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 > 鹦鹉嘴龙
目录
No. 1
  恐龙名称: 鹦鹉嘴龙
  拉丁文名: psittacosaurus
  恐龙体长: 全长1.8 米,高约1米
  恐龙体重: 200公斤
  恐龙食物: 蕨类植物
  生存年代: 白垩纪早期
  生存地点: 中国、蒙古
  辨认要决: 一张类似鹦鹉一般带勾的鸟嘴
  恐龙种类: 鸟臀目·角龙类·中角龙亚目
简 介
  鹦鹉嘴龙是小型恐龙,两足行走,头短宽而高,吻弯曲似鹦鹉的喙,故而得名。颧骨高向外伸,牙三叶状,牙冠低,颈短。这种小恐龙在我国分布较广,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鹦鹉嘴龙和原角龙、三角龙等恐龙都具有一张类似鹦鹉一般带勾的鸟嘴,科学家由它的体形及生存年代来推断,认为鹦鹉嘴龙可能是大部分角龙类恐龙的祖先。
  鹦鹉嘴龙是一种头部呈方型,并生有一张鹦鹉嘴的食素恐龙。方形的头是由于头盖骨背后四周有骨脊,固定着强有力的颚肌,使它的喙嘴能用力地咬噬。有的科学家认为,这种全长1.8 米,高约1米的食素恐龙是后来出现的种角龙的祖先,它们的嘴喙与骨头的搭配安排,眼角龙是一样的;深厚的头骨和骨脊也有可能发展成角龙的角和颈盾。另外,它的口中没有牙齿,而那角质的巨喙,能帮助它咬断和切碎植物的叶梗甚至坚果。在这个时空交错中,鹦鹉嘴龙格外具有其特殊性。这群两足行走的食植物性恐龙是角龙类中最早期的一个代表成员。虽然鹦鹉嘴龙类分布的地理空间辽阔,从西伯利亚南区,跨越蒙古到中国北方,所有的发掘地点却都是局限在亚洲一隅。最早发掘到的鹦鹉嘴龙是在蒙古南部戈壁沙漠,artsa bogdo山脉北方约50公里的oshih盆地出现的。这件标本是在1922年,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第三次亚洲考察探险时采集到的。这个地层经常发掘到恐龙伴随着翼龙类出现,年代被普遍认为是白垩纪早期,形成了在亚洲独特的动物群,被名之为鹦鹉嘴——翼龙动物群。
  中国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 sinensis]是在1950到1953年间,于山东半岛白垩纪早期的青山组地层中发掘的。岩层厚达2000公尺,主要火山碎屑岩夹火山岩石。在这个地层之中,最早发掘到的一只恐龙是中国地质学者谭氏在1923年采集的。在1989年夏季,当董枝明访问瑞典uppsala大学,发现当时谭氏于1923年三月二十四日,采自山东莱阳县青山东南区的一件尾椎骨,是属于蜥脚类。根据化石的颜色,保存状况断定是采自青山组地层中。
分类学
  目前已有超过12个种归类于鹦鹉嘴龙,但现在只有9到11个种是有效种。鹦鹉嘴龙是目前恐龙中,拥有最多有效种的单一属。恐龙中大部分其他属都只有单一种。这些不同差异极可能因为化石记录。因为鹦鹉嘴龙已发现了数百个化石标本,而大部分其他恐龙标本远少于这个数目,许多甚至只发现单一标本。因为众多的化石,鹦鹉嘴龙的多样性能比其他属的恐龙研究地更完整,进而造成更多的有效种。大部分的现存动物各属都有多个种,显示已灭亡的恐龙各属可能也是相同状况,但其中大部分的种都没被保存下来。此外,大部分的恐龙只能从骨头来了解,所以只能从形态学的角度来评估;而现存的动物各种经常有非常相似的骨骼形态,但在其他方面不同,这些无法从化石纪录保存下来。所以实际上的恐龙各属,包括鹦鹉嘴龙,可能比目前的已承认种,还更具多样性。
* 有效种
  o 蒙古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 ——蒙古、中国北部
  o 中国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 sinensis —— 中国西北部
  o 梅勒营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meileyingensis —— 中国中北部
  o 新疆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xinjiangensis —— 中国西北部
  o 内蒙古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neimongoliensis —— 中国中北部
  o 额多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ordosensis —— 中国中北部
  o 马鬃山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mazongshanensis —— 中国西北部
  o 西伯利亚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sibiricus —— 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
  o 陆家屯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lujiatunensis —— 中国东北部
  o psittacosaurus major ——中国东北部
* 可能种
  o 有情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sattayaraki —— 泰国
古生物学
  鹦鹉嘴龙是种非常著名的恐龙,并发现了超过400个标本,可提供关于它们生活方式的细节研究,比其他大多数恐龙还详细。
