改革為動力,以提高綜合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為根本目標,貫徹執行“十一五”規劃,為把湖北大學建設成為國內知名、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而努力奮鬥!
學校簡介
  湖北大學地處華中重鎮、九省通衢——湖北省武漢市,是湖北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學校歷史溯源於1931年創辦的湖北省立教育學院,1944年,在著名學者李四光先生的推動下,改建為國立湖北師範學院。建國後,學校迭經改製和整合,先後歷經了湖北省教育學院和武漢師範學院等時期,1984年改製為湖北大學,實現了由單一師範學院嚮綜合性大學的跨越。在辦學歷程中,湖北大學經歷過篳路藍縷的歲月,忍受過調整分合的陣痛,但湖大人百折不撓,艱苦奮鬥,在逆境中謀發展,於艱難中創事業,學校的文化傳統中逐漸積澱了“日思日睿、篤志篤行”的校訓精神和以“自強不息、剋難奮進”為基本特徵的“習坎”精神,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湖大在湖北省省屬重點大學中居於前例。
科係設置
  學科門類齊全,學科綜合實力日益增強。湖北大學擁有文、史、哲、理、工、經、法、管、教、醫等10個學科門類,設有文學、歷史文化、商學、政法與公共管理、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生命科學、物理學與電子技術、化學化工、材料科學與工程、資源環境、教育、體育、藝術、外國語、哲學等15個院,另設有繼續(成人)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培訓學院、知行學院、職業技術學院、人民武裝學院。學校現有58個本科專業、1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5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公共管理碩士MPA、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碩士、農業推廣碩士以及工程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體育碩士,9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3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哲學),擁有省級重點學科一級學科9個(覆蓋62個二級學科)、二級學科10個,22個學科獲準設立“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崗位。
  湖北大學二級院係表
  校本部(武昌學院路)設有
  湖北大學文學院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湖北大學商學院
  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
  湖北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湖北大學物理學與電子技術學院
  湖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湖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
  湖北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大學藝術學院
  湖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
  另設有
  湖北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湖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湖北大學培訓學院
  湖北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大學人民武裝學院
  湖北大學楚才學院
  所辦獨立學院(位於漢口)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
本部師資
  湖北大學大門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師資隊伍水平不斷提升。湖北大學(本部)現有教職員工2000餘人,專任教師1000餘人,其中雙聘院士3人,“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19人,校內特聘教授3人,“琴園學者”特聘教授50人,正、副教授600餘人,博士、碩士生導師400餘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近300人。有3人入選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1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工程”,10人入選湖北省“新世紀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7人入選湖北省“111”人才工程, 28人和14人分別入選湖北省屬高校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有湖北省教學名師4人,30人曾被授予國傢、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稱號,58人享受國務院、省、市政府津貼。
重點學科(省部級)
  專門史(中國文化史)
  中國文化史是“八五”省級重點建設學科。該學科現有成員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講師3人。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名,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名,湖北省跨世紀學術骨幹1名。該學科堅持歷史研究與現實研究相結合,積極服務於湖北經濟文化建設,在整體文化史研究、近代文化轉型研究、湖北區域文化研究、電視文化、社會主義建設研究、企業文化諸方面取得了一係列豐碩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已成為國內文化史研究的重鎮,在海外也有較大影響。其代表性成果《中華文化史》先後獲得國傢圖書奬提名奬、中國圖書一等奬和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奬,代表了當前文化史研究的前沿水平。《中國社會史論》被專傢評價為“是一部繼往開來的跨世紀的著作”,《光明日報》社為其出版專門舉辦了座談會,《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新聞出版報》、《中華讀書報》也發表了有關信息。
  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是“八五”省級重點建設學科。該學科學科共有教師31名,其中教授(研究員)11名,副教授(副研究員)9名,講師11名。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14名。該學科在高分子材料研究、聚合物試劑及其應用研究、應用有機化學諸方面取得了一係列豐碩研究成果,先後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奬、國傢科技進步三等奬和化工部科技進步三等奬。其在聚合物試劑和昆蟲性信息素的合成研究和聚合物乳液的基礎與應用研究方面,已進入國內先進行列,在同行中有一定影響。該學科承擔國傢“七五”、“八五”科技攻關項目、“863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湖北省科技攻關項目、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餘項。在深入進行各專業方向的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的同時,還十分重視將實驗室裏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産力,使其為經濟建設服務,在精細有機高分子材料的重要領域成功地開發出WHP03自交聯型粘合劑,WH-904丙烯酸酯阻燃灌封膠,DK-880係列低溫膠,DK-883印花膠,高速捲煙膠、淨水劑、紡織染料、高強度多功能鞋用膠粘劑等産品,通過技術轉讓,搞活並扶持了一些企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生態學
