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普通心理學中的解釋:想象是人在頭腦裏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選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想象也思維有着密切的聯繫,都屬於高級的認知過程,它們都産生於問題的情景,由個體的需要所推動,並能預見未來。
2.心理學上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也可理解為對於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設想。例如:不難想象/想象不出。
3.想象是人在腦子中憑藉記憶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從而産生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也就是人們將過去經驗中已形成的一些暫時聯繫進行新的結合。它是人類特有的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裏"的境域。 |
|
a.想象可分為不隨意想象和隨意想象。
不隨意想象是沒有預定目的和計劃而産生的想象。夢是不隨意想象的極端情況。隨意想象是有預定目的、自覺地進行的想象。
b.根據想象的創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指主體在經驗記憶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再現客觀事物的表象;創造想象則不僅再現現成事物,而且創造出全新的形象。
文學創作中的藝術想象屬於創造性想象,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存在於整個過程之中。即作傢根據一定的指導思想,調動自己積纍的生活經驗,進行創造性的加工,進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藝術形象。
童話創作離不開想象,而童話創作中的幻想形象就是創造性想象的産物。讓兒童多讀童話作品,有助於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
c、普通心理學內的分類
1、無意想象
事先沒有預定目的的想象。無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産生的。
夢是一種無意想象。
2、有意想象
事先有預定目的的想象。
有意想象中,根據觀察內容的新穎性、獨立性和創造程度,又可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
有意想象的分類
(1)再造想象
含義:根據別人的描述或圖樣,在頭腦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
意義:使人能超越個人狹隘的經驗範圍和時空限製,獲得更多的知識;使我們更好理解抽象的知識,使之變得具體、生動、易於掌握。
形成正確再造想象的基本條件:
一是能正確理解詞與符號、圖樣標志的意義;
二是有豐富的表象儲備。
(2)創造想象
不根據現成的描述,而在大腦中獨立地産生新形象的過程。
創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與個人生活願望相聯繫並指嚮未來的想象。兩個特點:體現了個人的憧憬或寄托,不與當前的行動直接聯繫而指嚮於未來。具有積極意義:積極的幻想是創造力實現的必要條件,是科學預見的一部分;是激勵人們創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個人和社會存在與發展的精神支柱。
理想與空想:
理想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並可能實現的想象。
空想:不以客觀規律為依據甚至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進程,不可能實現的想象。 |
|
想象力: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
PS. 易混詞:“想像”。這裏的“像”是錯誤頻率最高的別字之一,為規範漢字使用,至少要從“想象”開始。 |
|
1、粘合(或稱比擬)
粘合就是把兩種或以上本無關係的客觀事物的屬性和特徵結合在一起,構成新形象。
2、誇張
誇張是故意增大或縮小客觀事物的正常特徵,使他們變形,《格列佛遊記》中的大人國和小人國就是經典的例子。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對客觀事物賦予人的形象和特徵,從而産生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據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徵來創造新形象。 |
|
人們為什麽可以“想象”一些本來“不存在”的東西?又要怎麽控製“想象”的東西?
●這是因為,人們想象事物時,其實是用各種“類別”的“感子”(感覺到最小微粒)在“組合”,並“模擬”事物的,而這些組合多種多樣,所以,當然也可以“組合”出本來沒有的事物了。
客觀證明:
◆近代心理實驗也證明了:人們在思考和選擇事物時,與各種類別相關的腦區域的活動變得激烈。
◆其實也可以從人類語言中看出:人類所有的文字都是描述各種“類別”的,但是它們組合在一起卻可以描述一個單一的事物;既然人類的語言就是由各種類別組成的,那麽人們的思維工作,當然也是依賴各種類別的。
控製想象結果:
●在這些“組合”中“屬性”的組合最為明顯,比如:先想象一個“塑料杯子”被一個“煙頭”給“燙”到的樣子,結果肯定是凹了進去;而現在,您賦予這個“杯子”於“鋼鐵”的“屬性”,然後再“想象”用“煙頭”去“燙”它,是不是出現了杯子不再“凹”進去了呢?
●所以就可以用“屬性賦予法”來控製各種想象的結果。
◆使用邏輯:所有的“功能”,衹是不同的“差源”在不同的“位源”上通過不同的“形源”所産生的“拼源現象”;所以,就可以在“差源”、“位源”和“形源”上進行各種組合“推理”和“實驗”。而“思想意識”中所謂的“形源”(形體資源,包括具體和抽象)就是“感子”(感覺的最小微粒),再深入一點,可以發現很多“感子”都是事物“屬性”的“感子”,最後實驗得出以上的事實。 |
|
為什麽人們可以想象到一個運動着的場景?
