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河南 >南陽 > 醫聖祠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醫聖祠投訴電話南陽旅遊投訴電話:0377-63397139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醫聖祠座落於南陽市中心城區東關溫涼河畔,是為紀念東漢時偉大醫學家張仲景所建祠堂。
  醫聖祠大門具有漢代建築風格,佈局嚴謹、巍峨壯觀,屋頂金黃色的琉璃瓦光彩奪目。郭沫若老先生1952年12月題寫的“醫聖祠”三個大字,蒼勁有力,熠熠生輝。
  位於中軸綫的建築有大門、照壁、仲景雕像、紀念碑亭、山門、塚墓、過殿、正殿。兩則有雙闕,古代醫學家塑像群,東碑碣廊、西畫像廊、春臺亭、秋風閣、仁術館、仲聖堂、智圓齋、壽膳堂、東西偏殿等。古代醫學家塑像群,分別雕塑了醫和、王叔和、華佗、李時珍這四個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大醫學家。
  張仲景的墓也在祠內,墳墓建於何時已無確考。墓前的石碑是清朝張三異立的。仲景墓是仿漢墓式樣,墓的四角各有一個羊頭,在中國古代“羊”和“祥”是同音、同義的兩個字,象徵吉祥。墓頂的蓮花座,象徵張仲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醫德醫風。
No. 2
  醫聖祠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是我國名滿世界的漢代偉大醫學家張仲景的祠墓所在地。
  醫聖祠座北朝南,占地約17畝,其始建年代無確考,後經明、清多次擴建。解放後,黨和國傢非常重視祖國醫學文化遺産和文物保護工作,曾多次撥款對醫聖祠進行修葺。現大門為仿漢建築,一對子母闕聳立門前,氣勢宏偉,金碧輝煌,闕上的彩繪朱雀傲視藍天,翩翩欲飛。大門正上方鑲嵌郭沫若題寫的“醫聖祠”三個大字,筆法蒼勁,雄渾有力。步入大門迎面是巨幅大理石照壁,長寬各3.5米,為當代碑林之最。照壁上刻醫聖張仲景傳,嚮世人介紹這位萬世醫宗的生平事跡。進入祠內,首先看到的是十大名醫塑像:岐伯、扁鵲、華佗、王叔和、孫思邈、李時珍等,他們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似在講述千古醫海故事。坐中的是張仲景塑像,睿智剛毅,堅韌恬淡,表現了他的果敢追求,不慕權利,憂百姓之憂,勞百姓之勞,為民着想的高尚境界。之後是東西廊房,各長約百米,東為介紹張仲景一生學醫求教、行醫療疾的仿漢畫石刻百餘幅。西為醫聖林,介紹我國上溯至神農、黃帝,近到明、清的名醫石刻畫像113幅,畫像造型逼真,刻工精細,堪稱藝術精品,嚮世人展示祖國醫學的發展史和為祖國醫學作出卓著貢獻的衆多醫學家。過長廊是山門,山門東側建有春臺亭,西側建有秋風閣,為仲景探討醫術、著書立說之處。山門後面即是張仲景陵墓,陵墓前有順治十三年南陽府丞張三異所立石碑,上刻東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之墓。仲景墓為正方形大理石墓基,漢磚砌成,四角鑲嵌羊頭,寓意吉祥,花墻環繞,涼亭蓋頂,莊嚴肅穆,使人頓發思古之情,頓生無限敬仰。墓前建有拜殿,後為墓亭,各種拜謁祭祀活動均在此進行。仲景墓亭東西兩側建有行方齋、智圓齋、仁術館、廣濟館等。墓後為清代四合院式建築,有正殿三間,中塑醫聖張仲景像,左右分列晉唐名醫王叔和、孫思邈塑像。東西廂房各三間,過殿三間。西院有醫聖井、荷花池、池心亭等多個遊覽景點。亭臺軒謝,玲瓏俊秀,緑樹有巢,風韻蕭然,風光魄麗,真乃人間仙境,吸引着大批國內外遊客前來探古尋聖。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醫聖祠是坐落在豫西南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市的一顆璀璨明珠,位於東關溫涼河畔。它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被人們尊為"醫聖"的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醫聖祠是一組具有漢代藝術風格的建築群,博大雄渾,巍峨壯觀。正院有山門、中殿、兩廡;偏院有醫聖井、醫聖橋、素問亭等。大門內十米許為張仲景墓。
