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人物 : 詩人 : 顛張醉素 > 懷素
目錄
懷素 Huaisu 唐(725~785) 永州零陵

詩詞《題張僧繇醉僧圖》   《寄衡嶽僧 lodge at Heng yue bonze》   

懷素,京兆人,姓范(一作錢)。從玄奘法師出傢。上元三年,詔住西太原寺,尋歸西京。以草書名。詩二首。

懷素(725年-785年) 唐書法傢。字藏真,長沙人(另一說零陵人),俗姓錢。精勤學書,以善狂草出名。

懷素幼年出傢,最初修習佛經、歷律書,後來留意於書法。懷素在參禪的時候,也喜歡筆墨,曾經西遊長安,後遷至京兆。遍訪唐朝名傢,並且尋訪前朝遺書,融會貫通,書法技藝大進。懷素經常性的生病,每次病痊愈之後,書法體勢就會産生新的變化。

相傳禿筆成塚,並廣植芭蕉,以蕉葉代紙練字,所以把他居住的地方叫“緑天庵”。

懷素成名於他三十歲後早期,當他來到長安之後。

風格
懷素早年書法作品筆勢縱橫馳突,體態健緩跌宕,因以婆娑爛漫形象,別開生面,情韻不減而境界別出。他的性情疏放豪宕,不拘細行,頗好嗜酒,每當酒酣興發,一遇到寺壁裏墻、衣裳器皿,無所不書,唐朝人稱為“醉僧”。懷素的草書如驟雨旋風,字字飛動,宛若有神。運筆如遊絲裊空,圓轉自如,雖野逸而法度具在。晚年趨於平淡。

作品
《自敘帖》
《苦筍帖》
《食魚帖》
《聖母帖》
《論書帖》
《大草千文》
《小草千文》

《論書帖捲》遼寧省博物館
評價
前人評其狂草繼承張旭,而有所發展,謂“以狂繼顛”,並稱“顛張醉素”,對後世影響很大。

唐朝詩仙李白:“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如聞神鬼驚,時時衹見竜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如楚漢相攻戰……”