●這就好比看“電影”,其實“電影”是由很多個“靜止”的畫面“快速替換”而是人們感覺到“動”的。而人的大腦也一樣,衹是把那些連續的“感子”(感覺的最小微粒)“快速替換”讓人感覺到“動”,但不一樣的是,人可以讓整個“動畫”的過程的“感子”同時出現,形成一個“軌跡”,而“電影”卻不行,它總是要將原來的畫面替代掉。
●為什麽敢說大腦“動畫”的原理和“電影”一樣?因為人“清楚的感知”事物是要一定的時間的,而這段時間就好比是在“拍攝”一個“靜止”的畫面,而“拍”的“次數”多了,“時間”快了,自然也就“動”起來了。而這些“靜止”的場景多了,想象的時候自然也可以“調用”,並拿來當“電影”播放了。
◆使用邏輯:所有的“功能”,衹是不同的“差源”在不同的“位源”上通過不同的“形源”所産生的“拼源現象”;所以,我們就可以在“差源”、“位源”和“形源”上進行各種組合“推理”和“實驗”。而一個圖像的“感子”剛好就充當一張膠帶的“底片”,作為“形源”(形體資源)進行拼合。 |
|
要怎麽讓“想象”裏的事物,變得更真實?
●衹要使“虛擬情節”盡量“模擬”出“現實情節”,就可以使“虛世界”裏的東西都變得很有“真實感”(如夢境裏的情景就很有“真實感”)。
●案例:如果您要是一個“虛世界”裏的“蘋果”變得更有“真實感”,那麽就請您“想像”用“手”去“觸摸”這個“蘋果”並“感受”其各個部位的“觸覺”;想像“光綫”照射在“蘋果”上,並“感受”由此帶來的各種“視覺”;然後想像將這個“蘋果”放入“嘴巴”進行咀嚼,並感受其“味道”以及“嘴巴”內的“觸覺”;還可以“預測”一下,自己吃“蘋果”時,周邊人“表情”等。這個時候,那個“蘋果”是不是變得很“真實”了呢?
◆使用邏輯:所有的“事件”都屬於“引導存在的事件”,我們簡稱為“導件”,要更好的完成一個“導件”,就應該從其“導素”(導存要素)入手,而要使“虛世界”更有“真實感”當然要研究“感子世界導存”的“導素”了。 |
|
“想象”中的“事物”,會對人們的“身體”和“現實知覺”産生什麽“影響”?
●“大腦虛擬世界”雖然很多時候是“模擬現實世界”,所以對於“現實世界”來說是“虛幻”和“不影響”的,但對於人們的“神經知覺”來講卻是會産生各種“現實結果”的。如:和“喜悅”、“舒適”有關係的“感子”是會帶給人們“喜悅”、“舒適”的感覺的。而與“悲哀”、“痛苦”有關係的“感子”也是會引發人們相關的“反應”的。而這些對於人們“身體”和“知覺器官”來講是“真實存在”的。
●案例:當人們想像到美麗的“花朵”、“草原”、“瀑布”時,我們就會有“舒適”的“感覺”,這種感覺確實是“真實存在”的,衹是人們想像的內容並不“真◆使用邏輯:自然萬物都是“源層”(資源層)與“拼層”(拼合層)的不斷“周而復始”而形成的,這就是“拼源質”;而“源層”與“拼層”的關係很特別,那就是:它們的“日常活動”往往“截然不同”而且幾乎不會“互相影響”!就像“原子”的“活動”與“細胞”的“日常活動”是“截然不同”且大多時候並不“互相影響”的;但還有些時候它們又是可以“互相影響”的,如果用“儲空”(存儲空間)的角度來看“拼源層”的話,那麽可以“互相影響”的地方,就稱之為“儲空門”,也就是說:人們可以通過某個“儲空門”影響到其他的“儲空”!這就是“感子”可以影響到“身體健康”的“本質基礎”。 |
|
1.補充作用:對人類認識活動的補充
2.預見作用:預見活動結果,指導活動方向
3.代替作用:滿足現實中不能實現的需要
4.對機體的調節作用:
“聖斑現象”:在歐洲的中世紀,發現有一些患有歇斯底裏癥的病人,當他們想到耶穌基督受難的痛苦時,其手掌和腳掌上就會出現瘀血或潰瘍的癥狀,形同自己受到同樣的酷刑一樣。
“念動現象”:又叫意動現象,很普遍:
當人們手拿一根係着重錘的直綫,閉上眼睛想象重錘作圓周運動時,會發現重錘真的轉動起來了。
如想象舉重時,會感覺到肌肉的緊張,並能記錄到肌肉相應的生物電活動;想象視物引起眼動。
想象不僅可以改善個體的身體狀況,也能使人體出現病理性變化。如假孕、誤診、被害妄想癥等。 |
|
一部有關想象的哲學史
9.1基本信息
作 者: [法] 讓·保羅-薩特
譯 者: 杜小真
副 標 題: 法國思想傢譯叢
I S B N: 9787532744510
頁 數: 125
定 價: 15.00
出 版 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叢 書: 法國思想傢譯叢
裝 幀: 平裝
出 版 年: 2008-04
9.2內容簡介
