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地震災害有哪些特點?
地震災害是群災之首,它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以及頻度較高,並産生嚴重次生災害,對社會也會産生很大影響等特點。
2.影響地震災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其中有震級、震中距、震源深度、發震時間、發震地點、地震類型、地質條件、建築物抗震性能、地區人口密度、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文明程度等。地震災害是可以預防的,綜合防禦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減輕自然災害。
3.地震直接災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建築物破壞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噴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壞和海嘯。
4.何謂地震次生災害?
因地震的破壞而引起的一係列其它災害,包括火災、水災和煤氣、有毒氣體泄漏,細菌、放射物擴散、瘟疫等對生命財産造成的災害。
5. 什麽叫次生災害源?
次生災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等災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質的貯存設施,以及水壩、堤岸等。
6.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災害是什麽?
各類建(構)築物的破壞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財産損失。
7.常見的由地震引發的哪種次生災害最嚴重?
火災。
8.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災發生在何時、何處?
1739年銀川8級地震引起的火災,大火燒了5天5夜。
9.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災害十分突出?
城市是各種生命綫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區,地上地下各種管網密佈,次生災害源集中,所以地震次生災害出。
10.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災發生於何時何地?
1933年四川疊溪7.5級地震造成的水災。地震時山體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個堰塞湖,大震後45天,湖水堵體潰决,造成下遊水災。洪水縱橫泛濫,長達千餘裏,淹沒人員2萬多,衝毀良田5萬畝。
11.影響人員傷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強度(震級和烈度);
(2)震中距離;
(3)震區人口密度;
(4)建築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發震季節和時間;
(6)有無地震預報;
(7)有無地震應急預案;
(8)搶救速度。
12.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我國陝西華縣的8級大震,死亡人數約83萬。
13.為什麽說中國是一個地震災害極其嚴重的國傢?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地震活動頻繁;中國的地震主要是板內地震,具有震源淺、頻度高、強度大、分佈廣的特徵;中國人口衆多,建築物抗震性能差,因而成災率較高。(板內地震是指板塊內部發生的地震) | | 1.地震災害有哪些特點?
地震災害是群災之首,它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以及頻度較高,並産生嚴重次生災害,對社會也會産生很大影響等特點。
2.影響地震災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其中有震級、震中距、震源深度、發震時間、發震地點、地震類型、地質條件、建築物抗震性能、地區人口密度、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文明程度等。地震災害是可以預防的,綜合防禦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減輕自然災害。
3.地震直接災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建築物破壞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噴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壞和海嘯。
4.何謂地震次生災害?
因地震的破壞而引起的一係列其它災害,包括火災、水災和煤氣、有毒氣體泄漏,細菌、放射物擴散、瘟疫等對生命財産造成的災害。
5. 什麽叫次生災害源?
次生災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等災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質的貯存設施,以及水壩、堤岸等。
6.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災害是什麽?
各類建(構)築物的破壞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財産損失。
7.常見的由地震引發的哪種次生災害最嚴重?
火災。
8.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災發生在何時、何處?
1739年銀川8級地震引起的火災,大火燒了5天5夜。
9.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災害十分突出?
城市是各種生命綫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區,地上地下各種管網密佈,次生災害源集中,所以地震次生災害出。
