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路客運營業站 : 潮汕話 > 汾河
目錄
No. 1
  汾河
  Fen River
  亦作Fen Ho或Fen He。
  中國黃河第二大支流。在山西境內。源於山西寧武管涔山麓,貫穿山西省南北,流經靜樂縣、古交市、太原市、清徐縣、祁縣、介休市、霍州市、洪洞縣、臨汾市、侯馬市,在河津附近匯入黃河。長716公裏,流域面積約39,000平方公裏。四周為山脈環繞。上遊水土流失嚴重,是洪水、泥沙的主要來源。蘭村至介休附近為中遊,河出山𠔌,經太原市入晉中平原,有瀟河、文峪河兩大支流註入。坡降變緩,泥沙淤積嚴重。這段河床舊時很不穩定,往往氾濫成災,但也是流域內最富庶地區。介休以下為下遊,𠔌地時寬時窄。汾河流域是中國文化發展較早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丁村人文化」就在這裏發現。灌溉業發達,自流灌溉始於宋、金,井灌則創於周、秦。汾河流域的太原、臨汾也是中國煤炭、重型機械工業的基地。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長710公裏,也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在太原境內縱貫北南,全長一百公裏,占到整個汾河的七分之一。
  發源於寧武縣東寨鎮管涔山脈樓山下的水母洞,周圍的竜眼泉、支鍋奇石支流,流經東寨、三馬營、宮傢莊、二馬營、頭馬營、化北屯、山寨、北屯、蒯通關、寧化、壩門口、南屯、子房廟、川湖屯等村莊出寧武後,流經六個地市,34個縣市、在河津市匯入黃河,全長716公裏。流域面積39741平方公裏,約占全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養育了全省41%的人民。據史料記載汾河水資源曾經十分豐富,戰國時有奏穆公“泛舟之役”;漢武帝乘坐樓船溯汾河而行;從隋到唐、宋、遼、金、山西的糧食和管涔山上的奇鬆古木經汾河入黃河、渭河,漕運到長安等地,史書稱“萬木下汾河”。直到50年代,在《人說山西好風光》的歌裏,依然生動地描繪了“汾河流水嘩啦啦”的喜人景象。
  汾河四周九山彙聚,林海茫茫,溪流淙淙,亭臺樓榭,風光旖旎,自古以來,就被列入名山大川之列。《山海經》載:“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註入河(黃河)。”《水經註》載:“汾水出太原汾陽之北管涔山。”有史以來,汾源和汾水為三晉悠久燦爛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汾源鹼晉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是三晉人民飲水思源,尋根感恩之處,其水之純淨甘醇、景之優美別緻,自古享有三晉第一勝境之美譽。現汾源旅遊景點有汾源靈沼、雷鳴寺、樓子山等,為省級旅遊風景名勝區,是三晉兒女依戀、崇敬、嚮往之地,是全省人民民心凝聚、衆志成城的象徵。
  歷史
  《左傳·昭公元年》關於臺駘在太原地區治理汾河成為汾水之神的記載,是汾河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出現。公元前 647年,晉國發生饑荒,嚮已結成秦晉之好的秦國求援,秦穆公發動“泛舟之役”,運送糧食的船隊經渭河、汾河直抵晉國的絳都,也為我們留下了“晉惠公藉糧——有藉無還”的歇後語。泛舟之役是汾河航運的最早歷史記載,同樣是運糧,1963年河津缺糧,政府調集二十艘船衹經汾河運送糧食,這成為汾河歷史上的最後一次航運。
  公元前 113年,漢武帝劉徹率領群臣到河東郡汾陽縣祭祀後土,途中傳來南徵將士的捷報,而將當地改名為聞喜,沿用至今。時值秋風蕭颯,鴻雁南歸,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千古絶調《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到了唐代武則天年間,並州長史崔神慶“跨水聯堞”,修建了橫跨汾河,連結東、西二城的中城。此後,河東節度使馬遂在太原城外汾河沿岸修建了大量池沼,種植柳樹上萬株,不僅美化了風景,而且節省了守城的兵卒。
