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灌木或小乔木。耐旱,生长在新疆和内蒙西部沙漠区,能固定流沙,是沙漠造林用的重要植物。 |
|
形容肌肉突突颤动 |
|
恰好这一日身上的肉倒不跳,止那右眼梭梭的跳得有二指高。——《醒世姻缘传》 |
|
往复如梭。形容频繁。 金 商衟 《新水令》套曲:“眼皮儿不住了梭梭跳,料应他作念着。”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三折:“两眼梭梭跳,必定悔气到。” |
|
suo suo
拉丁名 haloxylon ammodendron(c. a. mey.) bunge
中文名 梭梭
拉丁科名 chenopodiaceae
中文科名 藜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现状 渐危种。梭梭又名琐琐,在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及宁夏虽均有分布,但由于长期不合理的放牧、樵采及挖掘肉苁蓉,破坏极其严重,分布面积日趋缩小。
海拔下限(米) 150
海拔上限(米) 1500,仅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可达2600。
形态特征 小乔木,有时呈灌木状,高1一4(一7)米,树皮灰黄色,干形扭曲;枝对生,有关节,当年生枝纤细,蓝绿色,直伸,节间长4一8(一10)毫米,2年生枝灰褐色,有环状裂缝。叶退化成鳞片状,宽三角形,对生,稍开展,先端钝,腋间有绵毛。花扒两性,单生于2年生枝条的狈性短枝叶腋;小苞片宽卵形,边缘膜质;花被片5,矩圆形,花后增大,果时自背部先端之下1/3处生膜质翅;翅半圆形至近圆形,宽5一10毫米,系、伸或平展,有黑褐色纵脉纹,全缘或稍有缺刻,基部心形;花被片在翅以上部分稍内曲,并围抱果实。胞果半圆球形,顶部稍凹,果皮暗黄褐色,肉质;种子扁圆形,直径2.5毫米。
特性 分布区的气候为极端大陆性。年平均温2--11℃,1月平均温-18--8℃,7月平均温22--26℃,极端最高温42℃,极端最低温-42℃;年降水量30--200毫米或更低。它不仅能生在干旱荒漠地区水位较高的风成沙丘、丘间沙地和淤积、湖积龟裂型粘土,以及中、轻度盐渍土上,也能生长在基质极端粗糙、水分异常缺乏的洪积石质戈壁和剥蚀石质山坡及山谷。梭梭具有冬眠和夏眠的特性,喜光性很强,不耐蔽荫抗旱力极强,根系发达,在气温高达43℃而地表温度高达60--70℃甚至80℃的情况下,仍能正常生长。抗盐性很强,幼树在固定半固定、土壤含盐量0.2--0.3%的沙丘上生长良好,而在含盐量0.13%以下者反而生长不良。花期7月,果期9月,10--11月种子成熟。
保护价值 梭梭材质坚重而脆,燃烧火力极强,且少烟,号称“沙煤”,是产区的优质燃料,又是搭盖牲畜棚圈的好材料。嫩枝是骆驼赖以度冬、春的好饲料,又为重要药材肉苁蓉的寄主。还可用来防风固沙。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保护措施 应建立梭梭自然保护区,在其分布区内需合理安排放牧、采药和解决好沙区人民的燃料,并应发动群众采种育苗,大力开展直播或植株造林,以扩大梭梭林的分布范围。
栽培要点 梭梭种子成熟后,发芽期保存半年,应随即采集,并保持90%以上的纯度,切忌潮湿。育苗时要选择盐化不太严重的砂土或细砂,播种后一般不宜灌溉。植苗时,苗根必须深植于稳定的湿砂层中。积雪或降雨时可直播。 |
|
