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西嶽廟投訴電話渭南旅遊投訴電話:0913-2109529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西嶽廟是供奉西嶽大帝華山神的廟宇,在華山以北5公裏的嶽鎮街上。廟始建於漢武帝時代,後成為歷代帝王祭祀華山神的場所。西嶽廟坐北朝南,廟門正對華山。在由北至南的中軸綫上依次排列着灝靈門、五鳳樓、欞星門、金城門、灝靈殿、寢宮、御書樓、萬壽閣。整個建築呈現前低後高的格局。西嶽廟建築相當宏偉。五鳳樓建於高臺上,高達20多米,登樓望華山,五峰歷歷在目。正殿灝靈殿建築為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坐落於寬廣的“凸”字型月臺之上,面寬7間,進深5間,周圍有回廊,氣勢宏偉,歷代帝王祭祀華山多住於此。殿內懸挂有康熙、道光、慈禧所題“金天昭端”、“仙雲”等匾額。整個院落林木繁茂,山石嶙峋,饒有園林之趣。西嶽廟內碑刻極多,現存後周“華嶽廟碑”,明重刻“唐玄宗御制華山碑銘”,明萬歷刻“華山臥圖”,圖首附王維、李白、杜甫、陳摶等唐宋名人有華山的題詩和華山圖。這裏還有乾隆御書“嶽蓮靈澍”石額。 |
|
西嶽華山,以其“勢飛白雲外,奇險冠天下”的磅礴氣勢和巍峨雄姿,贏得了“天外三峰”的美名,而在其腳下北面的西嶽廟,卻似華山鑲嵌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以其雄偉的建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物冠名古今。算起來,從漢武帝創建至今,它已經歷了兩千餘年的風風雨雨、人間滄桑。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浩繁的史籍中,也留着它深沉的足跡。
(一)漢魏晉南北朝——西嶽廟的興建時期
雄纔大略,亦好神仙之術的漢武帝,集古代祭祀制度之大成,在華山腳下創建了祭祀西嶽神的第一座廟宇――集靈宮。然頻繁的對神的禮敬,沒有使他本人的生命更長久,也沒有使西漢王朝長治久安,反而被那些風來一身土,雨來一身泥,生活日益窮睏的勞動人民奮起傾覆了漢高祖劉邦建築起來的皇室大廈。若漢武帝有知,不知該有何想法?
東漢王朝建立後,仍未忘記祖宗成法,繼續奉祀西嶽之神。衹是由於“集靈宮”離華山較近,又是在山下,難以完全體現“望”祭的要求,也不也不能達到祀神的目的,加上道路崎嶇難行,封建帝王及達官顯貴自然也不願受此辛苦上山,故也不管“西嶽神”享受香火時需走的道路要比以前多,便將這一座神廟遷到了靠近長安通往洛陽大路的今址,但華山之神似乎也樂意如此,傳說它還為新建的廟宇做出了很大貢獻。
相傳,遷建的廟址選好之後監造大臣和工匠們對廟宇的建築形式犯難了,各有所想,然皆不成熟,長久决定不下來。這樣對大傢都沒什麽好處,因為如果建築形式太差或逾期不完工,大傢都有性命之憂。愁得大傢食不甘味,寢不安席。
時值炎炎酷暑。有一天,忽然狂風大作,從華山之巔生出團團烏雲,迅即遮天蔽日……由於突然,人們無不驚駭,以為是建廟不力,得罪了嶽神。頃刻又見狂風稍息,驟然天空又降下了鵝毛大雪。要知道這是在酷暑盛夏!雪後,又見一隻矯健得兔子,在雪地上飛奔,並且所走路綫怪異,人們惶恐普定,又愈加愕然了……等到清醒過來,白兔似融化在雪裏,已不見蹤影。仔細一看,白兔拋出得路綫居然是一幅疏密有度、佈局嚴謹得建築圖樣!無疑這是嶽神所賜!人們欣喜若狂,就按着這一圖樣,開始了建築。
