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中和鎮位於小興安嶺支脈張廣纔嶺西麓,延壽縣城東南,尚志市、方正縣、慶陽農場一市、二縣、一場行政區域交接處。距縣城65公裏,鎮域面積134平方公裏,全鎮轄中和村、先鋒村、萬江村、勝利村、崇和村、富榮村6個行政村,19個自然屯,總人口2萬,其中農業人口1.2萬。現有耕地8.8萬畝,其中水田面積為7萬畝,林地面積10.4萬畝,森林覆蓋率20%,可養魚水面為1000畝。中和鎮綜合經濟實力較強,2002年全鎮社會總産值實現8,701萬元,比上年增長3%,其中鄉鎮企業産值6,356萬元,本級財政收入163.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826元。中和鎮是延壽縣東南交通樞紐,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且還有良好的社會基礎和投資環境。
中和鎮的交通可謂四通八達。每天往返延壽縣城班車20次;直達哈市6次;直達亞布力滑雪場8次;直通牡丹江市4次;直達方正縣城3次。將於2004年8月1日竣工通車的延壽至中和三級硬化路面,給中和鎮的交通事業將帶來更大便利,拉近了中和鎮與世界的距離,也必將促進中和鎮經濟和社會發展。
中和鎮商業區比較繁華。鎮內有百貨大樓、輕工商場、綜合商場和農貿商場四個大型商場,每個商場容納100多個攤位,服裝、鞋帽、副食、輕工、傢電、小百應有盡有。全鎮小型食雜商店86個,飯店18個,舞廳、歌廳6個,社區服務站4個。
中和鎮駐地,於1922年形成村落,始名大貴街,繼稱中和屯。因位於東亮珠河與驛馬河匯流處,為“綜合”之諧音。時為同賓縣(今延壽縣)第六區管轄。1929年劃為中和鎮。東北淪陷後,1934年設中和保,1938年改設中和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3月,設置中和區。1949年10月,改為第五區,1955年復稱中和區。1956年4月,撤區劃鄉,
設置中和鄉等。1958年1月,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合併為中和鄉。同年9月,改稱中和人民公社。1984年1月,改為中和鄉。1985年5月,改為中和鎮。全鎮19個自然屯,吃上自來水有14個屯,自來水入戶率達85%。
2000年,中和鎮進行了農網改造,新建4千伏變電所一座,6.6萬千伏高壓綫路16公裏,保證了中和鎮、慶陽農場及亞布力林業局所屬的金星林場、雙河林場、寶興林場的生産生活用電。
1996年,中和鎮電信局新上2萬門程控電話,全鎮6個行政村、19個自然屯都安裝了電話,電話入戶率90%,鋪設了光纜,新建移動通訊接收塔3座,聯通通訊塔1座,移動電話普及率達60%,有綫電視入戶率達95%,農民可足不出戶便可和世界溝通聯繫。
中和鎮資源特別豐富。鎮轄區四面被群山環繞,可謂是山青水碧,物産豐富。地理條件屬山區小盆地,氣候濕潤溫和,土地肥沃,水土資源豐富。全鎮亮珠河、驛馬河、先鋒水庫三大灌溉水係可灌溉50萬畝良田。亮珠河、驛馬河均屬礦泉水質,含有多種微量元素,上遊流程短,天然植被好,沒有任何工礦企業,無污染 ,是生産無公害水稻不可多得的水資源。鎮內有優質米生産基地7萬畝,每年可生産優質水稻3500萬公斤,稻草4500萬公斤。
森林資源特別豐富。中和鎮居住在亞布力林業局腹地,四周有廣袤的森林,主要樹種有:紅鬆、白鬆、樟子鬆、麯柳、核桃秋、柞樹、榆樹、白樺、椴樹等幾十種。森林蓄積量3594579立方米。天然中草藥齊全,主要有人參、靈芝、黃芪、平貝、三棵針、五味子、串地竜、黨參、刺五加等上百種。藴藏量3000萬公斤。山野菜主要有薇菜、蕨菜、廣東菜、猴腿等幾十種,藴藏量約在2000萬公斤以上。同時有相當數量的黑木耳、元蘑、榛蘑、鬆蘑、猴頭等十幾種天然菌類食品。鎮域內“七華裏”主峰套環山海拔1008米,山上怪石嶙峋,古樹參天。山下四季奔流不息的山泉,慶陽農場用此泉水生産出了享譽內外的達力山泉啤酒。每年來“七華裏”度假旅遊觀光的人絡繹不絶,因此,中和鎮是群山環繞,物産豐富,山青水碧,風景秀麗的山區小鎮。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中草藥加工生産基地及天然菜類和菌類生産基地。
中和鎮優質米生産潛力大,開發前景看好。有優質無公害水稻生産基地7萬畝。全部使用自流灌溉,由於亮珠河、驛馬河水屬礦泉水質,內含多種人體必備的微量元素,加之上遊流程短無污染,用亮珠河、驛馬河水灌溉的水稻生態環境好,因此生産出大米米質好,米粒晶瑩剔透,香味濃郁,米飯柔軟,飯粒光亮,口感好,餘飯不回生。自2000年以來,鎮政府加大了優質米生産的力度,采用“二段式”移栽新技術生産,新米可提前上市一個月,每年中秋節前可上市,加之使用生物有機肥,並通過水稻根外補硒、補鋅辦法解决水稻含硒、含鋅不足問題。如果說中和大米是盤中主食米,莫如說是天然食療補品。目前,中和鎮生産的優質米已遠銷北京、上海、天津、武漢、河北、山東等大城市,倍受青睞。
稻草加工價廉、經濟實用。據實際調查,全鎮平均産稻草4500 萬公斤,如果把80%的稻草加工成稻草磚、纖維板、稻草酶,年利潤可達幾萬至幾千萬元,因此,稻草加工是一項效益高又減少污染的切實可行産業。同時也是最低廉的養牛養羊飼料。
建立中藥材生産基地,規模生産,規模經營。中和鎮野生中藥材品種全、數量多,加之中和鎮農民有種植平貝的經驗,目前平貝種植面積260畝,年收入1,201萬元。
建立畜禽良種及産品開發銷售基地,使養殖業形成一定特色。可建萬衹雞場,千頭豬場,百頭牛場,加快糧食轉化利用,促進經濟發展。目前全鎮黃牛存欄1,500頭,百頭牛場一個。
230129102 中和鎮
230129102200 中和村
230129102201 先鋒村
230129102202 萬江村
230129102203 勝利村
230129102204 崇和村
230129102205 富榮村 |
|
中和鎮位於寧遠縣境西部。東鄰棉花坪瑤族鄉、仁和鎮、舜陵鎮,南連天堂鎮,西界道縣、雙牌縣,北壤清水坪鎮、柏傢坪鎮。鎮政府駐中和圩,轄上街、下街、麻田、石珠壩、大桃園、興隆坊、馬鹿口、羊山頭、白田、蟠竜井、木華山、泮潭、李傢、坦壩、周傢、楓木腳、陳傢洞、新開、淌頭、嶺頭、黃千二、四坊、猶壁、龔傢、立腳、荒竹山、聶傢、蔣傢、謝傢、鄧傢、西山、保和、新福祥、壩眼、羅卜源、排樓屋、冷水洞、永樂塘、杉木園、荒塘、斷石橋、杉樹腳、何傢山、新屋裏、謝羅塘、老屋裏、慕投老村、慕投新村、黃壩頭、新彰佳山、老彰佳山、寶峰、油榨屋、高子洞、井子口、茶子園、山林塘、和平、仁杏、大塘漯、上吳、下吳、白花源、西江源、楊柳田、白公殿、砠江67個村。
鎮沿用中和圩自然地名。中和鎮原屬中和區,1995年撤區並鄉建鎮時,由原中和鄉、新開鄉、保和鄉、慕投鄉合併而成,原國營白雲山林場所屬3個村,亦一並劃歸中和鎮管轄。全鎮總面積299.2平方公裏,耕地2466.7公頃,17400戶,67000人。境內四面環山,形成盆地,象一個巨大的天然溪寶,故稱西洞,氣候適宜,得鳳仙橋水庫灌溉之利,物産豐富,為全縣糧食和木材主産區之一。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茶、生薑、大豆、山楂籽和紅瓜子。
隨着寧中公路油化工程竣工和五裏溝路段的拓寬,交通條件顯著改善。鎮經濟中商貿經濟和鄉鎮企業占有較大比重。鎮年國內生産總值20100萬元,年財政收入380萬元。境內有銻品冶煉廠、選礦廠、紅磚廠、竹木加工廠等。設有中學6所,小學70所,醫療機構5個。主要古跡有杉木園等地的漢晉古墓群、寶峰村巒頭嶺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保和五裏溝段,江水碧緑,青山倒影,清代建設的春水橋飛架兩岸,如長虹般壯觀,正在建設旅遊景點。 |
|
中和鎮地處東經107°53′至107°59′,北緯25°45′至25°50′之間。駐地中寨海拔720米,距縣城約27公裏。境內周圍環山,中間為狹長壩子,稻田多分佈其間。主産水稻、小麥、包𠔌、大豆和辣椒。是農村貿易市場,逢卯、酉趕場。三荔公路穿境而過,有中學1所,小學9所,村民全是水族。1987年有1570餘戶,7580多人。總面積為77平方公裏,耕地6842畝,其中稻田5729畝。轄10個行政村,59個自然村63個村民組。中和村轄大寨、中寨、和寨、早歹4個自然村,姑引村轄姑引、上輝寨、下輝寨、新寨、上八貓、下八貓、朋頂7個自然村;龐寨村轄龐大寨、板郎、板新、抵剛、勇寨5個自然村;鬆寨村轄鬆寨、棒寨、郎寨、姑勇、姑街、雅界、梅下、立場、雅青、明寨、姑早、巴利12個自然村;務朝村轄務朝、的外、高朝、雅引、板鴨、甲丙、竹毫、幹城、姑良、姑勇、姑其11個自然村;拉旦村轄拉旦、班來、大臺、小臺、水等、東擺6個自然村;姑播轄班狂、班董、班靠3個自然村;姑勞村轄務丙、班化、姑正、梅海、底歸5個自然村;甲化村轄甲化、務九、姑仲、務班4個自然村;廟良村轄板廟、板良2個自然村。 |
|
中和鎮位於湖南省瀏陽市東南部,距省會長沙110公裏,距黃花國際機場90公裏。1995年瀏陽市撤區並鄉時,由原中和鄉和山棗潭鄉合併為中和鄉,1999年12月改為建製鎮。全鎮總面積152.55平方公裏,轄2個居委會,7個行政村,人口2.16萬。
所轄村有:長壽村 黃沙村 樓西村 小江口村 三元村 草坪村 西南村 壇前村 銅鑼村 丁字村 雲居山村 鄧傢灣村 雅山村 七級村 英佳村 金星村 暘𠔌村 澗山村 清溪村 河口村 金樹村 梘頭村 敏溪村。
中和鎮具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是中共中央前總書記鬍耀邦同志的故鄉,又是秋收起義的重要策源地。境內有22萬畝山林,其中生態公益林16萬畝,建立了蒼坊(耀邦故居所在地)自然生態保護區。境內有鎢、銅、鉬、灰緑炭、花崗岩等礦産資源和鬍耀邦故居、鬍耀邦陳列館、耀邦廣場、鬍氏宗祠、九峰寺、清風亭、文峰塔、七級飛來石、清江水庫等旅遊資源。
2006年以來,中和鎮以“觀念轉化、環境美化、産業優化、旅遊強化”為發展思路,提升改造傳統花炮産業,大力開發旅遊産業,着力培育新興産業,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鎮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蓬勃的發展。幾年來,投資3000多萬元硬化了文蒼公路、樓丁公路、環鎮公路,實現了水泥路“村村通”,並大力發展電力、通訊、水利等事業,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目前境內有40傢花炮企業,係瀏陽的花炮主産區之一。有竹木旅遊産品工藝廠、薇雅達食品廠等加工企業,有浙江客商投資興建的天寶礦業公司,有全市藥材種植面積最大的騰達貿易藥材有限公司。全鎮經濟結構日趨合理,2006年工農業總産值達3.87億元,財政稅收達1743萬元。
中和鎮作為耀邦同志的家乡,又是客傢文化山區,紅色旅遊和緑色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産業方興未艾。近年來,中和鎮不斷加大旅遊産業投入,致力於將耀邦家乡打造成集紅色旅遊、緑色生態休閑旅遊與客傢文化旅遊於一體的旅遊聖地。同時,不斷優化發展環境,轉變發展觀念,提供優惠政策,為中和的發展營造一種親商護商愛商,誰投資、誰受益的良好招商引資環境。 |
|
青岡縣中和鎮位於青岡縣西北部,距縣城三十五公裏處。地處明瀋公路與青中公路的中心區域是周邊4個鄉(鎮)的和商貿中心和物資集散地。自1977年以來,先後被列為全市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畜牧業在全縣列於首位,特色農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是全縣的瓜菜製和生産基地。