小乔木,有时呈灌木状,高1一4(一7)米,树皮灰黄色,干形扭曲;枝对生,有关节,当年生枝纤细,蓝绿色,直伸,节间长4一8(一10)毫米,2年生枝灰褐色,有环状裂缝。叶退化成鳞片状,宽三角形,对生,稍开展,先端钝,腋间有绵毛。花扒两性,单生于2年生枝条的狈性短枝叶腋;小苞片宽卵形,边缘膜质;花被片5,矩圆形,花后增大,果时自背部先端之下1/3处生膜质翅;翅半圆形至近圆形,宽5一10毫米,系、伸或平展,有黑褐色纵脉纹,全缘或稍有缺刻,基部心形;花被片在翅以上部分稍内曲,并围抱果实。胞果半圆球形,顶部稍凹,果皮暗黄褐色,肉质;种子扁圆形,直径2.5毫米。
特性 分布区的气候为极端大陆性。年平均温2--11℃,1月平均温-18--8℃,7月平均温22--26℃,极端最高温42℃,极端最低温-42℃;年降水量30--200毫米或更低。它不仅能生在干旱荒漠地区水位较高的风成沙丘、丘间沙地和淤积、湖积龟裂型粘土,以及中、轻度盐渍土上,也能生长在基质极端粗糙、水分异常缺乏的洪积石质戈壁和剥蚀石质山坡及山谷。梭梭具有冬眠和夏眠的特性,喜光性很强,不耐蔽荫抗旱力极强,根系发达,在气温高达43℃而地表温度高达60--70℃甚至80℃的情况下,仍能正常生长。抗盐性很强,幼树在固定半固定、土壤含盐量0.2--0.3%的沙丘上生长良好,而在含盐量0.13%以下者反而生长不良。花期7月,果期9月,10--11月种子成熟。 |
|
梭梭材质坚重而脆,燃烧火力极强,且少烟,号称“沙煤”,是产区的优质燃料,又是搭盖牲畜棚圈的好材料。嫩枝是骆驼赖以度冬、春的好饲料,又为重要药材肉苁蓉的寄主。还可用来防风固沙。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
|
应建立梭梭自然保护区,在其分布区内需合理安排放牧、采药和解决好沙区人民的燃料,并应发动群众采种育苗,大力开展直播或植株造林,以扩大梭梭林的分布范围。 |
|
梭梭种子成熟后,发芽期保存半年,应随即采集,并保持90%以上的纯度,切忌潮湿。育苗时要选择盐化不太严重的砂土或细砂,播种后一般不宜灌溉。植苗时,苗根必须深植于稳定的湿砂层中。积雪或降雨时可直播。 |
|
梭梭介绍
梭梭 (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
科属:
藜科
别名:
琐琐
形态特征:
小乔木,有时呈灌木状,高1-4(-7)米;树皮灰黄色,干形扭曲;树对生,有关节,当年生枝纤细,蓝绿色,直伸,节间长4-8(-10)毫米,2年以,有环状裂缝。叶退化成鳞鳞片状,宽三角形,对生稍开展,先端钝,腋间有绵毛。性,单生于2年生枝条的侧短枝腋;小苞片宽卵形,边缘膜质,花被片5,矩圆形,花后增长,果进自背1/3处生膜质翅;翅半圆形至近圆形,宽5-10毫米,斜伸或平展,有黑褐色从脉纹,全缘或稍有缺廖,基部心形;花被片在翅以上部分稍内曲,并围抱果实。胞果半圆球形,顶部稍凹,果皮暗黄褐色,肉质;种子扁圆形,直径2.5毫米。
分布与习性:
主要分布于我国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东部和北部、东天山山间盆地、河西走良好和嗄顺戈壁、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等地,柴达木盆地中部和北部沙漠、乌兰布沙漠等地,柴达木盆地中部和北部沙漠戈壁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其垂直分布一般都在海拔150-1500米之间,仅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可达2600米左右。苏联中亚和西伯利亚也有分布。分布区的气候为极端大陆性。年平均温2-11℃,1月平均温-18-8℃,7月平均温22-26℃,极端最高温42℃,极端最低温-42℃;年降水量30-200毫米或更低。它不仅能生在干旱荒地区地下水位较高的风成沙丘、丘是沙地和淤积、湖积龟裂型粘土,以及中、轻度盐渍土上,也能生长在基质极端粗糙、水分异常缺乏的洪积石质戈壁和剥蚀石质山坡及山谷。梭梭具有冬眠和夏眠的特性,喜光性很虽,不耐蔽荫,抗旱力极强,根系发达,在气温高达43℃而地表温度高达60-70℃甚至80℃的情况下,仍能正常生长。抗盐性很强,幼树在固定半固定、土壤含盐量0.2-0.3%的沙丘上生长良好,而在含盐量0.13%以下者反而生长不良。花期7月,果期9月,10-11月种子成熟。
