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平橋投訴電話 黃山市旅遊投訴電話:0559-2517464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太平橋,位於太白樓之前,俗稱河西橋,建於明弘治年間,為多孔巨型石拱橋的代表。傳說,古代民間衹準建單孔橋,造雙孔便有欺君之罪。歙縣一寡婦為修善事,建造了這座16孔橋,因為雙數而犯了王法,欽處剝皮之刑,致使此寡婦含冤而死。所以後人稱太平橋為“人皮橋”,也稱“寡婦橋”。 |
|
在楊村街北面三裏許的太平江上,有座建造奇特的兩孔三墩、四拱雙層重疊組合石拱橋,它緊聯嵐嶺嶂和水口嶺,這就是竜南縣重點保護的文物之一“太平橋”。
太平橋有古今兩座,古橋即上橋,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在現橋的上遊百餘米處,今僅存蝕空斑駁的橋址。下橋重建於清嘉慶至道光年間,主體橋身完好,這就是現在的太平橋。
太平橋的始建與王守仁(陽明)“平三浰”有關。明正德元年(1506年),粵贛邊境有支農民起義隊伍,以池大鬢、池大升為首領,駐營於距楊村約四十華裏的浰頭(今廣東省和平縣浰源鄉)。在其影響下,正德七年(1512)年,竜南縣境內邊有小股農民起義事發,以黃秀魁、賴振祿、徐永富、鐘萬光、藍斌等為首領,在竜南各處迂回活動。後來兩支部隊合併,擴大到五千餘人,常夾攻信豐、安遠、竜南等縣,力擊封建統治,威震朝廷官吏。皇上勒令官軍進剿多次,終難撲滅。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王守仁奉旨任南贛巡撫,調遣兵力,坐鎮竜南等地指揮進剿,於次年正月,連破上中下三浰,斬首兩千多級,殘部逃奔九連山,也被追擊擒斬無遺,於是在浰建和平縣。太平境內賴振祿、徐永富等部,同被剿滅。王守仁為紀念“勝利”,在太平江水口處建太平橋。太平者,以示天下之升平也,這是古太平橋的由來。
在古橋之下十餘米處的江中,顯現出一塊巨大的奇石,形同臥伏的水牛,鄉民視為神牛。傳說它能隨着洪水漲落而浮沉,夜間還會到廣東省連平縣的上坪尋食禾麥。當地流傳着一首詠石水牛詩,詩云:“可惜江邊一瘦牛,迄今不知幾春秋。洪水滔滔推不動,細雨霏霏作漢流。縱多嫩草難下口,鐵鞭任打不回頭,過往君者牽不起,天地為欄夜不收。”經人賦詩,神牛更神奇了,可是,後來廣東一位行傢(風水先生)又愜惻評說:“牛要在欄內,怎可在欄外?神牛在橋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橋上,保得太平旺。”神迷心竅的鄉民,便幾經醖釀,於是在清朝嘉慶至道光年間(1796—1850)年,以族正賴懋傑為督理,廣為集資,興師動衆,鳩工建築,在石水牛下遊100餘米處,重建一座太平橋。據說,還為這衹石水牛配對,又精鑿細雕一隻石水牛牯,至今仍放置在楊村鎮車田村老圍門口。
重建的太平橋,造型奇特,用工精細,四拱重疊組合,分磚木和磚石雙層結構,全長50米,面寬4米,通身高17.2米。下層兩孔三墩,以精磨花崗石為料,桐油、石灰、紅糖、糯米漿為灰漿,精工砌築而成。拱跨分別為11.9米和12.9米,拱高6.2米。上層有磚木結構的四通涼亭,資以覽勝和憩息。側面大拱磚8.4米,高8米,拱肩落於下層兩拱的拱頂之上,正面小拱跨2米,墻厚1米,小拱之上有賴懋傑手書剛勁有力的“太平橋”三字。亭頂四周以三耙飛檐相襯,橋中專兩岸,宛如長虹,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建橋經費來自通堡緣款,經辦者必須廉潔自律,不得私吞分文,吞則誓將絶後。大 橋落成後的餘款,兌換成金條,窖藏橋體,意即留給後人修橋之用。有句窖語“三箕柴撒燒千年”即喻金條。據傳此窖於八十年代間被人秘密取走,未遂古人心願。
太平橋的建成,給行人留下了方便,也為楊村增添了一處勝景,它以其動聽的傳說,壯美的雄姿聞名遐邇。並吸引了不少港、澳、臺及美國遊客考察和瞻仰遊玩,領略古人的才智風騷,激勵後人的學習熱情。1983年太平橋被列為竜南縣重點保護文物,竪立石碑,以昭後人。 |
|
簡介
太平橋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明、清
公佈時間:1989年12月12日
紹興縣柯橋鎮浙東古運河上,地屬柯橋鎮阮社。