中和鎮,中華民國初期,因“卜魁老道”、“安拜新道”均通過此地,相繼出現了車店、飯館和店鋪。在劃定街基時,請人從《中庸》一書中選出“中和”二字,取其“吉祥人和”之意,定名“中和街”。1927年將中和街改稱中和鎮,隸屬第三區。東北淪陷後期,1939年設中和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隸屬第五區管轄。1955年5月,改稱中和區。
1956年3月,並村劃鄉,設置中和鎮。1958年10月,成立中和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銷中和公社,設置中和鎮。
全鎮面積139平方公裏,轄個行政村,78個自然屯,4個居民委,60多個企事國單位。全鎮總戶數4780戶,人口25938人。 2000年該鎮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十好”文明鄉鎮,截止到現在,該鎮已連續三件被子評為縣級“十好”文明鄉鎮標兵。截止在2003年底全鎮國內生産總值實現3.5億元,財政收入750萬元,人均收入2600元。特色種植、特色養殖、林業、財政、黨群、城建等多項工作榮獲縣級以上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中和鎮的經濟在新一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一定會蒸蒸日上、繁榮富強的。 |
|
中和鎮位於開縣西部,處南河支流映陽河中遊,面積89平方公裏,轄2個居委會(中和場、三合場),16個村(鶴林、天星、黃鷹、白果、中和、護國、新義、升平、當陽、中峰、牌樓、子坪、白水、鳳頂、袁坪、永農),總戶數16263戶,總人口611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615人。鎮政府駐中和場鶴林街,距縣城40公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屬低山嶺𠔌,東南為中丘淺𠔌,河流兩岸有少量衝積平壩。最高處鳳頂村杉樹埡口,海拔1120.5米;最低點當陽村映陽河邊177米。出露有第四係新衝積、老衝積、侏羅係蓬萊鎮組、遂寧組、沙溪廟組5個地層;土壤以紫色土、灰棕紫色土、衝積土為主。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溫13.2~18.4℃,一月均溫1.7~6.9℃,七月均溫24.2~29.3℃;無霜期252~305天,常年降雨量1129~1360毫米。耕地面積2276公頃,水田1291公頃,已退耕還林467公頃。農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薯類、油菜為主,全年糧食總産量2萬噸,特産有柑桔、蠶桑、花生、西瓜、慈竹、麻竹。工業以繭絲、竹編製品最有名,年産生絲80餘噸,竹席20萬床。農村輸出市外勞務人員17500人,年收入8500萬元。水利條件好,是三匯水庫的主灌區,境內有水庫5座,(小一型鳳頂、小二型高傢、護國、鳳頂、牌樓),山平塘1680口,清水堰96條,保灌面積821公頃。 |
|
河南省獲嘉縣中和鎮地處豫北平原,鄭州、洛陽、新鄉、焦作四城市的地理輻射中心。東北距獲嘉縣城9公裏,北距中州鋁廠生活區7公裏。新(鄉)洛(陽)公路、中(州鋁廠)鄭(州)公路、獲嘉縣花卉路在該鎮交叉穿境而過,轄14個行政村,人口2.6萬,總面積24.757平方公裏。
中和鎮歷史悠久,自古因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商賈雲集,是獲嘉縣西南部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94年該鎮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中州名鎮”;1996年被新鄉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鄉鎮”稱號;2000年4月被河南省政府確定為115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之一。
中和鎮與中州鋁廠生活區、獲嘉縣城“三足鼎立”,被譽為獲嘉縣經濟“金三角”。農業經濟發達,90%的農業作業實行機械化,農作物以優質強筋小麥、玉米、棉花、優質水稻為主。有大官莊萬頭豬專業村,小官莊10萬衹蛋雞專業村,三劉莊蔬菜種植專業村,北街食用菌種植專業村和5萬頭無公害豬生産基地——鑫旺養殖公司。
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形成了化工、橡膠、紡織、造紙、包裝、機械製造、建築建材、商業服務等13個行業,10多個係列,30多個品種的生産經營格局,産品遠銷20多個省、市、自治區。
中和鎮商貿繁榮,有中和集貿市場,中北果品批發市場,建材市場和農機市場四個專業市場。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二至二十六舉行大型物資交流大會,吸引湖南、湖北、山東、山西、河北等10個省、市和本省其他地區的客商,市場輻射獲嘉、武陟、修武三縣近20個鄉鎮,年商品成交額可達1.3億元以上。
中和鎮各種職能部門齊全,社會服務功能完善。擁有糧食、金融、工商、稅務、公安、電力、計量、郵政、電訊、衛生、教育等部門,現有高中1所,初中5所,小學14所,幼兒園19個。
中和鎮以小城鎮建設為主綫,帶動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堅持規劃、建設、管理三環緊扣,按照市場、工貿小區、小城鎮建設三麯同唱的總體發展思路,着力構築小城鎮建設新體係,走出一條以工業為主,以商貿和畜牧業為兩翼的輻射帶動型小城鎮發展之路。
中和鎮聘請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專傢,完成了約7平方公裏的1:1000地形測繪;聘請河南省工業規劃設計院專傢,完成了鎮域村鎮體係規劃和鎮區建設規劃;聘請焦作市工業設計院專傢完成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通過了市、縣專傢評審。鎮區建設在整體佈局上突出了“一區”“兩縱四橫”的規劃格局,構築小城鎮大框架。“一區”即長1500米,占地15.04萬平方米的工貿小區;“兩縱”即長3000米的“中州路”和長5000米的“幸福路”;“四橫”即東西嚮的中興一路、中興二路、中興三路和中興四路。 |
|
中和鎮位於秀山自治縣中部,屬城關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縣級黨政機關所在地。全鎮面積86.75平方公裏,轄11個社區居委66個居民小組和15個村委114個村民小組,共2.2萬戶8.3萬人,農業人口4.4萬人,農村勞動力2.8萬人。有耕地面積24989畝,其中田20806畝,土4183畝,境內有全縣最大的兩條河流——梅江河、平江河穿境而過,其中梅江河是縣城用水的主要來源;還有大小水庫4座,山坪塘29口,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全鎮現有森林3.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0.5%。
中和鎮交通便利,國道319綫與326綫交匯於此,隨着渝懷鐵路的通車運營和渝湘高速公路的開工建設,縣城作為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地區中心城鎮的地位將日益突出。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跡衆多。有各類集觀光、休閑、娛樂、餐飲於一體的農業園區,如花燈寨、花果山、迎鳳山莊等;還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點:“鳳凰展翅”“烏楊過江”“水現蓮花”等;北郊新齊森林公園,更是周末休閑的好去處;新建的鳳凰山傳燈寺,梵音繞梁,香火日盛;氣勢雄偉的花燈廣場,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坐落在縣城中心;渝秀大道、迎賓大道、安置小區、留金廣場、麗都廣場、民營經濟示範一條街、邊貿市場正在成為市政建設的新景點;保護較好的竹山森林、繞城而過的梅江河更是尚待開發的旅遊寶地。 |
|
中和鎮位於梅河口市的西南,東與紅梅鎮接壤,西與山城鎮毗鄰,面積64.14平方公裏,全鎮有11個行政村,64個村民小組,14700多口人,3680多戶,耕地面積3.2萬畝,其中水田1.59萬畝。中和鎮交通方便,水泥路貫通東西,位於國道202綫的南側,鎮內四通八達。資源豐富,地下蓄藏着近千萬噸的煤炭,現有6個小煤礦,年産原煤30萬噸。水資源豐富,海竜水庫南幹渠橫跨中和七個村,鎮內還有兩個小I型水庫,劉卜水庫、金廠水庫,年蓄水量分別在350萬立方米和140萬立方米。鎮內有4個紅磚廠,年生産優質紅磚3200萬塊,中和鎮是全市産糧大鎮,也是全市優質米生産基地,年産優質米10000多噸。鎮內地下水位高,水質好。 |
|
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中和鎮
鎮情概述
中和鎮位於資陽市雁江區東北部,居東經104°45' 49" --104°53' 08",北緯30°03' 17" --30°13' 31″之間,平均海拔445米,其東、南、北面分別與雁江區的丹山鎮、東峰鎮、清水鄉、寶臺鎮、保和鎮接壤,東北部與樂至縣的中天鎮毗鄰。幅員面積121平方公裏,有耕地面積77222畝(以下數據均以2005年統計數據為準),其中田24500畝,土52722畝,占雁江區22個鄉鎮中的第二位,係雁江區第二大農業鎮。307縣道(板永路)自西嚮東穿境而過,鄉道貫穿南北。鎮區距資陽市區27公裏。鎮區內有街道8條,轄居委一個,鎮人民政府駐中和街。農村轄中和、銅鑼、大聖、白雲、廣德、魚水、飛山、獅馬、青竜、羅傢、紅光、幹溝、巨善、雷廟、金馬、竜嘴、清涼、三清、瓦蓋、方傢、涼風、明月、羅漢、高字、竜虎25個村,451個組。該鎮有人口56931人,其中藏族9人,彝族6人,傈僳族1人,佤族1人,布衣族1人,傣族3人,苗族2人,納西族2人,非農人口2936人。
中和歷史悠久,唐屬丹山縣,宋隸磐石縣,明歸資陽縣北鄉,1743年(清乾隆八年)移寶臺寺香館建中和場,1747年呈準開市,1909年置中和鄉(宣統元年);民國時期屬九區,轄保和場、中和場、太和場、人和場、裕通場,區公所駐地保和場;解放初期屬二區管轄,區公所駐地丹山鎮。土改時期改為第四區,轄中和、金星、太和、添福、涼風、永泰、復興、吉祥、迎竜、光明、真武、竜潭、方傢、幹溝、大同、高字、勝利17鎮鄉,區公所駐地中和場;合作化時期設保和區,中和、高字、涼風隸屬保和管轄;幹溝、竜潭、太和隸屬丹山管轄。1961年10月,從保和區分出中和、涼風公社,丹山區分出幹溝、太和、竜潭公社,臨江區分出大洪公社,增設中和區,區公所駐地中和場。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將原屬中和區管轄的太和、中和、涼風、竜潭四鎮鄉合併建立中和鎮,鎮人民政府駐地中和場。