繁殖与栽培:
梭梭种子成熟后,发芽期保存半年,应随即采集,并保持90%以上的纯度,切忌潮湿。育苗时要选择盐化不太严重的砂土或细砂,播种后一般不宜灌溉。植苗时,苗根必须深植于稳定的湿砂层中。积雪或降雨时可直播。
应用:
梭梭材质坚重而脆,燃烧火力极强,且少烟,号称%26quot;少煤%26quot;,是产区的优质燃料,又是搭盖牲畜棚圈的好材料。嫩枝是骆驼赖以度冬、春的好饲料,又为重要药材肉丛蓉的寄主。还可用来防风固沙。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
|
suosuo
梭梭
Haloxylon ammodendron
藜科(Chenopodiaceae)梭梭属树木。原称琐琐,又名盐木、梭梭柴、查干(蒙语)。本属分布在中东、中亚细亚和北非地区。中国除梭梭外,在新疆还有白梭棱(H.persicum)。20世纪50年代,中国把“琐琐”改写为“梭梭”,“查干”一词在内蒙古沙漠区仍沿用。
梭梭为大灌木或成灌丛状。树高3~8米,干形扭曲。树皮浅灰色或灰褐色。当年生枝条浓绿,光滑多汁,具关节。叶退化呈小鳞片状,顶端钝,贴生于节,腋间有绵毛。花两性,黄色,单生于2年生短枝的叶腋,具阔卵形苞片,花被膜质。宿存。上部稍内曲成穗状花序;雄蕊2~5,有花盘,子房具2~5枚短或无柄柱头。果实背部横生半圆形膜质翅,扁圆形,顶部凹如脐,暗黄褐色。种子小,种皮薄,暗褐色(见图)。分布在中国北纬36°~48°、东经60°~ 111°之间的干旱沙漠地带。一般长在湖盆周围或冲积平原、湖盆洼地及盐土湖积平原,或沙丘间。被沙压后形成梭梭沙堆,逐渐在沙梁上形成林分。在山前洪积冲积扇砂砾质戈壁上一般呈小片疏林或散生状态分布。根据各地调查资料统计,中国天然梭梭林的面积约 200万公顷。
梭梭喜光。耐高温(43℃)及严寒(-40℃)。适应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能在年降水量25~ 200毫米的地区荒漠土壤上存活。垂直根系可深达 5米以下,水平根系可达10米以上,多分上下2层,上层根一般分布于地表,下层根系集中在 2~3米范围内。耐盐,可在含盐量1~2%土壤中生长良好,耐盐临界范围为4~6%。在含盐量高达 5%时种子发芽不受影响。分布区内种子一般在秋季成熟。采后晒干,碾去种翅,筛出净种,干藏至第2年春。种子在湿度4%时,发芽力保存期一般为6~9个月。千粒重3克。一般选轻盐碱(含盐量不超过1%)砂壤质土地育苗或采用容器育苗,每亩播种量 2千克。播后引水缓灌并防苗床积水,苗木出齐后生长期间可不再灌水。当年生苗高可达25厘米以上,每亩产苗2~3万株。在中国西北及内蒙古西部沙漠地带,一般选砂质土平地、半固定沙丘和沙丘间低地以及轻盐渍化砂地为造林地,用一年生苗植苗造林,初植时浇水一次。在流动沙丘上造林需设置沙障,防止风蚀,保护初植幼苗。也可用播种方法造林。
梭梭材质坚而脆,气干材比重为1.02,燃烧时火力旺,有“沙漠活煤”之称,是优质薪炭材。嫩枝是骆驼和羊的优质饲料,梭梭林分布区是骆驼的主要牧场。树根上寄生的□蓉是名贵中药材。
(高尚武)
|
|
牧草科名藜科
牧草科拉丁名Chenopodiaceae
牧草科英文名Goosefoot Family
牧草属名梭梭属
牧草属拉丁名Haloxylon Bge.