  生態學是“八五”省級重點建設學科。該學科現有人員25人,其中教授、研究員8人,副教授、副研究員8人,1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授、研究員55歲以上的1人,46-55歲3人,36-45歲4人;副教授、副研究員46-55歲3人,36-45歲3人,36歲以下2人。該學科近年來承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0餘項,在動物 生態、植物生態、環境生態、區域生態及數學生態諸方面取得了一係列豐碩研究成果,先後 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奬、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奬、國傢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奬 、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奬、農業部科技成果二等奬、省計委省農業區劃委農業資源區劃成果 一等奬及二等奬、省計委科技進步三等奬、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農業部科技成果奬和國傢專利,其在蜘蛛生態研究方面一直處於國內領先地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學科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滲透、聯合的優勢,在進行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緊密圍繞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開展了應用及應用基礎理論研究,為湖北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為政府的决策咨詢提供了科學依據。
  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是“八五”省級重點建設學科。該學科現有教師1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人,講師2人;具有博士學位者6人,具有碩士學位者7人,另有1人正在職攻讀博士學位;50歲以上的教師5人,40-50歲的教師6人,40歲以下的教師3人;擔任博士生導師者1人,被評聘為校內特聘教授者3人,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稱號者1人,湖北省普通高校跨世紀學科帶頭人4人。該學科在唐宋詩詞、先秦漢魏南北朝文學、中國古代小說戲麯及辭賦學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湖北省內處於領先地位。曾獲湖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奬,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科成果一等奬。該學科擁有豐富的人才優勢,為國傢文科基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九五”省級重點建設學科。該學科現有的學術隊伍人員年齡較輕,大多數成員在40歲以下,其中教授、研究員9人、副教授、副研究員15人,18人具有博士學位,教授、研究員年齡在36-45之間有4人、45-55歲之間有5人,副教授、副研究員35歲以下1人、36-45歲之間有10人、45-55歲之間有4人。該學科在研究方向上形成了特色和優勢。自1991年以來,該學科共承擔國傢“863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國際合作項目3項,省級重大和重點科研項目20餘項。近幾年來,該學科人員共出版專著6部,在國外著名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7篇、國內核心期刊34篇,通過省級鑒定成果8項,其中4項在國內推廣,産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纍计新增産值近億元,為我省的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
  基礎數學
  基礎數學是“九五”省級重點建設學科。該學科現包括微分幾何與數學物理、另形與小波、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隨機分析及其應用、代數學5個主要研究方向。該學科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的科研師資隊伍,現有教師3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博士與博士後10人,在職博士生2人;國傢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傢1人,入選國傢“111”人才工程的1人,國傢及湖北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4人,學科、學術帶頭人2人,二、三梯隊學術帶頭人5人。該學科自建立以來,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與優勢,根據國傢和地區發展的需要,在代數學、幾何學、函數論、分形與小波、概率統計與微分方程各方面都取得長足進展,獲得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八五”以來,基礎數學學科承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項(含合作項目),國傢青年基金項目2項,國傢教委基金項目1項,“百千萬”人才工程項目1項,省教委重點資助項目多項,省科委基金項目7項,武漢市“晨光”基金項目2項,近年來共發表學術論文250篇,其中發表在國際權威數學雜志和全國性學術刊物上的高質量論文被SIC收錄10篇;獲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撰寫出版書籍10多部。多次榮獲各級各類奬勵。
  材料學(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學科是“九五”省級重點建設學科。該學科結合我省高分子材料工業的特點,選定了精細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金、聚合物乳液三個主攻研究方向,並將精細高分子材料放在重要地位。該學科現有科研人員25人,其中教授、研究員8人,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5人,講師、工程師、助理研究員8人,助教和助工4人。“八五”期間,該學科在3個不同方向上取得了一批重要學術成果,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0多篇,出版專著、教材4本,鑒定轉讓成果12項,有10項成果17次獲得國傢、省、市奬勵。一大批新的精細高分子材料如多種膠粘劑、柔軟劑、防水劑、淨水劑通過鑒定、轉讓,部分 成果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聚合物乳液研究成果為國際、國內同行所矚目,在國內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外,該學科的高分子材料專業是中南地區唯一具有碩士學位授於權的單位。
  世界經濟
  該學科是“九五”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在世界經濟理論、國際貿易、國際市場營銷、國際金融與投資4個研究方向有一定實力且相對穩定。現有博士生導師1人;教授6人,副教授17人,講師15人,教師45人,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人,國傢跨世紀學科帶頭人1名,湖北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3人。他們既教書又育人,成果頗豐;出版各類著作、譯著、教材共50部,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餘篇,在國內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科研成果獲國傢級奬2項,省部級奬2項。目前該學科承擔了包括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在內的各類科研項目10餘項。衡建模研究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王少平6次應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另外該學科點還與美國曼菲斯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世界銀行、澳大利亞南昆士蘭大學、北京對外經貿大學等國內外教研機構建立了固定的協作和學術交流關係。