解放初,衹有一條老街,約300餘米長,石板鑲嵌,街道狹窄。改革開放以來場鎮建設發展較快,特別是撤區建鎮以來,場鎮建設突飛猛進。水泥澆鑄的板永路由西嚮東貫穿鎮域全境,竹太路、中大路橫跨鎮域南北,全鎮通村公路縱橫交錯,以鎮區為中心,嚮西可通往區內老君鎮、保和鎮、資陽城區;嚮東可通往區內丹山鎮、回竜鄉、新場鄉和東至縣石湍鎮、通旅鎮等;嚮南可通往區內東峰、小院、堪加和資中縣駿馬鎮等;北可通樂至中天鎮等,公路寬闊,四通八達。先後修建了1000米長的方碧路水泥街道(為板永路的組成部分)、建橫街,修建了育英橋、林江橋,引資1000萬元修建的20000平方米的綜合商貿市場全部完工並投入使用,成為丹山、中和、保和農副産品交易中心;新近澆躊完工的林江路水泥大街與原有的方碧路水泥大街縱橫交錯,投資80萬元完成了三級客運站的建設,增設了移動和聯通機站各一處。在鎮上,小靈通也能使用,信號很好。
鎮區面積迅速擴大到1.5平方公裏,有街道8條,場鎮可容納人口8000餘人;計劃2000萬元的老街改造.正在規劃中。
特色産業
解放初,衹有一傢鐵器社、一傢木器社、釀造小作坊一傢、豆油生産作坊一傢,縫紉社一傢。改革開放後,工業發展較快,大小企業(含小作坊)986個,其中工業企業161個。主要以建材、釀造、鑄造、糧油、食品加工為竜頭,尤以釀造業最為發達。2005年該鎮企業總産值8397萬元。重點企業有資陽市中和校辦磚廠、資陽市中和釀造廠、四川省露樂礦泉水公司、中和預製構件廠、資陽市玉林食品有限公司、中和國燦釀造廠、千年好公司等,成為區政府規劃的河東片區工業重鎮。
中和地處雁江區丹山、中和、保和三鎮的腹心地帶,成為該地區農副土特産品的集散地,四方客商雲集,場鎮吞吐量較大,除日用百貨外,以水果、海椒、榨菜、中和醋和“中和”鋤頭等生産資料為主。
1、中和醋 、榨菜
中和素以“釀造之鄉”著稱。早在成立供銷社時,釀造業就已産生,當時主要生産醋、豆瓣、醬油,品種少,企業形式是單一的集體製。隨着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壯大,目前大小釀造企業十余家,其中股份製企業兩傢,年産值達800萬元3傢,産品由原來的3種發展到現在的“中和醋”、“四川泡菜”、“四川榨菜”、“四川泡椒”、“紅油豆瓣”、“資陽泡薑”等二十多個係列産品。1994年“中和”牌中和醋被上級命名為“傳統名特食品”,其産品遠銷北京、上海、重慶、成都、南京、天津、湖北等省內外十多個大中小城市。
2007年政府大力進行招商引資工作,積極鼓動中和釀造食品有限公司和浙江余姚相思達菜業有限公司合資經營,於5月25日在西博會上正式協議,由相思達投資5000萬元,對榨菜和中和醋進行深加工並擴大規模生産,一期工程現已投資1000萬元,“老闆牌”中華榨菜拉絲切片無菌真空包裝生産綫已於6月正式投入試生産。國燦食品廠、中和醋業、玉林食品等全鎮主要食品工業企業正在進行擴建、完成資産投資480萬元。
2、“露樂”礦泉水
中和氣候溫和,雨量偏少,日照充足。自然特種礦産資源“露樂”礦泉水經國傢地質部鑒定,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飲用水天然礦泉水》<GB8537-8>標準,水質為鍶、偏硅酸鈣、鎂型優質礦泉水,全市獨一無二,甘甜可口,聞名省內外,竜潭、幹溝有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地下水源。
此外有遍布全鎮的石料和雲母等地下礦産。
社會事業
中和鎮素有“教育之鄉”之稱。鎮內有區級中學1所,鎮級初中3所、小學12所,有教職員工400餘人,學生7300餘人,適齡兒童升學率99.9%。不管是高中,還是初中、小學,教師教學嚴謹,學生學習認真,教學風氣純正,特別是中和中學,多年來高考一直位居全區前茅:2000年——2005年,高考升學上綫人數連續六年居全區普通中學第一名,2007年高考本科上綫219人,名列全區同類中學第一名,中考成績A類1、2等上綫114人,占參考生人數的52.8%,A類上綫184人,居全區第一。是鎮內外學生及傢長選擇學習的重點學校。此外有醫療機構32個,醫務人員102人,每1000人擁有1.79個醫務人員;有床位135張,每1000人擁有2.37個床位。有文化站、電影院、廣播電視站、通訊服務站。
經濟建設
農作物主要以糧、油、果、菜為主,其中榨菜和海椒最為突出,建立了以青竜、銅鑼、魚水、明月、中和等村為主的10000畝的榨菜基地和以中和、飛山、魚水、白雲、銅鑼、白雲等村為主的7000畝海椒基地;實現産值450萬元。建立了以白雲、高字為中心的5000畝椪柑基地。預計産值1000萬元。建立以竜嘴、方傢等村的 2000畝枇杷基地,實現産值1000萬元。還建設以白雲、方傢等村為主的1000畝中藥材基地。完成了水稻“大三圍”栽培技術,推廣5000餘畝,在羅漢村成功舉辦雁江區和四川省水稻“大三圍”栽培培訓會、黨委書記楊傑代表中和鎮作了經驗介紹。
2007年開始建立“麥玉苕豆”復種模式試驗基地,大膽引進大豆新品種“華夏二號”,增産效果突出。
養殖業以生豬為竜頭,2005年出欄肥豬86372頭左右,畜牧産值45319118元;糧食總産量39236噸,農、林、枚、漁業總産值8163萬元。已初步規劃了生豬“六方合作”整體推進村2個。
旅遊景點
1、羅漢洞
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中和鎮羅漢洞 羅漢洞又叫羅漢寺,以前是個山寨。位於中和鎮羅漢村,始建於宋末元初,曾有“蜀之名洞”的稱譽。古今流傳,吸引了不少遊人。廟內的字庫塔上有光緒時一首七律詩。羅漢洞懸岩上有瀑布,泉下有洞深遂,鼕暖、夏涼,有石桌石凳,可容1000餘人;洞內雕有羅漢塑像數十尊;有1462年鐵鐘,1592年重修碑記,石仿上刻有“蜀資名洞”四字,1806年培修廊廟。傳說大洞裏有一小洞,放一隻鴨進去,能從幾十公裏外的簡陽走出來。現在已經找不到小洞的入口了。文化大革命時期寺廟破壞嚴重,許多塑像殘首斷臂,廟內文物散失,令人惋惜。好在近年有遊僧到此化緣興寺,重建廟宇,添置設備。每到初一十五,佛事活動漸漸興盛起來。羅漢洞一直是當地百姓一個焚香拜佛的好地方,也是避暑納涼的好去處。
2、花溪𠔌
花溪𠔌發源於中江縣,流經金堂、簡陽,在雁江區保和鎮宴傢壩兩河口匯入沱江。全長136.54公裏,雁江區境內河道長34.4公裏,已發現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多處.距離資陽城區27公裏,花溪𠔌和平橋至白竜湖段2公裏左右路段風景幽雅,景點相對集中,位於雁江區保和、中和、老君等鎮鄉,流域面積199.4平方公裏,𠔌內幽𠔌狹窄,重岩疊嶂奇山異峰,各種動植物品種多,天然植被好,自然、人文景點多,夏天激流翻滾響水灘,春、秋、鼕溪水清澈透明,小魚成群,並有鳥類在深𠔌啼鳴,沿岸奇坡異石,峭壁似畫,湖面平靜,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秀麗景觀。
從保和鎮兩河口到老君鎮雙河橋,是花溪河下遊地區,這一段河面寬闊,河水平靜,兩岸緑樹成蔭,翠竹掩映,清澈的溪水倒映着兩岸,形成“山在水中,舟在山上”的奇特景觀。
從保和鎮釣魚村踏水橋經和平橋到中和鎮羅傢村三河口,這一段景色是花溪的精華,青山緑水用在這裏一點也不誇張。兩岸山上是通過國傢林業部驗收的長江上遊防護林,秋天的林中,紅黃緑葉交相輝映,五彩斑斕,可與九寨秋色比美。過了三河口,河床陡然狹窄,寬不過十幾米,河水深不可測,三四十米長,十多米寬的巨石隨處可見,橫臥在河道兩側,犬牙交錯,小舟也無法行駛。兩岸山勢險峻,林木茂密,山高兩三百米形成四千多米長的花溪怪異景觀。
3、白雲寺
白雲寺(白雲村境內),在光明山頂,1711年修。山腳下的花溪𠔌幽深狹長,兩岸繁花似錦,終年溪水淙淙;𠔌內有“三河口”、“竜頸灣大瀑布”和“響水灘”、“白竜湖”。二十世紀,作傢邵之南生於鎮西涼風鄉雞鳴山下,相傳陳子昂為資陽土主神,魂飄過此,雞鶴齊鳴,故有雞鳴山、鶴鳴山之說。 |
|
一、概況:中和鎮所轄面積62平方公裏,耕地面積20548畝。其中水田13041畝,旱田3698畝,餘為坡地,均有水利灌溉。總人口30580人,非農業人口3708人,占本鎮人口的12.1%。
二、地理氣候:位於本市西北部,距市中心那大鎮45公裏,地理坐標為東經109°20′、北緯19°44′。南部是平原,東北部是丘陵,平均海拔22米,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年平均氣溫23℃, 一月份平均氣溫17.8℃, 七月份平均氣溫28.8℃,
三、經濟文化:農業以水稻為主,其次是花生、甘蔗、番薯和豆類。畝産糧食250斤左右,總産1000萬斤左右。鎮上有花生研究所,鎮農機站、副食品廠、灑廠、建築隊、水電站和林場等企業。全鎮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15所,農村教學點9個,適齡兒童入學率95%。醫療衛生方面,有農村醫療所11間,鎮衛生院1間。中和鎮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城,名勝古跡多。有東坡書院、古城墻、桄榔庵遺址、州衙門遺址、麗澤書院遺址、寧濟廟等。
四、歷史沿革:中和鎮,漢朝建墟,稱高坡。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儋耳郡改為儋州,州治遷至高坡,即今中和鎮,宋元清因之。公元1819年(清嘉慶二十四年),儋州設32裏,“州城”為“中和裏”。1912年(民國元年),儋州改為儋縣,中和裏為儋縣縣治。1925年(民國14年)縣治遷徙敦教坡,即今新州鎮。從公元622年至本世紀20年代初該鎮一直作為儋州州治和儋縣縣治之所在地,歷時1300年之久。1934年至解放前夕,皆屬儋縣第一區。1958年劃屬新州公社,1964年從新州公社劃分出中和公社;1983年,公社改為區;1987年改區為鎮。 |
|
一、簡介
中和一九八八年建鄉,二00六年撤鄉設鎮。該鎮位於????津縣城西部,地處東經103°58′17″~104°13′48″,北緯27°12′6″~27°24′36″之間,東與????井鎮接壤,南與豆沙關相鄰,西與大關縣木桿鎮連接,北與普洱鎮毗鄰。境內大雪槽2263米,屬全縣最高峰,最低海拔(對口溪)387米。鎮政府駐地在上清河南岸中和場,距縣城36公裏.海拔568米,年均氣溫16.9℃,境內主要山脈有大雪槽、大寶頂、二寶頂、畫匠岩、梯子岩、大佛山、刺楸坪、隴布山等山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主要河流有上清河、槽溪河、長河壩、幹溪口、兩岔河;上清河縱貫南北,由普洱匯入大關河,全長32公裏,常年流量8立方米/秒。全鎮總面積239.7平方公裏,總耕地面積2676公頃,其中水田294公頃,高速公路徵地1126.47畝,有森林面積160000畝,森林覆蓋率為44.5%。
鎮轄中和、趙溪、中堡、天寧、大浩、艾田、核桃7個村民委員會283個村民小組,艾田居民委員會2個居民小組,全鎮總戶數8000戶,其中非農業戶584戶,總人口35300人,其中女性16860人,非農業人口1160人,少數民族人口28戶157人。全鎮有9個黨總支,有50個黨支部,有黨員961名,其中:女黨員120名,大專及以上文化的黨員有39名,中專黨員76名,高中黨員154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的黨員692名,少數民族黨員4名。全鎮有中小學校50所,其中:中學兩所,完小17所,1師1校21所,在校學生6469人,入學率為98.9%,有教師322人,其中代課教師124人。
2007年全鎮總産值9850萬元。其中:(1)、農業總産值:4538萬元,糧食産量8635噸。(2)、畜牧業總産值2830萬元。①大牲畜出欄152頭;②生豬出欄24006頭;③羊出欄1570衹。④傢禽出欄35498衹。(3)、勞務輸出7500個,1875萬元。財政收入24萬元,財政支出478萬元。人均純收入1353元,人均有糧259公斤,人均住房面積30m2,電視廣播覆蓋率為25%以上。全鎮有相對貧睏人口2200戶10826人,絶對貧睏人口1195戶4760人。
二、資源