相傳懷素年青時由於傢貧,以練習書法的紙也沒有,所以種了芭蕉萬多株,並用蕉葉來練習書法[註 1]
‘自敘帖’,懐素書,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腳註
^ 見陸羽《僧懷素傳》:“貧無紙可書,嘗於故裏種芭蕉萬餘株,以供揮灑”。
參考資料
^ 李白. 《李太白全集》.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3-1: 第8. ISBN 9787101077780 (簡體中文). 
No. 2
  懷素(737~799)
  中國唐代書法傢。俗姓錢,字藏真,湖南長沙人(一說零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立於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因他三傢為僧,書史上稱他“零陵僧”或”釋長沙”。
  懷素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傢,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後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可以說是古典的浪漫主義藝術,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墻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於張芝、張旭。唐呂總《讀書評》中說:“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宋朱長文《續書斷》列懷素書為妙品。評論說:“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
  懷素自幼聰明好學,他在《自敘帖》裏開門見山他說:“懷素傢長沙,幼而事佛,經禪文暇,頗喜筆翰。”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塗上白漆書寫。後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 由於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捨不得摘,於是想了個辦法,幹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着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
  為紀念懷素在今永州市零陵區瀟水中路建有“懷素公園”。公園裏有古跡緑天奄,是懷素出傢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據零陵縣志記載:緑天庵清鹹豐壬子年毀於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庵後一處刻有“ 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塚”塔,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於此。庵正北70餘步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
  在長安懷素聲譽青雲直上,歌頌他草書的詩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書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經》、《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筆》等等。其中《食魚帖》極為瘦削,骨力強健,謹嚴沉着。而《自敘帖》其書由於與書《食魚帖》時心情不同,風韻蕩漾。真是各盡其妙。米芾《海嶽書評》:“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唐代詩人多有贊頌,如李白有《草書歌行》,曼冀有《懷素上人草書歌》。
  懷素:
  懷素(624-697),俗姓范,南陽人,律僧。10歲時“忽發出傢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後拜唐三藏為師。他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開創了新的律學,後人稱為東塔學。晚年是在四川成都寶國寺生活的。他是東塔律宗的律師。與法礪律師的“相部律宗”、道宣律師的“南山律宗”鼎立為三大律師。
佛教百科
  【懷素(625—698)】  懷素,是律宗東塔宗的創始人。俗姓范,祖籍南陽。父名強,作過唐朝的左武衛長史,所以他生於京兆。十歲發心出傢,不久,玄奘法師回長安(645),他就堅决要求從玄奘受學。顯慶中(656—660),二十二歲時,從道成受戒並學律。學了法礪的《四分律疏》和道宣的《行事鈔》等,對於兩傢著作,都感到不滿意,認為“古人義章未能盡善”,决心自己另撰新疏(參照《宋高僧傳》捲十五《如淨傳》)。鹹亨元年(670)開始撰《四分律開宗記》,上元三年(676)奉詔住西太原寺,仍繼續聽道成講律並撰述。永淳元年(682)撰成了新疏。又自講了五十餘遍,然後去世。年七十四歲。
    懷素的著作,現存有三種:1.《四分律開宗記》二十捲,一稱《律疏》,或作十捲。因為《四分律》的傳譯較遲,建宗在後,直到法礪著《四分律疏》,還註重於開宗之說,懷素即在法礪著書的基礎上,發揮了自己的新意而寫成了這一部新的《四分律疏》。即以“開宗”為題。2.《四分僧羯磨》三捲(或作一捲,《宋僧傳·懷素傳》同《尼羯磨》合為《四分僧尼羯磨文》二捲)。據本書自序說,因研究了曹魏康僧鎧、曇諦,元魏惠光、隋法願、唐道宣五人所集的羯磨,感覺未盡恰當,纔集成此書。內容分:方便、結果、授戒、師資、說戒、安居、受日、自恣、衣鉢藥受淨、攝物、德衣、除罪、治人、設諫、滅諍、雜行、修奉十七篇,正文下並有略註。3.《四分尼羯磨》三捲(或作一捲),分十七篇,同上。
    佚失的有:《遺教經疏》二捲、《鈔》三捲、《四分比丘戒本》一捲、《四分比丘尼戒本》一捲、《開四分宗拾遣鈔》二十捲、《俱捨論疏》十五捲(或作十捲)等。因懷素從玄奘受學,對於戒體采取有部的色法說,顯然是受自《俱捨》學的影響。
    懷素住長安西太原寺的東塔,因而由他創立的這一派律宗即稱為東塔宗,這和道成另一弟子住在同寺西塔的滿意、定賓師弟們相對峙。東塔宗立說和律宗中南山(道宣)相部(法礪)兩宗不同之處,最重要的是關於戒體的問題。最初四分律傢解釋戒體,原有兩種主張,一種以為戒體是色法,一種以為是非色非心。法礪疏中肯定了非色非心之說。他引證《成實論》,認為《成實論》是曇無德部的著作,謂須依據此論以解釋同部的《四分律》。道宣的著作,本來也主張非色非心,到了接受唯識思想之後,遂改變主張而以心法為戒體。懷素在兩傢之外,獨樹一幟的肯定戒體是色法。他的理由是曇無德部的著作,中國不傳,但此部出於化地部,而化地出於說一切有部,故解《四分律》應依說一切有部之書,以色法為戒體(見《四分律開宗記》捲十二)。因此,他在疏文中引了不少《俱捨》、《婆沙》和迦濕彌羅諸大論師的主張。衹許心、心所、及不相應行為戒因,而不認為是戒體。他的立說精神,始終不出於聲聞乘的範圍。
    其次則為《四分律藏》的宗旨問題。懷素在《四分律開宗記》中以戒行為律藏之宗,而破斥七傢異解。其中第二傢以“受隨”為宗的,正是法礪。懷素破此說雲:“受隨二法,對初行者分行不同,始終有異,如何即得以此為宗?”又云:“夫論宗者取‘詮’所顯,‘詮’既顯戒即是其宗。故《婆沙》雲奈耶‘論’戒。又宗謂是族義、尊義、崇義、重義。此教始終崇尊戒行,故用戒行為宗。餘止作等是別明法,不可就別立以為宗。”“受隨”即包在止作之內,是戒行的前後兩部分;既有前後不同,就不好立以為宗。衹有戒行才能通貫始終,算是宗旨。
    由此,關於受隨的界限,懷素亦有二解:一、約能詮之教說,以律藏中受戒犍度全文和比丘尼犍度中關於受戒的部分為受,餘文為隨。二、約所詮之行說,第三羯磨以前,根本和加行都能成辦戒體,判之為受,第三羯磨以後,所有說戒相等事都名為隨。其說亦與他傢不同。
    不過,懷素學說原是淵源於相部和南山的。《四分律開宗記》的內容,
百科辭典
  Huai Su
  
