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力宣传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各乡镇、各单位也制定了具体贯彻意见。海晏县电视台开设《海晏视点》专栏对破坏公共设施、乱倒垃圾等违犯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了连续追踪报道,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县城为重点的文明城镇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6次以上,使城镇环卫工作与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有效地改善了城镇面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县2003年新建州级文明单位12个。文明楼院1个。农牧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结合“非典”防治工作开展了农牧民家庭卫生清洁评比活动,继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工作,共评比“十星户”1496户。认真组织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村)”军民共建、城乡共建等活动。为农牧民播放电影12场次,州歌舞团下乡演出4场。努力为农牧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03年又有5名贫困学生获得国家“西部助学开发工程”资助,其中大学生2名,高中“宏志班”3人。
海晏县[Hai Yan Xian]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州境东南部,县府驻地三角城(银滩乡境内),距州府驻地西海镇15公里。人口2.3万, 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22.1%,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7%。 面积0.5万平方公里。辖1镇、6乡。古为羌地。汉时置西海郡,南北朝至隋朝属吐谷浑政权辖地。唐、五代属吐蕃王国,宋属厮。明、清后为蒙古族土默特部属地, 1937年设海晏设置局。 1950年成立海晏行委,隶湟源县,1951年恢复县建制,次年改为海晏藏族自治区,1953年设海晏县。地处祁连山系大通山脉西南侧,属河西走廊至柴达木盆地自然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在3000米以上。主要河流有湟水河、哈景勒河、宝库河、水峡河、大通河、甘子河等。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2℃3.4℃,年降水量350毫米。工业和产业有冶炼、建筑、建材、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农牧结合,以牧业为主,主要牧养马、牛、羊等,其中细毛羊、牦牛以毛肉兼优闻名。还有鹿、獐、石羊、旱獭等珍贵野生动物和柴胡、秦艽、草雪莲等野生药用植物等资源。青(海)藏(西藏)铁路、青(海)新(疆)公路穿越境内。全县有中小学26所。医疗卫生机构8个。境内有汉代“西海郡古城”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汉代“石虎”、“尕海城”遗址和卡约文化“德州墓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
乡镇简介 About town
西海镇[Xi Hai Zhen]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辖镇。位于湟水河源头。州府驻地。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 还有藏、蒙古、回等少数民族。面积437平方公里。辖区内无村和会和居委会(正在筹建中)。1953年建达如玉藏族自治区。1958年至1993年为国营二二一厂驻地,该厂撤销后移交给海北州。四周环山,中间为沟谷滩地。主要河流有包哈图曲沁河,为湟水发源地。工业以电力、冶炼、化工为主。辖区内有州属同宝牧场,各种服务行业齐全。镇内的专线铁路和公路与青(海)藏(西藏)铁路、公路,青(海)新(疆)公路、湟(源)嘉(峪关)公路相连,交通便利。
银滩乡[Yin Tan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9公里。人口0.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蒙古族等,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10%,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5.9%。面积268.3平方公里。辖三联、海峰、黄草掌、三角城、西岔5个村委会。1949年设三胜乡,1958年并入海滨公社,1961年分设银滩公社,1966年改为三角城公社,1978年更名为银滩公社,1983年改为银滩乡。地处沟谷滩地,包哈图曲沁河流过境内。产业以商贸、酿酒、畜产品加工为主。农业以种植青稞、油菜为主。牧业以养殖羊、牛为主。青(海)藏(西藏)铁路、青(海)新(疆)公路穿境。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海郡古城”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虎王府”。
青海湖乡[Qing Hai Hu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辖乡,省绵羊改良基地。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2公里。人口1565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5.8%。面积482.9平方公里。辖莫湘滩、同宝2个牧委会。 1958年成立青海湖公社,1959年并入甘子河公社,1962年分设青海湖公社,1984年改为青海湖乡。地处湖滨滩地、山地。纯牧业乡,牧养牦牛、细毛羊等。青(海)藏(西藏)铁路、公路穿境,交通便利。197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农业先进社队”。
哈勒景蒙古族乡[Ha Lei Jing Meng Gu Zu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辖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4.5公里。人口0.2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4.6%。面积394平方公里。辖永丰、哈勒景、乌兰哈达3个牧委会。 1949年属蒙旗乡,1953年为北山蒙古族自治区,1958年属海滨公社,1983年改为哈勒景蒙古族乡。地处青海湖北部沟谷、山地。产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纯牧业乡,牧养牦牛、细毛羊等。通县乡公路。198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托勒蒙古族乡[Tuo Lei Meng Gu Zu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46公里。 人口0.1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8.6%。面积466.5平方公里。辖托华、德州2个牧委会。1949年属蒙旗乡,1953年改设北山蒙古族自治区,1958年属共产主义公社,1964年设托勒蒙族乡,1970年改为托勒公社,1983年改为托勒蒙古族乡。地处湖滨滩地、山地。产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以牧业为主,牧养牦牛、绵羊、马等。青(海)藏(西藏)铁路、青(海)新(疆)公路穿境。境内的“卡约文化德州墓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滩乡[Jin Tan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0公里。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藏族等,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2.2%,藏族占总人口的3%。面积902.9平方公里。 辖岳峰、东达、海东、仓开、光明、道阳、新泉、姜柳盛、金滩9个村委会。 1949年属车泉乡,1953年属海东区辖乡,1958年属海滨公社,1961年分设金滩公社,1966年改为下巴台公社,1978年复名为金滩公社,1983年改为金滩乡。地处沟谷、山地,包哈图曲沁河流过境内。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青稞、小麦、油菜、马铃薯等。青(海)藏(西藏)铁路、青(海)新(疆)公路横贯境内。1994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全优乡镇”。
甘子河乡[Gan Zi He Xiang]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辖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76公里。 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9.8%。 面积902.9平方公里。辖甘子河、峨日、热水、尕海4个牧委会。 1949年沿旧制设达如玉乡,1953年改设达如玉区,1958年并入共产主义公社,1961年分设甘子河公社,1962年改为甘子河乡,1970年又改为甘子河公社,1983年复称甘子河乡。地处沟谷滩地、山地,哈尔盖河流经境内汇入青海湖。以牧业为主,牧养绵牛、牦牛、马等。境内的“尕海古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