  馬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馬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是“九五”省級重點建設學科。該學科已形成了馬恩列斯思 想與實踐研究、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明確而相對穩定的 研究方向。該學科共有教師39多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1人,學科帶頭人俞良早教授多 年來從事列寧理論與實踐研究。該學科承擔獲國傢社科基金課題2項,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八五”規劃重點課題2項,國傢教育部社科研究“九五”規劃的重點課題4項。該學科獲 湖北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奬、二等奬、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奬等多次。近年來,共出版專著、著作、論文集和高校教材20多部,發表論文400多篇,其中部分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多篇論文被《中國哲學年鑒》、《中國歷史學年鑒》摘要。此外,該學科多次獲得各類奬勵。同時該學科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有關人員有目的、經常性地參加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多次出席國際性的學術討論會。
  材料物理與化學
  該學科是“十五”省級重點學科。具有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及聯合培養博士生的經歷。現有成員1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講師5人,博士畢業生7人,碩士畢業生8人。該學科在硅酸????材料與化學、鐵電壓電材料與器件、功能陶瓷薄膜、凝聚態理論4個穩定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該學科硅酸????材料與化學中新型、特種水泥,新型水泥基復合材料、緑色建材、高性能混凝土、特種混凝土材料和工程應用等方面,在國內外具有明顯的特色和優勢。鐵電壓電材料中大功率壓電陶瓷材料、大功率壓電陶瓷變壓器、壓電超聲馬達、壓電變壓器係列高壓電源等方面取得了國內外領先或國內外先進水平的成果。功能陶瓷薄膜中金屬醇????原料的製備、KTN、PT、BT鐵電薄膜研究處於國內先進水平。材料物理中孤子理論研究已進入國際研究前沿水平。該學科承擔國傢“863”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九五”重點攻關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省重點攻關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傢、省部級項目多項,先後獲得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奬、二等奬、三等奬及國內外發明專利多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被SCI、EI收錄40餘篇,有1篇論文被評為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該學科在省內外乃至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
  應用數學
  應用數學是“十五”省級重點學科。該學科現有成員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講 師5人,博士畢業生4人,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人。該學科在隨機分析及其應 用、分形幾何、小波分析及其應用、優化與控製、代數密碼、微分方程及其在金融、生物中 的應用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一係列豐碩成果,特別是在隨機分析、分形幾 何、微分方程與算子半群等方向在同類學科中有一定的影響,有其特色。在大偏差、分形、 算子半群等方面有出色成果。在金融數學研究方面亦有一定基礎。近年來,承擔國傢自然科 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多項,多項成果獲省部級奬勵,被SCI:、ISTP收錄論文10篇。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是該校“十五”省級重點學科。該學科現有教師35人,其中教授3人、副 教授5人,講師13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3人,獲省、市政府專項津貼3人,省 跨世紀學術帶頭人3人。該學科起步早,基礎好,已形成功能高分子、高分子合金、聚合反 應與聚合方法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在高分子試劑、高分子催化劑、轎車轉動軸“EP/DM/PP ”熱塑性彈性的應用開發、聚合物乳液合成的製備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顯著特色,並取得一定的成果。近年來,承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人才基金,省基金、省市攻關課題10餘項,省內外企業委托實踐課題3項,多項科研成果獲國傢、省、部、市級大奬。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被SCI收錄30餘篇。
  遺傳學
  遺傳學是“十五”省級重點學科。現有學科成員1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10人,博士畢業生2人。經過多年發展,該學科已經形成植物遺傳學、動物遺傳學、微生物遺傳學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在國內外居先進水平,水稻新品種選育居於省內領先水平、國內先進水平,果蠅細胞及分子遺傳研究居於國內先進水平。近年來,先後承擔國傢“863”計劃、“九五”攻關項目、國際青年科學基金、教育部、省重大攻關項目10餘項,多項成果獲得省部級奬勵。
  中國古典文獻學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十五”省級重點學科。該學科現有成員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講師6人,博士畢業生4人,碩士畢業生10人。該學科在爾雅研究及辭書編纂、湖北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典籍文化諸方面取得了係列成果,在同類大專院校中處在領先地位,在國內産生了一定的影響。近年來先後承擔國傢、全國高校古委會大、中型古籍整理規劃、研究項目10餘項,整理出版了《爾雅詁林》、《漢語大字典》、《漢語成語大字典》等重大文獻著作,開創性地出版的學術專著有《北魏佚書考》、《註釋學綱要》、《詞典學論文集》、《中國古籍書名考釋》等。成果多次獲省部級奬勵。國傢古籍整理簡報等二十余家報刊對該學科的建設及其成果有介紹和評論。省內幾傢電視臺、廣播臺多次宣傳報道過本學科的研究工作者。
  倫理學