  懷素
  
  中國唐代書法傢。俗姓錢,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省長沙市)人。自幼出傢為僧。經禪之餘,從事藝文,尤好草書。懷素好飲酒,及酒酣興發,於寺壁裏墻,衣裳器具,無不書之,時人稱醉僧,與另一草書大傢張旭合稱“顛張狂素”。懷素草書,筆法瘦勁圓轉,飛動自然,而法度完備。曾以“夏雲多奇峰”,“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壁折之路,一一自然”等喻筆法之妙,皆其獨到心得。時人竇冀曾形容他寫字時的狀態說:忽然絶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呂總《續書評》亦稱他: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宣和書譜》謂其書字字飛動,宛若有神。傳世書跡有《自敘帖》、《藏真帖》、《苦筍帖》、《論書帖》、《食魚帖》、《律公帖》以及《小草千字文》等。
  
   《自敘帖》
  
   (朱關田)
  
  (人名)京兆人。玄奘之弟子。偏究律部。慨古人義章,未能盡善,撰四分律開宗記,以大毗婆沙論俱捨論等為宗,彈糾古疏之十六失,別立一傢。後人稱為東塔律宗。與法礪之相部宗,道宣之南山宗,鼎立為三。師又別撰論疏六十餘捲。景竜六年寂,年七十四。見續開元釋教錄,貞元釋教錄,宋高僧傳等。
懷素
  懷素十歲時“忽發出傢之意”,父母無法阻止。進入佛門後,改字藏真,史稱“零陵僧”或“釋長沙”。傢貧,買不起紙張,衹好在寺院的墻壁上、衣服上、器皿上,芭蕉葉上,練習書法;為了練字,還製作了一塊漆盤。
  
  懷素年輕時,書法在於“不師古”。按照中國的筆法傳承,他還“不得法”,還處於正統書法的門外。
  
  乾元二年(759),懷素正值弱冠之年,慕名前往李白處求詩。兩個人性情相近,李白愛其纔,還為他寫下《草書歌行》。
  
  唐寶應元年(762年),懷素他由零陵出發,作萬裏之行,求師訪友,經衡陽、客潭州。
  
  唐寶應元年(763年),懷素又開始北上嶽州(今湖南嶽陽)。
  
  唐大歷元年(766年),懷素寫《秋興八首》。懷素此帖的書風,到這時還未發育成熟,而他的內心也處於彷徨階段。無論是起筆、行筆、收筆,遠還沒有邁進晉人的門檻。
  
  唐大歷二年(767年),懷素南下到廣州嚮徐浩學筆法。時徐浩去廣州任刺史,此行目的並沒有達到。同年鼕或三年春,張謂奉詔回京任太子左庶子,於是懷素隨同張謂一同進京。有幸見到王羲之、王獻之作品,也鑒賞到《曹娥碑》。 在長安,懷素前後大約滯留了5年的時間。
  
