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愨靖公主
  和碩愨靖公主(1689-1736),康熙帝第十四女,母貴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七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封為和碩愨靖公主,嫁與散秩大臣、一等男孫承運。乾隆元年逝世,年四十八。
  【金枝幸漢——和碩愨靖公主
  金枝幸漢——和碩愨靖公主在歷史上,一個人會被後人關註,往往因其擁有的某種特製。這種特質或許是地位、或許是才華、或許是在某個範圍內的獨一無二。
  公主們也不例外。這一次,我們將這種範圍設定在康熙皇帝的女兒中,於是也就能看出了一些可稱為“唯一”的東西。比如之前介紹到的:唯一被康熙晉封為固倫公主的榮憲公主;唯一不是康熙親生的純禧公主;唯一的雍正的親妹妹溫憲公主;以及今天我們要說到的,唯一的嫁給漢人的愨靖公主。
  十四女(1689—1736):和碩公主。玄燁之十四女。其母為玄燁貴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1689)十二月初七日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18歲時受封為和碩愨靖公主。是年嫁與散秩大臣一等男孫承運。孫承運係振武將軍甘肅提督孫思剋之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襲父遺爵,封為一等男,康熙五十八年(1719)卒。乾隆元年(1736)公主去世,時年48歲。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皇朝,所以不論你是否承認,漢人在清朝統治階級的內部,始終處於較為從屬的地位。但畢竟漢族人數衆多,也就註定了即使在失去執政權之後,漢人也會以不同的形式滲透到統治階級核心中的方方面面。
  而在康熙的諸多女兒中,與漢族的關係最為親密的應該就是這位愨靖公主了。她與漢族之間的緊密聯繫主要體現在兩點上:一是身世,二是婚姻。
  先說愨靖公主的身世。從上面公主的生平我們看到了,公主的生母袁氏是一名漢人(確切地說是在旗的漢人)。其實清朝“滿漢不通婚”的規矩不過是十分表面化的東西,因為在這種階級社會中,人的身份、地位、層次或是民族屬性都可以為服務於統治而任意改變。所以不是“滿漢不通婚”,二是滿族不能與沒有位份的漢人通婚。而解决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入旗”和“擡旗”。漢人可加入漢軍旗,漢軍旗又可以擡進滿洲八旗。問題的關鍵衹是在於,統治者是否需要這樣的改變而以。
  於是我們看到了,自順治開始,幾乎每一位清朝皇帝都不乏漢族後妃。甚至有的還為皇朝誕育了繼承人(乾隆的孝儀純皇后)。
  康熙皇帝在這方面也不例外,據史料記載的康熙的五十五個後妃中,屬於漢族的就有十四人。當然,儘管人數不少,但這些漢妃在宮中的地位始終不高,她們中間獲得的封號最尊者,就算是順懿密太妃王氏和純裕勤太妃陳氏,至於其他人,便全都淹沒在後宮的萬紫千紅中了。
  愨靖公主的母親袁氏,就是這樣一個被淹沒的人。關於她,史書上的記載衹有寥寥數字:“貴人,袁氏,女一,下嫁孫承運。”從這句話中,我們基本上能得到的,關於這位貴人的信息就是,她姓袁;是康熙的貴人;為康熙生了一個女兒,並且這個女兒嫁給了孫承運。至於其他,便不得而知了。
  不過,這至少讓我們瞭解到了,愨靖公主是康熙皇帝長大成人的諸女兒中,唯一一個有着漢族血統的公主。
  幸好,愨靖公主是個女孩兒。是女孩兒就不用直接參與政治鬥爭,那麽在子以母貴的皇宮中,母親的身份對於她的影響也就小得多。