10.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災發生於何時何地?
中國歷史上強度較大的地震,以及在人類認識地震,預測和抗禦地震方面具有歷史意義的地震。
陝西岐山地震 發生於周幽王二年 (公元前780年)。這是中國史書記載比較可靠的最早一次大地震。地震時,“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國語?周語》)。三川即今陝西省的涇河、渭河、洛河。估計震級可達7級以上。
北邊郡國地震 發生於西漢綏和二年九月丙辰(公元前7年11月11日)。據史書記載,這次地震波及“自京師至北邊郡國三十餘壞城郭,凡殺四百一十五人”(《漢書?五行志》)。京師即今陝西省西安市。漢時北邊郡國應包括今甘肅、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在內。史書對這次地震有“水出地動”的記載,這可能是中國關於震前地下水異常變化的最早記載。
甘肅金城、隴西地震 發生於東漢永和三年二月乙亥(公元138年2月28日)。據初步考證,這次地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測震儀器(張衡的候風地動儀)記到的破壞性地震。當時候風地動儀放在洛陽,距震中約700公裏。東漢時的金城郡包括今蘭州市在內。震級估計為?屑丁5卣鶚保?“二郡山岸崩,地陷”(《後漢書?順帝紀》),“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壞,壓殺人”(《後漢書?五行志》)。
山西洪洞、趙城地震 發生於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1303年 9月17日)。這是中國歷史上詳細記述大地震最早的一次。此震“壞官民廬捨十萬計”(《元史?五行志》),“村堡移徙,地裂成渠,人民壓死不可勝計”(《元史成宗紀》)。破壞區沿汾河地塹延伸長達 400多公裏。震級約8級或更大。
陝西華縣地震 發生於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1556年1月23日)。這是中國歷史地震中死人最多的一次地震。"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明史?五行志》)。地震前,該地區長期沒有中小地震活動。但震前8小時左右,在震中區有“地旋運,因而頭暈”)《隆慶?華州志》)的記載。這次地震首次記載到地震時“地中出火”(地光)的現象。震後,災民曾考慮用木板作房墻,以便抗震。此震極震區長軸與渭河地塹方向一致。估計震級約有8級或更大(圖1)。
廣東瓊山地震 發生於明萬歷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1605年7月13日)。《康熙瓊山縣志》記載:“亥時地大震,自東北起,聲響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盡,城中壓死者數千,……”。估計震級為7.5級或更強,為海南島地區歷史上最大地震。這次地震前礦井中還發生形變坍塌現象。“是日午時銀礦怪風大作,有聲如雷,動搖少頃,坑岸崩,壓挖礦人夫以百計。夫外處震於亥時,而礦內午時先發,所謂本根傷而枝葉動。”
山東莒縣、郯城地震 發生於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 (1668年7月25日)。這次地震是中國歷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級估計為8.5級(圖2)。據《康熙郯城縣志》記載,“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從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遂一顫即傾,城樓堞口官捨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極震區延伸方向與郯廬大斷裂方向相一致。最遠的有感地區距震中達1000公裏。據《康熙海州志》記載,地震時海水有顯著變動。震中附近地區在此震前後,歷史上並無其他破壞性地震的記載。
河北三河、平𠔌地震 發生於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這是北京附近地區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裂度為?度,破壞面積縱長500公裏,北京城內故宮破壞嚴重。三河知縣任塾震後作記:“七月二十八日巳時,余公事畢,退西齋假寐。若有人從夢中推醒者。視門方扃,室內闃無人。正惝恍間,忽地底如鳴大炮,繼以千百石炮,又四遠有聲,儼數十萬軍馬颯沓而至,……。次日人報縣境較低於舊時,往勘之。西行三十餘裏及柳河屯,則地脈中斷,落二尺許。漸西北至東務裏,則東南界落五尺許。又北至潘各莊,則正南界落一丈許”(《乾隆三河縣志》)。顯然,地震時發生了大規模的地面形變。
山西臨汾地震 發生於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六日(1695年5月18日)。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烈度??度強,破壞面積縱長500公裏。在一個8級地震的震中區附近再次發生8級地震,這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次。前一次8級地震是1303年的洪洞、趙城地震。
雲南東川地震 發生於清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1733年8月2日)。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7.5級,是中國地震史料中記述地面斷裂最詳細的一次地震。“自紫牛坡地裂,有罅由南而北,寬者四五尺,田苗陷於內,狹者尺許,測之以長竿,竟莫知淺深,相延幾二百裏,至尋甸之柳樹河止,……”(《雍正東川府志》)。地震後人們註意到城墻垛“南北則十損其九,東西十存其六,抑又奇也。”這是中國地震史料對地震力方向性的最早描述。
寧夏平羅、銀川地震 發生於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震中烈度??度強,破壞範圍半徑達380公裏。震級估計為8級。極震區長軸與銀川地塹方向一致。《乾隆寧夏府志》記載:“酉時地震,從西北至東南,平羅及郡城尤甚,東南村堡漸減。地如奮躍,土皆墳起。平羅北新渠、寶豐二縣,地多坼裂,寬數尺或盈丈,……三縣城垣堤壩屋捨盡倒,壓死官民男婦五萬餘人”。又據故宮檔案載:靠近黃河的一些城鎮,震後地裂“涌出大水,並河水泛漲進城,一片汪洋,深四、五尺不等,民人凍死、淹死甚多。”這是中國內陸因地震引起河水泛濫成災的一次震例。
