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科 > 棉鳧
目錄
No. 1
  【物種名稱】:棉鳧
  【俗名】:棉鴨
  【拉丁文名】: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物種特徵】:
  描述:體小(30釐米)的深緑及白色鴨。雄鳥:頭頂、頸帶、背、兩翼及尾皆黑而帶緑色;體羽餘部近白。飛行時白色翼斑明顯。雌鳥:棕褐色取代閃光黑色,皮黃色取代白色;有暗褐色過眼紋;無白色翼斑。 虹膜-紅色(雄鳥),深色(雌鳥);嘴-近灰;腳-灰色。
  叫聲:飛行時發出輕柔悅耳的kar kar kar wark囀鳴,數度一節,也有輕音的kwak聲。
  分佈範圍:印度、中國南部、東南亞及至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的部分地區。
  分佈狀況:繁殖於長江及西江流域、華南及東南部沿海,包括海南島及雲南西南部。臺灣及河北北部有迷鳥記錄。
  習性:常活動於多水草的池塘、河道、水坑或稻田。營巢於樹上洞穴,常棲於高樹。
  國傢保護等級:未列入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資料
  物種名稱:棉鳧
  中文俗名: 棉鴨
  拉丁文名: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Gmelin, 1788)
  英文俗名: Cotton Pygmy Goose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雁形目 Anseriformes → 鴨科 Anatidae → 棉鳧 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瀕危信息
  CITES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0)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形態特徵
  體小(30釐米)的深緑及白色鴨。雄鳥:頭頂、頸帶、背、兩翼及尾皆黑而帶緑色;體羽餘部近白。飛行時白色翼斑明顯。雌鳥:棕褐色取代閃光黑色,皮黃色取代白色;有暗褐色過眼紋;無白色翼斑。
  虹膜-紅色(雄鳥),深色(雌鳥);嘴-近灰;腳-灰色。
  叫聲:飛行時發出輕柔悅耳的kar kar kar wark囀鳴,數度一節,也有輕音的kwak聲。
  體形如鴿;嘴形似鵝,嘴基部高,嚮前漸狹;雄鳥:額和頭頂黑褐色,前額具一白點;頸的基部有一黑色領環,頭和頸的餘部均白;上體黑褐色,有金屬閃光;初級飛羽中部白色,形成顯著翼鏡;尾上覆羽白,密雜以蟲蠹狀細斑;尾暗褐;羽端淺棕;下體除上述的黑色領環和褐色的尾下覆羽以外純白。雌鳥:羽色與雄鳥相似,但黑色部分無金屬閃亮,頸無領環,翅上無翼鏡,尾下覆羽不是褐色;兩眼貫以黑褐色粗紋;頭與頸的白色滿布以褐色細紋,兩脅白而具較粗的褐斑。
分佈情況
  分佈範圍:印度、中國南部、東南亞及至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的部分地區。
  分佈狀況:繁殖於長江及西江流域、華南及東南部沿海,包括海南島及雲南西南部。臺灣及河北北部有迷鳥記錄。
  主要分佈省份:
  北京 江蘇 安徽 江西 湖北 湖南 廣西 海南 四川 貴州 雲南 臺灣 香港
  分佈在以下保護區:
  武夷山(福建) 內伶仃島--福田 東寨港紅樹林 尖峰嶺 董寨鳥類 雞公山 東洞庭湖 鄱陽湖 鄱陽湖 武夷山(江西) 烏梁素海濕地鳥類 烏梁素海濕地鳥類
  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 五指山 吊羅山
生活習性
  常活動於多水草的池塘、河道、水坑或稻田。營巢於樹上洞穴,常棲於高樹。
  平時棲息在河川、湖泊、池塘、沼澤內,尤喜在有荷花的水域裏活動。雜食性,以植物為主。6~8月繁殖。在近水的樹洞裏營巢。卵純白,大小45×32毫米。
保護措施
  已有措施
  國傢保護等級:未列入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保護措施建議:
  棉鳧在我國數量稀少,要采取加強濕地管理、繁殖期禁止獵捕和撿蛋等措施,予以保護。
英文解釋
  1. n.:  eider
  2. lat.:  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包含詞
緑棉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