  宋代天聖年間,曾經奏請減免山西百姓煤炭和冶鐵稅的陳堯佐來到太原,擔任並州知州,當時的汾河時常泛濫,早年在滑州時就以治水聞名並修築過“陳公堤”的陳堯佐於是新建了一道五裏長的河堤,基本解除了水患。做為一個文化素養極高的知識分子,陳堯佐對小橋流水式的園林風景情有獨鐘,他在汾河岸邊引汾河水瀦成湖泊,沿河環湖種植數萬株柳樹,並在堤上興建了“彤霞閣”,將其統稱為“柳溪”,在加固堤防的同時,將這一防洪水利工程又建設成為太原最早的公共園林。此後,繼任官員對“柳溪”繼續進行擴建和維護,暮春三月,輕輕柳絮點人衣,地方官員和城中百姓都要來這裏踏青遊覽。元代太原僧人小倉月在他名為《太原城》的詩作中是這樣描述柳溪的:“堤邊翠帶千株柳,溪上青蠃數十峰,海晏河清無個事,畫樓朝夕幾聲鐘。”元人陸宣則在《遊汾河》中留下了“翠岩亭下問棠梨,上客同舟過柳溪”的詩句。遺憾的是,美麗的柳溪最終在元朝的亂世之中消失了。八十年代初,為了紀念昔日的良辰美景,在柳溪舊址附近的一條街道被命名為“柳溪街”。
  二百年後,金末元初的著名學者元好問在參加科舉考試的途中來到太原,遊覽完汾河西岸的晉陽古城遺址,為我們留下了一首《過晉陽故城書事》。就在汾河岸邊,他路遇一位張網捕雁的農夫,農夫告訴他,今天早晨在河灘上網到兩衹大雁,農夫殺掉其中的一隻後,另一隻脫網逃走的大雁在空中悲鳴哀叫,始終不願離去,最後竟然一頭撞嚮地面殉情而死。聽完農夫的訴說,元好問唏噓長嘆,嚮農夫買下了這兩衹大雁,將它們埋葬在汾河岸邊,用石塊壘起一座墳丘,稱之為“雁丘”。與元好問同行的學子們紛紛賦詩,元好問也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雁丘辭》:“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景,衹影為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臺依舊平楚。招魂楚些嗟何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恨,來訪雁丘處。”遺山先生畢竟是大傢手筆,同樣感天動地的題材,同行者的詩作早已被人們淡忘,唯有他的《雁丘辭》傳唱至今,到了現代,更是通過金庸先生的《神雕俠侶》而成為千古不朽的愛情絶唱。
  明代詩人張頤還為我們留下過一首《汾河晚渡》:“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簇如蟻。中流軋軋櫓聲清,沙際紛紛雁行起。遙憶橫流遊幸秋,當時意氣誰能儔。樓船簫鼓今何在?紅蓼年年下白鷗。”古人觀景,除了自然風光之外,更加註重意境,正因為如此,汾河晚渡,在清代成為太原八景之一。
  汾源即汾河正源,位於寧武縣城西南30km的東寨鎮西樓子山下,源泉從山腳石滹中涌出。出口處建有一處25平米的方形池塘,水清澈見底,深可沒項。池水通過地下暗道從一石鑿竜口噴瀉而出,流入寬闊的河道。竜口之上橫一“汾源靈昭”石刻,這就是汾河的源頭,被譽為“晉地之根”。據說,以前汾源之水流量很大,從管涔山上伐下的木材,都靠汾源之水運送,即使到本世紀四、五十年代,仍可放排運木。而如今由於各種原因,水量大減,汾源出水僅0.2秒/立方米,製約着工農業的發展,急待保護,汾源近旁的山坡上,原建有“雷鳴寺”,因汾水出山聲如雷鳴而得名。據記載該寺始建於明正德十三年(1518),依山而築,規模宏大,殿堂鱗次櫛比,盛時住僧300餘人,為晉北名剎,可惜於70年代全毀,唯汾源之水至今流淌不息。