食性
  鹦鹉嘴龙拥有锐利的牙齿,可用来切割、切碎坚硬的植物。然而,不像晚期的角龙类,鹦鹉嘴龙并没有适合咀嚼或磨碎植物的牙齿。鹦鹉嘴龙吞食胃石来协助磨碎消化系统中的食物。经常在鹦鹉嘴龙的腹部位置发现胃石,有时超过50颗,这些胃石可能储藏于砂囊中,如同现代鸟类。
覆盖物
  一个发现于中国的鹦鹉嘴龙标本上发现了覆盖物。该标本极可能来自辽宁省义县组,而且还未归类于鹦鹉嘴龙中任何一种。该标本是非法从中国出口的,并由一个德国博物馆买下,并同意归还给中国。
  该标本身体大部分由鳞片覆盖。较大的鳞片以不规则样式排列,而众多的较小鳞片排列于较大鳞片之间,类似发现于其他角龙类的皮肤压痕,例如开角龙。然而,该标本的背部到尾巴有一排中空的管状刺毛,这些刺毛长度接近16厘米,并被保存下来。这些刺毛结构类似同一地层组发现的大量兽脚类恐龙身上的原始特征,而这些特征有可能或不可能是同源特征。因为这些刺毛结构只有发现一排位在尾巴上,它们不可能用来调节体温,但可能透过某种展示来互相沟通。
成长速度
  目前已发现数个未成年鹦鹉嘴龙化石。最小的鹦鹉嘴龙化石是只蒙古鹦鹉嘴龙的孵出幼体,存放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只有11到13厘米长,头颅骨长2.8厘米。另一个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孵出幼体,头颅骨长度为4.6厘米。以上两个标本都来自于蒙古。在义县组发现的未成年体化石年龄接近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年龄。成年的蒙古鹦鹉嘴龙身长接近2米。
  一个对于蒙古鹦鹉嘴龙的组织检验,已确定这些动物的成长速度。在这研究中,最小的标本被测量有3岁大,体重小于1千克;而其中最大的标本有9岁大,重达20千克。这显示相当快的成长速度,比大部分爬行动物与后兽亚纲(有袋类)哺乳类还快,但较现代鸟类与胎盘哺乳动物还慢。
亲代抚育
  一个保存极度良好的标本,发现于中国辽宁省义县组,是提供恐龙亲代抚育的最佳证据之一。这个标本有一个成年鹦鹉嘴龙(没有归类于任何一种),并接近 34个天然状态的未成年鹦鹉嘴龙骨骸,这些未成年骨骸有三种尺寸大小。这些年轻个体年龄接近,在成年个体的下方缠绕在一起,但所有34个头颅骨都位于身体上方,可能为它们生前状况。显示这群动物被埋覆时都还存活者,这过程可能非常快速,原因可能是洞穴坍塌。
  未成年的骨头非常小,但已软骨内骨化。这已被当作亲代抚育的证据,因为各些年轻个体必须待在巢内,直到它们的骨头逐渐硬化。这些巢中的幼体数量,显示它们并不全部属于旁边的成年个体,显示鹦鹉嘴龙可能有某种共同抚育的行为,也许类似鸵鸟。然而,年轻的鹦鹉嘴龙牙齿出现磨损,显示它们已能自己咀嚼食物,可能是早熟性(precocial),但还是需要持续的亲代抚育。
被猎食对象
  在义县组发现的其他化石提供直接证据显示鹦鹉嘴龙是种猎食目标。在一个巨型爬兽(repenomamus giganticus)以及一个大型、水生三锥齿兽(triconodont)化石的腹部,发现了未成年鹦鹉嘴龙的遗骸。数个未成年个体的骨头仍然清晰可辨,显示这些肉食性哺乳类以大块方式吞食它们。这些标本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第一个中生代哺乳类猎食活生恐龙的例子。
已知病状
  在超过400个鹦鹉嘴龙标本中,只有一个被公布有病状。这个标本是由成年骨骸构成,发现于中国义县组的下部地层,并暂时性归类于蒙古鹦鹉嘴龙。这个标本没有骨折的迹象,但右腓骨中间有非常明显的感染迹象。这个骨头有个大型、圆形凹处,可证明因为缺乏血液流通而造成的坏死现象。这个凹处由一个位在骨头下部的大型肿瘤所环绕。伤口附近的骨头沉淀物,显示这只动物在受伤、受到感染后仍存活了一段时间。因为鹦鹉嘴龙是二足恐龙,这样的伤口对于它们是致命的。然而,不像股骨与胫骨,腓骨并非支撑重量的骨头,所以这只动物仍可以以某种程度来行走。这个受伤标本的来源并不清楚。
百科大全
  yingwuzuilong
  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小型的鸟脚类恐龙,体长约 1米。头骨短、宽而高,吻部弯曲并包以角质喙,酷似鹦鹉而得名。颧骨发达;外鼻孔小;前额骨位于鼻骨以下;下颞颥孔宽阔;枕骨孔发达,大于枕髁两倍。在上颌和下颌上各有7~9个牙齿。齿缘较光滑,齿根长,齿冠低。牙齿为三叶状,齿冠中□前各有2~4个小脊。颈很短,颈椎6~9个。脊椎13~16个,荐椎5~7个。乌喙骨较小,其上之乌喙孔不封闭。肠骨细长,肠骨上缘的□脊粗壮,坐骨发达,略呈弯曲状。前肢比后肢略短,前足有四块腕骨,第四指退化,第五指消失。股骨比胫骨略短,□骨约等于胫骨的1/2,后足仅第四趾退化。
  迄今所知该类化石分布仅限于亚洲大陆,除中国北方是主要产地外,在蒙古和苏联的乌拉尔以东也有发现。是早白垩世的标准化石。
  鹦鹉嘴龙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陆地上,尤其在低洼的湖沼和河流岸边最多,主要以水边的柔嫩多汁的植物为食,它们用坚固的角喙把娇嫩植物割切断,再用单列牙前后咀嚼而吞食。由于特化难于适应生活环境变化,故生存了较短时间,就绝灭了。
  (赵喜进)
英文解释
  1. lat.:  Psittacosaurus
包含词
鹦鹉嘴龙科鹦鹉嘴龙属鹦鹉嘴龙类
中国鹦鹉嘴龙杨氏鹦鹉嘴龙蒙古鹦鹉嘴龙
梅莱营鹦鹉嘴龙梅勒营鹦鹉嘴龙鹦鹉嘴龙骨架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