  唐大歷三年(768年)春,懷素“遂擔笈杖錫,西遊上 國,謁見當代名公”,在衡陽與同舟北上的王邕等共遊山水。當時,恰逢貶來潭州(長沙)任刺史的張謂回朝復職,懷素便與之同伴入秦。入京後拜會張旭的弟子鄔彤,並引以為師。鄔彤把張芝臨池之妙、張旭的草書神鬼莫測,以及王獻之的書法,都一一講解給了懷素;離別之時,鄔彤又將作字之法,一個“悟”字教給懷素
  
  唐大歷六年,懷素母病甚重,遂於臘月初回鄉探視,以待湯藥。懷素覲親以後,即重返京師。
  
  唐大歷七年(772年),九月左右,懷素返回故鄉,繞道東都洛陽南下,拜會顔真卿。 顔真卿把“十二筆意”即“平謂橫、直謂縱、均謂間、密謂際”等傳授給了懷素,並告訴懷素,他二十多歲時,曾遊長安,師事張旭二年,略得筆法,自以為未穩。顔真卿並為懷素作《懷素上人草書歌序》。
  
  唐大歷十一年(777年)八月六日,創作《自敘帖》。帖中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跡,在《自敘帖》中,懷素對給予自己藝術有所教益的幾位重要人物都留下了篇幅。
  
  唐貞元三年(787年),懷素與陸羽相識並相交。陸羽寫下了《僧懷素傳》,是研究懷素的第一手資料。
  
  唐貞元十五(779年),懷素又回到了零陵,寫《小草千字文》。
  
  晚年在四川成都寶園寺度過,唐貞元十五年(799年),患風痹病,圓寂。
  
  主要作品
  
  他的草書作品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字文》《四十二章經》《千字文》《藏真帖》《律公貼》《七帖》《北亭草筆》等。
  
  《自敘帖》
  
  《自敘帖》,紙本,縱28.3釐米,橫755釐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東陽篆書引首“藏真自敘”四字。原跡如今在臺灣故宮博物院。《自敘帖》是懷素草書的代表作。最初的六行,據說是由此帖收藏者蘇舜欽(宋)所補寫,與第七行以下的相比,確有天壤之別,這在打開全捲俯瞰時,更加讓人一目瞭然。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縱橫斜直無往不收;上下呼應,一氣貫之。
  
  自敘帖(局部)
  
  自敘帖(局部)
  
  《小草千字文》
  
  《小草千字文》,貞元十五(公元799年)書。懷素千字文有多種,而以“小字貞元本”為最佳,又稱《千金帖》絹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此本為懷素晚年所書,懷素晚年草書又從驟雨旋風轉到古雅平淡,字與字不相連屬,筆道更加蒼勁渾樸。當為絢爛之極而復歸平淡之作,故歷來為書林所重。
  
  《苦筍帖》
  
  《苦筍帖》,唐“草聖”懷素所書,縱25.1釐米,橫12釐米2行14字,即“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清吳其貞評:“書法秀健,結構舒暢,為素師超妙入神之書。”《苦筍帖》是可考的最早與茶有關的佛門書法。藏於上海博物館。
  
  苦筍帖
  
  苦筍帖
  
  《論書帖》
  
  《論書帖》,草書墨跡,紙本,縱38.5釐米,橫40.5釐米,9行,共85字。一般說是繼承和發展了張旭的草書,所以有“以狂繼顛”的說法。董追《廣川書跋》雲:“懷素於書法,自言得筆法三昧。觀唐人評書,謂不減
  
  張旭,素雖馳騁繩墨外,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今其書自謂真出鐘(鐘繇),草出張(張芝)。”但無論如何,懷素的草書以奔放縱逸為基本面。而《論書帖》則與常見的懷素的草書大有不同,寫得“勻穩熟”,“出入規矩,絶狂怪之形”,是草書中有章草遺意的佳作。
  