太平橋是一座由石拱橋和石梁橋相結合的長橋。始建於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清鹹豐八年(1858)重建。全長40米,由一孔拱橋和八孔梁橋組成,拱橋高高隆起,淨跨8.4米,橋寬3.5米,拱券采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拱腳內側鋪設有石板纖道路,橋上行人,橋下行舟背纖,宛然古代立交橋。橋南、北兩面均鋪設石階,下置平臺,南端經平臺分東、西兩面下坡。拱橋的北面連接着梁橋,靠南面的三孔較高,漸次降低,每孔跨徑約4.8米。整座橋形狀高低錯落,狀若竜首朝天,翻騰水面。設計者既考慮到大船衹進拱橋,又兼顧小烏篷船可進低矮的梁橋分流,是河網地區一橋多功能的特有形式。
太平橋不僅造型別緻,而且橋上的裝飾藝術也獨具匠心。橋頂四根望柱上各雕蹲獅一隻,雄獅足踏綉球,雌獅懷撫幼仔,呈現出矯健、威武、強壯的神態。此外,橋坡兩側的望柱、欄板上,亦雕有束腰仰覆蓮、花卉和琴、棋、書、畫等吉祥圖案。1991年以來,對拱橋以北一號、二號梁橋橋墩作過多次維修。
1989年被公佈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橋名來歷
蕭紹運河通過阮社這一段河面上,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大石拱橋,叫做太平橋。這個橋名字義吉利,字音響亮,人人都說取得好。
關於橋名是怎麽來的,有人說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這段古運河上遊玩時給取的;有人則說是跟“天醫”倪涵初有關——倪天醫曾在此橋頭熬製神藥,闢退瘟疫,救治百姓保太平,因此得名。
“天醫菩薩”的本名叫倪涵初,本是紹興管墅亭後人,生活於明代。他醫術高明,行醫一生,救治了無數重危病人,活着的時候就被人們尊稱為“倪天醫”,死後更被老百姓尊奉為“天醫菩薩”。人們虔誠地燒香膜拜,祈求他能繼續為人們祛病消災,保一方平安。
有一年,阮社這個地方鬧起了一種瘟疫,村坊上接連不斷地死人,幾個村子一時間陰風慘慘,愁雲漫漫。人們趕緊去請來了倪天醫,求他闢退瘟疫,救治百姓。
倪天醫來到阮社,看到這裏的悲慘景象,十分傷心。這裏最近個把月中,幾乎每傢都死過人,村中哭聲此伏彼起。他在村裏到處察看,一時卻查不出病源。
一連幾天的探查,都毫無結果,倪天醫焦急萬分。這一天,天很晚了,倪天醫不得不回傢去。他一路走一路還在凝神思慮。走到古運河上的這座大石橋邊,他一不留神絆了一跤,竟然跌昏在地。昏昏沉沉中,一位白眉白發的老翁出現在他面前。
“華陀神醫!”倪天醫不禁驚叫起來。原來他傢中一直挂着歷代名醫的畫像,其中就有三國時為關雲長颳骨療毒的神醫華陀,所以這時他一見便認得。
衹聽見華陀對他說:“阮社村人所患之病,乃是因河水有毒而引起。這是因為村人們在捕魚時,不分大小都要,幾乎把魚子魚孫都捉光了,因此河神發怒,降災於他們。”
倪天醫急忙問有何藥可治。神醫華陀拿出兩包藥粉,說:“這兩包藥粉,紅顔色的一包叫‘清毒散’,黃顔色的一包叫‘太平散’。你把‘清毒散’遍撒在阮社大小河面,可以消毒;這‘太平散’則熬成湯藥,遍施衆人,其疾可療。”說完,華陀就拄杖飄然遠去了。
倪天醫從昏迷中醒來,身邊果然有兩大包藥粉。他也顧不得回傢了,急忙折回村中,先告訴了大傢這場瘟疫的起因,告誡漁民們以後捕魚一定要抓大放小,萬萬不可一網打盡。然後,他一面叫人把“清毒散”藥粉撒遍河湖汊灣,一面連夜在他遇見神醫華陀的這座橋邊搭起一個草棚,支起幾口大鍋,熬製“太平散”湯藥,讓人們拿了去給病人吃。
這樣日夜忙碌了幾天,阮社幾個村中的病人,不論病情輕重,全治好了,村莊又恢復了生機。
人們萬分感激華陀神醫和倪天醫,就把華陀在此贈藥、倪天醫在此熬藥保太平的這座橋,取名為“太平橋”。
評價
太平橋采取拱梁橋相結合的佈局,既利於泄洪,又便於行舟。橋體造型獨特優美,比例尺度合宜,既不因寬闊的運河河面而失之過小,又不勉強為了統一與河道的尺度而使橋體笨拙過大,是研究明清橋梁發展史的實物資料。 |
|
位於城關鎮沿河路中段西側。建於康熙年間。東西嚮,跨貫城河。二孔石拱橋。長28米許,寬13米許,西側主孔淨跨23米許,東側泄洪孔小,上為引橋,矢高8米許。1976年增設大理石浮雕望柱、欄板。 |
|
