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dòng ruò guān huǒ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解釋: 洞:透徹。形容觀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樣。
資料來源: 明·林潞《江陵救時之相論》:“當以某辭入告,某策善後,勇怯強弱,進退疾徐,洞若觀火。”
例子: 否則怎樣,他卻沒有說。但這是“~”的,否則,就不給。(魯迅《華蓋集續編·記“發薪”》)
| | 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 dòng ruò guān huǒ dòng ruò guān huǒ | 形容對事物觀察得清楚明白,就像看火一樣 | | 老祖臺察吏安民,洞若觀火。——清· 錢謙益《緻郎製臺》 | | 形容觀察事物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樣。 明 林潞 《江陵救時之相論》:“又諭以朝意,當以某辭入告,某策善後,勇怯強弱,進退疾徐,洞若觀火。” 清 張泰來 《江西詩社宗派圖錄·呂本中》:“公所作《宋論》四十篇,審時度勢,洞若觀火。” 魯迅 《南腔北調集·<守常全集>題記》:“以過去和現在的鐵鑄一般的事實來測將來,洞若觀火!”亦作“ 洞如觀火 ”。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捲二:“得悉其山川險要部落遊牧,暨其強弱多寡離合之情,皆洞如觀火矣。” | | 洞若觀火 ( dòng ruò guān huǒ ) | | 洞:透徹。清楚的就像看火一樣。形容觀察事物明白透徹。 | | 明·林潞《江陵救時之相論》:“當以某辭入告,某策善後,勇怯強弱,進退疾徐,洞若觀火。”
或:《尚書·盤庚上》:“予若觀火。” | |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 魯迅《南腔北調集·<守常全集>題記》:“以過去和現在的鐵鑄一般的事實來測將來,~!”
否則怎樣,他卻沒有說。但這是“~”的,否則,就不給。 ★魯迅《華蓋集續編·記“發薪”》 | | 洞察一切、明察秋毫、一目瞭然 | | 霧裏看花、隱隱約約、大惑不解 | | 《尚書·盤庚上》:“予若觀火。”
這是殷王盤庚遷都時對臣民的演講記錄,雖然語辭古奧,但盤庚講話時充沛的感情、尖銳的談鋒,還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說:非予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觀火,予亦炪謀,作乃逸。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短短的一段話,用了三個比喻,貼切、生動,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條不紊”作為成語,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盤庚告誡臣下不要煽動民心反對遷都,說那樣便會“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比喻也很生動。 | | - n.: as clearly as a blazing fire, see very clearly as through looking at fire
| | - pénétrer qch comme si on regardait le feu, pénétrer profondément le secret de qch
- pénétrer qch comme si on regardait le feu / pénétrer profondément le secret de qch
| | 不見天日, 不言而喻, 水落石出, 真相大白, 暴露無遺, 圖窮匕見, 原形畢露, 不打自招, 供認不諱, 誠心誠意, 洞燭其姦, 洞察其姦, 洞察一切, 一目瞭然, 東窗事發, 洞幽察微, 明若觀火, 明如指掌, 了若指掌, 旁觀者清, 忠誠老實, 仰視觀察, 真誠以待, 一覽無遺, 一覽無餘, 一覽而盡, 盡收眼底, 一望而知, 真相畢露 | | 不可捉摸, 不明真相, 不知所以, 冷箭傷人, 製造冤案, 匿影藏形, 睏惑, 大惑不解, 如坐雲霧, 如墮煙海, 找不到北, 摸頭不着, 摸門不着,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明槍暗箭, 暗箭中人, 消聲匿跡, 深不可測, 玄之又玄, 百思不得其解, 百思莫解, 真偽莫辨, 矢口否認, 矢口抵賴, 若存若亡, 若有若無, 若隱若現, 煢煢孑立, 隱約可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