  草書論書帖
  
  草書論書帖
  
  人物評價
  
  韓偓(《題懷素草書屏風》):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趴。雖多塵色染,尤見墨痕濃。怪石奔秋澗,寒藤挂古鬆。若教臨水照,字字恐成竜。
  
  貫休(《觀懷素草書歌》):張顛顛後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師不譚經不說禪,筋力唯於草書妙。顛狂卻恐是神仙,有神助兮神莫及,鐵石畫兮墨須入。金尊竹葉數鬥餘,半飲半傾山衲濕。醉來把筆猛如虎,粉壁素屏不問主。
  
  呂總的《續書評》說: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
  
  明代安岐(評《自敘帖》):墨氣紙色精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於毫端,奧妙絶倫有不可形容之勢。
  
  黃庭堅:張旭妙於肥,藏真妙於瘦;此兩人者,一代草書之冠冕也。
  
  米芾(《海嶽書評》):懷素書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
  
  《集古錄》:藏真特以草書擅名當時,而尤見珍於今世。
  
  蔣之奇:草書有妙理,帷懷素得之。
  
  明莫如中:(《小草千字文》)懷素絹本千字文真跡,其點畫變態,意匠縱橫,初若漫不經思,而動遵型範,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
  
  岑宗旦《書評》:懷素閑逸,故翩翩如真仙。
  
  瀋右《書畫題跋記》:懷素書所以妙者,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法度故也。
  
  王世貞(《弇州山人稿》):(懷素《千文帖》)①字字欲仙,筆筆欲飛。②素師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書獨勻穩清熟,妙不可言。
  
  文彭:(《清淨經》)筆法高古,精神煥發,真有驟風旋雨之勢。
  
  何紹基(《跋板橋書道情詞》):山𠔌草法源於懷素懷素得法於張長史,其妙處在不見起止之痕。前張(張旭)後黃(黃庭堅),皆當讓素師獨步。
  
  唐呂總(《讀書評》):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
  
  宋代朱長文(《續書斷》):如壯士拔劍,神采動人。
  
  李白(《草書歌行》):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來嚮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衹見竜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史籍記載
  
  懷素書法
  
  懷素書法 (8張)
  
  《零陵縣志》[10-11]
  
  宋代陶𠔌撰《清異錄》
  
  陸羽《僧懷素傳》
  
  懷素《自敘帖》
  
  唐李肇《唐國史補》
  
  藝術特色
  
  懷素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後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墻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於張芝、張旭。 《金壺記》說他是“一日九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狂僧不為酒,狂筆自通天”,他志在“狂草”而已。
  
  懷素的草書以篆書入筆,藏鋒內轉,瘦硬圓通,用筆迅疾,氣勢宏大,雖然狂放,但並沒有為追求新奇而無視法度。相反,他的草書嚴謹,結字簡練,體現獨特的草書藝術風格。
  
  懷素善以中鋒筆純任氣勢作大草,如“驟雨旋風,聲勢滿堂”,到“忽然絶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的境界。雖然如是疾速,但懷素卻能於通篇飛草之中,極少失誤。與衆多書傢草法混亂缺漏相比,如聖母、食魚、苦筍、藏真、諸帖,保留晉法甚多,藏真帖且多有顔真卿作風。如小草千字文、聖母帖,與其狂肆作風,大異其趣,完全換過一番面目,也可說是他過人之處。
  
