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uán liàn
1.即團结兵,組織﹑訓練。
2.中國地方武裝的一種。宋代至民國初年,於正規軍之外就地選取丁壯,加以訓練的地主武裝組織,稱團練。 主要指地方鄉紳自行徵集壯丁編製成團,施以軍事訓練,用以捍禦盜匪、保衛鄉土的武裝。《六部成語•兵部團練註》有:“聚集壯丁而團練。”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後,清廷諭令各省舉辦團練,就是這種性質的軍隊。而深受太平天國影響的南方各地鄉紳,由於清廷正規的八旗軍和緑營軍不堪一擊,所以各地必須團練自保。這也使得大量的漢族官員在清末崛起,人們耳熟能詳的著名團練有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
3.團練的頭目。 |
|
團練
Tuanlian; local irregular troops
Tuanlian
團練(介anlian:local irregular troops)亦
稱團结兵,係地主豪紳編練的地方武裝。始
置年代不詳。唐上元二年(675),曾募鎮防
團结兵,設團練副使為帥,安史之亂後,唐
廷多有編設。宋代、明代亦設團練兵。清康
熙初年,清廷曾令各縣設置。嘉慶年間,八
旗兵、緑營兵衰敗,為鎮壓白蓮教起義,各
地皆辦團練。道光初年,為防備反清武裝,
各地團練分守要地或海口,主要職能是保
衛鄉裏、緝防盜賊,也有隨營徵討者。太平
天國起義後,曾國藩曾於1852年(鹹豐二
年)奉命幫辦湖南團練,成為統治階級鎮壓
農民反抗的工具。1853年,清廷詔令各地
辦團練,並在南
方諸省任命團練
大臣。團練編製
因地而異,南方
城鎮以坊為基層
單位,鄉村以都、
圖為主;一般在
戶籍保甲製基礎
上進行編成,即
10戶為牌,10牌
為甲,10甲為保,
保有保正,甲、
牌各有長。合二
三保或數保為一
團。各戶皆出壯
丁,平時訓練,有事出戰。團練置團總一
人,團副數人,以掌本團守禦及各團聯絡之
事。團丁不脫離生産,經費由地方公攤。
總名為公選,實由地主豪紳中有勢者把持。
訓練內容和方法各地有別。幫辦人員多假
公濟私,逼勒州縣供應錢糧一且_無實績,徒
以騷擾百姓。1861年,清廷令撤各省團練
大臣回京供職,其責由督撫承擔。1898年
(光緒二十四年),清廷命各省團練仿效西方
國傢訓練民兵之法,以鄉區I為民兵,輪番編
練,維持至清末。
(史明星) |
|
- n.: civil corps, military training, militia, volunteer home guar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