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①古代应考的人回答皇帝所问关于治国的策略。②对付的策略或办法商量~。 对付的策略或办法 商量对策 应考的人在殿试中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亦作“ 对册 ”。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 。自 汉 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对策 ,百餘人, 弘 第居下。策奏,天子擢 弘 对为第一。” 汉 桓宽 《盐铁论·利议》:“诸生对册,殊路同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对策 者,应詔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説也……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射策甲科为郎” 唐 颜师古 注:“对策 者,显问以政事经义,令各对之,而观其文辞定高下也。” 宋 叶适 《提刑王公墓志铭》:“初龙图阁学士太子詹事 王 公 十朋 ,以太学生对策 ,请收还威福,除 秦檜 蔽塞之政,天子即日施用。” 对付的办法或策略。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蛊惑》:“对于女人无休止的唠叨,他采取的对策 就是沉默。”如:他见此情景,心中悄悄地想着对策 。 汉代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试”。汉文帝二年(前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再诏举贤良能直谏者,并亲自加以策试,其时■参加对策 者百余人。察举对策 制度自此而成立。所谓对策 ,就是把策题书于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策问有君主“求言于吏民”之意,策题一般以政事、经义等设问;答策则相当于“应诏陈政”,发表政见。王朝往往因灾异、动乱而下诏特举,使应举者对策 进言。君主常常亲自主持策问并阅读策文。所以,对策 兼有征询政见与考核才识的双重意义。
在汉代,对策 之法一般用于特科察举。贤良方正、有道、敦朴、明阴阳灾异等科一般都属于特科,实行对策 。晁错、董仲舒、公孙弘,都是通过对策 显示了才识而得到君主的赏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汉代政治曾产生重大影响。答策出色者,可以评为“第一”或“高第”。参加对策 者一般都能得到任用,拜为中大夫、谏大夫、议郎、郎中、县令等。
西晋时期,岁举的秀才科也采用了对策 之法。根据《晋令》,秀才对策 必须五策皆通,才能授官。南朝刘宋时定秀才考格,五问全部合格为上第,四、三为中第,二为下第,仅一问合格为不及第。北朝之秀才亦对五策。南北朝时期,对策 的“求言”“陈政”的含义在实际上日益淡漠,人们的关注主要已不在于应试者的政见高下,而是其文辞的优劣了。策题与答策,一般都骈四俪六,典雅工巧。所以梁时沈约批评秀才对策 已成“雕虫小技”,与政治见解毫不相干。隋代设进士科(见科举制),亦采用对策 之法。唐代进士考试有时务策五道以考察对策 者的政见和文辞,制举诸科常常也要对策 。
1.亦作“ 对册 ”。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 。自 汉 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对策 ,百馀人, 弘 第居下。策奏,天子擢 弘 对为第一。” 汉 桓宽 《盐铁论·利议》:“诸生对册,殊路同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对策 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射策甲科为郎” 唐 颜师古 注:“对策 者,显问以政事经义,令各对之,而观其文辞定高下也。” 宋 叶适 《提刑王公墓志铭》:“初龙图阁学士太子詹事 王 公 十朋 ,以太学生对策 ,请收还威福,除 秦桧 蔽塞之政,天子即日施用。”
2.对付的办法或策略。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蛊惑》:“对于女人无休止的唠叨,他采取的对策 就是沉默。”如:他见此情景,心中悄悄地想着对策 。
对策 是抽象性的。 duice对策 汉代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试”。汉文帝二年(前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再诏举贤良能直谏者,并亲自加以策试,其时参加对策 者百余人察举对策 制度自此而成立。所谓对策 ,就是把策题书于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策问有君主“求言于吏民”之意,策题一般以政事、经义等设问;答策则相当于“应诏陈政”,发表政见。王朝往往因灾异、动乱而下诏特举,使应举者对策 进言。君主常常亲自主持策问并阅读策文。所以,对策 兼有征询政见与考核才识的双重意义。[《汉书·董仲舒传》所载汉武帝时董仲舒以贤良对策 的史事] 在汉代,对策 之法一般用于特科察举。贤良方正有道、敦朴、明阴阳灾异等科一般都属于特科,实行对策 。晁错、董仲舒、公孙弘,都是通过对策 显示了才识而得到君主的赏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汉代政治曾产生重大影响。答策出色者,可以评为“第一”或“高第”。参加对策 者一般都能得到任用,拜为中大夫、谏大夫、议郎、郎中、县令等。 西晋时期,岁举的秀才科也采用了对策 之法。根据《晋令》,秀才对策 必须五策皆通,才能授官。南朝刘宋时定秀才考格,五问全部合格为上第,四、三为中第,二为下第,仅一问合格为不及第北朝之秀才亦对五策。南北朝时期,对策 的“求言”“陈政”的含义在实际上日益淡漠,人们的关注主要已不在于应试者的政见高下,而是其文辞的优劣了。策题与答策,一般都骈四俪六,典雅工巧所以梁时沈约批评秀才对策 已成“雕虫小技”,与政治见解毫不相干。隋代设进士科(见科举制),亦采用对策 之法。唐代进士考试有时务策五道以考察对策 者的政见和文辞,制举诸科常常也要对策 。 阎步克 n.: countermeasure, cure, game, gaming, resource, the way to deal with a situation, answer, countermove, course of action taken to remove, prevent, or protect against sth undesirable or dangerous, countermeasure for dealing with a situation n. contre-mesure 政策 , 针对性措施 , 方针 环境 养化 百科大全 适合度 历史 百科辞典 土地利用 土地经济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