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岩头
楠溪江·岩頭聯繫方式地址: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
郵編:325100
電話:楠溪江·岩頭投訴電話溫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77-88829911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楠溪江·岩頭門票價格獅子岩:5元
太平岩:5元
芙蓉古村:10元
楠溪江·岩頭開放時間07:30——18:00楠溪江·岩頭最佳旅遊時間春、夏、秋楠溪江·岩頭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從上海至此(517)公裏
從杭州至此(312)公裏
從南京至此(651)公裏楠溪江·岩頭交通仙(居)清(水埠)、永(嘉)縉(雲)兩條省道呈“y”型貫穿景區。大若岩景區、岩頭中心景區內主要道路都是三級柏油路面和水泥路面,有鄉村中巴往返穿梭於各主要景點之間楠溪江·岩頭玩法觀光、休閑、懷古
楠溪江及沿江農村文化景區,又稱岩頭中心區,位於楠溪江幹流中遊,包括從渡頭至沙頭32.4公裏的水域、灘林及沿江古村落。總面積199平方公裏。仙清公路沿楠溪江縱貫全境,其他六大景區均與之呈幅射狀聯繫,因此是整個楠溪江風景名勝區的中心。
本景區的總體特色,主要體現為“水秀”、“村古”、“灘林美”。這裏江水清澈,灘林衆多。沿江而行,一路可見江道彎麯多彎,河床似階梯起伏,灘潭相間,遇潭水緩,遇灘水急,視野窨幽閉相濟,動靜相輔,景色變化有緻。沿江兩岸,緑草如茵,大片的石灘和沙灘上長着馬尾鬆、楓楊、柳樹、毛竹、果林、蘆葦等,時而茂密,時而稀疏,風韻獨具,引人遐想。在灘林背後和公路近旁,分佈着許多古村落、古建築和其他各種歷史文化遺跡,人文景觀豐富多彩。蒼坡村“文房四寶”的構想,芙蓉村“七星八鬥”的佈局,岩頭、楓林、周宅、霞美、西岸、嶺下、坦下等村鎮的建築歲月,可使人們在沉醉於秀麗的自然風光的同時,瞭解浙南農村由耕讀文化嚮宗族文化發展的軌跡。
主要景點有:大楠溪、獅子岩、太平岩、石柱峰、岩頭村、蒼坡村、芙蓉村、楓林村、永慶橋、紅十三軍軍部舊址、沙頭烈士陵園、溪南灘林、西岸灘林、下烘頭灘林、九丈灘林、漁田灘林等。
獅子岩
在岩頭鎮下日川村前潭中。二座小嶼,一嶼肖獅,昂首張口,迎流而踞,全嶼為石,石色黑中透白,石壁嶙峋。另一嶼在一嶼之前,名“獅子球嶼”,嶼巔蒼鬆蔥鬱,猶翠羽華蓋,嶼腳緑草如茵,杜鵑簇簇,樹上鬆鼠攀杈跳枝,相逐戲耍,偶有清風吹拂,樹冠搖曳,宛如獅球滾動。站岸邊遠望,萬頃清流中一“獅”一“球”,酷似獅子戲球,是楠溪江的天然盆景。晨間,旭日升東,朝霞朵朵,獅子岩倩影投入如鏡的潭中,雄姿嬌態,風情萬種,國內外無數的攝影愛好者為之着迷;晚上,皓月當空,竹筏隊隊,鸕鶿捕捉溪魚,漁燈點點,照徹江面,碧波下燈火闌珊,織出亦真亦幻的水中世界。平日,潭中常有水鳧尋魚覓蝦,揚起粼粼漣漪,弄皺一泓碧水,使得嬌媚的獅影暈眩。遇雨季,上遊山洪暴發,狂濤滾滾,濁浪排空,溪中萬物銷聲匿跡,唯獅子岩中流砥柱,獨立中川。著名詩人毛良詩贊(浙江竜泉人):“風琢雨雕億萬年,雄獅巨象出天然”。
太平岩
太平岩地處沙頭鎮漁田村,它是楠溪江景區的天然門戶,是打溫州市區方向來的遊客進入楠溪江景區所接觸的第一個景點,景區入口處有我國已故的書法泰鬥沙孟海先生題寫的“漸入佳境”四個筆力遒勁的大字。
太平岩,一江絶壁,碧樹成蔭,奇峰林立,怪石崢嶸,造型別緻的鬍公殿掩映在濃蔭密處,在香煙、雲霧繚繞之中若隱若現,令人心馳神往。
手扶石砌青石欄桿,走完百餘步石砌臺階,迎面就是太平岩山門,處於撥地而起,凌空矗立而高聳入雲的雙筍峰之間。周圍嵐氣縹緲,使人有飄飄然踏赴仙境瑤林之感。“恩賜春夏秋鼕客,澤及東西南北人”,山門上的這副楹聯,使人感到親切。走過山門,前面是一段陡急的臺階,臺階中央突兀地歇着一塊不倫不類的巨石,熟識者便會告訴你,這叫豬頭岩,是豬八戒的化身。豬頭岩過處,便是鬍公殿了。