中和有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盛産玉米、稻穀、薯類、小麥、豆、蕎子等,適宜種甘蔗、花生、油菜、土煙、磨芋等作物,茶葉、竹筍、竹材、五倍子、天麻等遍及高山及二半山,礦産資源有煤、鐵、銅、石灰石、石英沙等。旅遊業、山羊養殖和筇竹筍加工等特色産業有廣阔的開發價值。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水麻高速路貫穿全鎮15.3公裏,並建有高速公路出口、監測區、服務區。中普公路17公裏連接普洱,沱中公路26公裏從中和經艾田集鎮到達縣城,連接大關縣木桿鎮的中木公路14公裏修建已經完成,村級公路維修和改造基本完成。中和山清水秀、氣候宜人、資源豐富、人傑地靈,是創業的富地,投資的天堂。 |
|
一、簡介
中和鎮原名黎梓衛,鎮境位於嶽池縣東南部,與華鎣市明月鎮、嶽池縣臨溪鎮、伏竜鎮、羅渡鎮、廣安區化竜鄉接壤,黎梓衛社區又座落於渠江河畔,水陸交通發達,曾經是水上重鎮。該鎮下縖祝埡村、山陵灣村、羊頭壩村等21個村。
二、經濟
中和有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盛産玉米、稻穀、薯類、小麥、豆、蕎子等,適宜種甘蔗、花生、油菜、土煙、磨芋等作物,茶葉、竹筍、竹材、五倍子、天麻等且中和盛産柚子、柑桔等農副産品,特色産品有中和陳醋和板鴨,特色小吃有中和豆花。其中陳醋極有特色,遠銷各地。 |
|
中和鎮位於成都市城南新區,轄4個社區、3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9.2平房公裏,人口3.8萬人;區位優勢突出,是成都市主城區近期發展的主要方向,未來成都核心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毗鄰成都高新區和錦江區,背靠華陽衛星城,是省級試點小城鎮、成都市重點鎮。
中和歷史文化底藴厚重,是市特設文化之鄉,正創建省級先進文化鄉鎮,競技竜、女子連蕭、威風鑼鼓享譽川內外。是市級教育強鎮,建成國傢級職業中學1所、省級示範性高中1所、市級義務教育示範校1所。擁有綜合性文體活動中心1個。市區5條公交綫路直達中和,方便市民出行。 |
|
轄 振興居委會;頭道溝、前進、興竜、福興、光榮、紅星、福泉、竜頭、庫堤河、新林、幸福、架子山12個村委會。 |
|
一、簡介
中和鎮原名黎梓衛,鎮境位於嶽池縣東南部,與華鎣市明月鎮、嶽池縣臨溪鎮、伏竜鎮、羅渡鎮、廣安區化竜鄉接壤,黎梓衛社區又座落於渠江河畔,水陸交通發達,曾經是水上重鎮。該鎮下縖祝埡村、山陵灣村、羊頭壩村等21個村。
二、經濟
中和有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盛産玉米、稻穀、薯類、小麥、豆、蕎子等,適宜種甘蔗、花生、油菜、土煙、磨芋等作物,茶葉、竹筍、竹材、五倍子、天麻等且中和盛産柚子、柑桔等農副産品,特色産品有中和陳醋和板鴨,特色小吃有中和豆花。其中陳醋極有特色,遠銷各地。
三、教育
中和的教育,以中和職中和中和小學為主,還有渠河一小,渠河二小等小學。
四、歷史古跡
“雙槍老太婆”陳聯詩夫婦墓。
“雙槍老太婆”陳聯詩夫婦墓,其墓地坐落在嶽池縣中和鎮城邊的一個高高的山頂上,背倚巍巍華鎣山,面嚮滔滔渠江水。嶽池縣政府和重慶市文聯為雙槍老太婆夫婦修建了合葬墓,墓碑上刻着“廖玉壁烈士、陳聯詩同志之墓”。墓地後面還立着兩排石碑,上面刻載着他們的革命誓詞和著作。當日雖大雨傾盆,但來此悼念的人們仍絡繹不絶。也許是人們都太熟悉《紅岩》中雙槍老太婆的傳奇故事,因此纔對這一藝術形象的原形陳聯詩充滿着由衷的敬意。陳聯詩和她的丈夫廖玉壁烈士就長眠在他們故鄉的土地裏,他們俯瞰着寬闊的雙槍湖,朝夕相伴着浩浩的渠江水,朝沐清風、暮浴落霞,流芳千古。
陳聯詩(1900~1960),又名陳玉屏,1900年出生於四川省嶽池縣中和鄉一個書香世傢(母係和父係都是明清時期出過翰林的大傢族),嶽池縣女師畢業,1923年與共産黨員廖玉璧結婚,並一同去南京就讀於東南大學,讀書時參與“五卅運動”。大學畢業後,回鄉組織華鎣山武裝起義。華瑩山武裝起義參與者(經多方查實當時起義遊擊隊中沒有女性,故推測並為直接參加戰鬥)。一九二六年,我黨正是幼年時期,對於武裝鬥爭還處於摸索階段,接受了馬列主義的青年知識分子廖玉壁毅然接受了黨組織的派遣;帶着妻子陳聯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川北華鎣山下的嶽池縣。他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一攬當地的民團武裝大權,和同志們一起抓住群衆和中小地主痛恨反動軍閥的心理,參與了以抗丁抗糧、地方自治為旗幟的“川北民軍”起義,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我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在極其險惡睏難的條件下堅持了二十多年遊擊戰爭,這在四川和全國都是罕見的。1935年2月23日和丈夫廖玉璧(華鎣山遊擊隊主要領導人)雙雙被四川軍閥楊森逮捕,廖玉璧英勇就義。出獄後,帶着孩子鬧革命,步丈夫的足跡,任川東北臨工委赤衛隊三支隊支隊長,轉戰於嶽池、武勝、合川、營山、大竹、渠縣、西充和墊江八縣的深山老林。她領導的由四十多人組成的雙槍隊,左右開弓,出奇製勝,使敵人聞風喪膽,因此“雙槍老太婆”的赫赫威名,就這樣傳遍了西南各省。抗戰開始國共二次合作,被調做統戰工作。
重慶解放後,被分配到重慶市婦聯工作,任生産部副部長。她任重慶市婦聯生産部副部長期間,因種種莫須有的罪名,和一批老黨員一起被強行“勸退出黨”。從婦聯出來之後,被派到小南海金戒山勞動教養院工作。一年以後,她當選為人大代表。以後,由當時的西南文聯副主席邵子南同志奔走呼籲,被調到了重慶市文聯。她又拿起了放下多年的畫筆,成為一名專業畫傢。她以畫花鳥和仕女見長,尤其擅長畫蝴蝶。她畫的“百蝶圖”等曾參加全國美展,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1960年7月21日,陳聯詩讓人代她寫下了最後一份“入黨申請書”,即第42份入黨申請書。第二天,她在安靜的蟬鳴中,乘鶴遠去。1982年8月16日,《重慶日報》在頭版頭條的一篇重要文章中鄭重宣佈:為地下黨老黨員陳聯詩同志平反,並恢復黨籍。此時離她“退黨”的時間,整整30年零兩個月。
劉蘭芳評書版的《雙槍老太婆》就是以她為原型。 |
|
中和鎮位於永仁縣城西部,距縣城56公裏,東與猛虎鄉、維的鄉為鄰,南與宜就、大姚縣相連,西與大姚縣桂花鎮接壤,北與永興鄉毗鄰。境內山高、坡陡、箐深,平均海拔2155米,年平均氣溫17.度,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毫米。全鎮共有國土面積424平方公裏,轄9個村委會,總人口11959人,其中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6%。素有“三溪交匯地,茶馬古驛道,夏氏古故居,彝族刺綉、彝族戲劇、賽裝節誕生地,《梅葛》故地”之美譽。境內居住着彝、漢、傣、壯、傈僳等民族,各民族文化底藴豐厚,有賽裝節、火把節、潑水節、插秧節、殺豬節等民族傳統節日。中和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勤勞勇敢的民族,他們隨樂而歌,隨歌而舞,火把舞、蘆笙舞、跌腳舞,舞姿翩翩、婀娜多姿。 |
|
231223101 中和鎮 231223101200 一排五村
231223101201 一排六村
231223101202 二排四村
231223101203 二排五村
231223101204 二排六村
231223101205 三排五村
231223101206 三排六村
231223101207 三排七村
231223101208 四排五村
231223101209 四排六村
231223101210 五排五村
231223101211 五排六村 |
|
中和鎮位於小興安嶺支脈張廣纔嶺西麓,延壽縣城東南,尚志市、方正縣、慶陽農場一市、二縣、一場行政區域交接處。距縣城65公裏,鎮域面積134平方公裏,全鎮轄6個行政村,19個自然屯,總人口2萬,其中農業人口1.2萬。現有耕地8.8萬畝,其中水田面積為7萬畝,林地面積10.4萬畝,森林覆蓋率20%,可養魚水面為1千畝。中和鎮綜合經濟實力較強,2002年全鎮社會總産值實現8,701萬元,比上年增長3%,其中鄉鎮企業産值6,356萬元,本級財政收入163.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826元。中和鎮是延壽縣東南交通樞紐,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且還有良好的社會基礎和投資環境。
中和鎮的交通可謂四通八達。每天往返延壽縣城班車20次;直達哈市6次;直達亞布力滑雪場8次;直通牡丹江市4次;直達方正縣城3次。將於2004年8月1日竣工通車的延壽至中和三級硬化路面,給中和鎮的交通事業將帶來更大便利,拉近了中和鎮與世界的距離,也必將促進中和鎮經濟和社會發展。
中和鎮商業區比較繁華。鎮內有百貨大樓、輕工商場、綜合商場和農貿商場四個大型商場,每個商場容納100多個攤位,服裝、鞋帽、副食、輕工、傢電、小百應有盡有。全鎮小型食雜商店86個,飯店18個,舞廳、歌廳6個,社區服務站4個。
全鎮19個自然屯,吃上自來水有14個屯,自來水入戶率達85%。
2000年,中和鎮進行了農網改造,新建4千伏變電所一座,6.6萬千伏高壓綫路16公裏,保證了中和鎮、慶陽農場及亞布力林業局所屬的金星林場、雙河林場、寶興林場的生産生活用電。
1996年,中和鎮電信局新上2萬門程控電話,全鎮6個行政村、19個自然屯都安裝了電話,電話入戶率90%,鋪設了光纜,新建移動通訊接收塔3座,聯通通訊塔1座,移動電話普及率達60%,有綫電視入戶率達95%,農民可足不出戶便可和世界溝通聯繫。
中和鎮資源特別豐富。鎮轄區四面被群山環繞,可謂是山青水碧,物産豐富。地理條件屬山區小盆地,氣候濕潤溫和,土地肥沃,水土資源豐富。全鎮亮珠河、驛馬河、先鋒水庫三大灌溉水係可灌溉50萬畝良田。亮珠河、驛馬河均屬礦泉水質,含有多種微量元素,上遊流程短,天然植被好,沒有任何工礦企業,無污染 ,是生産無公害水稻不可多得的水資源。鎮內有優質米生産基地7萬畝,每年可生産優質水稻3,500萬公斤,稻草4,500萬公斤。
森林資源特別豐富。中和鎮居住在亞布力林業局腹地,四周有廣袤的森林,主要樹種有:紅鬆、白鬆、樟子鬆、麯柳、核桃秋、柞樹、榆樹、白樺、椴樹等幾十種。森林畜積量3,594,579立方米。天然中草藥齊全,主要有人參、靈芝、黃芪、平貝、三棵針、五味子、串地竜、黨參、刺五加等上百種。藴藏量3,000萬公斤。山野菜主要有薇菜、蕨菜、廣東菜、猴腿等幾十種,藴藏量約在2,000萬公斤以上。同時有相當數量的黑木耳、元蘑、榛蘑、鬆蘑、猴頭等十幾種天然菌類食品。鎮域內“七華裏”主峰套環山海拔1,008米,山上怪石嶙峋,古樹參天。山下四季奔流不息的山泉,慶陽農場用此泉水生産出了響譽內外的達力山泉啤酒。每年來“七華裏”渡假旅遊觀光的人絡繹不絶,因此,中和鎮是群山環繞,物産豐富,山青水碧,風景秀麗的山區小鎮。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中草藥加工生産基地及天然菜類和菌類生産基地。
優質米生産潛力大,開發前景看好。中和鎮有優質無公害水稻生産基地7萬畝。全部使用自流灌溉,由於亮珠河、驛馬河水屬礦泉水質,內含多種人體必備的微量元素,加之上遊流程短無污染,用亮珠河、驛馬河水灌溉的水稻生態環境好,因此生産出大米米質好,米粒晶瑩剔透,香味濃郁,米飯柔軟,飯粒光亮,口感好,餘飯不回生。自2000年以來,鎮政府加大了優質米生産的力度,采用“二段式”移栽新技術生産,新米可提前上市一個月,每年中秋節前可上市,加之使用生物有機肥,並通過水稻根外補硒、補鋅辦法解决水稻含硒、含鋅不足問題。如果說中和大米是盤中主食米,莫如說是天然食療補品。目前,中和鎮生産的優質米已遠銷北京、上海、天津、武漢、河北、山東等大城市,倍受青睞。