  倫理學是“十五”省級重點學科。現有教師1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博士畢業 生9人,碩士畢業生3人。該學科在理論倫理學、經濟倫理學、文藝理論學諸方向有顯著特色,取得了一係列豐碩研究成果,其中西方價值理論和西方價值觀念的研究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在國外亦有一定影響。近年來,先後承擔國傢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省社科基金20餘項,獲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奬、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奬等多項奬勵。編輯出版《德國哲學》、《價值論與倫理學叢刊》等專著20餘部,在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
學術團體
  中國《水滸》學會
  中國《水滸》學會於1987年11月成立,多會長吳曉鈴,副會長劉世德、張國光、袁世碩、郭豫適,秘書長李悔吾。次組織舉辦了全國性的大型學術討論會出版了《水滸爭鳴》5輯,約300萬字。積極探索學會與經濟相結合的新路子,中國《水滸》學會創辦了武漢水滸文化發展公司,並與武漢市東湖風景區等共同聯合開發籌建中華水滸城。。學會挂靠在湖北大學,學會下設秘書處(該學會秘書處設在文學院),處理日常事務。學會從成立之日起,即以原由湖北省《水滸》研究會主辦的《水滸爭鳴》作為自己的學術刊物。
  中國辭書學會
  自1992年成立以來,舉辦了多次學術交流活動,並在北京、廣州分別舉行了中國辭書學語言詞典專業委員會、辭書編輯出版專業委員會、雙語辭典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大會,成立了中國辭書奬首屆評委會、中國辭書奬勵資金集資委員會,草擬了《中國辭書奬勵資金條例(草稿)》和《中國辭書奬評奬條例(草稿)》。該學會秘書處設在文學院。
  全國地方綜合大學宣傳思想工作協作會
  資料暫無
  中國拉美史研究會
  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是由北大、中國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和我校等單位倡議,於1979年12月正式成立的一個全國性學術團體,有會員400餘人。1992年10月,由該會聯合其它5個全國性學術團體在京共同主辦的“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兩個世界文明匯合五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盛況空前,反響強烈,《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曾對此作過專題新聞報道。研究會編輯出版會刊《拉美史研究通訊》,共編印了28期,其中許多文章和資料被國內的其它刊物引用和介紹,為學術界註目。設學會秘書處設在歷史文化學院。
  湖北省《三國演義》學會
  湖北省《三國演義》學會的前身是中國《三國演義》學會湖北分會,1992年,學會改名為“湖北省《三國演義》學會”,並在省社聯和省民政廳註册登記。學會自成立以來,舉辦了4次大型學術會議,出版了4部學術專著《〈三國演義〉與荊州》論文集,並校註了毛宗崗的《三國演義》。學會還和社會經濟建設相結合,參加了蒲圻修建赤壁陳列館的論證和江陵三國公園建設的論證;擔任了《三國演義》係列郵票第3組、第4節說明撰寫工作,並考證了各枚郵票故事發生的地點;參加了《三國演義》電影劇本研討會和電視連續劇的評論活動以及全國其他 省舉辦的《三國演義》研討活動。該學會秘書處設在文學院。
  湖北省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史學會
  湖北省國際共運史學會於1980年成立,主要組織有關國際共運的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科學研究活動,舉辦和參與舉辦了數次重要的學術理論研討會。1993年底為紀念毛澤東誕生100周年,舉辦了“國際共運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研討會”。幾年來,學會共出版學術著作20餘部,發表論文400餘篇。該學會秘書處設在法學院。
  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生態經濟教育專業委員會
  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生態經濟教育專業委員會成立於1993年5月,是一個全國性的二級學會,包括40多所高等學校和科研單位,擁有全國各地會員200多人。該學會每年開展一次全國性活動,主要從事生態經濟教育方面的研究,目的是增強全民 族的生態環境意識,使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同時,為了在學校加強生態經濟教育,並將這種教育嚮社會普及,使人們認識到我國城鄉應建成由生態和經濟兩個良性循環係統所構成的生態經濟復合係統。該學會秘書處設在商學院。
  湖北省高等學校領導科學研究會
  湖北省高等學校領導科學研究會成立於1988年3月,隸屬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領導,自成立以來已召開了8屆學術年會。學會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就市場經濟體製下如何發展和繁榮領導科學、如何提高領導水平、如何加強領導科學教學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先後組織出版專著近20部。研究會是全國唯一一傢高校領導科學研究會,有會員單位70余家,主辦有會刊《領導 科學論壇》。該學會秘書處設在湖北大學
  湖北省教育學會體育專業委員會
  湖北省教育學會體育專業委員會成立於1989年,是研究中小學體育衛生的全省性群 衆學術團體,受中國教育學會體育研究會和湖北省教育學會的雙重領導、並為其團體會員。該會宗旨是:團结全省廣大從事體育研究的專傢、學者和教育、體育、衛生工作者,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三個面嚮”,堅持“雙百方針”,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研討中小學體育理論和實際問題,推動學校體育改革,提高學校體育的學術水平、教學水平和管理水平,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作出貢獻。該學會秘書處設在體育學院。
  湖北省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
  湖北省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成立於1992年5月,是湖北省教育學會領導下進行書法教育研究的一個專業學會,是書法教育的群衆性的學術團體,旨在團结全省書法教 育工作者為普及書法教育、促進書法教育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研究,提高書法教學質量和民族文化素質。該學會秘書處設在教育學院。
  湖北省心理衛生協會
  湖北省心理衛生協會成立於1991年4月。該會的宗旨是大力開展心理衛生工作,提高全省人民的心理素質。協會充分利用我省新聞機構覆蓋面廣的優勢,除了與國內同仁進行切磋之外,還同東南亞、澳大利亞的心理衛生學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協會下設9個專業委員會,一個咨詢所。該學會秘書處設在教育學院。
  中國地理學會城市與環境地貌研究會
  中國地理學會城市與環境地貌研究會成立於1991年。會員包括來自全國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生産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的專傢、教授和科學工作者。研究會的任務是組織學術活動,交流研究成果與經驗,為發展和提高我國城市與環境地貌科研與教育做出貢獻。該學會秘書處設在商學院。
  武漢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
  武漢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成立於1979年,其特點是科技人員多,包括水利水電、鋼 鐵設計、鐵路設計、建築設計、醫療衛生等百餘名專傢學者。曾兩次舉行全國性的“現代科學技術中哲學問題討論會”,與武漢鋼鐵公司、長江水利委員會聯合舉辦了“三峽石岸一期工程接力技術操作方案研討會”,具有很大影響。該學會秘書處設在哲學係。
  武漢粘接學會
  武漢粘接學會成立於1983年,共舉辦了4屆學術年會,並開展了大量咨詢培訓活動,建立了學會科研生産聯合體。學會在湖北、山東等地舉辦了13期技術培訓班,參加人數達600餘人。該學會秘書處設在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湖北省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
