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天津 > 天尊閣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天尊閣投訴電話天津旅遊投訴電話:022-2835909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在寧河縣豐臺鎮,始建於清康熙年間,鹹豐八年(1858年)重修,是一座供奉元始天尊的道觀。原由山門、配殿和大閣組成,後多數建築在地震中被毀,現僅存大閣。大閣建造在高大的臺基之上,通高14.7米,是三層木結構建築,最下層是天尊閣,中層為王母殿,上層名紫微殿。樓閣結構嚴密合理,裝飾美觀大方,在唐山大地震中居然安然無恙,這一經歷,使其為研究京津唐地區房屋的抗震方面提供了實物資料。
概況
  天尊閣位於天津寧河縣豐臺鎮南村,是一座巍峨挺拔、氣勢恢宏、緑樹紅墻掩映的高大木結構建築,是天津歷史上道教三大閣之一。占地6000平方米,天尊閣坐落於還鄉河南岸,由山門、配殿和該閣組成,曾為供奉元始天尊、西天王母和紫微大帝等神祗的道教場所,又名太乙觀。
  文物類型:人文歷史
  所屬地:天津
  天尊閣在寧河縣豐臺鎮,始建於清康熙年間,鹹豐八年(1858年)重修,是一座供奉元始天尊的道觀。
  原由山門、配殿和大閣組成,後多數建築在地震中被毀,僅存大閣。大閣建造在高大的臺基之上,通高14.7米,是三層木結構建築,最下層是天尊閣,中層為王母殿,上層名紫微殿。樓閣結構嚴密合理,裝飾美觀大方,在唐山大地震中居然安然無恙,這一經歷,使其為研究京津唐地區房屋的抗震方面提供了實物資料。
  從天津市寧河縣政府獲悉,經過2007年兩個多月的緊張維修,天津市著名的高層木結構古建築——寧河天尊閣修復一新,正式通過市專傢組驗收,使這座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古剎重又煥發出新的風采。
  作為天津歷史上道教三大閣之一的天尊閣,占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平方米,為三層樓閣式,通高17.4米。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史載清康熙年間重修,是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專傢介紹,天尊閣建築結構巧妙,閣內有8根由平地直達閣頂的通天圓柱,增強了建築的牢固性和穩定性。雖經歷唐山大地震而不倒,它的修復可為研究三百年來津唐地區地震和房屋抗震、防震提供科學的依據。
歷史
  天尊閣所在地豐臺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較深,曾有京東首鎮之稱。該閣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有唐初始建和明代始建等多種說法。據《豐潤縣志》等文獻和幸存的碑文記載,清康熙年間重修天尊閣,鹹豐八年(1858年)曾進行油漆、彩塑。清末廢廟興學時,該閣改為學堂。後為豐臺鎮中學所在地。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附近民房坍塌甚多,高層建築亦所剩無幾,而天尊閣主體結構竟安然無恙,這為研究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抗震性能提供了重要實例,極具研究價值。1982年,該閣被列為天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得以修繕。1996年,該閣及文昌宮等建築再獲修葺。2001年,民間人士出資完善閣前廣場和配殿等,使其格局得以完善,異彩重現。
結構佈局
  天尊閣建造在高大磚石臺基之上,為三層樓閣式,通高17.4米,建築面積240平方米。閣內以八根12米長的大柱通連三層樓板,大柱之外又輔以檐柱、山柱、廊柱,並用3種鬥拱和不同規格的榫貿卯,把木構件連成一體,結構異常牢固。下層稱天尊閣,面闊5間,進深4間前出廊;中層為王母殿,面闊5間,進深4間;上層名紫微殿,面闊5間,進深2間前出廊。閣頂為青瓦九脊歇山式。閣內分佈8根均長12米、直徑0.6米的通柱為支撐,通柱外側又輔以檐柱、山柱和廊柱,並通過鬥拱、榫卯與三層縱橫梁枋和兩層樓板連接,另有密佈的粗大柏木為樁基。如此形成合理的結構設計體係,此閣的結構造型也十分考究,各層出檐之下和木柱額枋之上,均有各式鬥拱為飾。正脊磚雕二竜戲珠紋樣,刻工精細。兩端的大吻和脊上的走獸也都玲瓏剔透、栩栩如生。此外,每層檐角下還懸挂鐵鐸一隻,每當微風吹拂,方圓數裏均聲震悅耳。
主要特點
  閣內有8根通天圓柱,由平地直達閣頂,高12米、直徑0.6米,保障了整體建築的牢固性和穩定性。
  整個樓閣建築在磚石臺階上,地基沒有下沉現象牞據說在建閣時曾打下了不少柏木樁。
  即使在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中,天尊閣除山門配殿被毀外,整體部分依然巍然矗立,經專傢鑒定,認為該閣對研究數百年來津唐地區地震和房屋抗震、防震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價值。
旅遊氣候
  天津市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3℃以上。7月氣溫最高,在26℃以上,1月氣溫最低,在-4℃以下,有非鼕即夏的說法。春、秋兩季氣候溫和,是遊天津的大好季節。天津全年的平均降水量為550-680毫米。
相關詞
旅遊天津
包含詞
天津天尊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