稻草加工價廉、經濟實用。據實際調查,全鎮平均産稻草4,500 萬公斤,如果把80%的稻草加工成稻草磚、纖維板、稻草酶,年利潤可達幾萬至幾千萬元,因此,稻草加工是一項效益高又減少污染的切實可行産業。同時也是最低廉的養牛養羊飼料。
建立中藥材生産基地,規模生産,規模經營。中和鎮野生中藥材品種全、數量多,加之中和鎮農民有種植平貝的經驗,目前平貝種植面積260畝,年收入1,201萬元。如果再形成一定規模,發展千畝藥材基地,是一項發展前景十分看好的好項目。
建立畜禽良種及産品開發銷售基地,使養殖業形成一定特色。可建萬衹雞場,千頭豬場,百頭牛場,加快糧食轉化利用,促進經濟發展。目前全鎮黃牛存欄1,500頭,百頭牛場一個。 |
|
中和鎮位於青岡縣城西北35公裏處(北緯46°52´,東經125°42´)。是青岡的“西北重鎮”,商賈雲集,經濟繁榮。東靠連豐鄉,北依禎祥鎮,西與新村鄉為鄰,南與建設鄉和安達市接壤。總面積21.4萬畝。轄12個村,73個自然屯,總人口26萬人,鎮人民政府駐中和鎮。
本鎮建設基本與縣城同步。1946年叫五區,後因區政府設在中和鎮(中和鎮由潘萬安建於1921年,取名“中和街”。“中和”意為吉祥人和。當時,因潘外號潘秧子,所以人們又習慣將“中和街”叫做“潘秧子街基”。1927年改中和鎮),故於1955年改叫中和區;1956年小鄉製時將中和區劃分成中和鎮和慶豐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改叫中和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建立鄉政權時,上級批準中和公社為建製鎮(原為農村自然集鎮),體製為鎮管村。
自然條件:本鎮地處平原,土質肥沃,全年無霜期125天左右。適宜種植玉米、高梁、𠔌子、小麥、大豆等農作物。有耕地13.3萬畝,林地1.3萬畝,大部分為護宅林、護路林和農防林;草牧地3.5萬畝,分佈在境內南、西北端。
農業:本鎮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在10萬畝左右,糧食畝産達到380公斤。葵花、瓜菜製種及普通瓜菜等經濟作物也有較大發展。其中全鎮瓜菜製種面積達3萬畝,有的種子銷往國外。
該鎮牧業發達,現有奶肉牛5000頭、生豬4.5萬頭、白鵝6萬衹,草原笨雞10萬衹,已建成養殖專業村3個,專業屯15個。該鎮養羊業居全縣之首,現有優質改良肉羊3萬多衹,有“竜江緑色肉羊第一鎮”之稱。
本鎮積極壯大鎮村財力,特別是註意強村建設。所屬四排六村有磚廠、木材加工廠、養殖場等企業,村集體積纍近500萬元,有存款近300萬元;農戶都住上磚瓦房,是青岡首富村。
企業:在全縣農村鄉、鎮中,本鎮企業最多,規模較大。現在木器廠、橡膠廠、農具廠、農具修配廠、磚廠、皮毛廠、被服廠、機電修配廠、白鐵車輛廠、白鐵鐘刻廠等企業、隨着企業的不斷改革,經濟效益、企業素質逐步提高。
社會事業:本鎮有中學1所,小學14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中心衛生院1處。中和鎮是全省小城鎮建設示范镇,鎮內道路、給排水、商服樓、住宅樓、市場建設力度大,速度快, 已初具農村現代化中心集鎮規模和標準。
本鄉有通往安達、明水的明瀋公路從境內通過,還有至縣城的縣辦渣油公路一條,交通便利。全鎮電視機普及率達98%,電話入戶率達42%;鎮政府建有標準化微機室,電腦接入互聯網。 |
|
中和鎮 中和鎮位於獲嘉縣中部。轄東街、東小吳、北街、西街、南街、西小吳、羊二莊、小官莊、後寺、三劉莊、前五福、後五福、小營、大官莊14個行政村。南鄰京廣鐵路,北依新焦鐵路。 [代碼]410724103:~201東街村 ~202東小吳村 ~203北街村 ~204西街村 ~205南街村 ~206西小吳村 ~207羊二莊村 ~208小官莊村 ~209後寺村 ~210三劉莊村 ~211前五福村 ~212後五福村 ~213小營村 ~214大官莊村
[沿革]1955年設中和中心鄉,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22.5平方千米,人口2.6萬,轄中和東街、中和南街、中和北街、中和西街、西小吳、東小吳、前五福、後五福、小營、大官莊、小官莊、三劉莊、後寺、羊二莊14個行政村。 |
|
轄:蒼坊、雅山2個社區;丁字橋、清江、中和、長安、山棗潭、小江、江河7個村委會。 |
|
轄:新開、西山、荒竹山、新淌頭、嶺頭、立腳、龔傢、四坊、猶壁、鄧傢、黃千二、蔣傢、謝傢、聶傢、下街、上街、興隆坊、大桃源、陳傢洞、周傢洞、麻田、楓木腳、李傢、淌壩、石珠壩、馬鹿口、白田、木華山、蟠竜井、泮潭、羊山頭、慕撥、慕撥新、油榨屋、高子洞、井子口、茶子園、和平、仁杏、大塘漯、上吳伯營、下吳伯營、西江源、百花源、山林塘、寶峰、黃壩頭、新彰佳山、老彰佳山、保和、杉木園、新福祥、羅步源、斷石橋、壩眼、謝羅塘、何傢山、芳塘、排樓屋、冷水洞、杉樹腳、新星裏、老屋裏、永樂塘64個村委會。 |
|
耀邦同志故鄉——中和鎮地處湘贛邊境,位於瀏陽市東南部,距瀏陽城區51公裏。1995年6月由原中和鄉和山棗潭鄉合併而成,1999年12月建鎮。全鎮總面積152.55平方公裏,轄2個居委會,7個行政村,184個村民小組,共5506戶,21400人。全鎮有耕地1101公頃,其中水田991.2公頃,旱土109.8公頃,林地11896.7公頃,森林覆蓋率為78%。全鎮安裝程控電話2800多部,建手機塔7個,有綫電視安裝3500戶。文蒼公路、樓丁公路、環鎮公路先後竣工通車,交通便捷。
中和是紅色旅遊主要景區。境內有耀邦故居、鬍氏宗祠、九峰寺,清風亭、文峰塔等旅遊景點。為迎接2005年耀邦誕辰90周年紀念活動,大力招商引資,重點建設耀邦故居紀念園,現已完成了紀念園的規劃評審工作,陳列館、紀念廣場和故居路正在建設中。
農業因地製宜,突出山區特色,結構不斷優化,先後建成澗山板慄林、楠竹基地、七級遠大中藥材、騰達中藥材、金星油茶品改、農科示範園等十大農業示範基地;以騰達藥材基地為竜頭,全鎮中藥材發展到4000多畝,係瀏陽“中藥材之鄉”,優質稻種植種值達9000多畝,“湘優兩係雜交糯高梁”示範種植獲得成功,建立了6000畝遠大聯營林楊。養殖業以牲豬、黑山羊為主,年可出欄牲豬12000頭,黑山羊6000衹。建立了孔雀特殊殖基地。
全鎮有工業企業38傢,其中1傢為竹藝廠,大部為花炮企業,産品以砂炮、電光花、盆花、禮花彈為主。2004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産值17018萬元,農業總産值7300萬元,實現財政稅收1793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8元。 |
|
中和鎮位於寧遠縣境西部。東鄰棉花坪瑤族鄉、仁和鎮、舜陵鎮,南連天堂鎮,西界道縣、雙牌縣,北壤清水坪鎮、柏傢坪鎮。鎮政府駐中和圩,轄上街、下街、麻田、石珠壩、大桃園、興隆坊、馬鹿口、羊山頭、白田、蟠竜井、木華山、泮潭、李傢、坦壩、周傢、楓木腳、陳傢洞、新開、淌頭、嶺頭、黃千二、四坊、猶壁、龔傢、立腳、荒竹山、聶傢、蔣傢、謝傢、鄧傢、西山、保和、新福祥、壩眼、羅卜源、排樓屋、冷水洞、永樂塘、杉木園、荒塘、斷石橋、杉樹腳、何傢山、新屋裏、謝羅塘、老屋裏、慕投老村、慕投新村、黃壩頭、新彰佳山、老彰佳山、寶峰、油榨屋、高子洞、井子口、茶子園、山林塘、和平、仁杏、大塘漯、上吳、下吳、白花源、西江源、楊柳田、白公殿、砠江67個村。
鎮沿用中和圩自然地名。中和鎮原屬中和區,1995年撤區並鄉建鎮時,由原中和鄉、新開鄉、保和鄉、慕投鄉合併而成,原國營白雲山林場所屬3個村,亦一並劃歸中和鎮管轄。
全鎮總面積299.2平方公裏,耕地2466.7公頃,17400戶,67000人。境內四面環山,形成盆地,象一個巨大的天然溪寶,故稱西洞,氣候適宜,得鳳仙橋水庫灌溉之利,物産豐富,為全縣糧食和木材主産區之一。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茶、生薑、大豆、山楂籽和紅瓜子。隨着寧中公路油化工程竣工和五裏溝路段的拓寬,交通條件顯著改善。鎮經濟中商貿經濟和鄉鎮企業占有較大比重。鎮年國內生産總值20100萬元,年財政收入380萬元。
境內有銻品冶煉廠、選礦廠、紅磚廠、竹木加工廠等。設有中學6所,小學70所,醫療機構5個。主要古跡有杉木園等地的漢晉古墓群、寶峰村巒頭嶺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保和五裏溝段,江水碧緑,青山倒影,清代建設的舂水橋飛架兩岸,如長虹般壯觀,正在建設旅遊景點。
【上街】 Shàngjiē
村委會駐上街,轄上街、彭傢山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0.7平方公裏,耕地36.9公頃,307戶,1192人。
【下街】 Xiàjiē
以地處中和圩下街得名。村委會駐下街,轄下街、魚公塘、矮婆砠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1.6平方公裏,耕地29.9公頃,307戶,1197人。
【麻田】 Mátián
盛産荸薺得名。村委會駐麻田,轄麻田、大樹腳、李傢、大門口、鳥仔屋場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2.57平方公裏,耕地37.2公頃,261戶,970人。
【石珠壩】 Shízhūbà
地處仁江沙洲水壩邊得名。轄6個村民組。總面積0.3平方公裏,耕地11.5公頃,121戶,424人。
【大桃源】 Dàtáoyuán
以村後桃樹較多得名。轄大桃源、瑤頭嶺、小門口、八角塘、鄧傢、張傢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2.9平方公裏,耕地26.5公頃,193戶,740人。
【興隆坊】 Xìnglóngfáng
村旁原建有牌坊得名。村委會駐興隆坊,轄興隆坊、東塘、水路腳、小桃園、鑼鈸界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5.3平方公裏,耕地31.7公頃,246戶,973人。
【馬鹿口】 Mǎlùkǒu
以村後山形似馬鹿得名。村委會駐馬鹿口,轄8個村民組。總面積0.6平方公裏,耕地16公頃,178戶,646人。
【羊山頭】 Yángshāntóu
以村前有大樹似涼傘、村後有山頭,得名涼傘頭,後演化為羊山頭。轄8個村民組。總面積0.5平方公裏,耕地18.6公頃,114戶,443人。
【白田】 Báitián
此地地勢平坦有利於農田開墾得名。村委會駐白田,轄白田、茶子漯、杜傢、崩山坡、小白田、棗子園等15個村民組。總面積2.5平方公裏,耕地43.1公頃,320戶,1196人。
【蟠竜井】 Pānlóngjǐng
村旁一井傳說出過蟠竜得名。村委會駐蟠竜井,轄8個村民組。總面積0.6平方公裏,耕地28.1公頃,220戶,932人。
【木華山】 Mùhuáshān
後山樹木華茂得名。村委會駐木華山,轄8個村民組。總面積2.2平方公裏,耕地24.3公頃,139戶,552人。
【泮溏】 Pàntáng
以泮塘得村名。村委會駐新泮塘,轄老泮塘、新泮塘、油花樓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5.6平方公裏,耕地37.4公頃,306戶,1162人。
【李傢】 Lǐjiā
從李傢寨遷居,以姓得名。村委會駐李傢,轄4個村民組。總面積0.3平方公裏,耕地5公頃,72戶,269人。
【坦壩】 Tǎnbà
以地形似未開的蘭花得名。村委會駐坦壩,轄坦壩,灣子裏、油壩等9個村民組。312戶,1162人。