更有趣得是,在建築開始時:人們的苦惱又來了――缺少木材。附近華山上固然木材成林,然卻可望而不可及,不要說華山勢險難以登攀,即使可以,那也是“神木”呀!從外地運來,既費時又費力,恐難以按期竣工。正當木匠們無計可施而望山興嘆時,隱隱約約從山上傳來砰砰的伐木聲和樹傾倒的聲音,還天天聽到“夠了沒有”的問話聲,然卻無回話聲。工匠們面面相覷,莫名其妙。一天,又聽到了問話,不知是出於驚奇還是渴望,一個師傅便大着膽子回答:“夠了。”奇怪得很,伐木聲立即停止了,頃刻間狂風四起,陰雲密佈,瓢潑大雨鋪天蓋地而來,一大堆大小木材隨着風雨之勢滾滾而來,且每根木材的兩端,都是一個“嶽”字。這又是嶽神相助了。為了盡快享受人間香火,也真難為“他”了。工匠們用這些“神木”,很快建成了西嶽廟。
多麽美麗的傳說,多麽善良得人民,自己的勞作,智慧,總要歸功於神的創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西嶽廟蒙上了更濃郁的神秘色彩,難怪它深受歷代帝王的青睞,多次予以修葺。但不管怎麽說,西嶽廟是東漢時遷建的。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年代的久遠,文獻的缺損,修葺的頻繁,西嶽廟的原始模樣已很難稽考了。對它的遷建時代也是說法不一。唐書《地理志》說遷於漢武帝元光初年(公元前134年――前132年)。但漢武帝即位於建元元年(前140年),至元光元年不過五六年時間,即便其一即位就建集靈宮,按其規模並非短期可竣工,在這麽短的時間裏剛建又遷,似乎不可能。也有人說它遷建於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02年),還有的說它遷於北魏文成帝興光年間(公元454年)。幸賴近代考古事業勃興,這個問題總可以昭然於世了。這就是在廟內現代建的平房基石上發現的漢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8年)所立,清代重刻的“西嶽華山廟碑”殘石和廟內出土的漢代石人、磚等。特別是那個漢代石人不知從何時起,解除了他灑掃庭院、迎送前來祭祀的皇帝及其派遣大臣的職責而沉睡至今,這無疑告訴人們,若漢代未將廟遷建於此,漢碑、漢磚、石人是不會出現在這裏的,《華山志?金石篇》中也有東漢桓帝延熹八年、靈帝光和二年、獻帝建安年間曾在此立碑的記載,也是證明。
經過一百多年的人間滄桑,特別是東漢末年農民大起義及三國時期軍閥割據的戰火,這座廟宇確實有神靈的庇護,抑或是人們對它的畏懼、崇奉,依然屹立於華山之陰的官道旁,雖未遭什麽創傷,但在這個動亂的年代裏,華山之神恐怕未享受到什麽香火,尤其是統治階級的比較“實惠”的香火,試想,當時每個政權多面臨着外敵壓驚、內部傾軋的紛亂局面,有誰還能顧及事實上並不存在的西嶽之神的香火呢?難怪文獻中沒有這一時期皇帝或派遣大臣祭祀西嶽神的記載。
直至晉武帝統一全國後,纔使西嶽廟中的香火又旺盛起來。這並不奇怪,因為統治者往往以為自己的統治使藉助於天或天神所授的,即便又個別明白事實上是否存在“嶽神”或什麽天帝的帝王,為了使自己的統治穩固並江山永傳,也要把自己的“帝位”所得和天神聯繫起來,以使人民無反抗之心,聽憑天帝的擺布。故一俟太平,便要開始祀天祈神之舉,最常見的實際表現形式則莫過於修葺廟宇了。晉武帝太康年間,還在西嶽廟至華山的路旁植下幾千棵柏樹。這種樹四季常青,質地堅硬,生命長久,常用於廟內。墓地,是生命、精神的象徵。大概和冥冥世界有關,栽上柏樹更增加了西嶽廟的莊重、森嚴的氣氛。這些晉柏歷經一千多年,至新中國建立後尚有不少存活。自西嶽廟經興建堡、小張村、雲臺觀(現在華山中學)至玉泉院到華山的路上均有。惜後來慘遭破壞,已所剩無幾了、想來令人心寒,我們現代人用遠在千年以前的先祖留下來的東西做資産,若他們確實天上(或地下)有知,定會慨嘆其子孫之不肖吧!