鬍公殿,也叫漁田寮,始建於明朝天啓年間(1621-1627年),現存的為清朝光緒十八年(1894年)重新修建的。大殿建築古樸雅緻,後有巨崖峭壁為其依托,清純碧秀的楠溪江水從前面靜靜地流過,寺宇的翹角飛檐隱現在喬木竹影之間,仿佛是神仙居府,世外桃源。
蒼坡村
蒼坡村位於岩頭鎮北面仙清公路西側,為李姓聚居之地。它始建於公元955年,原名蒼墩。現存的蒼坡村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九世祖李嵩邀請國師李時日設計的,至今也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它雖然經歷了近千年的滄桑風雨,卻舊顔未改,仍然保留有宋代建築的寨墻、路道、住宅、亭榭、祠廟、水池以及古柏等,處處顯示出濃郁的古意。
蒼坡村在村莊的佈局構思上,非常註重藴含文化的內涵。村莊是以“文房四寶”來進行佈局:針對村右的筆架山,鋪磚石長街為“筆”,鑿5米長的條石為“墨”,闢東西兩方池為“硯”,壘卵石成方形的村墻,使村莊象徵一張展開的“紙”。這是“耕讀”思想在山村規劃建設中的充分體現。是宋代社會文化的一大特徵。
芙蓉村
芙蓉古村地處岩頭鎮南面仙清公路西側,是一座背靠“芙蓉三冠”佈局於平地上的大型村寨,始建於唐代末年,為陳姓聚居之地。
芙蓉村中本無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其色白裏透紅,狀如三朵含苞待放之芙蓉,因而得名。
現在的村莊係清初重建,它是按照“七星八鬥”的思想,進行規劃設計的,意為天上星星與地上人才相對應。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東,圍以卵石砌成的寨墻,使整個村莊猶如一座小城堡。東面寨墻正中開一寨門,兩邊稍遠處開二小門,寨門內建有樵樓,可觀望四方,雄偉壯麗。其餘三面開五小門。從寨門進內,是卵石築成的主街,名“如意街”,寓吉祥如意之義。主街中部南側,鑿一內湖,水色清冽。湖旁花木繁麗,芳香襲人,湖中建有亭樹,石橋綴之,村內引溪水沿寨墻、道路。民宅佈置衆多的水果,溝通各“鬥”形成流動水係,清流涓涓,迂回於宅邊、道旁,既可供村民洗滌、防火,又可調整小氣候,豐富景觀,使村落的環境充滿安居樂業的氣氛。村中民宅大多係木質結構,以參差錯落的屋頂,樸實素雅的形態,優美親切的比例尺度,白墻青瓦的明快色調,兼以傢傢石砌矮墻,戶戶緑樹成萌,使整個村落構成一種和諧的美。
五尺村
在楠溪江上遊,岩頭村西北約6公裏處,有一座靜謐恬適的村莊--五尺村。
1930年5月3日,中央軍委批準建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正是從這裏舉革命的大旗。而紅十三軍軍部就設在五尺村的四份祠堂。在軍部舊址南側七、八十米的山崗上,雄偉地矗立着紅十三軍紀念碑。碑高十米,張愛萍將軍手書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紀念碑”十三個熠熠生輝的金色大字,鎸刻在碑體的青石上。
五尺四份祠堂之所以成為紅十三軍軍部駐地,不僅由於這裏地勢險要,更重要的是五尺這個村莊有很好的社會政治基礎。五尺是浙南地區馬剋思主義思想傳播最早的一個村莊。早在黨的創立初期和大革命時期,當時全省唯一一個直屬黨中央的中共溫州獨立支部第一批五位成員中,就有兩位是五尺人。紅十三軍軍長鬍公冕,是五尺村一位貧農的兒子,他是浙江省著名的“一師學潮的”積極參與者之一。在鬍識因、鬍公冕等人的影響下,五尺這個當時衹有二百多戶的小山村,就有113人參加了紅十三軍組織,還有為數更多的五尺農民參加了黨和紅軍領導下的革命活動。在那腥風血雨的戰爭時代,國民黨新軍閥對五尺村殘酷地進行了無數次的掃蕩、圍剿,他們實行燒鄉血洗的政策。五尺村人民為革命事業付出慘重的代價,敵人的暴行不僅不能徵服英勇的五尺人民,更加激發了五尺人民堅強的革命意志。在黨的領導下,這裏成了摧不垮炸不爛的戰鬥堡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