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建築 > 入梅
目錄
《入梅 MOD》
詩人: 陸遊 Lu You

  今年入梅日,雲腳垂到地。
  芬香小麥面,展轉北窗睡。
  甲夜聞雨聲,起拜造物賜。
  三登於此卜,一飽可坐緻。
  語兒高爾囷,戒婦豐爾饋。
  擊壤歌太平,門無督租吏。
《入梅 MOD》
詩人: 陸遊 Lu You

  微雨輕雲已入梅,石榴萱草一時開。
  碑償宿諾淮僧去,捲錄新詩蜀使回。
  墨試小蠃看鬥硯,茶分細乳玩毫杯。
  客來莫誚兒嬉事,九陌紅塵更可哀。
《入梅 MOD》
詩人: 周南 Zhou Na

  地濕衣生醭,天涼葛未裁。
  暴暄偏壞藥,微灑似成梅。
  苦筍相將盡,良朋久不來。
  若無書作伴,那得好懷開。
No. 4
  進入梅雨期。各地氣候時節不同,入梅期也各不同。 宋 陸遊 《入梅》詩:“微雨輕雲已入梅,石榴萱草一時開。” 元 陳元靚 《歲時廣記·夏黃梅雨》:“《四時纂要》雲:‘梅熟而雨曰梅雨。’又 閩 人以立夏後逢庚日為入梅,芒種後逢壬日為出梅。”《文匯報》1984.5.21:“因此,不能憑日曆上的入梅、出梅來指導生産和生活,而要聽取氣象臺發表的梅雨預報。”
No. 5
  梅雨開始的日期。中國江淮一帶梅雨通常在6月14日至16日入梅。有些年份入梅較早,如1954年,6月1日便入梅了;而有些年份則不出現梅雨,如1958年,入夏後,副熱帶高氣壓控製了江淮地區,雨水很少,成為“空梅”。
No. 6
  亦稱“入黴”、“進梅”。指初入梅雨期的日子。
  按照環流條件與區域性降水相結合的原則,凡在5月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時段內,在北緯29-33°範圍內,經常有地面峰係活動,且連續兩候內有6天雨日,同時參考長江下遊兩岸,各站候平均氣溫基本上穩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作為入梅日。也有以初夏季節中雨日、雨量、雲量等氣候要素的時間麯綫上出現突增(即轉折點)之候(日)定為平均入梅候(日)的。
  我國傳統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確定是根據節氣結合幹支來推算的。按照歷法規定,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如果芒種當天的天幹為丙,則將該日定為入梅,小暑當日地支為未,則將該日定為出梅。
  我國古代對入梅曾有幾種規定,《瑣碎錄》“(閩人)立夏後逢庚日入梅。”《神樞經》:“芒種後逢丙日入梅。”《江南志書》:“五月芒種後遇壬入梅。”《田傢五行》:“芒種後雨為黃梅雨”,則以芒種為入梅。上述入梅是日不同原因有二:一是地區差別;二是多年平入梅日期往往有所變化而致。我國目前歷書中,采用《神樞經》的說法,在天氣分析預報中,則往往指天氣形勢轉為梅雨形勢的日子。
  舉例說明,2006年6月6日芒種,丙寅日,則芒種當日入梅;小暑後7月17日逢未,因而2006年的出梅日期為7月17日。黃梅天共4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