  登上九級踏,迎面而立的是一對高大雄偉的子母闕,門闕既可登高望遠,又是權威的象徵,闕身下面鑲嵌着一對朱雀,西南而立,展翅欲飛,象徵着方位和吉祥。在宏偉壯麗的金黃色琉璃瓦的映襯下,正門上方郭沫若先生於1959年題寫的"醫聖祠"三個大字蒼勁有力,熠熠生輝,更加顯得莊嚴肅穆。朱漆大門上裝飾着重約三百斤的青銅"輔首銜環",象徵着雄偉和威嚴,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輔首銜環。輔首是安裝在大門上銜門環的一種底座,它是中國傳統的大門裝飾,又稱門輔。傳說輔首是竜的第九個兒子,性好靜,警覺性極高,善於嚴把門戶。輔首所銜之環為門環,原來的作用是客人來訪敲門之用,後來演變為一種裝飾性建築,象徵着威儀。
  步入門庭,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塊巨大的照壁,是由一塊完整石料製成,長寬各為3.5米,為當代碑林所罕見。照壁的正面刻寫的是已故中醫黃竹齋先生撰寫的《醫聖張仲景傳》,生動地描述了張仲景光輝的一生和對中醫事業做出的偉大貢獻。兩側是著名學者任應秋教授題寫的一幅對聯:上聯是"陰陽有三,辨病還需辨證。"下聯是"醫相無二,活國在於活人。""陰陽有三",就是中醫上所說的三陰三陽,"辨病還需辨證"是說,要想治好病人的病,必須依照辨證論治的學說,找出病的根本原因。"醫相無二"是說,醫生宰相沒有區別,醫生治人,宰相則治國;"活國在於活人"是說,要想把國傢治理好,首先要把人治好。照壁的背面刻寫的是張仲景親自擬定的《傷寒雜病論》序,文中陳述了他走上醫學道路的原因,照壁前後映,渾然一體,使人在肅穆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張仲景,名璣,東漢南陽,約生於公元150年,卒於公元219年,他勤求古訓,集前人之大成,博採衆方,攬四代之精華,漢靈帝時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河南疾病流行時,棄官歸鄉行醫,潛心醫學,寫出了不朽的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藥於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係。它不僅為國內歷代醫學家所尊崇,而且為日本、朝鮮、歐美諸國醫學家效法,被譽為"衆法之宗,群方之祖,醫門之聖書。"醫林後學奉張仲景為"醫中之聖"、"萬世醫宗"。
  緩步進入前祠,衹見雕梁畫棟,崇樓高閣,緑樹翠竹,清雅密靜。整個佈局獨具匠心,格調高雅,仿佛走進了一個多年前蝗漢室憩院,耳目為之一新,倍覺心曠神怡。
  擡頭望去,衹見庭院中間矗立着一奠高大的醫聖塑像,凝眉深思,憂國憂民之情溢於眉宇間,令人肅然起敬,此時,我們仿佛跨越了1800多年的時空,親身感受到了他那"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為良相,定為良醫"的胸襟,我們仿佛聽到了他那"反權豪反名利智圓行方"的吶喊;還有什麽能比"活國在於活人"這樣的抱負更無私、更偉大的呢?塑像後面緊接着的是六角碑亭,裏面是我國領導人的一些題詞。駐足環視,庭院的緑樹叢蔭中還聳立着十大名醫塑像。他們有的長須拂胸,慈眉善目,肩背藥鋤,仰天昂首的歧伯;清癯冷雋、靈秀聰睿的華佗……獨具風貌,情態各異。表現了醫學家們為中醫學發展不辭勞苦,嘔心瀝血的動人情景。
  院內兩側的東西長廊,分別鑲嵌着《張仲景組畫》、《歷代名醫評贊》、《歷代名醫畫像》石刻200餘方。
  東長廊鑲嵌的是《張仲景組畫》,這組史畫是以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再現了張仲景當年下荊襄、登桐柏、赴京洛、涉三湘,"勤求古訓、博採衆方",終成"萬世醫宗"的輝煌一生。張仲景時代的"神醫"華佗,稱頌張仲景著作"此真活人書也";唐代著名醫學家"藥王"孫思邈,稱頌張仲景著作"特有神功";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包德默曾感慨地說:"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但張仲景早在1800年前就已把相對論的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去,張仲景是我們人類的驕傲。"1993年國際權威醫史研究機構--英國倫敦維爾康醫史研究所,把張仲景列入29位世界醫史偉人名單,加以弘揚和紀念。中國醫學史悠悠數千年,獲此殊榮者唯張仲景一人!