本書是薩特的早期代表作,他把現象學研究和對人的存在的領悟結合起來。這是一部有關想象的哲學史,也是影像的現象學的再現。薩特研究並創建了“影像存在的真正理論”,他的分析穿越了傳統的形而上學重要體係,使之與現象學和鬍塞爾的思想相契合。薩特的想象理論,為他的現象學存在論的重要依據打下了基礎,因此,要瞭解和研究薩特及其思想,不可繞過這本書。
本書薩特主要對心理學、形而上學直至現象學的有關想象意識的研究進行分析。薩特的想象理論為他的現象學存在論的重要依據——受鬍塞爾現象學感召的意識論——打下了基礎,和其他同期作品一樣,預示和涉及了他的現象學巨著《存在與虛無》中的諸多論題。也因如此,要瞭解和研究薩特及其思想,不可繞過這本書。 薩特的《想象》從哲學史上有關想象的“影像”(image)的各種理論的比較和分析出發,希望在剋服各種偏見和定論的基礎上打開一條通嚮想象意識的現象學的解放之路。
9.3作者簡介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法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劇作傢和社會活動傢。法國存在主義的首倡者,被譽為“存在主義的鼻祖”,其主要作品有:《惡心》(1938)、《存在與虛無》(1913)、《蒼蠅》(1943)、《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1916)等
9.4圖書目錄
導言
一、諸多形而上學的重要體係
二、影像問題和心理學家們為得到一種實證方法而作出的努力
三、古典觀念的矛盾
四、鬍塞爾
結論
索引
9.5圖書摘要
二、影像問題和心理學家們為得到
一種實證方法而作出的努力
影像問題本來能夠從浪漫主義①那裏獲得一種真正的更新。浪漫主義在哲學中——如同在政治和文學中一樣,是通過對綜合精神、能力的觀念、次序和等級的概念、伴隨着生命主義生理學的唯靈主義而表現出來的。事實上,在某個時問內,人們用以對待影像的方式似乎和我們列舉的三種傳統觀點非常不同:
比納②說過:“很多優秀人物都恥於承認思維的實施需要物質符號。在他們看來,這是嚮唯物論讓步。在1856年,也就是在醫學一心理學會內部發生的有關幻覺的激烈爭論的年代,哲學家加尼埃④和諸如巴亞爾熱②、桑德拉等傑出變異學家以及其他一些人,仍然認為在不在場的或想象的——或者說是影像——對象和被在場的對象創造的真實感覺之間,存在着難以逾越的鴻溝,這兩種現象不僅僅在程度上,而且在本質上存在差異……”⑧
我們對笛卡兒、休謨和萊布尼茲的共同假設——影像和感覺之間的同一性——表示懷疑④。不幸的是,正如我們看到的,關鍵在於一種普遍的氣氛,而不是一種停滯的學說。氣氛變化很快。在1856年,比納提到的那些思想傢們就已經可能被視作保守主義者了,賈爾⑨說:“科學的觀念與决定論和機械論緊密相關”。
這無疑是一個錯誤:但是正是這種决定論和機械論的科學戰勝了1850年的那一代。不過,誰在說機械論,誰就是重說分析精神:機械論努力要通過其成分解决體係問題,並且不言明地接受“這些成分始終嚴格同一”的假設,它們應該處在孤立狀態,或互相連接。隨後自然産生另外一個假設:一個體係的各種成分之間保持的關係,對於這些成分都是外在。 |
|
xiangxiang
想象
人腦的一種思維活動。它在原來感知事物的基礎上,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分解和加工,經過新的組合和聯想,再重新在內心中創造出新的形象。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因而具有具體的形象性的特點。但這一表象,又不一定實際存在過,它可以是世界上從未存在過或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因而想象又具有虛構性的特點。不過,無論怎樣虛構,想象都必須以客觀現實作為基礎和源泉。
想象的産生,來自人類實踐活動的需要。人類的活動通常都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未活動之前已經預想到可能達到的目的。就是這種預想的活動,導致了想象的産生。有的想象,沒有明確的目的,如見白雲而將之想象成蒼狗,這是無意想象或不隨意想象。有的想象,則帶有明確的目的,如把自己想象為英雄人物,這是有意想象或隨意想象。有的想象,主要是把別人描述過的形象或自己記憶中的形象,重新在腦子中再現出來,這是再現想象。有的想象,則具有很大的創造性,它不停留於已有的感性形象上,而是經過分解和聯想,創造出嶄新的形象來,這是創造想象。創造想象是人類最高級的一種思維活動,科學上的創造發明和文藝創作,都離不開創造想象。