  天池位於寧武縣城西南20公裏海拔1954m的管涔山麓地,是一處高山群湖,桑幹河和汾河分水嶺上的東莊村附近。這裏有天池、元池、琵琶海、鴨子海、小海子、幹海、嶺幹海、雙海、老師傅海等大小天然湖泊15個,總面積約4平方公裏,處於海拔1771-1849m之間。天地湖群,高山環繞,樹木掩映,湖水清澈,像一塊“晶瑩碧緑的寶石鑲嵌於高山之巔”。在這些湖泊中,最大的是天池,古稱祁蓮池,唐代曾在此設立天池牧監,為朝廷飼牧軍馬,故又稱馬營海。天池位於馬營村北,長1.6km,寬1km,面積0.8平方公裏,水深10m左右,蓄水800萬立方米。與天地為伴的元池(亦稱公海),面積0.36平方公裏,水深15m左右,蓄水540萬立方米。據記載,天池水“陰霖不溢,陽旱不涸,澄亭如鑒”。傳說,每遇樹葉雜草飄落湖面,便有靈鳥飛臨噙去,故湖水清澈可鑒。天池風光秀麗,池中盛産鯉魚。炎夏鯉魚騰躍水面,泛起層層漣漪,波光粼粼,被稱為“天池錦鱗”一景。天池以其神奇迷人的風光,吸引着歷代帝王公卿、騷人墨客。隋大業四年(608),隋煬帝楊廣北方巡遊、狩獵,於天池邊修建了規模宏偉華麗的汾陽官。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攜文武臣僚宮娥彩女約十萬餘人,浩浩蕩蕩來天池避暑遊獵,極享天池勝景。內史侍郎薛道衡在宴會上即興賦詩《隨駕天池應詔》一首:“上聖傢寰宇,威略振邊陲。人維窮眺覽,千裏曳旌旗。駕黿臨碧海,控驥踐瑤池。麯浦騰煙霧,深浪駭驚螭。”可惜這座行宮於隋大業十三年(617)被劉武周攻毀。這碧波蕩漾的美妙之地,也曾是歷代文人遊覽的地方。據傳歐陽修、范仲淹等皆來此遊樂覽勝,盛贊天池美景。元代詩人元好問則留下這樣的絶句:“天地一雨洗氛埃,令晉堂堂四望開。不上朝允峰北頂,真成不到此山來。“天池的古建築雖已毀沒,然天池的秀麗風景卻與日月共存。當地百姓珍惜這塊神聖的土地,每年農歷六月十五日在天池之濱舉行傳統的古廟會。近年來,寧武縣社會各界集資在天池之濱修復了盛唐時的海瀛寺,在天池增設了遊艇、遊船、垂釣、風景攝影等多種遊樂設施,新植了鬆柏林帶,修建了直達池濱的公路,開展了以天地勝景為中心,輻射管涔山名勝景區蘆芽山、汾源靈沼、小懸空寺、萬佛洞、萬年冰窖、支鍋奇石、寧武關樓、古長城等旅遊活動項目,遊覽天池的盛況正日勝一日。
  太原汾河景區:
  太原汾河景區,即汾河太原城區段治理美化工程,建於1998年10月,2000年9月首期工程完工並對外開放,總技資5.6億元。景區北起勝利橋上遊155米,南至南內環橋下遊125米,全長6公裏,寬500米,占地300公頃。設計為人工復式河槽,由中隔墻分成東西兩渠,東側為清水渠,寬220米,由四道橡膠壩分為三級蓄水湖面;西側渾水渠,寬80米,排泄上遊洪水和水庫灌溉輸水。東西兩岸各佈置一條箱形排污暗涵,接納沿綫城市排污管道和邊山支溝來水,送至下遊污水處理廠進行淨化處理。
  汾河景區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積極貫徹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始終圍繞"人·城市·生態·文化"的主題,把河道治理、環境保護、市緑化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環境綜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濱河區良好的自然生態,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城市發展與環境建設的協調發展。
  景區共種植喬木15286株,灌術8301株,色塊4萬平方米,草坪82萬平方米,形成130萬平方米的緑地和178萬平方米的水面,使市區人均增加公共緑地1.5平方米。在人口密集的市區中心,形成如此規模的緑色走廊,對淨化空氣、消除水體污染、調節氣溫、增加空氣濕度産生了重要作用。據觀測,該區域夏季最高氣溫比其它區域降低4℃左右,相對濕度提高10~20%,每日可生産新鮮氧氣1678.5噸,吸收降解廢氣3480餘噸。
  2001年8月21日,江澤民總書記在來太原汾河景區視察時指出:……這個緑化帶對於城市太重要了,這項工程對城市的環境功不可沒… 2001年12月28日,國傢建設部授予該項目"中國人居環境最佳範例奬",並推薦聯合國申報人居環境有關奬項。2002年5月30日聯合國人居署决定授予太原汾河景區為"2002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稱號奬"。