然而晉武帝為華山神所植柏樹,並未使自己的江山受到多少蔭庇,經過短暫的統一,很快又在內部的訌亂與階級鬥爭的風浪中消逝了。之後又是五鬍十六國的長期動亂,他們逐鹿中原,政權走馬燈似地更換,加上此時佛教地逐步內漸,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中國傳統之神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內容之一,未免要和佛教發生激烈的衝突。很可能在這個階段,西嶽廟建築遭到入主中原的信奉佛教的少數民族政權的毀滅性破壞――幾乎蕩然無存了。若如此,就難怪他們難以長足中原,有道是“強竜不壓地頭蛇”,況且是未將在中原地區食了幾千年香火的天神放在眼裏,怎能長久立足――它所要“左右”的中原大地呢?故其政權衹能是匆匆的過客,一恍即逝,或被漢族傳統之神所融化。也正是由於此,後來入主中原、並統一了北方的鮮卑族北魏政權,特別是魏文成帝、孝文帝等,儘管也都篤信佛教,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傳統之神的原有地位而加以禮敬,不僅采取了許多漢化措施,而且重修了西嶽廟,以結“與神之歡心”。這就是清代王宏撰所說的“北魏文成帝即位三年正月,遣使詣華嶽修廟”,並將西嶽廟的遷建年代定於北魏的原因。前面我們已說過,西嶽廟遷建於東漢,由於五胡亂華,可能使西嶽廟遭到重創,北魏時重新進行了修建,但並非新建的。
終北朝之世,雖戰亂頻繁,但西嶽廟未再遭到重創,對西嶽神的祭祀愈來愈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1年)就有遣使祭華嶽之舉,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八月(557)車駕西徵到陝西時,也曾派宰臣杜曉祭華嶽。而祭祀最頻繁的,則莫過於北周時期了。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大旱,命同州刺史達溪武祭西嶽;武帝天和二年又修廟立碑;萬紐於瑾還在此撰寫碑文,勒石紀念,頌揚西嶽神靈……此碑還以其俊逸獨特的書法藝術,似花招蝴蝶般引來後世不少文人墨客在它身上留下了題記、詩賦。不過這已是唐宋時的事了。
更有趣的是,北周保定三年(563年)天下大旱,敕令達奚武祭西嶽神時,達溪武為了顯示自己對嶽神的虔誠,不顧華山的險峻和自己年逾花甲的高齡,帶領幾個人披荊斬棘,攀藤援枝而上,因天晚又未得及時下山,在山上茅草中住了一夜,並且夢見了一個白衣老者握着他的手,稱贊他們的英勇無畏與對神靈的虔誠。這更使達武對嶽神肅然起敬,悉心敬祭,祈求降雨,結果很快就下起了雨,解除了旱災,並受到了周武帝宇文邕的嘉奬。下雨之事可不信,或係巧合,但這告訴我們,奉旨祭祀攀登華山的第一人,比較確切點名的,應始於北周達奚武。當然這是就我們所見材料而言。
又據《峰麓名勝》所載:“禦道在仙掌峰北,升嶽要路也,漢武帝、唐玄宗曾遊此,因名。今兩旁有石臼,乃當時栽欄,以遮危險者。”根據這一段記載看,那麽漢武帝和唐玄宗曾上過華山,可謂創歷代帝王之先聲。更可看出這兩位皇帝對西嶽神之虔誠。漢武帝有建廟之功,又有華山上恭謁嶽神之禮,可見他“尤好神仙術”之誠心,後來是否真的成“神”了。雖然在“神仙傳”禮有所記載,事實卻很難稽考了。唐玄宗上華山,沒有時間記載,不知唐玄宗冒披荊斬棘之苦,上山恭謁嶽神,是為感謝嶽神兩次迎謁、護送之情呢?還是華山神被唐玄宗上山之誠所感動而後迎謁和護送?這又是個謎。總之,漢武帝和唐玄宗,既親睹了華山的雄姿,又禮敬了嶽神,要比明太祖夢遊西嶽實惠多了。這是後話。