全椒太平橋原名賀魯橋(相傳隋大將軍賀若弼曾造櫓於此而得名)。清康熙後改名為太平橋,為舊時滁州至廬州(今合肥)古驛道的必經之橋。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前後,國民政府全椒縣建設局曾修整過。
全椒縣太平橋太平橋為石拱型單孔橋,建國後改為木面橋,後在橋上增鋪了砂土。
現在的太平橋重建於1992年9月,1994年2月竣工。
新建的太平橋係傳統風格、現代結構的鋼索斜拉人行橋,長90米,寬3.56米。橋兩端建有牌坊,高聳的牌坊檐下懸挂着題有“江淮背腹”、“吳楚衝衢”的扁額。橋勢若長虹臥波,既有古典意韻,又充滿着現代氣息。不愧為全椒的一大人文景觀。
全椒一直有正月十六走太平的民俗
“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縣獨有的傳統民俗,自東漢開始,傳承迄今,盛況不衰。《漢書》載有“澄日太平”之諺,此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南北朝梁宗檁《荊楚時記》對正月十六走太平橋這一習俗有專門描述,謂之“走百病”,是為了消災祛病。
全椒走太平傳承至今,和三個歷史人物有關。太平橋為一座古橋,縣志載:太平橋又名賀櫓橋,相傳隋大將軍賀若弼伐陳時,造櫓於此,故稱為賀櫓橋。後改名為太平橋。
劉平,楚彭城人,字公子,建武間,公拜全椒長。傳說劉平作全椒長時,劉平將朝廷撥下的建城款購買糧食救濟災民,結果被罷官獲罪,押解京城問斬,全椒百姓得知消息後,傾城相送至城東太平橋,此時恰為正月十六。此後,每逢此時,百姓必到此橋焚香燃竹,追念劉平。後漸漸衍化成走太平。
明永樂初年,全椒一術士提出,如把全椒城—山峰(筆峰)加高,便能多出舉子。教諭吳穎便帶領一幫秀纔前往彼處培土加高,恰巧一總旗過此,與秀纔發生口角受辱,於是誣告全椒人謀反,永樂帝欲派軍隊血洗全椒,都御史陳瑛聞之乃稟:椒人淳良,斷不能造反,願以自傢性命擔保。陳瑛死後,椒人將其衣冠葬於東門太平橋高壠上。走太平也是為了紀念這位敢為全椒人鳴冤的官員。
“正月十六走太平”,影響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廣,延及全椒周邊鄰縣鄰省,成為古代淮河以南地區共有的民俗。
現在走太平的民俗依然很紅火,每年正月16這一天,有幾十萬的人走過太平橋,祈求一年的太平。 |
|
位於吳航鎮東關汾陽溪上,上接六平山,下通普照橋入於浦。唐上元元年(760),梅花坊人林巨卿捐資建造,名永泰橋。明弘治圮,署縣事姚禎重造,名豐泰橋。嘉靖間復圮,隆慶四年(1570),知縣蔣以忠重建,上建三楹亭(俗稱觀音亭),改名太平橋。橋長13米,寬3.8米,石構,單孔,橋欄柱雕琢石獅,兩邊各兩尊。清雍正、乾隆年間均有重修。亭已圮,橋猶存。橋東北碑刻“太平橋”,上款“皇明隆慶四年庚午春月吉日”,下款“賜進士知縣事蘇州蔣以忠立”,背刻“太平橋碑陰記”,記述太平橋的歷史沿革及重建經過,文字清晰可讀。1986年4月29日,經縣人民政府公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
太平橋村 太平橋社區 太平橋居委會 太平橋鎮 太平橋鄉 太平橋街道 |
|
|
|
太平橋鎮 | 太平橋村 | 太平橋鄉 | 餘太平橋 | 太平橋街 | 北太平橋 | 太平橋路 | 太平橋鑫 | 太平橋旺 | 太平橋街道 | 柯橋太平橋 | 太平橋緑地 | 水鄉太平橋 | 歙縣太平橋 | 太平橋社區 | 太平橋東裏 | 北太平橋西 | 北太平橋南 | 北太平橋北 | 北太平橋東 | 渝鄉太平橋 | 太平橋旺源 | 太平橋星鎮 | 太平橋南裏 | 太平橋吉安 | 太平橋政府 | 太平橋中裏 | 太平橋西裏 | 太平橋直街 | 太平橋支路 | 太平橋合盛 | 太平橋鄉中學 | 太平橋的怒潮 | 太平橋居委會 | 太平橋大街南 | 太平橋南小區 | 太平橋西裏社區 | 太平橋中裏社區 | 太平橋東裏社區 | 太平橋鑫鑫裕豐 | 黃記黃太平橋店 | 渝鄉老媽太平橋 | 太平橋南裏社區 | 北京逸羽連鎖酒店太平橋店 | 吳江廟港太平橋化纖織造廠 | 北京逸羽連鎖酒店(太平橋店) | 北京電力醫院豐臺區太平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 豐臺區太平橋街道太平橋社區衛生服務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