  從筆跡學的角度看,懷素一生的書法綫條,質地上都傾嚮於瘦細,和禪修苦寒的美學有很大關係。懷素年輕時代,書法在於“不師古”。按照中國的筆法傳承,他還“不得法”,還處於正統書法的門外。懷素二十九歲時,曾經寫下了《秋興八首》。《秋興八首》是杜甫的詩句,創作於大歷元年(766年),也就是“安史之亂”三年以後。懷素此帖的書風,到這時還未發育成熟,而他的內心也處於彷徨階段。對於一個“野狐禪”,或者一個“賤傢雞”,懷素草書根本得不到認同。《秋興八首》的書法綫條,臃腫中包含着怯懦,為追求“一筆書”的效果,牽絲縈帶顯得很牽強,給人以拖沓的感覺。無論是起筆、行筆、收筆,遠還沒有邁進晉人的門檻。
  
  懷素本是一個叛逆者,在盛唐走嚮晚唐的時代,唐朝書法氛圍崇尚法度;王羲之書法在初唐,受到唐太宗的追捧,時人更是趨之若鶩,懷素並不在意當代的藝術潮流。他更多地在“一筆書”的領域探索,繼承了張芝、崔爰、杜度以及王獻之的書法傳統。如果說,懷素青少年時期的書法,憑藉的是藝術直覺。那他三十歲以後的藝術探索,則是在藝術傳統中求索。而中國書法的歷史傳統,就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筆法傳承,筆法則是魏晉書法的“核心機密”。
  
  親屬關係
  
  曾祖父:錢嶽,唐高宗時做過緯州麯沃縣令
  
  祖父:錢徽,任延州廣武縣令
  
  父親:錢強,做過左衛長史
  
  母親:劉氏
  
  叔父:錢起(722-780) ,字仲文,吳興人,大歷十才子之一
  
  伯祖父:釋惠融,僧人,書法傢
  
  表兄:鄔彤,錢塘人,唐代書法傢
  
  人物軼事
  
  懷素練蕉
  
  懷素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塗上白漆書寫。後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於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捨不得摘,於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着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
  
  聖母帖(局部)
  
  聖母帖(局部)
  
  以狂繼顛
  
  懷素與張旭,性格都很疏放率真,不拘小節,尤喜杯中物。據說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世呼張顛”。懷素也曾一日九醉,時人常呼之為醉僧。他曾在寺內粉壁長廊數十間,每因酒後小豁胸中之氣,便提筆急書於粉墻之上,其勢若驚蛇走虺,驟雨狂風;滿壁縱橫,又恰似千軍萬馬馳騁沙場。為此,時人又稱懷素為“狂”。說懷素之與張旭,是“以狂繼顛”。
  
  看公孫大娘劍舞
  
  唐代公孫大娘 是開元時有名的女舞劍傢,她的弟子也擅長舞劍。懷素看了公孫劍器舞後,大受啓發。由此他的狂草在畫形分佈、筆勢往覆中增強了高昂回翔之態;在結體上也加強輕重麯折、順逆頓挫的節奏感。他的名氣越來越大。
  
  醉僧
  
  懷素雖然是個僧人,但又不拘於寺院的清規。他十分喜歡飲酒,酒醉興發,就在墻壁上、衣服上、器具上書寫。他說:“飲酒以養性,草書以暢志。”因此,人們稱他為“醉僧”。
  
  筆塚
  
  懷素對東晉書法傢王羲之、王獻之及同朝張旭的行書、草書專心摹寫,從不間斷,專攻日久,自成一體。因長期精研苦練,禿筆成堆,埋於山下,人稱“筆塚”。
  
  墨池
  
  懷素,其塚傍有小池,常洗硯水變黑,名為“墨池”。
  
  後世紀念
  
  懷素公園
  
  懷素公園
  
  懷素公園
  
  為紀念懷素在今永州市零陵區瀟水中路建有“懷素公園”。公園裏有古跡緑天奄,是懷素出傢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據零陵縣志記載:緑天庵清鹹豐壬子年毀於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庵後一處刻有“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塚”塔,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於此。庵正北70餘步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
英文解釋
  1. n.:  huaisu
近義詞
錢藏真
相關詞
書法藝術品草書唐代
分類詳情
懷素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