  根據總體規劃,太原汾河景區即汾河太原城區段治理美化工程將再嚮南、北延伸6.2公裏,總投資6億元。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積極進行工程立項、可研報批和資金籌措工作。未來的汾河景區將形成長達近13公裏長的緑色生態走廊,為省城市民提供一個休閑、度假、觀光旅遊的好去處。
  汾河濕地公園在廣大市民的翹首期盼中,經過兩年的建設,終於以“自然、生態、野趣”的姿態,婀娜娉婷展示在世人面前。
  濕地公園是近幾年興起的一個新事物。濕地是水深不超過6米,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鹹水或鹹水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是全球三大生態係統之一,被譽為“地球之腎”。它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維係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
  汾河濕地公園,南起勝利橋北1號橡膠壩,北至森林公園西門北側500米,全長2.4公裏,建設面積120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60萬平方米,緑地面積50萬平方米,廣場道路面積近10萬平方米。
  汾河濕地公園按照濕地的特性,追求自然,追求生態平衡,追求現代城市中的野趣,努力恢復城市局部自然生物的多樣性,以實現城市生態係統的良性發展。
百科大全
  Fen He
  汾河
  Fen He
  黃河第二大支流。自北嚮南縱貫山西省中部。發源於省境寧武縣東寨鎮西雷鳴寺泉,流經靜樂、太原、臨汾3盆地,至萬榮縣匯入黃河。全長695公裏,流域面積3.9471萬平方公裏。主要支流在靜樂盆地有東碾河、嵐河等,在太原盆在有瀟河、 昌源河、 惠濟河、竜鳳河、文峪河等,至臨汾盆地又有對竹河、南澗河、洪安澗河、澇河、澮河等。由河源到太原市上蘭村為上遊,上蘭村到洪洞縣石灘村為中遊,石灘村至河口為下遊。上遊穿行於山地和黃土丘陵中,中下遊流在汾河地塹內。汾河地塹與陝西渭河地塹相接,合稱汾渭地塹。汾河地塹形成於中新世晚期,包括忻州、太原、臨汾、運城4大盆地。原來的汾河包括有滹沱河上遊,是汾河上源之一;也包括涑水河中下遊,是原來汾河入黃的河道。由於上新世末或更新世初在汾河地塹內發生局部隆起,原先的汾河被切斷。石嶺關隆起,滹沱河上遊被襲奪,脫離汾河改嚮東流;稷王山隆起,涑水河與汾河斷開,汾河改於新絳縣折嚮西流入黃河;韓侯嶺隆起,使汾河中下遊之間有靈石峽𠔌出現。地塹東西兩側多泉水露出,著名的有上蘭村泉、晉祠泉、洪山泉、郭莊泉、霍泉、竜子祠泉。由於泉水補給,汾河年徑流量為26.6億立方米,遠超過省內其他各河。但因流域內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6~9月的徑流量約占全年的60%,且因泉水分佈在中下遊,因此上遊徑流的年變化很大,來水無保障。為此,1949年以來,於汾河幹支流上修建汾河、文峪河、張傢莊、澮河、三股泉等水庫,保證了太原等城市和工業用水,擴大了太原、臨汾兩盆地內的灌溉。50年代以前,汾河流域內有易澇面積13.34萬公頃,????鹼地6.67萬公頃,1933年和1942年洪水2次威脅太原城。現今,由於水利設施發揮巨大的作用,內澇幾不存在,????鹼地基本被改良,汛期安全。但因幹支各河上遊皆流經黃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達2萬平方公裏,故河流含沙量大,汾河年均輸往黃河的泥沙達5800多萬噸。
  (蕭樹文)
近義詞
汾河
汾河
汾河街道
相關詞
山西水庫水利古晉陽八景旅遊太原公園濕地
橋梁火炬傳遞流域河流洪洞三晉雁丘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