  湖北省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成立於1990年,主要任務是組織學術活動,交流科研與教學經驗,為提高湖北地區地貌與第四紀地質的教學與科研水平作貢獻。該委員會成立以來,積極開展科研,發表了大量論文,僅湖北大學會員發表的論文就近50篇。有的會員還開展技術咨詢服務、直接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産力,為湖北地區經濟發 展貢獻力量。該學會秘書處設在商學院。
  湖北省中青年政治學會
  湖北省中青年政治學會是在省民政廳註册,受省社聯指導和湖北省政治學會領導的獨立的社會學術團體,學會由湖北地區高校、科研單位,以及黨政機關、企業單位的理論工作者 和實際工作者組成,年齡在45歲以下,以中級職稱為主,部分具有高級職稱。學會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南,本着務實、創新的態度,開展政治學、行政學、法學、管理學、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每年開展一次學術年會,曾承擔國傢級課題3項,省級課題若幹項,取得了一批優秀科研成果。該學會秘書處設在法學院。
  中國邏輯學會符號專業委員會
  挂靠我校的中國符號學會專業委員會(原名“中國邏輯學會符號學研究會”),成立於1989年10月,現有會員240多人,分佈於全國各高校或研究單位,他們大部分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職稱。中國邏輯學會符號學專業委員會主要從事邏輯符號學的研究,1992年主辦過東亞符號學研討會第一次大會。幾年來,該會除會員個人出版了很多專著和論文外,學會也組織出版了一批論文集和譯文集,例如,《邏輯符號學論集》、《語用學與自然邏輯》(譯文集)、《邏輯語用學和語義學》等等。該學會秘書處設在文學院。
  湖北省數學情報專業委員會全國高校數學情報學會湖北省分會
  湖北省數學情報專業委員會成立於1991年6月,兩會主要任務是開展數學情報學的理論、方法的研究實踐工作,編製數學二次文獻、進行情報服務等工作。該學會秘書處設在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湖北省馬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著作研究會
  湖北省馬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著作研究會成立於1978年,該研究會是在我省其他有關的馬剋思主義學會的基礎上成立起來的研究會,成員多為上述其他學會的領導同志和一些知名的專傢、學者。研究會顯著特點是:成員中領導同志、知名學者較多,年齡普 遍偏大。目前,研究會擁有成員52人,其組織機構是:會員大會、幹事會。該學會秘書處設在法學院。
  湖北省高師成人教育協作會
  湖北省高師成人教育協作會(原名為高師函授教育協作會)於1985年11月成立,其成員由全省舉辦高師成人教育的有關高等院校、高等師範院校和教育學院共26所院校組成。湖北省高師成人教育協作會是一種“半官半民”性質的群衆團體。協作會不僅為省教育廳師訓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咨詢、參謀作用,而且還受省教育廳師訓處委托,做了一些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如:製定統一的函授教育規章制度;統一製定函授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組織全省統考;編寫全省地方規定課程教學大綱和教材;舉辦理論研討班,進行學術交流等等。該學會秘書處設在成教學院。
治學環境
  湖北大學瀕臨美麗沙湖,東接十裏武鋼,西望黃鶴瓊樓,南瞰浩淼東湖,北臨滔滔長江,校園內四季常青,環境優美,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場所。素以“足球、美女、小吃、圖書館”聞名武漢學界。學校擁有122個教學科研實驗室、95間多媒體教室、17000餘臺(件)儀器設備、131個教學實習基地;圖書館紙質藏書達165萬册,電子圖書達53萬册。學校是最早接入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的用戶,利用教育網與Internet互聯,共享網絡資源,直接為教學科研服務。
  國內外影響 湖北大學與世界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近6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際聯繫,常年聘請外籍教師、文教專傢和國內知名學者來校任教、講學,接受國外及港、澳、臺的學生來校進修和攻讀學位。1996年5月成立了由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駐漢部隊以及多個省直廳局參加的湖北大學董事會。現有22個全國性或省級學會(研究會)挂靠本校。學校的教學、科研、招生、體育、畢業生就業、共青團、成人教育等工作曾被評為全國高校先進。學校曾連續幾年被評為湖北省文明單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現在巴西聖保羅大學、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等校設立孔子學院。
教學成果
  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湖北大學已有70餘年本科教育、30年研究生教育的辦學經歷,是國務院批準的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湖大校本部現有在校普通全日製本、專科學生16000人,博士、碩士研究生2100人。學校有國傢文理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2個,創辦省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驗班3個,立項建設省級品牌專業6個、國傢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16門、省級優質課程16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獲國傢級教學成果奬2項。2005年,學校獲批成為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近年來學生在全國“挑戰杯”競賽、電子設計大賽、數學建模、英語、“飛利浦”大學生足球聯賽等有較大影響的科技、文化、體育競賽中獲奬500餘項,畢業生就業率始終穩定在90%以上。2004年,學校接受國傢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結論為優秀。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各級各類人才12萬餘人,有的已成為政界、學術界、科技界、文化界和新聞界的知名人物,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定富,司法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陳訓秋,原武漢市市長、現任湖北省常務副省長李憲生,副省長趙斌、張岱梨,文化史學大師馮天瑜,著名雕塑傢、文職將軍程允賢,著名歌唱傢、音樂傢喻宜萱,“長江學者”談勝利,劉昌勝,“長江韜奮奬”獲得者範春歌、劉楓,楚天都市報總編輯張勤耘等都是我校的校友。
專傢
  各類專傢
  一、國傢級專傢
  邵常貴(1988) 周積明(1996) 吳傳喜(1998)
  二、省級專傢
  周桃生(1992) 張洪濤(1995) 柴荔英(1995) 吳傳喜(1995)
  塗懷章(1995) 周積明(1995) 陳正國(1997) 王升富(1997)
  何曉明(1997) 劉尊明(1999) 顧豪爽(1999) 孫玉文(1999)
  俞良早(1999) 吳 敏 (1999) 王紅玲(1999) 蔡得田(2001)
  郭 瑩 (2001) 劉合國(2001) 江暢 (2001) 鬍曙光(2001)
  蔣 濤(2003) 賀祥林 (2003) 柳劍平 (2003) 盧朝靖(2003)
  肖 德(2005) 覃兆劌 (2005) 汪前元 (2005)
  三、國務院特殊津貼
  邵常貴(1992) 朱祖延(1992) 周桃生(1992) 蔡得田(1992)
  柴荔英(1993) 塗懷章(1993) 何曉明(1993) 張洪濤(1993)