【周傢】 Zhōujiā
周姓定居得名。村委會駐周傢,轄周傢、新陳傢洞、鬍傢、下矮婆砠、康樂亭、大塘洞、後頭山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1.2平方公裏,耕地39.3公頃,217戶,949人。
【陳傢洞】 Chénjiādòng
村立洞中以姓得名。村委會駐周傢,轄陳傢洞、孫傢、寒婆婆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2.8平方公裏,耕地35.4公頃,196戶,775人。
【楓木腳】 Fēngmùjiǎo
村立楓木樹腳下得名。村委會駐楓木腳,轄楓木腳、漯裏、新鬍傢、鬍傢、出水岩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2.7平方公裏,耕地34.7公頃,210戶,809人。
【新開】 Xīnkāi
村立新開的一口塘邊得名。村委會駐新開,轄新開塘、新口源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7.2平方公裏,耕地76.1公頃,480戶,1891人。
【淌頭】 Tǎngtóu
村前有一淌壩得名。村委會駐淌頭,轄淌頭、秦傢、鳳仙橋、下黃嶺、六畝田、上黃嶺等12個村民組。總面積9.2平方公裏,耕地42.6公頃,321戶,1220人。
【嶺頭】 Lǐngtóu
村立於古嶺東西腳下得名。村委會駐嶺頭,轄嶺頭、牛堂漯、磨石漯、上古嶺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8.6平方公裏,耕地75.5公頃,456戶,1762人。
【黃千二】 Huángqiānèr
元朝以黃姓祖先姓名得名。村委會駐黃千二,轄黃千二、棉布漯、草田裏、月光嶺、三角塘、茨菇嶺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1.3平方公裏,耕地40.1公頃,309戶,1185人。
【四坊】 Sìfāng
從嶺頭遷居,因兄弟列為第四得名。村委會駐四坊,轄四坊、四坊新村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1.3平方公裏,耕地37.4公頃,194戶,781人。
【猶璧】 Yóubì
原名牛波,猶似璧玉,後雅化為猶璧。村委會駐猶壁,轄5個村民組。總面積0.8平方公裏,耕地30.4公頃,166戶,736人。
【龔傢】 Gōngjiā
龔姓定居得名。村委會駐龔傢,轄龔傢、羅傢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0.9平方公裏,耕地33.6公頃,249戶,997人。
【立腳】 Lìjiǎo
村立白雲山東腳下得名。村委會駐立腳,轄立腳、竹源頭、早禾洞、何傢、李傢、大平裏、石灰窯、桐木塘、井子口、滿竹壩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4.9平方公裏,耕地41.3公頃,279戶,1017人。
【荒竹山】 Huāngzhúshān
建村前為荒蕪竹山,故名。村委會駐荒竹山,轄荒竹山、慈覺山、鬍傢漯、坪漯、鄒傢、龔傢、潘傢、老鼠坳、茅田漯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10.7平方公裏,耕地64.3公頃,236戶,926人。
【聶傢】 Nièjiā
因姓得名。村委會駐聶傢,轄聶傢、李傢、麻芝衝、馬脊坳、大壩口、坪峰頭、爛泥湖、棕樹坪、板慄山、崩坑漯、庵塘坪等15個村民組。總面積10.7平方公裏,耕地64.3公頃,375戶,1484人。
【蔣傢】 Jiǎngjiā
蔣姓定居得名。村委會駐蔣傢,轄蔣傢、唐傢蛇尾、橋頭李傢、牛桃漯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2.5平方公裏,耕地31公頃,267戶,866人。
【謝傢】 Xièjiā
謝姓定居得名。村委會駐謝傢,轄4個村民組。總面積1.2平方公裏,耕地22.8公頃,138戶,568人。
【鄧傢】 Dèngjiā
鄧姓定居得名。村委會駐鄧傢,轄鄧傢、黃傢、老鬍傢、新鬍傢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1.2平方公裏,耕地29.3公頃,204戶,810人。
【西山】 Xīshān
以片名命名。村委會駐西山,轄西山、聶傢、王傢、唐傢、伍傢、金刀灣、鄧傢、羅傢、張傢坪、鄧傢漯、蔣傢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9.2平方公裏,耕地40.1公頃,320戶,1308人。
【保和】 Bǎohé
因位於保和山下得名。村委會駐保和,轄5個村民組。總面積1.4平方公裏,耕地26公頃,148戶,518人。
【新福祥】 Xīnfúxiáng
從保和分村建居新屋墻,後改為新福祥。村委會駐新福祥,轄3個村民組。總面積1平方公裏,耕地22.5公頃,109戶,453人。
【壩眼】 Bàyǎn
從陳傢分居建村在壩眼邊得名。村委會駐壩眼,轄陳傢、蔣傢、壩眼、塘復衝、杉樹塘、羅傢、朱傢、虎頭嶺、立山裏、黃傢塘等20個村民組。總面積5.8平方公裏,耕地52公頃,361戶,1320人。
【羅卜源】 Luóbǔyuán
以片名命名。村委會駐桐油坪,轄西林庵、雷傢、周傢、樂傢衝、竹山園、井眼邊、鬍傢、李傢、呂傢、桐油坪等13個村民組。總面積5.8平方公裏,耕地53.6公頃,327戶,1263人。
【排樓屋】 Páilóuwū
從道縣坦頭十個門樓分來一個門樓得名。村委會駐排樓屋,轄排樓屋、圍子田、神屋井、竜頭車、拐子塘、紙廠壩等14個村民組。總面積3.7平方公裏,耕地52.9公頃,349戶,1386人。
【冷水洞】 Lěngshuǐdòng
以村邊洞水冰冷得名。村委會駐上冷水洞,轄上冷水洞、熊傢、對門、邱傢、黑山嶺、季裏洞、下冷水洞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3.3平方公裏,耕地32.7公頃,192戶,809人。
【永樂塘】 Yǒnglètáng
傳說明朝一皇帝訪西路到此村一宿,人們感到快樂而得名。轄永樂塘、立山裏、陳傢、朱傢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1.5平方公裏,耕地37.8公頃,253戶,946人。
【杉木園】 Shāmùyuán
以村後山杉木樹多得名。村委會駐杉木園,轄杉木園、竹子腳、大泮漯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3.3平方公裏,耕地20公頃,164戶,661人。
【荒塘】 Huāngtáng
村前有口塘,秋鼕不能出水,故名荒塘。村委會駐荒塘,轄婆婆洞、蔣傢、楊傢、荒塘、老塘屋、小楊傢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4平方公裏,耕地35公頃,180戶,783人。
【斷石橋】 Duànshíqiáo
以片名命名。村委會駐斷石橋,轄彭傢、上彭傢、鋪上、唐傢、涼亭裏、袁傢、深漯等14個村民組。總面積5.7平方公裏,耕地64.8公頃,436戶,1618人。
【杉樹腳】 shāshùjiǎo
以村後山杉樹多得名。村委會駐杉樹腳,轄杉樹腳、李廣洞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1.8平方公裏,耕地31.4公頃,154戶,611人。
【何傢山】 Héjiāshān
先前楊姓來此居住,得名楊傢山,後楊姓遷走,何姓遷入,更名何傢山。村委會駐何傢山,轄15個村民組。總面積2.1平方公裏,耕地38.3公頃,261戶,1110人。
【新屋裏】 Xīnwūlǐ
從四都老屋裏分居得名。村委會駐新屋裏,轄新屋裏、青山、老涼亭、牛軋嶺、架井邱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2.8平方公裏,耕地37.7公頃,213戶,802人。
【謝羅塘】 Xièluótáng
謝、羅二姓定居得名。村委會駐謝羅塘,轄謝羅塘、穇子腳、灣子裏、功漕漯、三傢漯、陳福字、吊馬嶺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5.9平方公裏,耕地44.3公頃,278戶,1099人。
【老屋裏】 Lǎowūlǐ
祖先從江西遷來長久定居,故稱老屋裏。村委會駐老屋裏,轄12個村民組。總面積0.5平方公裏,耕地27.5公頃,183戶,741人。
【慕投老村】 Mùtóulǎocūn
元朝建村,座嚮由西南轉嚮北方得名磨頭,後雅化為慕投。分村後稱慕投老村,轄老村、盤子田、蛇骨弄、虎形山等16個村民組。總面積2.7平方公裏,耕地43公頃,257戶,940人。
【慕投新村】 Mùtóuxīncūn
從老村分居得名。村委會駐新村,轄14個村民組。總面積1.8平方公裏,耕地47.9公頃,320戶,1315人。
【黃壩頭】 Huángbàtóu
村立壩頭得名。村委會駐黃壩頭,轄黃壩頭,虎形嶺、土地腳、全衝漯等14個村民組。總面積2.4平方公裏,耕地37.5公頃,278戶,1061人。
【新彰佳山】 Xīnzhāngjiāshān
從老彰佳山分居得名。村委會駐新彰佳山,轄新彰佳山、砠腳、寒傢坪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3平方公裏,耕地76.8公頃,299戶,1183人。
【老彰佳山】 Lǎozhāngjiāshān
明朝定居,清朝慕投的女妝嫁給李姓的山,叫妝嫁山,後雅化為老彰佳山。村委會駐老彰佳山,轄老彰佳山,益田、堯田、牛形嶺等20個村民組。總面積16.1平方公裏,耕地76.8公頃,564戶,2182人。
【寶峰】 Bǎofēng
地處寶峰山下得名。村委會駐上龔傢,轄上龔傢,下龔傢、蔣傢、瀋傢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2.5平方公裏,耕地28.5公頃,193戶,803人。
【油榨屋】 Yóuzhàwū
以村側一油榨坊得名。村委會駐油榨屋,轄油榨屋、落叉口、茂林崗、紫雲山、爻裏、新屋地等11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裏,耕地43.1公頃,308戶,1164人。
【高子洞】 Gāozǐdòng
以洞口地勢較高得名。村委會駐高子洞,轄高子洞、晏傢坪、黑竹山、荷傢塘、古山塘、羊公壩、獅子砠、川岩、黃泥衝、司馬塘、米塘等26個村民組。總面積4.9平方公裏,耕地70.1公頃,392戶,1491人。
【井子口】 Jǐngzǐkǒu
位於茶子園山口,以村前水井得名。村委會駐井子口,轄井子口、雞德丘、慶樂園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1.6平方公裏,耕地20.7公頃,128戶,504人。
【茶子園】 Cházǐyuán
以盛産油茶得名。村委會駐茶子園,轄茶子園、斷源頭、鄺傢等16個村民組。總面積1.9平方公裏,耕地35.8公頃,220戶,887人。
【山林塘】 Shānlíntáng
以塘大、林茂得名。村委會駐山林塘,轄山林塘、馬蹄衝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9平方公裏,耕地22公頃,151戶,629人。
【和平】 Hépíng
地形象倉庫,原名庫裏,後改為和平。村委會駐和平,轄16個村民組。總面積8.3平方公裏,耕地85.4公頃,630戶,2405人。
【仁杏】 Rénxìng
地形似岩鷹,原名岩鷹塘,後改為仁杏。村委會駐仁杏,轄仁杏、孔子壩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2.7平方公裏,耕地30.3公頃,207戶,802人。