  當然,愨靖公主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年齡。按人之常情來說,對於一個一生有幾十個兒女的人,最早和最晚出生的兒女往往會比較能引起關註。愨靖公主在康熙的女兒中序齒排行第九,人稱九公主,其下衹有一個妹妹,實際上愨靖公主就等於康熙皇帝的幼女,並且前面年長的公主多已出嫁。所以想來,天真可愛的愨靖公主變成了父親政事閑暇之時,得享天倫的上佳人選。而愨靖公主也喜歡用她稚嫩的小手,擺弄着阿瑪胸前,那串光亮圓潤的朝珠。
  就這樣,活潑好動的九公主在父親膝下無憂無慮的長到了十八歲。十八歲,是一個女孩即將面臨人生重大轉折的年紀。其實,康熙皇帝似乎早就已經將這個女兒的前途規劃好了。漢妃生的公主下嫁漢臣,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是皇帝一個十分高明而有藴意深刻的安排。
  康熙皇帝要將女兒嫁給孫承運,自然有他自己的理由。這裏面既有皇帝自己的,也有額附自身的原因。從康熙的角度來講,我們說過,公主們的婚姻無疑是要服務於政治的。康熙皇帝在嫁女兒時,考慮到了滿、蒙、漢三方的因素。因而,為嚮漢臣表示恩寵,嫁一位公主過去,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徑。當然,額附的人選康熙還是要仔細斟酌的,這個人,或是受這個人的傢族,必須是能夠代表漢族臣子的,在最大限度上體現皇恩浩蕩的,有效的拉攏、團结漢軍旗的,同時也是自己相得中的人才行。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傢被皇帝選中的,幸運的漢族臣子的傢世。
  九額附孫承運的父親名叫孫思剋,字藎臣,漢軍正白旗人。孫思剋的父親孫父得功曾是明朝的遊擊,後來因投嚮了清太祖,立了功受賞。孫思剋本人在平定三藩和準噶爾之戰中都立下了赫赫的汗馬功勞,受到康熙皇帝的加賞。不但親自御制《賜將軍孫思剋詩》,還封其為一等男爵。與張勇、王進寶、趙良棟並稱為“河西四將”。
  其實,單論戰功,孫思剋與其他三人比起來似乎有所不及,可史書上記載:“思剋戰功微不逮,而惓惓愛民,可謂知本矣”,這句話說明了孫思剋不但是一個久歷疆場的將軍,還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官。關於這一點,在他去世之後有這樣一段插麯:“三十七年,卒,贈太子太保,賜祭葬,謚襄武。喪還京師,命皇長子允禔臨奠。齋思剋鎮邊久,威惠孚洽。喪還自甘州,至潼關,凡道所經,軍民號泣相送。上聞狀,嘆曰:“使思剋平昔居官不善,何以得此?”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不難看出孫思剋的功績和為人,也不難看出康熙皇帝對他的賞識與信任。有了這樣的支持,是孫傢能夠娶到公主的第一個要素。
  其次,據《玉碟》記載,孫承運的母親計氏,是太宗敖漢公主的女兒,算起來也算是康熙皇帝的表姐。孫承運其實擁有滿、蒙、漢三族的血統,而九公主嫁給他,也是一層親上加親。這或許是孫傢中選的第二個重要因素。
  當然除了傢族的緣故之外,孫承運本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以他的傢世,儘管沒有直接被帶入宮中撫養,至少也是多次有機會得到康熙皇帝接見。並且,康熙皇帝對於這個與九公主同歲的功臣子弟十分喜愛,因而就有了之後的這段滿漢姻緣。
  到這裏,我們不得不佩服康熙皇帝細膩的心思,這樁婚姻,既做到了取得政治上的良好效果,又可妥善安排女兒的歸宿,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就這樣,康熙四十五年,正值妙齡的愨靖公主便披上嫁衣,準備出嫁了。儘管天真的她也許還不太明白出嫁的含義,但撫摸着精緻秀美的嫁衣,一次次站在鏡前比對試穿,九公主那青春萌動的女兒心,還是因為激動而微微的顫動着,她堅信父親為她所作的安排一定是最周全的,對於未來,她充滿着美好的憧憬!