  周積明(1993) 程時遠(1994) 江 暢 (1994) 吳傳喜(1996)
  俞良早(1996) 婁兆文(1999) 陳 勇(2000) 徐學俊(2000)
  鬍曙光(2001) 王世敏(2001) 葛金芳(2001) 劉尊明(2003)
  嚴學軍(2004) 郭康鬆(2004) 顧豪爽(2006) 馬立新(2006)
  四、省政府專項津貼
  李宗榮 (1996) 吳敏 (1996) 蔡仲林(1997) 馬 勇 (1997)
  李落清 (1998) 徐祖順(1999) 田子渝(2002) 劉川鄂(2002)
  黃世強 (2003) 章天金(2004) 宋剋夫(2005)
  五、武漢市政府專項津貼
  陳正國(1994) 葉楚平 (1995)
  註:以上名單為截至到2007年4月在崗人員,材料由校人事處提供
發展之路
  走科研強校之路,科學研究取得明顯成績。湖北大學現有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省級中試基地,辦有《湖北大學學報》、《蛛形學報》、《膠體與聚合物》等多種學術期刊。學校在新材料、生物技術、基礎數學、精細化工、中藥現代化技術等衆多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後承擔了國傢科技攻關、國傢自然科學基金、“863”、“973”等一批國傢級項目和部省級重點科研項目,多項成果分別獲得國傢和部省級奬勵。在中國古代文學、專門史、漢語言文字學、文獻學、列寧思想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面,先後承擔了一批國傢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奬。2003年學校與復旦大學、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等單位共同承擔了國傢重大科技專項“人類肝蛋白組計劃”中的“人類肝蛋白質相互作用連鎖圖的建立”專題;2005年學校承擔了國傢清史纂修工程項目中的《典志•思想文化志》項目,在承擔國傢重大科技專項和文化工程建設項目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部分科研成果應用於京珠高速公路、長江三峽等重點工程以及汽車、鋼鐵、化學化工、育種、旅遊開發、航天等領域,産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積極改善辦學條件,治學環境優雅。湖北大學占地1800畝,瀕臨美麗沙湖,東接十裏武鋼,西望黃鶴瓊樓,南瞰浩淼東湖,北臨滔滔長江,校園內四季常青,環境優美,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場所。學校擁有122個教學科研實驗室、95間多媒體教沙湖琴園室、17000餘臺(件)儀器設備、131個教學實習基地;圖書館紙質藏書達165萬册,電子圖書達53萬册。學校是最早接入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的用戶,利用教育網與Internet互聯,共享網絡資源,直接為教學科研服務。
  堅持開放辦學,國內外影響不斷擴大。湖北大學與世界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近6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際聯繫,常年聘請外籍教師、文教專傢和國內知名學者來校任教、講學,接受國外及港、澳、臺的學生來校進修和攻讀學位。1996年5月成立了由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駐漢部隊以及多個省直廳局參加的湖北大學董事會。現有22個全國性或省級學會(研究會)挂靠本校。學校的教學、科研、招生、體育、畢業生就業、共青團、成人教育等工作曾被評為全國高校先進。學校曾連續幾年被評為湖北省文明單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
  湖北大學的建設發展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和關懷,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與支持。原國傢主席李先念曾為學校親筆題詞,中央政治局委員、原湖北省委書記、現任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國務委員陳至立,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教育部部長周濟等一批領導親臨學校視察、指導工作。
  回首過去,歲月崢嶸;展望未來,前程輝煌。經過七十餘年特別是近二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極大改善,辦學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師生員工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新的歷史時期,湖北大學將秉承“日思日睿,篤志篤行”的校訓精神,繼續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竜頭,以改革為動力,以社會需求為導嚮,以提高辦學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為根本目標,走內涵發展道路,把湖北大學建設成為國內知名、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重點大學。
歷任領導
  學校名稱
  主要負責人
  任職時間
  湖北省省立教育學院
  (1931-1936夏、1941-1944春)
  院 長
  黃建中 1931-1932.6
  羅 睿 1932.6-1933.7
  羅廷光 1933.8-1935.1
   琦 1935.1-1936夏
  張伯瑾 1941-1942
  陳友鬆 1943.7-1943.11
  葉叔良 1943.11-1944
  國立湖北教育學院
  (1944春-1949.5)
  院 長
  汪奠基 1944-1947夏
  王治孚 1947夏-1948.5
  王震寰 1948.9-1949.5
  湖北教育學院
  (1949.8-1952.9)
  院 長
  李 實 1949.8-1952.9
  湖北省教師進修學院
  (1952.10-1954.8)
  院 長
  史子榮 1952.10-1954.8
  湖北師範專科學校
  (1954.9-1957.8) 校長
  黃 先 1954.9-1957.8
  武漢師範專科學校(合併前)
  (1956.9-1957.8) 校 長
  李伯剛 1956.9-1957.8
  副書記
  王立中 1957.4-1957.8
  武漢師範專科學校(合併後)
  (1956.9-1957.8) 校 長
  李伯剛 1957.9-1958.8
  黨委書記
  黃先 1957.10-1958.8
  武漢師範學院
  (1958.9-1984.8) 院 長
  王宗東 1962.3-1965.12
  餘金堂 1966.1-1979.4
  李成文 1980.5-1983.4
  徐章煌 1983.4-1984.9
   委 書 記
  黃 先 1958.9-1959.12
  王宗東 1960.1-1962.3
  李 明 1962.3-1963春
  李春鑒 1963春-文革
  餘金堂 1966.1-1977.5
  周斌盛 1977.6-1980.5
  李 珠 1980.5-1981.6
  李成文 1981.6-1985.1
  湖北大學
  (1984.9-現在) 校 長
  徐章煌 1984.9-1993.3
  安明道 1993.3-1998.2
  蔡勖 1998.2-1998.12
  吳傳喜 2000.1-現在
   委 書 記
  徐善廣 1985.1-1987.2
  徐章煌 1987.2-1987.11
  李開蕊 1987.11-1993.3
  安明道 1993.3-2000.1
  鬍曙光 2000.1-2002.12.
  羅永根 2003.6-現在
校史簡略
  一、湖北省立教育學院創建於武昌
  湖北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湖北省立鄉村師範學院。20世紀初,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痛感國傢貧弱,目睹農村凋敝,主張教育救國,以濟時艱。1930年,湖北省教育廳廳長黃建中先生為了發展本省鄉村教育,着手籌建湖北省立鄉村師範學院,校址即今武昌沙湖之濱的寶積庵。1931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批準,將湖北鄉村師範學院改為湖北省立教育學院,黃建中先生以廳長之職兼任湖北省立教育學院第一任院長。學院開辦時,設兩係一科,即農事教育係、鄉村教育係和鄉村師範專修科。1932年增設民衆教育專修科,1935年又增設農事教育專修科。各係均為四年製本科,各專修科均為二年製專科。