雲南嵩明地震 發生於清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1833年9月6日)。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烈度達?度,破壞範圍半徑達260公裏。它是迄今所知雲南省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前“先期黃沙四塞,昏曉不能辨,凡三晝夜,……震之時聲自北來,狀若數十巨炮轟,……最烈則嵩明之楊林驛,市廛旅館,盡反而覆諸土中,瞬成平地,……”(魏祝亭著《天涯聞見錄》)。
臺灣基隆近海地震 發生於清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67年12月18日)。這是中國地震史中引起海嘯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估計為6級。“沿海山傾地裂,海水暴漲,屋宇傾壞,溺數百人。”1933年四川疊溪7.5級地震造成的水災。地震時山體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個堰塞湖,大震後45天,湖水堵體潰决,造成下遊水災。洪水縱橫泛濫,長達千餘裏,淹沒人員2萬多,衝毀良田5萬畝。
11.影響人員傷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強度(震級和烈度);
(2)震中距離;
(3)震區人口密度;
(4)建築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發震季節和時間;
(6)有無地震預報;
(7)有無地震應急預案;
(8)搶救速度。
12.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我國陝西華縣的8級大震,死亡人數約83萬。
13.為什麽說中國是一個地震災害極其嚴重的國傢?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地震活動頻繁;中國的地震主要是板內地震,具有震源淺、頻度高、強度大、分佈廣的特徵;中國人口衆多,建築物抗震性能差,因而成災率較高。(板內地震是指板塊內部發生的地震) | | dizhen zaihai
地震災害
earthquake hazard
地震災害早在中國《詩經·小雅》就有描述:“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塚□崩,高岸為𠔌,深𠔌為陵。”其後在史書、地方志上均記載地震引起的地表變化,人工設施破壞及火災、水災、環境污染、疾病傳染等次生災害造成的人畜傷亡和社會經濟損失。中國自20世紀以來,大約平均每3年發生兩次7級以上地震,而兩次大地震中幾乎就有一次釀成重災。特別是1966年至1976年期間,發生了十多次7級以上大地震,多發生在東經98度以東的人口稠密地區,據統計死亡近30萬人,其中唐山地震發生在現代城市地區,一次死亡24萬人,造成的損失十分嚴重,見圖1唐山市震害鳥瞰及圖2唐山市地震房屋破壞情況。
地震引起的地表變化 地裂 地震引起的地面裂縫主要有構造性地裂及重力型地裂。構造性地裂是地下斷層的錯動連帶地面的岩層發生相對位移而形成的地面新斷裂,地裂縫與地下斷層走嚮一致,其形成與斷層的力學機製有關,一般規模較大,形狀也比較規則,常呈帶狀出現(由數條雁行排列的裂縫組成),裂縫延續可達幾公裏至幾十公裏,帶寬幾米至幾十米。重力型地裂是在故河道、湖河堤岸邊、坡邊和田地場院等處,由於土的結構不均勻,土坡不穩定,或由於地下有液化層而引起的交錯、大小形狀不一的地裂縫。
山崩 山區陡坡在強烈地震時由於失穩而引起的崩潰。1933年四川迭溪地震,山崩堵塞河道,形成四個地震湖,後潰决成災,被水衝沒2500餘人。1920年寧夏海原地震,黃土大量滑坡,各種大小不等的滑坡體在河𠔌上形成一係列的“堰塞湖”。(見彩圖地震滑坡形成的堰塞湖)
砂土液化 地下水位以下的較鬆散的砂土、輕亞粘土在突然發生的地震動力作用下土顆粒間有壓密趨勢,孔隙水來不及排除,使孔隙壓力增高,抵消了顆粒間的有效壓力,因而土的抗剪強度急劇下降,甚至趨近於零,土顆粒呈懸浮狀態,形成如同“液體”一樣的現象,稱為砂土液化。液化發生後,受壓的孔隙水有可能衝破上覆的土層冒出地面;歷史上的地震記載均有噴砂冒水的現象(見地震工程地質勘察),實際上是砂土液化的一種標志。砂土液化使地基喪失承載能力,導致房屋下沉或傾倒。1964年日本新□地震發生後數分鐘,許多建築物逐漸傾斜以至傾倒,人們從窗戶爬出屋外,而房屋結構基本無損。1964年美國阿拉斯加州地震在安剋雷奇市沿海發生大規模的海岸滑坡。1976年唐山地震在靠近北京的密雲水庫,大壩的迎水面滑移,都是由於砂土液化引起的。
海嘯 海嘯是地震發生在海底時,造成海底的滑移或海底平面的變化,擾動海洋産生巨浪衝上陸地的現象。巨浪跨越海面時,在廣阔的海洋面上不易察覺,一旦到達海岸,且海岸有一定麯度和坡度時,巨大的波浪就會産生多次干涉作用,最終形成異常兇猛的驚濤駭浪,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衝刷海岸,淹沒陸地。海嘯多發生在環太平洋海域,其中阿留申至千島和智利海溝一帶發生大地震引起的海嘯特別大。1960年發生在海底的智利大地震,引起海嘯,除吞噬了智利中南部沿海房屋外,海浪從智利沿海以每小時640公裏的速度橫掃太平洋,22小時之後襲擊了距智利17000公裏的日本,使本州和北海道的海港設備和碼頭建築遭到嚴重的破壞,巨大輪船被拋上陸地。中國歷史上也有地震引起海嘯的記載,唯其規模不大。
工程破壞 房屋建築毀壞 地震時各類房屋建築物破壞或倒塌是造成生命財産損失的主要原因。房屋建築受到超過材料承載能力的地面強烈運動産生的水平方向和竪直方向的地震作用,使結構産生裂縫或很大變形,以致不能恢復原狀;如果在地震反復作用下結構的裂 | | - : seismic hazard
| | | | 地震災害評估 | 地震災害預防 | 地震災害預測 | 地震災害醫療救援實用手册 | 國傢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 華北地震災害與對策 | 應急救援知識小百科:地震災害 | 地震工程與減輕地震災害研討會論文集 | 中國國傢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