牧草属英文名Saxoul
天然牧草梭梭
牧草学名Haloxylon ammodendron (C.A.Mey.) Bunge
牧草英文名Saxoul
牧草图片
地理分布梭梭(别名琐琐、梭梭柴)分布于中国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主要分布在东界以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北部的东加干(东经180度)和杭锦旗西部的岱庆召附近(东经108度);南界达柴达木盆地东部(北纬36度);蒙古、中亚地区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小半乔木,有时呈灌木状。高1~5米或更高,树冠直径1.5~2.5米。树干粗壮,常具粗瘤,树皮灰黄色;二年生枝灰褐色,有环状裂缝;当年生枝深绿色。叶对生,退化成鳞片状宽三角形。花小,单生于叶腋,黄色,两性,小苞片宽卵形,边缘膜质;花被片5,果自背部横生膜质翅。胞果半圆球形,顶部稍凹,果皮黄褐色,肉质;种子横生,直径2.5毫米。细胞染色体:2n=18。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根系发达,主根深2米多,深者可达4~5米以下的地下水层。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一般4月初芽开始萌动,4月中、下旬长出肉质鳞片状的叶,5月中、下旬开花,花期约20天左右,6~8月花休眠,9月上旬开始结实,9月末、10月初种子成熟,11月初全株枯黄。当年枝生长较快,一般年份平均生长30~40厘米,降雨多的年份可达50厘米以上。再生能力较弱。据测定,在6月份刈割后至秋末,嫩枝的再生高度仅8~10厘米。耐干旱。但降雨少,往往不能结实或种子不能成熟;雨量充沛,结实率较高。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若温度在35℃以上,发芽受到抑制。据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所的资料,种子获得水分后,在适宜的温度下,5小时即可发芽,发芽率达85%~90%。种子不宜久藏,通常是第一年采种供翌年播种用。梭梭的株高和树冠变异很大。高度超过2米者,通常具粗糙扭曲的主干,由基部发出分枝,形成圆丛状。其分布与松散的土壤基质和较浅的地下水位有关。耐风沙,受到沙埋以后,仍然生长旺盛。喜生于轻度盐渍化、地下水位较高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上,在砾质戈壁低地、干河床边、山前冲积扇等处也有生长。梭梭是适应中温带气候的荒漠植物,分布区内的平均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气候的干燥度大于4.0,≥10℃的活动积温2500~3000℃,年平均气温2~8℃。8℃以上的内蒙古阿拉善南部地区,虽有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但没有梭梭的分布。
饲用价值是良好的饲用小半乔木,每年有落枝的习性,荒漠地区的牧民称它为骆驼的“抓膘草”。骆驼终年喜食;羊在秋末也拣食落在地上的嫩枝和果实;牛、马不食。梭梭是重要的固沙植物,对防风固沙、治理沙漠具有重要作用。名贵药材,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的寄主植物。为防止梭梭草场大面积退化,对已破坏的草场应进行封闭,以促进其自然更新。用育苗、移栽的方法建立人工草场。挖肉苁蓉应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挖后必须填埋坑穴,以利梭梭的生长。 |
|
牧草名称梭梭
牧草学名 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 Bunge
牧草图片
