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謂子宮收縮即是整個腹部覺得硬綁綁的,或是有緊綳感,甚至會有疼痛的現象。但是,當胎兒在活動或是胎兒長大,子宮帶拉扯時,也感到似乎是有子宮收縮。 |
|
初産婦的胎動大約在20-24周,經産婦較早,約16周左右,胎動時除了母體有胎兒在子宮內滾動的感覺之外,胎兒背部或手腳也會因活動而推擠子宮壁,使部份子宮變硬或變形,這是正常的現象。
另外,在生産前幾周,子宮會有自發性的子宮收縮,稱為broaxton。
hick's收縮,一天可能會有數次之多,這是一種正常的假痛現象,並無大礙,衹要多休息即可。
但是在尚未足月之前,子宮每小時都有規則的緊綳感,如10或15分鐘一次,經過臥床休息之後仍無法改善的話,那麽這就是子宮早期收縮了,如未達37周,很可能造成早産現象,須要臥床休息或立即來醫院做適當的處置。 |
|
孕期為什麽常有子宮收縮?妊娠期由於胎兒生長發育和以後分娩的需要,母體各係統發生一係列的適應性生理變化,其中生殖係統的子宮變化最明顯。
子宮孕育着胎兒,隨着胎兒的發育長大和胎盤産生激素的參與,子宮明顯增大變軟,其子宮腔容量增加1000倍,子宮重量增加20倍。組織學變化主要是子宮肌細胞肥大,胞漿內充滿具有收縮活性的肌動蛋白和肌漿球蛋白,為臨産後子宮收縮提供物質條件。子宮峽部位於子宮頸管內,非孕時長約0.8-1.0釐米,妊娠後隨着子宮增大,峽部逐漸伸展拉長變薄,擴展成為子宮腔的一部分,形成子宮下段,臨産時可伸展至7-10釐米。 |
|
孕期的子宮經常會出現收縮,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生理性
生量性子宮收縮自孕12-14周起即可出現,表現為不規則的無痛性收縮,孕婦可以感覺到腹部發緊,也可從腹部捫到子宮發硬,每日出現的次數稀少,以後隨着妊娠進展,宮縮的頻率和強度有所增加,但沒有規律性,強度不會使宮腔內壓力超過2kpa,所以沒有分娩宮縮的疼痛鹹。在生理性宮縮的作用下,子宮下段逐漸形成,宮頸趨於軟化成熟,並且逐漸過渡到臨産後的子宮收縮。
病理性
病理性子宮收縮見於流産或早産,孕期的病理性子宮收縮強度較大,可使宮腔內壓力超過2kpa,故均為有痛性收縮。流産常伴有子宮出血,早産則表現為子宮規律性和有效性,如不及時處理,隨即宮頸縮短,宮口擴大,並伴陰道血性分泌物,由先兆早産發展為不可免早産。 |
|
孕期出現子宮收縮時,應註意宮縮的頻率和持續時間,一旦宮縮呈現規律性及疼感,就已超出了生理性收縮的範疇,進入了病理性狀態。 |
|
子宮收縮
子宮收縮指子宮肌肉的收縮,簡稱宮縮,為分娩三因素之一——産力的主要力量(見“分娩”)。貫穿於整個分娩過程中。臨産後,正常子宮收縮具有以下特點:①節律性:宮縮具有節律性,是臨産的重要標志之一。正常宮縮是子宮體部不隨意肌有節律的陣發性收縮。每次宮縮由弱漸強(進行期),維持一定時期(極期),隨後由強漸弱(退行期)直至消失進入間歇期。間歇期子宮肌肉鬆弛,陣縮如此反復出現,直至分娩全過程結束。第1産程宮縮約每5分鐘1次,持續30~40秒。第2産程則間歇1~2分鐘,持續40~50秒;②對稱性和極性:正常宮縮起自兩側子宮角部(受起搏點控製),以微波形式迅速嚮子宮底中綫集中,左右對稱,然後以每秒2cm速度嚮子宮下段擴散,約15秒均勻協調地遍及整個子宮。此為子宮收縮的對稱性。宮縮以子宮底部最強最持久,嚮下逐漸減弱,子宮底部收縮力的強度幾乎是子宮下段的兩倍,此為宮縮的極性;③縮復作用:子宮體部為收縮段,每當宮縮時,子宮體部肌纖維短縮變寬,收縮以後肌纖維雖又重新鬆弛,但不能恢復到原來的長度,這種現象稱為縮復作用,縮復作用隨分娩進展使子宮腔內容積逐漸縮小,迫使胎先露部不斷下降及頸管逐漸消失。 |
|
子宮收縮藥 | 子宮收縮劑 | 子宮收縮乏力 | 子宮收縮過強 | 子宮收縮傳感器 | 子宮收縮藥-甲類 | 子宮收縮藥-乙類 | 子宮收縮及引産藥 | 子宮收縮藥及引産藥 | 分娩伴子宮收縮不規則 | 分娩伴子宮收縮不良 | 胎兒和新生兒受子宮收縮異常的影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