【大塘漯】 Dàtángluò
以地名得村名。村委會駐大塘漯,轄鳳形、雞公廟、蛇皮洞、聶傢、上蔡傢、下蔡傢、周傢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5.8平方公裏,耕地18.5公頃,115戶,475人。
【上吳】 Shàngwú
原此地不滿百人,稱吳伯營,分村後為上吳伯營,簡稱上吳。村委會駐上吳,轄上吳、毛竹漯、黃沙漯、袁傢、徐傢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8.1平方公裏,耕地27.1公頃,144戶,536人。
【下吳】 Xiàwú
地處上吳之下,分村後稱為下吳。村委會駐下吳,轄蠃螄灘、麻地裏、大光地、金洋坪、上水榨、滑石板、蔡傢、老鴨棚、泥頭灣、對門河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8.4平方公裏,耕地21公頃,146戶,590人。
【白花源】 Báihuāyuán
春天村後山上百花盛開得名。村委會駐大百花園,轄觀音頂、莊房門口、牛頭山、崔傢屋場、周傢棚、磨石灣、何傢、天鵝塘等8個村民組。耕地8.8公頃,123戶,490人。
【西江源】 Xījiāngyuán
以片名命名。村委會駐西江源,轄新陽漯、梅子坪、羅傢、黃巴漯、黃傢、彭傢、牛古凼、蔣傢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3.6平方公裏,耕地7.5公頃,103戶,440人。
【楊柳田】 Yángliǔtián
村邊田旁楊柳樹多得名。村委會駐楊柳田,轄楊柳田、漯婆田、肖傢、茶婆漯、大安塘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14.8平方公裏,耕地7.5公頃,124戶,414人。
【白公殿】 Báigōngdiàn
村內昔日建有白公廟得名。村委會駐白公殿,轄白公殿、老楠木漯、新楠木漯、灣子漯、上傢漯、形漯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8.4平方公裏,耕地16.2公頃,121戶,445人。
【砠江】 Chóujiāng
以片名命名。村委會駐砠江,轄陳傢、唐傢、雨塘邊、龜形漯、芹菜漯、聶傢嶺上、水泥衝、狗形漯、子槽漯、斑狗漯、大橋邊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11.7平方公裏,耕地15.5公頃,167戶,631人。 |
|
中和鎮位於桂平市東南部,大容山的北麓,東連容縣,南鄰中沙鎮,西接羅播鄉、木根鎮,北連羅秀鎮,距城區70公裏。中和之名,相傳來自《孟子》“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一語。l987年前為中沙鄉轄地,1987年7月從中沙鄉分出另設中和鄉,1993年11月改設中和鎮。中和鎮轄12個行政村,194個村民小組,5700戶,現在人口24280人,大部分為漢族。全鎮總面積89平方公裏,耕地面積為1.3451萬畝,其中水田0.91萬畝。糧食作物以水稻、木薯和玉米為主。主要土特産品有八角、玉桂、荔枝、竜眼、柑桔、黑欖、酸梅、羅漢果、沙田柚、柿子、木耳以及藥材等。八角、五桂、黑欖是中和鎮的大宗土特産,産量逐年增加,為鄉鎮企業深加工,實現農副産品商品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2002年全鎮社會總産值達8710萬元,財政收入170萬元,全鎮農民人均收入達1600元。中和鎮辦有初中1所,在校生1100多人,小學12所,在校生3100多人。全鎮有教職工230人。鎮設有衛生院l所,每個村都有合作醫療據點,全鎮醫療保健良好。中和鎮名勝古跡有皇嶺頂易天章農民起義遺址和龐村炮樓,風景名勝有高70米,寬20米的沙木瀑布。 |
|
中和鎮 中和鎮位於儋州市西北部,距市政府50千米。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有公路接那(大)(衝)公路。境內有東坡書院、桄榔庵、東坡井、寧漸庵等古跡。 [代碼]469003113:~001中和社區 ~200高第村 ~201水井村 ~202環竜村 ~203和平村 ~204山春村 ~205靈春村 ~206橫山村 ~207五裏村 ~208七裏村 ~209長村村 ~210黃江村
[沿革]1957年置中和鎮,後改公社,1983年設區,1986年復建鎮。1997年,面積51.5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轄高第、水井、山春、靈春、和平、五裏、七裏、環竜、黃江、長村、橫山11村委會和中和1個居委會。 |
|
中和镇
中和鎮 中和鎮位於開縣西部,南河支流映陽河中遊。面積89平方千米,人口611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615人。轄中和場、三合場2個社區,鶴林、天星、黃鷹、白果、中和、護國、新義、升平、當陽、中峰、牌樓、子坪、白水、鳳頂、袁坪、永農1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中和場鶴林街,距縣城40千米。中和場面積105公頃,人口9600人;三合場鎮面積89公頃,3191人。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屬低山嶺𠔌,東南為中丘淺𠔌,河流兩岸有少量衝積平壩。最高處鳳頂村杉樹埡口,海拔1120.5米;最低點當陽村映陽河邊177米。是三匯水庫的主灌區,有鳳頂、高傢、護國、鳳頂、牌樓等水庫。萬(州)宣(漢)路過境。
[代碼]500234133:~001中和場社區 ~002三合場社區 ~200鶴林村 ~201天星村 ~202黃鷹村 ~203白果村 ~204中和村 ~205護國村 ~206新義村 ~207升平村 ~208當陽村 ~209中峰村 ~210牌樓村 ~211子坪村 ~212白水村 ~213鳳頂村 ~214袁坪村 ~215永農村
[沿革]1931年置中和鎮,1941年改中和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1997年,面積41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中和、紗帽、玉虹、黃鷹、白鵝、和順、望鄉、洪禧、金橋、石寨、石蓮、鬆坪、金錢、新義、升平、高傢、太平、回春、天城、護國、石河21個行政村和中和場1個居委會。2004年,行政村調整為鶴林、天星、黃鷹、白果、中和、護國、新義、升平8個行政村。
2005年8月區劃調整後的中和鎮:管轄原中和鎮、三合鎮所屬行政區域,面積89平方千米,人口59223人,鎮政府駐鶴林街6號。
附:三合鎮位於開縣西部,距縣城34千米。省道開(縣)宣(漢)公路過境。 [沿革]清末民初屬江裏三合場甲,1930年置三合場鄉,1940年更名三合鄉,1961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2年建鎮。1997年,面積47.5平方千米,人口2.9萬,轄紅崗、白乳、千丘、中峰、八廟、臥竜、三傢、牌樓、雙池、當陽、東升、永農、白水、子坪、鎮川、鳳頂、峰火、棗坪、袁坪、大寨20個行政村。2004年,行政村調整為當陽、中峰、牌樓、子坪、白水、鳳頂、袁坪、永農8個行政村。2005年撤鎮並入中和鎮。 |
|
中和鎮 中和鎮位於秀山土傢族苗族自治縣中部,跨梅江河兩岸。面積86.75平方千米。轄東風、解放、建設、朝陽、石蓮、鳳凰、構皮、螳螂、七星、天橋、烏楊11個社區,山腳、官墳、新齊、河港、太陽、新春、南洋、洞口、長灘、興隆、大田壩、貴圖、流秀橋、涼亭、郭園15個行政村。326國道始於城南三角塔並與319國道相交。 [代碼]500241100:~001東風社區 ~002解放社區 ~003建設社區 ~004朝陽社區 ~005石蓮社區 ~006鳳凰社區 ~007構皮社區 ~008螳螂社區 ~009七星社區 ~010天橋社區 ~011烏楊社區 ~200山腳村 ~201官墳村 ~202新齊村 ~203河港村 ~204太陽村 ~205新春村 ~206南洋村 ~207洞口村 ~208長灘村 ~209興隆村 ~210大田壩村 ~211貴圖村 ~212流秀橋村 ~213涼亭村 ~214郭園村
[沿革]縣政府駐地。清乾隆二年(1737)縣治由三合場徙此興市建場,1938年建中和鎮至今。1997年,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東風路、建設路、勝利路、解放路、鳳翔路5個居委會和七星、南門、中西、烏楊、天橋5個行政村。
2001年區劃調整後的中和鎮,管轄原中和鎮、涌圖鄉、迎鳳鄉所屬行政區域和蓮花鄉的郭園、涼亭、螞蟥3個村,平凱鎮石蓮村1、2、3、8村民小組,面積86.75平方千米,總人口7398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8608人,轄32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鎮政府駐中和。
附:涌圖鄉位於秀山土傢族苗族自治縣中部,距縣城1千米。326國道從境南通過。 [沿革]1938年屬中和鎮,1941年析置涌圖鄉,1958年設中和公社涌圖分公社,1964年析建涌圖公社,1983年復鄉。1997年,面積46.1平方千米,人口2萬,轄永安、竜光、河東、毛壩、岸竜、竜溪、興隆、長灘、洞口、太陽、河港、南洋、新春、道塘14個行政村。
附:迎鳳鄉位於秀山土傢族苗族自治縣中部,距縣城3千米。319國道過境。 [沿革]1941年析中和鎮置迎鳳鄉,1958年設中和公社迎鳳分社,1964年析建迎鳳公社,1983年復鄉。1997年,面積19.5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牛石、官墳、竹山、螳螂、構皮、山腳、白沙、細更、新齊9個行政村。 |
|
中和鎮位於開縣西部,處南河支流映陽河中遊,幅員面積89平方公裏,轄2個居委會(中和場、三合場),16個村(鶴林、天星、黃鷹、白果、中和、護國、新義、升平、當陽、中峰、牌樓、子坪、白水、鳳頂、袁坪、永農),總戶數16263戶,總人口611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615人。鎮政府駐中和場鶴林街,距縣城40公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屬低山嶺𠔌,東南為中丘淺𠔌,河流兩岸有少量衝積平壩。最高處鳳頂村杉樹埡口,海拔1120.5米;最低點當陽村映陽河邊177米。出露有第四係新衝積、老衝積、侏羅係蓬萊鎮組、遂寧組、沙溪廟組5個地層;土壤以紫色土、灰棕紫色土、衝積土為主。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溫13.2~18.4℃,一月均溫1.7~6.9℃,七月均溫24.2~29.3℃;無霜期252~305天,常年降雨量1129~1360毫米。耕地面積2276公頃,水田1291公頃,已退耕還林467公頃。農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薯類、油菜為主,全年糧食總産量2萬噸,特産有柑桔、蠶桑、花生、西瓜、慈竹、麻竹。工業以繭絲、竹編製品最有名,年産生絲80餘噸,竹席20萬床。農村輸出市外勞務人員17500人,年收入8500萬元。水利條件好,是三匯水庫的主灌區,境內有水庫5座,(小一型鳳頂、小二型高傢、護國、鳳頂、牌樓),山平塘1680口,清水堰96條,保灌面積821公頃。