  當時學院設有農業學校、農場和青山教育實驗區,供教學和學生實習使用。還在校外舉辦了民衆夜校、民衆教育館,館內民衆樂於靜聽演講,勤於練習國術,潛心受教,開創了學校與社會結合、教育與民衆結合之先河。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大舉入侵中國,中華民族處於危亡的關鍵時刻。國民黨對日采取不抵抗政策,於1935年6月同日本簽訂了賣國的《何梅協定》,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消息傳到武漢,愛國學生無不義憤填膺,熱血沸騰。12月17日,武漢50餘所大、中學校的學生代表正式成立“武漢中等以上學校學生救國聯合會”。20日,在學聯的組織下,l萬餘人參加了遊行。21日遊行隊伍由武漢大學學生帶隊,22日即由我院學生帶隊。遊行隊伍在武漢關上岸,經江漢路,準備穿過法租界進人日租界示威,受到當局的阻止,改由中山大道前進,沿途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25日,武漢被國民黨當局宣佈戒嚴。
  儘管國民黨當局阻撓、破壞、鎮壓“一二·九”運動,我院學生始終堅定地站在愛國運動的前列,並在武漢大、中學校中發揮了較好的組織作用,在學校的歷史上譜寫了抗日救亡、不畏強權的光輝一頁。
  1936年上半年,受當局迫壓,學院被迫停辦。
  二、國立湖北師範學院成立於恩施
  抗日戰爭時期,湖北省政府西遷恩施,建立臨時省會,陳誠在鄂主政,製定了《新湖北建設計劃大綱》。按大綱規定,我院於1941年秋正式恢復,選校址在恩施五峰山。此時自1936年停辦的湖北省立教育學院,已經整整中斷了5年。
  其時正值國難當頭,復校後的師院辦學條件極其艱苦,最突出的問題是無力興建校捨。於是因陋就簡,利用原森林公司和茶廠的舊房權作校捨之用,多為木架板構造。另外,就地取材用杉樹皮、木架臨時搭了幾間教室,湊合着開學上課。在這種極其睏難的情況下,該院師生猶抱教育救國、臥薪嚐膽之精神,不改其志。復校後的第一年,學院設有鄉村教育係和鄉村師範專修科。專修科分設國文、英文、數理、音樂、體育五個教學組。
  在回憶這段校史時,陳友鬆先生是不可不提的。陳友鬆,男,湖北京山人。他幼年傢貧,學習刻苦,得教會資助方能上學並走完一段學程,後考取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歸國後任西南聯大教授。1942年秋,因學生反對我院院長一職一直由教育廳廳長兼任,省政府通過參議會知名人士李四光先生等人出面,從西南聯大請來陳友鬆先生擔任院長一職。
  陳先生就任院長後,勵精圖治,矢志擴大本院規模,學院面貌有了較大改觀,事業有了較大發展。1942年秋到1943年,在原有基礎上,增設史地專修科、一年製師資短訓班,招收音樂、體育各一班,開辦附中、附小,解聘了對待學生作風惡劣的原訓導長,全校師生員工生氣勃勃,全校上下充滿生機活力。但當局製約過多,尤其是與前任院長、教育廳廳長張伯瑾、陳誠辦學意見不合,陳友鬆遂於1943年7月憤而辭職,賣書做路費返回西南聯大。“清江之水何浪浪,復楚賀志走他鄉”,這有感而發的詩句,真切反映了陳先生當時的復雜心情。
  儘管在任職期間遭受極大的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但辭職後的陳友鬆先生仍然十分關心我院的建設和發展,回聯大後,他於當時國民政府的所在地重慶四處奔走,呼籲改組本院為國立大學。著名科學家李四光先生極力支持,亦四處奔走,廣為號召。1944年春,國民政府教育部采納各方意見,命湖北教育學院改為國立湖北師範學院,隸屬教育部。學院即奉命改製,將原來的科改係,到1945年,國師粗具規模,教育、國文、英文、史地、數學、理化、音樂、體育八係俱全。
  三、抗命請願與國師回遷武漢
  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後,遷到後方的各級機關、學校紛紛遷回。因種種原因,國師沒有復員於它的誕生地武昌寶積庵,而是先抵江陵,後至沙市童傢花園。當時抗日戰爭剛剛結束,荊沙古城往昔的繁華已成煙雲,辦學條件極其艱苦。同時礙於交通不便,圖書雜志不易購得,名流學者無法延攬,不少教授紛紛辭職。為“改善生活,保證學習”,1947年春,國師學生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抗命請願”鬥爭,要求歸遷武漢。從2月26日至4月6日,600餘名學生前往武漢省府請願,並得到了武大、中華大學、農學院和醫學院等高校學生的聲援,迫使當時的湖北省政府主席萬耀煌出面安撫,教育部特派教育次長赴漢調處。其聲勢之大、時間之長,為湖北學運史所罕見。
  1948年5月,國師正式遷往武漢。學生先期藉住武漢大學附屬醫院(今湖北教育學院),圖書儀器隨後陸續運回。9月、10月間,學校整體遷往漢口唐傢墩市一中和中山大道漢光中學。
  國師歸遷武漢不久,就發生了“八四”事件。7月31日,院方簽發空頭支票一張,作為學生8月份的伙食費,致使8月1日全院學生斷炊。部分學生前往院長王治孚住宅請求合理解决,工竟匿而不見。一學生見蔣介石送給他的照片挂在堂屋正中,氣憤之下將其摔碎。事發後,王治孚報告教育部要求解散國師,嚴懲25名為首的學生。8月4日,教育部電令解散國師。電令到達,師生群情激昂。8日,國師學生自治會召開記者招待會,報告事實真相,散發《為反對教育部無理解散湖北師範學院,抗議無恥栽誣二十五位同學敬告社會人士書》。17日,武漢大學學生自治會在中華大學開會聲援國師同學。18日,國師教授會作出嚴正决議,電請教育部收回解散國師成命。9月4日,教育部任命新院長,變相收回成命。不久,法院亦對王治孚劣跡提起訴訟。至此,“八四”事件取得鬥爭勝利,國師得以生存。
  國師遷回武漢後,中共地下黨組織加強了對國師學運的領導工作,國師成為漢口的學運中心。一大批學生在頻繁的學運中受到了鍛煉,先後加入了黨組織並投奔革命工作,為武漢、湖北乃至中南地區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49年7月16日,中南軍事管製委員會文教接管部接管國師。根據當時革命工作的需要和國師無固定校址的實際情況,國師停辦,進行整理,國師教師,或自行聯繫工作,或由接管部統一安置和調派。在校學生,或參軍參幹,或轉入他校繼續學習。圖書儀器等全部校産移交給繼國師續辦的湖北省教育學院。
  從1931年湖北省立教育學院創立,到1949年國立湖北師範學院受接管,計18年歷程。18年中,雖經5年停辦,幾度遷徙,歷經坎坷,飽經風霜,卻培養各類人才1484人。回首18年的風雨歷程,學院不因時乖運蹇而敗萎,不因反動摧殘而喪志,反而愈挫愈勇,艱難嚮前。
  四、湖北教育學院誕生與教師進修學院成立
  國師停辦後不久,在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時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等人的關心下,在國師基礎上籌建的湖北省教育學院正式成立,1949年10月15日開學上課。至1952年,學校設有教育、中國語文、數學、物理、體育衛生、音樂、美術、戲劇、俄文等9科,在校學生753人。學院設有附師,另設有附一小、附二小、附三小,為本院師生實習之用,後改為附屬中學、附屬小學、工人業餘學校各一所。
  1952年,教育部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的方針,進行了全國性院係調整工作。湖北省委為落實調整方針,將教育學院的大部分教職員工、各科學生和部分圖書並入華中大學(即今華中師範大學)。同時,以省教育學院留下的部分人員和校産、校址為基礎,成立湖北省教師進修學院,以解决本省師資極其缺乏的矛盾和適應將來教育發展的要求。當時的教師進修學院開設有教育、語文、歷史、俄文、數學、理化、地理、生物、美術、音樂、體育等11科,另設有文教行政幹部班、政治班。
  五、湖北師專與武漢師專
  1953年,中央决定繼續進行高等教育的調整工作。同年9月召開的全國高等師範教育會議指出:高等師範教育是整個普通高等教育的重點,要擴充現有的高等師範學校,有條件、有準備地建立新的高等師範學校。根據以上精神,我校適時呈請教育部批准將本校改名為湖北師範專科學校,並於1954年4月獲得批復同意。1955年8月,為適應發展需要,師專全部遷址武昌馬房山。
  1956年春,隨着國傢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到來,為適應湖北地區中等教育發展的需要,湖北省教育廳决定:將湖北師專的語文、歷史兩科分出,另行組建一所新的高等師範學校——武漢師範專科學校。同時,還將湖北師專的體育科分出,成立武漢體育師範專科學校;將湖北師專的音樂、美術兩個短訓班分出,與華中師院的圖畫、音樂兩係合併,組建成立武漢藝術師範學院。