来源与分布梭梭(别名琐琐、梭梭柴)分布于我国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其主要分布在东界以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北部的东加干(东经180度)和杭锦旗西部的岱庆召附近(东经108度),南界可达柴达木盆地东部(北纬36度),蒙古、苏联中亚地区也有分布。
牧草形态梭梭为小半乔木,有时呈灌木状,高1~5米或更高。树冠直径1.5~25米。树干粗壮,常具粗瘤,树皮衣黄色;二年生枝灰褐色,有环状裂缝;当年生枝深绿色。叶对生退化成鳞片状宽三角形。花小,单生于叶腋,黄色,两性,小苞片宽卵形,边缘膜质;花被片5,果自背部横生膜质翅。胞果半圆球形,顶部稍凹,果皮黄褐色,肉质;种子横生,直径2.5毫米。
牧草特性梭梭根系发达,一般主根深达2米多,最深者可达4~5米以下的地下水层。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一般4月初芽开始萌动,4月中、下旬长出肉质鳞片状的叶,5月中、下旬开花,花期约20天左右,6~8月花休眠,9月上旬开始结实,9月末、10月初种子成熟,11月初全株枯黄。梭梭的当年枝,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年份平均生长30~40厘米,降雨多的年份可达50厘米以上。但再生能力较弱。梭梭虽耐干旱,但在降雨少的年份,往往不能结实或种子不能成熟;在雨量充沛的年份其结实率较高。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若温度在35℃以上,则发芽受到抑制。梭梭的种子不宜久藏,通常是第一年采种供翌年播种用。梭棱的株高和树冠变异很大。高度超过2米者,通常具粗糙扭曲的主干,由基部发出分枝,形成圆丛状。因其每年有一部分当年小枝枯落,故称它为落叶小半乔木。它的分布总与松散的土壤基质和较浅的地下水位有关。耐风沙,受到沙埋以后,仍然生长旺盛。喜生于轻度盐渍化、地下水位较高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上,在砾质戈壁低地、干河床边、山前冲积扇等处也有生长。梭梭是适应中温带气候的荒漠植物,它分布区内的平均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气候的干燥度大于4.0,≥IO℃的活动积温2500~3000℃,年平均气温在2~8℃的范围内,8℃以上的内蒙古阿拉善南部地区;虽有适于梭梭生长的环境条件,但没有梭梭的分布。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梭梭是良好的饲用小半乔木,有每年落枝的习性,荒漠地区的牧民称它为骆驼的“抓膘草”。骆驼喜食;羊在秋末也拣食落在地上的梭梭嫩枝和果实;牛、马不食。此外,梭棱是重要的固沙植物,对防风固沙、治理沙漠具有重要作用。且为名贵药材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的寄主植物。干枯的梭梭枝干,还可供修建棚圈等之用。但严禁滥行砍伐,防止梭梭草场大面积退化。对已破坏的梭梭草场应进行封闭,以促进其自然更新。选择适宜梭梭生长地段,用育苗、移栽的方法建立人工梭棱草场。挖肉苁蓉应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挖后必须填埋坑穴,以利梭梭的生长。
栽培技术梭梭用育苗移栽的方法,可建设人工棱梭草场。在第一年秋末,采集成熟种子,然后选择较肥沃的沙质地作苗床。用落水盖草法或覆薄沙盖草法春季育苗,千粒重3~3.5克。移栽地段应选在轻度盐渍化,地下水位较高、土层中含水量不低于2%的固定、半固定沙地上。苗木应选为一年或二年生的实生苗,在春季或秋季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时进行移栽。梭梭栽后,必须加强保护,封闭禁牧,待五年左右,梭梭地上部分生长起来以后,方可放牧利用。
常见牧草病害-
常见牧草虫害- |
|
- : saxoul
- n.: trem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