交通方便,萬(州)宣(漢)公路縱穿全鎮,現正改擴為國傢二級瀝青公路,與周邊鄉鎮均有公路相通,鄉村公路526公裏,達到村村通公路。修建大橋26座。
場鎮建設近20年發展更快,中和場新建了鶴林前、後街,改善了玉虹老街和長灘街,修建了沿河走廊和防護提,場區面積105公頃,場鎮人口9600人;三合場鎮面積89公頃,3191人。
社會事業有完中1所,初中1所,完小4所,村校24所,私立小學1所,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普及。有鄉鎮衛生院2所,村衛生室和診所19處。有水電站3處,裝機容量2.475千瓦,建有大型變電站一座,戶戶通電。固定電話裝機7753部,移動電話擁有量13951部;有文化站2個,有綫電視入戶率80%。 |
|
中和鎮位於渝東南邊陲,秀山自治縣中部,屬城關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縣級黨政機關所在地,國道319綫與326綫交匯處。全鎮幅員面積86.75平方公裏,轄東風、解放、建設、朝陽、石蓮、鳳凰、構皮、螳螂、七星、天橋、烏楊等11個社區居委66個居民小組和大田壩、貴圖、流秀橋、山腳、新齊、新春、涼亭、郭園、官墳、河港、太陽、南洋、洞口、長灘、興隆等15個村委114個村民小組,共2.3萬戶,8.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4萬人,農村勞動力2.8萬人。有耕地面積24989畝,其中田20806畝,土4183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0.57畝。縣內最大的兩條河流——梅江河、平江穿境而過,其中梅江河是縣城用水的主要來源;還有大小水庫4座,山坪塘29口,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全鎮現有森林3.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0.5%。 |
|
嶽池縣轄鎮。1921年建黎梓衛鄉,1941年改中和鄉,1952年建中和鎮,1966年更名赤衛鎮,1971年復中和鎮,1984年中和鄉並入,1992年渠河鄉並入。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43公裏。面積34.7平方公裏,人口3.1萬。轄羊頭壩、祝埡、太陽坪、山陵灣、兔兒梁、涼風埡、大廟山、河堰溝、長梁子、智光嘴、長石壩、竜泉寺、卿傢堂、金鼎山、甘傢梁、左傢寨、馬傢橋、大廟、資陽坪、河峽溪、二郎廟21個村委會和新場街、正南街、上東街3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化肥、建材、加工等廠。農業主産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 |
|
中和鎮地處資陽市雁江區東部,位於東經104°46',北緯30°,地貌為丘陵地區,離區政府22公裏,始建於清朝乾隆四年,至今近三百年歷史。全鎮幅員面積121平方公裏,轄25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451個村民小組,2001年底全鎮有耕地面積94740畝,人均耕地1.68畝,總戶數18262戶,人口56157人,其中農業人口53439人,非農業人口2717人,當年實現工農業總産值(現價)15812萬元,其中農業産值73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32元。鎮內交通四通八達,板永路穿境而過。66.33公裏的村級公路,通往各村,鎮內氣候溫和,土地資源豐富,盛産水稻、玉米、紅苕、小麥、油菜、花生、海椒是資陽地區主要糧食、油料生豬生産基地之一,是雁江區東部經濟、文化、信息和物資集散中心。 |
|
中和鄉位於永仁縣城西部,距縣城56公裏,北與萬馬傣族鄉相連,東同維的鄉接壤,南和宜就鎮為鄰,西跟大姚縣桂花鄉交界,總面積338平方公裏。轄直苴、波者地、他的苴、小直麽,中和、他普裏、岔河、支那8個村委會,84個村民小組,205個自然村,全鄉2592戶,9551人,其中農業人口2401戶,9336人,主要少數民族為彝族,人口8213人,占總人口的80.7%,全鄉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有耕地面積12574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蠶豆、苦蕎、烤煙等,全年糧食總産量為454.3萬公斤,人均占有糧食337公斤,烤煙産值70萬元。
2003年末,全鄉工農業總産值達3738萬元,其中工業總産值838萬元,農業總産值2900萬元,畜牧業産值1040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489.91萬元,比上年增長3.7%,農民人均純收入794元,比上年增長3%。全鄉財政總收入為369.7萬元,其中自收收入87.8萬元,支出369.7萬元,實現了收支平衡。
中和鄉2003年切實采取措施解决“三農”問題,一是發展畜牧業,山羊出欄9938衹;二是發展鄉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內中和電站,他普裏電站,岔河鬆香廠三傢企業總産值達1050萬元,個體工商戶發展到255戶,集鎮面積5316平方米,集市貿易成效額161.15萬元;三是加大農田水利和基礎設施建設,全鄉共投資42萬元,投工219030個,完成溝渠4件,小型水利工程14件,人畜飲水5件;四是利用優勢資源,種植核桃1000畝,使全鄉共有核桃面積達21000畝,現已挂果7500畝,産量100噸,産值120萬元。五是重視交通、通信事業,年內全鄉公路通車里程達123公裏,村村通公路,大部分地區已通移動電話,8個村委會已通程控電話,電話用戶1000多戶,普及率達53%。
中和鄉文教衛生事業得到健康發展,年內,有初級中學1所,在校生444人,入學率97%,中心小學1所,教學點30個,在校生69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有鄉級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12人,病床27張,8個村委會各有醫務室1個,醫務人員1人,病床1張;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100%和90%。 |
|
青岡縣中和鎮位於青岡縣西北部,距縣城三十五公裏處。地處明瀋公路與青中公路的中心區域是周邊4個鄉(鎮)的和商貿中心和物資集散地。自1977年以來,先後被列為全市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畜牧業在全縣列於首位,特色農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是全縣的瓜菜製和生産基地。全鎮幅員面積139平方公裏,轄個行政村,78個自然屯,4個居民委,60多個企事國單位。全鎮總戶數4780戶,人口25938人。2000年我鎮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十好”文明鄉鎮,截止到現在,我鎮已連續三件被子評為縣級“十好”文明鄉鎮標兵。截止在2003年底全鎮國內生産總值實現3.5億元,財政收入750萬元,人均收入2600元。特色種植、特色養殖、林業、財政、黨群、城建等多項工作榮獲縣級以上先進單位榮譽稱號。中和鎮的經濟在新一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一定會崢崢日上、繁榮富強的。 |
|
中和鎮位於瀏陽東南部,是秋收起義的重要策源地,一代偉人-中共中央前總書記鬍耀邦同志的故鄉。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中和鎮黨委、政府團结和帶領全鎮幹部以開闊的視野審視自我,不斷增強求富思變,搶位爭先,開拓創新意識,形成了通力協作,共謀發展,政通人和的生動局面。財政稅收以年平均12%的速度增長。這幾年中,七級遠大藥材基地,農科示範園等十大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示範基地先後建成,占地300畝的耀邦中學,全長7公裏的文蒼公路,總面積1.5平方公裏的蒼坊集鎮等總計耗資4800萬元的重點工程建設順利竣工,全長24公裏,總投資1500萬元的樓丁公路於2002年9月全綫動工。經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規劃設計的鬍耀邦同志故居紀念公園也將於2003年內動工。全鎮有綫電視,程控電話實現了“村村通”,移動通信網絡覆蓋全鎮。
中和鎮黨委,政府確立了“找準突破口,謀求新跨越”的指導思想,確定了“深化改革、調整結構、資本運營、人才興業”的工作措施,面對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耀邦家乡人民吹響了“三化”號角,正在信心百倍,鬥志昂揚地譜寫中和事業新的絢麗篇章。 |
|
獲嘉縣中和鎮位於獲嘉縣城西南9公裏處,鎮域面積29.8平方公裏,轄14個行政村,人口2.6萬,耕地2.1萬畝,新(鄉)洛(陽)公路、中(鋁)鄭(州)公路、馮卉公路穿境而過,地理交通位置優越,自古以來商賈雲集,是省建設廳命名的“中州名鎮”。
2000年中和鎮被河南省政府確定為河南省小城鎮建設重點鎮,鎮區面積迅速膨脹到2.7平方公裏,常住人口膨脹至2萬人,固定資産投資2.5億元完善各種基礎設施建設,水廠、影劇院、果蔬肉批發市場、集貿市場、農資市場、汽車站、圖書館、銀行、大修廠等規劃建設齊全。“兩縱四橫”的城鎮框架已建成,獲嘉縣區域性工業、經濟商貿中心城鎮已經形成。
民營經濟成為支柱産業。中州路經濟貿易街、兩條工業走廊、三個集貿市場,勾畫了中和民營經濟發展的“一體兩翼”格局;500傢商戶、20傢工業企業、6傢限額以上工業企業為中和鎮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營經濟成為中和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全鎮基本形成了以化工橡膠、造紙、包裝、花卉、機械製造為主的民營經濟發展的格局。 |
|
- : correction Town, Zhonghe Town
|
|
中和 |
|
|
|
中和鎮玉屏房産 | 延壽縣中和鎮農貿商場 | 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衛生院 | |
|
|
興隆村 | 白雲村 | 和平村 | 和平村 | 建設社區 | 新民村 | 三元村 | 太平村 | 新安村 | 小官莊村 | 大官莊村 | 李傢村 | 西山村 | 橫山村 | 七裏村 | 蔣傢村 | 平等村 | 二郎廟村 | 三村 | 勝利村 | 金星村 | 嶺頭村 | 竜虎村 | 鶴林村 | 紅光村 | 朝陽村 | 先鋒村 | 謝傢村 | 下街村 | 新春村 | 南洋村 | 長壽村 | 清溪村 | 聶傢村 | 中和村 | 五裏村 | 中和村 | 新義村 | 和順村 | 金橋村 | 高傢村 | 方傢村 | 中和村 | 新華村 | 雙竜村 | 中和村 | 西洋村 | 小營村 | 鄧傢村 | 芳塘村 | 天星村 | 白果村 | 升平村 | 牌樓村 | 東風社區 | 解放社區 | 朝陽社區 | 太陽村 | 羅傢村 | 金馬村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