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北京中山公園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中山公園原名社稷壇,位於天安門廣場西北側,與天安門東北側的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相對,是明清皇帝祭祀土神和𠔌神之處。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於1928年改名為中山公園。社稷壇是呈正方形的三層高臺,以漢白玉砌成,象徵着“天圓地方”之說,壇上鋪有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的五色土,四周短墻也按方向覆蓋四色琉璃瓦。壇四周有三重圍墻,內墻四面各闢一座漢白玉門,名“欞星門”。中間一道名“壇墻”,壇墻與外墻之間,北有拜殿和戢門,西有神庫和神廚、宰牲亭等。社稷壇分拜殿中山堂、壇南區、壇西區、東壇門外、壇北區等建築。壇南區內有長廊、保衛和平坊、柏樹林、南壇門石獅、水榭、四宜軒、唐花塢、蘭亭八柱亭和習禮亭。1949年,人民政府對該園進行了大規模建設,堆土疊山,增植花木,園林面貌煥然一新。但其中仍保存着多處明朝建築,古木參天,環境優美。門票:3元開放時間:6:00--21:00交通:1、4、5、10、22、37、52、726、802、特1路可達。或乘地鐵一號綫天安門西下車即到。 |
|
北京中山公園位於北京市天安門西側,面積22余公頃。原為遼、金時的興國寺,元代改名萬壽興國寺。明成祖朱棣興建北京宮殿時。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為社稷壇。這裏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的地方。
1913年民國政府接管了社稷壇,開始募集捐款,準備將其闢為公園。1914年10月10日社稷壇對普通民衆開放,稱中央公園,是北京最早成為公園的皇傢園林之一。公園開放前,短時間內進行了大面積的整修,開闢了面對長安街的正門,鑿開了東壇門的圍墻,修成了月亮門的樣式。1915年以後,又在園中添建了河塘、疊石和其他建築,社稷壇的戟門也被改為殿堂。1925年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曾停放在園內的拜殿。1928年由北平特別市長何其鞏 等愛國人士把中央公園改為中山公園。在闢為中央公園後,除保留社稷壇外,先後營造了鬆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園等景觀,還把習禮亭、蘭亭八柱亭、保衛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剎的宋代石獅移入園中,園中還安放了多塊清代宮苑中的名石。1937年日本占領北平後,改為北平公園,10月後又改成中央公園,1945年抗戰勝利後恢復中山公園的名稱,沿用至今。1988年中山公園被中國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正在準備申請世界文化遺産。
公園的主體建築為社稷壇,位於軸綫中心,壇呈正方形,為漢白玉砌成的三層平臺,壇上鋪着由全國各地進貢來的五色土。壇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構建築,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白石臺基,無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鬥拱,繪和璽彩畫。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孫中山先生靈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北平特別市長何其鞏 等愛國人士改名中山堂。
中山堂於2002年經過經過半年多的大規模整修,於2002年11月重新對遊人開放。整修後的中山堂大廳內新建了一座漢白玉孫中山塑像。雕塑作品是由中國雕塑傢學會會長程允賢歷時1年創作的,塑像高2.1米,基座和月臺高1.5米。雕塑作品上方匾額寫有孫中山先生的名言“天下為公”。展出有《孫中山與北京》展覽。展覽分為序幕及“世紀偉人”、“三莅北京”、“永恆的紀念”三部分,共展出圖片200餘幅,手書、語錄、圖表等30餘幅,孫中山先生的文稿、衣物、書籍、印章、生活用品等復製品30餘件。展覽首次嚮外界披露了孫中山先生去逝的詳細病因,展出了反映治療情況的病歷和屍檢報告的復製品。並增設了大屏幕電視、觸摸屏及燈光設備。
北京中山公園裏的名勝古跡有社稷壇,鬆柏交翠亭,蘭亭八柱聽,格言亭,孫中山塑像,保衛和平牌坊,來今雨軒,中山音樂堂等。 |
|
公園地址:北京市東城區中華路4號 郵政編碼:10003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