比較起來,由於科學思維主要靠嚴密的邏輯推理,想象衹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或契機,藝術思維則自始至終離不開想象。因此,創造想象對文藝創作特別重要。文學家藝術傢一方面通過想象來構思他們的形象;另一方面,又在想象中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滲透到創作的過程中去。正因為這樣,所以古今中外的文藝理論和美好著作,都把想象看成是文藝創作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西方最早提到想象的是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他在《心靈論》中說:“想象和判斷是不同的思想方式。”(《西方文論選》第 561頁)但希臘時代主要是用摹仿來解釋文藝的。開始用想象來解釋文藝的,是羅馬時代的斐羅斯屈拉塔斯。他說:想象“是用心來創造形象”,“它比摹仿是更為巧妙的一位藝術傢”(同前第133、134頁)。這以後,想象問題在西方美學史上一直占據着重要的地位。文藝復興時的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傢差不多都談到了想象。例如馬佐尼把想象看成是“製造形象的能力”(同前第200頁)。培根在《學問的推進》中,把學術分成歷史、詩和哲學三種,相應的人類的認識能力也有三種:記憶、想象和理智。17世紀的新古典主義者,雖然強調理性,但也並不全部否定想象。18世紀的啓蒙運動者,更把想象與感情結合起來,看成是文藝天才的一種特殊才能。這對以後浪漫主義者強調想象産生了很大的影響。英國經驗派對想象的問題,進一步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作了深入細緻的探討。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人康德,企圖調和古典主義所強調的理性與浪漫主義所強調的想象,把想象力與理解力的自由和諧看成是審美活動的基本特點之一。黑格爾也很重視想象,他說:“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美學》第一捲第 357頁)英國的柯勒律治在他的《文學生涯》中,更把想象看成是詩人的靈魂。他不僅區別了想象與幻想的差別,而且把想象分成屬於知覺和理解的第一性想象和屬於自覺意志的第二性想象。認為詩人才能的特點,是善於把這種想象統一起來。
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給想象一詞作本質說明的是韓非。他在《解老篇》中說:“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今道雖不可得聞見,聖人執其見功以處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象)之象。’”“道”是抽象的,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覺出它的存在,但是“道”如果體現為事功,則人們根據具體的事物就可以把它推論出來。在這裏,感覺 |
|
- : visualize, imagin, invent, fancy, visualization, envisage
- n.: vision, fantasy, conjure up, frame to oneself, fiction, supposition, imagination, image, idea
- v.: think, imagine, imagine, fancy, envision, conjure
- vi.: ideate
|
|
想像, 展望, 以為, 想, 相信, 認為, 模糊的想法, 設想, 對發展情況的, 意境, 料想 |
|
定義 | 思想 | 能力 | 人文科學 | 有趣 | 科學 | 心理學 | 虛構 | 劇本 | 百科辭典 | 表演技巧 | 創新 | 思維 | 少兒文學 | 藝術 | 畫面 | 李孝利 | 韓國綜藝節目 | 申正煥 | plus | sangsang | 神經 | 幻覺 | 全集然文明 | 夢幻 | 斑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