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外交學 > 當仁不讓
目錄
當仁不讓 Doing my part
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
拼音: dāng rén bù ràng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狀語、定語;指該做就做

解釋: 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資料來源: 先秦·孔子《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集註:“當仁,以仁為己任也。”

例子: 人傢駡小弟魚肉鄉愚,這句話仔細想來,在小弟卻是~。(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

No. 2
当仁不让
  語出《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意謂面臨仁義,即使對老師也不必謙讓◇泛指對應該做的事,就主動承擔,不謙讓推辭。
dāng rén bù ràng dāng rén bù ràng
当仁不让 dāng rén bù ràng
  當:面對。仁:正義之事。《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後以“當仁不讓”表示應做之事,就應積極主動去做,不能推托
No. 4
  夫人臣依義顯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當仁不讓。——《後漢書·曹褒傳》
No. 5
  《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朱熹 集註:“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泛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去做,絶不推諉。《後漢書·曹褒傳》:“夫人臣依義顯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當仁不讓,吾何辭哉!” 清 錢謙益 《與惟新和尚書》:“當仁不讓,捨我其誰!” 吳組緗 《山洪》二九:“他以一種當仁不讓的神氣立刻接受了委托,興奮的跳着去了。”
No. 6
  【拼 音】 dāng rén bù ràng
  【解 釋】 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當:面對着,嚮着。仁:儒傢思想的核心,可解釋為“正義”,這裏引申為應該做的事。讓:退讓,避讓,謙讓。
  【出 處】 《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典 故】 “仁”,可以說是儒傢學說的核心。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張問孔子:“究竟何謂‘仁’?”
  孔子回答說:“做到恭、寬、信、敏、惠五點即可。”
  子張又問:“怎樣做到恭、寬、信、敏、惠呢?”
  孔子解釋說:“沒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狹窄叫寬;沒有欺詐的心叫信;沒有怠情的心叫敏;沒有苛刻的心叫惠。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就不能稱之為人了。如果一個人承擔了‘仁’的事,就要勇往直前地去做,不可有半點的謙讓之心。即使老師在面前,也不必同他謙讓(當仁,不讓於師)。”
  古文部分: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狀語、定語;指該做就做
  【示 例】 人傢駡小弟魚肉鄉愚,這句話仔細想來,在小弟卻是~。(《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
  【失 誤 】美國黑人電影明星福剋斯和弗裏曼在第七十七屆奧斯卡奬角逐中當仁不讓,分別奪得最佳男主角奬和最佳男配角奬。——2005全國高考三捲
  這裏的“當仁不讓”就用錯了,應該改為“衆望所歸”“不負衆望”等。
  【近義詞】 義不容辭、理所當然
  【反義詞】 推三阻四、臨陣脫逃
英文解釋
  1. n.:  not decline to shoulder a responsibility,  in good cause do not lag behind,  take sth. as one's obligation
法文解釋
  1.   accomploir sans hésitation une tâche dictée par la nécessité d'une cause juste, ne pas se dérober au devoir qui nous incombe, Quand il s'agit de faire le bien, il ne faut pas chercher à s'esquiver
近義詞
義不容辭, 匹夫有責, 責無旁貸, 敬事不暇, 置身其中, 在所不辭, 責有攸歸, 責有所歸
反義詞
勢不兩立, 各奔東西, 各奔前程, 大謬不然, 大錯特錯, 不共戴天, 兩敗俱傷, 刻骨仇恨, 分別, 分手, 冰炭不同器, 冰炭不相容, 冰炭不投, 離開某人, 荒誕無稽, 荒謬不經, 荒謬絶倫, 誕妄不經, 水火不兼容, 水火不相容, 漠不相關, 無關痛癢, 怪誕不經
包含詞
當仁不讓於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