  開頭時我們說到了,九公主是康熙的女兒中唯一嫁給漢人的公主,這裏飄飄覺得,還有必要再提一下整個清皇朝中,其他嫁給漢人的幾位公主。
  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衹有四位公主嫁到了漢傢。她們是:太宗十四女和碩恪純長公主,嫁給了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世祖養女和碩和順公主,嫁給了平南王尚可喜之七子尚之隆;世祖養女和碩柔嘉公主,嫁給了靖南王耿仲明之孫,耿繼茂之子耿聚忠;還有就是本文中的愨靖公主。
  從這個裏面我們不難看出,前三位公主一藩一個,不偏不倚,其藴藏的政治意圖十分明顯。她們是三藩猖獗時期,朝廷對三藩的安撫,也可以說是形勢所迫。唯有愨靖公主,是在和平時期,康熙皇帝對漢臣,甚至可以說是對普天下所有的漢族百姓的特殊恩典,而之後的漢臣,卻再也不曾獲得過這種殊榮。這也體現了康熙這位英明的君主對於民族關係的處理上,獨到的方式與手段。
  這樁婚姻也許也是上天冥冥中的註定,愨靖公主與孫承運因為一個民族而走到了一起,他們的婚姻也必然會受到一個民族的關註與祝福。我們可以想象,當老百姓得知皇帝就要將他公主高貴的女兒嫁到漢傢時(並且這傢漢臣並不是衆人痛恨的三藩,而是深得百姓愛戴的孫思剋將軍傢),是怎樣的欣喜與興奮。
  帶着這份祝福,九公主於九額附成婚了,他們婚後的日子,想來是十分幸福的。這對年輕的夫婦,受到來之諸多方面的關愛與重視。一個是皇帝的嬌女兒,一個是重臣的貴公子,他們更像是一對沒有長大的孩子,在年長的長輩呵護下,過着快快樂樂、無憂無慮的甜甜蜜生活。
  成為額附的孫承運並沒有被康熙委以重任,衹是封了個散秩大臣的閑職,這一方面是因為他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許是在康熙眼裏,九額附和九公主更像是父親身邊承歡膝下的小兒女。既然這樣,又何必讓他們為政事所睏擾?這樣的安排,對於愨靖公主和孫承運來說,也許是最好的方式。使他們可以真正的遠離政治,做一對逍遙快活的小夫妻。
  在康熙後期的十幾年中,九公主於九額附常常陪同康熙皇帝和皇太後出巡或是秋獼。在承德的一次,康熙特意多加十倍的賞賜給九額附牛羊馬匹,而且考慮到漢人不善於遊牧牲畜,還十分體貼的安排上駟院代為飼養。從這些細節中,我們似乎也能看出,年邁的康熙皇帝對於這對當時唯一還在自己身邊的女兒、女婿的特殊眷顧。
  但是好日子總是短暫的,額附孫承運在他三十一歲時,便去世了。看到這個結局你也許會有一些懊惱,似乎悲劇的總是樂此不疲的喜歡圍繞着原本幸福的人。額附的死對愨靖公主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原本單純開朗的她突然間變得沉默寡言了,康熙皇帝也再難從女兒的臉上看到往日那快樂無憂的笑容。
  在以後漫長的歲月裏,愨靖公主獨自一人,又接受了失去父親、失去祖母、失去兄長姐妹的種種打擊。她這纔明白了,原來上天是那樣的斤斤計較,他給了你多少的快樂,就一定要你回報多少的痛苦!可自己這樣渺小的一個女子,又憑什麽能與上天抗爭呢?
  不過,日子還是要過的,她還是要活着,為什麽而活呢?對了,為了父親與丈夫,因為衹要她還在,那麽朝廷給予漢傢的恩典就也還真切切地擺在人們的面前。儘管,這對於公主本身處境的意義,已經並不重要了。
  乾隆元年,在熬過了十七年的寂寞歲月之後,四十八歲的愨靖公主,在新君登基那龐大的鼓樂聲中,悄然而逝。正如她本就不受關註的降世一般。但她帶來的,是滿漢民族親善友好的千秋佳話,帶走的,是無數後人發自內心的真摯祝福。既已如此,還能要求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