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飯亭投訴電話汕尾市旅遊投訴電話:0660-3364163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方飯亭座落於海豐縣城北郊的五坡嶺上,五坡嶺現屬彭湃中學校址。方飯亭是一座煞有氣派的八角雙層重檐攢尖頂的古亭,坐西北面嚮東南。方飯亭臺階下幾米處有一塊寬1.5米、長0.5米的大石碑,碑上鎸刻了“一飯千秋”4個金色大字,踏着分5層34級的臺階而上,就可到達月臺。月臺長20米,寬13米,通高9米,上有8根大柱子支撐亭頂。基座四周為紅色圍墻,高米許。月臺後側還置有一座廡殿頂的小石亭,在大亭庇蓋之下。小石亭建於先,大亭為後所建。小石亭內竪一塊高2.7米、寬0.9米的石碑,上刻文天祥石像。此畫像係明代惠州知府甘公亮從文天祥的家乡江西廬陵取來而勒於碑上的。碑像上面題刻文天祥的《衣帶銘》:“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衣帶銘》是1283年文天祥就義後,從他的衣帶取得的,故名。小亭兩旁的石柱刻有一副對聯:“熱血腔中衹有宋;孤忠嶺外更何人!”此聯為明代潮州籍狀元林大欽所書寫的,筆力蒼勁遒俊。《海豐文物志·亭臺》上載有:“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為贊頌文天祥的浩然正氣,由邑庠生吳子昌提請廣東提學章樸庵恩準,令海豐知縣杜表、縣丞陳義、教諭林右、訓導萬秉和等協力同心,於五坡嶺上建立表忠祠。不久,惠州守備陳祥又建忠義牌坊於表忠祠之前(祠的南面),又建方飯亭於祠之後。”後表忠祠與忠義牌坊為侵華日機炸毀,原址為彭湃中學建了大樓。文天祥(1236-1283),宋末政治傢和詩人。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文山。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從小敬仰歷史上的忠臣義士,二十歲中狀元。德佑元年(1275年)任贛州知府,當時元兵大舉進攻江南,他在江西募義軍,北上抗擊。次年,元兵逼近南宋國都臨安(浙江杭州),他以右丞柏樞密使的身份出使元營,慷慨陳詞,堅強不屈。不料南宋政府又派人前去求降,文天祥被元兵扣留,被迫北上。經鎮江時,他乘夜逃脫,歷盡險阻到福建招募將士,輔助端宗再次起兵抗戰。祥興元年(1278年),在廣東海豐五坡嶺遭元兵襲擊,兵敗被俘。第二年,元兵押着他經海道至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準備破滅南宋朝廷的最後根據地,受到宋軍的頑強抵抗。元將張弘範逼迫文天祥給保衛崖山的宋軍統帥張世傑寫勸降信,文天祥嚴正拒絶,並把途中寫下的《過零丁(伶仃)洋》一詩給張弘範看,以表明自己的心跡。詩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一直被後人所傳誦。崖山戰敗,宋朝滅亡。文天祥被押送到燕京。途中,他想以死報國,乘機逃脫,均不成。囚禁上,元統治者百姓百般折磨,軟硬兼施,終不得逞。《正氣歌》就是他在獄中寫下的千古不朽的作品。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初),從容就義。歷來到此瞻謁的人多,留待傳世者也衆。從詩中均可見文天祥的浩然正氣之深入人心。佳作俯拾皆是,膾炙人口,激勵人心。文天祥在五嶺留下的浩然正氣,潛育着代代風流人物的成長。清代農民起義首領黃殿元等與近代的彭湃、丘東平、柯麟、陳尤其、黃鼎臣、鐘敬文、鄭重、李寅、王曼等,自幼均在這裏受到教育和熏陶。明代和清代曾多次重修方飯亭。現存的方飯亭是解放後重修的,文天祥的像碑是原存的。現在,遊方飯亭的遊人更加紛衆,其中不少國際友人漂洋過海而來,來感受文天祥的一腔正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