  西長廊裏鎸刻着自伏羲以來至明清歷代名醫117幅石刻畫像,記載着他們的生平及主要醫學成就,這些出類拔萃的醫藥學家,他們不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貢獻,而且在世界醫學史上也占有顯著地位。
  醫聖祠還有一著名景觀"百壽亭"。這裏從書聖王羲之到鄭板橋,集歷代書法傢"壽"字石刻於一壁。最值得一提的是吳昌碩寫的"壽"字,此字又"長"又"瘦",我們號曰"長壽"。治療疾病就是為了延年益壽。中醫事業為人類做出了偉大貢獻,"百壽亭"之"壽"意祝世人健康長壽。
  沿青石大道前行,穿過一座高大宏偉的朱紅色三孔拱形山門,便來到後祠。迎面就是醫聖長眠的墓地,漢代風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後攀連,結為一體,給人們清雅肅穆之感。墓前有清順治13年(1639年),南陽府丞張三異重修陵墓時所立石碑,高8尺,上書"東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之墓"。墓呈俯鬥形,四角各有石刻羊頭,代表吉祥如意,墓頂一蓮花臺坐,象徵着張仲景高尚的品德。
  繞過墓亭,穿過過殿,一個古老的四合院建築便展現在眼前,這是醫聖祠的大殿及東西偏殿。大殿兩側有一幅對聯,格外醒目,令人深思。上聯是:"善德善心善行尤緣善醫至善",下聯"名山名水名勝更因名人而名"。是的,張仲景有高尚的醫德,美好的心靈和行為,更因高超的醫術而被後人稱頌;南陽有名山名水名勝,但更因出了張仲景這樣的名人,而使南陽更加有名。大殿內陳列着《傷寒雜病論》的各種版本及國內外醫界同仁捐贈的文獻資料。東西偏殿內陳列着從醫聖祠出土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醫聖祠的"三寶"了。
  一是國傢一級文物東漢針灸陶人,身高24釐米,胸寬7釐米。陶人造型質樸,渾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針灸鶴位,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比宋代針灸學家王唯一主持設計的針灸銅人要早將近一千年,其藝術價值很高,被編入《中國美術全集》。針灸陶人復製品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
  二是國傢二級文物晉鹹和五年醫聖張仲景墓碑,晉碑立於公元330年,距醫聖卒年衹有111年,碑文雄偉瀟灑,綫條流暢細膩,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三是白雲閣藏本木刻版《傷寒雜病論》,為張仲景第46代孫張紹神所珍藏,幾經輾轉,纔得以保存。1982年陝西省中醫研究院院長米伯讓遵照先師黃竹齋的遺願,將其贈送醫聖祠珍藏,醫學家稱這套木刻版為善版、珍版、絶版。
  醫聖祠以其豐厚的醫學文化內涵,嚮我們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炎黃子孫的勤勞智慧。它是一座歷史的豐碑,銘刻着人類與自然疾病作鬥爭的拼搏精神,更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不朽篇章。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深深地懷念着醫聖張仲景,前來醫聖祠拜謁朝聖的人們絡繹不絶。十多年來,醫聖祠不但接待了數以萬計的中外學者和各級領導,還開闢為青少年的第二課堂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學生們在這裏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隨着世界中醫熱潮的不斷興起,中醫被越來越多的海內外人士所尊崇。醫聖祠博物館自重建以來,已同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學術團體進行了學術交流和建立了業務關係。1991年4月,在南陽召開一屆《張仲景國際學術研討會》,通過一係列的學術交流,仲景醫學思想已成為加強中國同世界各國聯繫的橋梁,它正在以獨特的優勢和風格屹立於醫學之林,為全人類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