  1957年秋,湖北省委决定,將湖北師專與武漢師專兩校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師範專科學校。當時,做出這一决定主要出於兩方面的考慮:一是為了集中力量辦好師專,培養合格的中學師資;二是為了在適當的時候將師專發展成為師範學院。
  兩校合併後,校址重新遷回武昌寶積庵並將此作為永久校址。教職員工達到620人,在校學生達到2138人。學校設有語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7個科。校園基本建設快速發展,教學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不斷提高,辦學條件不斯改善,辦學規模逐漸擴大,辦學經驗日臻豐富,基本具備了高等師範學院的條件。
  六、武漢師範學院建立
  1958年8月8日,湖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將武漢師範專科學校改為武漢師範學院。
  新組建的武漢師範學院教職員1543人,設有中國語文、歷史、數學、物理4個係,生物、地理、化學3個專修科,並設有馬列主義、教育學、體育、外語4個公共課教研室(組),本、專科兼辦。學院組織機構為二級建製,行政機構設九科三室,即教務科、出版科、人事科、學生科、保衛科、總務科、財務科、膳食科、衛生保健科及秘書室、基建辦公室、生産辦公室,院黨委下設組織部和宣傳部。1958年成立的武漢師範學院已經基本奠定了完整的師範院校的專業基礎和建製。
  “文革”期間,學校的各項工作受到大環境的極大影響。“文革”結束以後,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纔得以恢復和發展。1978年,根據《湖北省教育事業八年規劃》(草案)和省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學校製定了1978-1985年發展規劃。規劃提出的奮鬥目標是:八年中,前三年在逐步發展的同時,以整頓打好基礎為主;後五年要有較大的發展,經過努力,把學院辦成專業齊全、教育質量較高、科研成果較多、名項工作先進的師範院校。圍繞八年發展規劃的奮鬥目標,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擴大辦學規模,開展多層次辦學;加強科學研究,提高學術水平;加強黨的建設,改進領導作風,搞好班子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學校各項工作蓬勃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
  *另註 (另一所湖北大學):
  1958年,中南財經學院和中南政法學院及中南政法幹校、武漢大學法律係合併成為湖北大學。“文革”期間,教育事業遭到嚴重摧殘,1971年這一所湖北大學改名為湖北財經專科學校,即現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前身。假如有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文獻資料註明湖北大學就應該是指這所學校,勿混淆。
  七、湖北大學成立
  1984年1月,湖北省委鑒於省屬高校規模小、條件差、結構不合理的狀況,為統籌安排和發展地方高等教育事業,决定將武漢師範學院原由武漢市領導改為由省直接領導和管理。6月15日,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於加速發展和改革我省高等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同時上報教育部。8月11日,教育部批復:同意將武漢師範學院改建為湖北大學湖北大學新圖書館
  9月26日,湖北大學成立大會隆重召開。黃知真省長代表省委、省政府作了重要講話,對湖北大學的成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武漢師範學院成立三十多年來為全省培養大批人才和在教學科研工作中取得的顯著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希望湖北大學全體師生員工解放思想、群策群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為辦好湖北大學做出新的貢獻。徐章煌校長代表學校講話,表示熱烈擁護省委、省政府的决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兢兢業業、腳踏實地、銳意改革、努力工作,把湖北大學辦成以師範為主,文、理、管多學科的開放型綜合性大學,為湖北的兩個文明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最後,省長黃知真、省委副書記錢運錄共同為“湖北大學”揭牌。
  湖北大學成立初期,設有中文、政教、歷史、外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體育等10個係和教育行政管理、中文、政治三個專修科,共13個專業,本專科學生3072人,研究生34人。學校占地面積520畝。
  武漢師範學院改建為湖北大學,是我校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標志着學校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其他
  領導:校長吳傳喜 黨委書記羅永根
  湖北大學校訓:日思日睿 篤志篤行
  學校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學院路11號
  郵政編碼:430062
  特色場所、風景:沙湖 琴園
  學生數量 18000餘人
  教授數量 在校教職工2000餘人
  校園面積 約2000畝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六十二,湖北省第四;2007中國大學理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八十三。
  學校網址:www.hubu.edu.cn
相關詞
商學院院係學報中文文學國傢基地班武漢教育學
田傢炳中國畫研究生劉陽湖北美術學院美女平面模特大學
徐東專修學院湖大教授研究生導師學校更多結果...
包含詞
湖北大學報湖北大學學報
湖北大學檔案館湖北大學法學院
湖北大學博物館湖北大學記者團
湖北大學圖書館湖北大學商學院
湖北大學文學院湖北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大學藝術學院湖北大學楚才學院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湖北大學材料論壇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湖北大學附屬中學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湖北大學附屬小學
湖北大學數計學院湖北大學自修學院
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湖北大學學生社團聯合會
湖北大學心理衛生協會湖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湖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湖北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湖北大學唐人街團體
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湖北大學人民武裝學院
湖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湖北大學後勤産業集團湖北大學物理學與電子技術學院
湖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湖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湖北大學就業與職業發展協會關於表彰2009湖北大學生年度人物及優秀組織單位的决定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漢口校區)湖北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漢口校區
湖北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
中國聯通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湖北大學營業廳湖北省科技商貿學校湖北大學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