(二)隋唐宋元――西嶽廟的營建時期
隋唐時期一嚮被史學界譽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做為封建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西嶽廟,在它發展的長河中,此時形成了一個浪峰。
隋文帝是一代勵精之主,以節儉聞名於世,不知是因他的開明,還是因他的儉省――不願在嶽廟浪費無為的香火祭物,未見他有多少祭祀華山神的舉動。其子隋煬帝,卻是一個剛愎自用而殘暴無常的君主,儘管曾於大業十年(614年)十二月有祭祀華嶽並在嶽廟旁築場的表示,也不過是應景而已。唐初,由於天下甫定,統治者忙於製定鞏固江山的措施,君主比較賢明,臣下又多正直之士,迷信風氣較薄。如李世民曾想效法秦皇漢武去泰山封禪,因遭到臣下的反對而罷。對華山也僅僅是一次性的祭祀,致使他也未暇顧及西嶽廟。到唐玄宗開元年間,已升平日久,一個偶然的機會,纔又使西嶽廟的官方香火燎繞起來。
據說,開元十二年(724年)鼕十一月庚午,唐玄宗李隆基去東都洛陽路經華陰將至西嶽廟時,猛然發現有許多人迎接他。他不知所以,便問左右隨從這些人是什麽人,群僚卻因未曾看見而莫名其妙。這大概是左右隨從都是肉眼凡胎所致,衹有面面相覷而感愕然。唐玄宗又招來當時可以專會交通神人的巫師詢問。巫人在“真竜天子”面前自然不願表現出失職,其中有一個叫阿馬婆的巫人搶先做了回答,所言與玄宗所見吻合,並說是西嶽神迎接皇上來了。唐玄宗聽了此言,信以為真,能受到華山神的禮敬,玄宗自然高興非常,似乎有些受寵若驚了,立即召令全國,封華山神為“金天王”,西嶽廟也改稱為“金天王神祠”,真是荒唐至極,看來馬屁精古已有之。若確有此事,倒完全可能與他看見西嶽與西嶽廟而想入非非有關。直至明洪武三年纔恢復西嶽廟原名。也不知從何時起,人間皇帝已凌駕於嶽神之上了,給神加起了封號,或許是由於此時神靈增多(道、釋已十分流行),華山神的香火難以得到保障而使它自降身價了!
唐玄宗與華山神的偶然“際遇”,使這個本來就自命不凡的皇帝更加覺得飄然欲仙了。欣喜之餘不但封華山神以人間官號,而且親自寫下碑文,讓華山刺史徐知仁與信安王褘勒石紀念。第二年碑成後就立在了應天門外的通街上。應天門,即現在的欞星門。這座碑通高五丈多,闊一丈多,厚四尺五,堪稱天下碑之最了。碑銘“高標赫日,半壁飛雨”,背面還可刻有扈從太子王公以下官的名字。製作宏麗、精琢,無以復加。在西嶽廟裏它堪為唐玄宗開元盛世的象徵,但它也隱喻着唐王朝的衰落。大凡一代王朝的衰退,往往是以社會的極盛、迷信的尤甚為標志的,從漢武帝到唐玄宗無不如此。據說,玄宗後一百多年,即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西嶽廟裏這通御制碑忽然不擊自鳴起來,聲傳數裏,達數十日之久,其聲音之悲切,使人駭然,這大概是西嶽神當年受到唐玄宗的好處,為了報德而嚮其後代敲響的警鐘吧——如不勵精圖治,大唐江山行將不保了!抑或是唐王朝的喪鐘!唐玄宗御制碑自鳴固屬荒誕,但唐王朝確實在這一年裏遭到沉重的打擊。唐僖宗廣明元年十一月,黃巢農民起義軍攻剋唐東都洛陽後,迅即西入潼關,燒毀了統治者用以麻痹人民的精神武器——金天王廟。儘管統治者又幾經掙紮,終於未能輓回頽局,象金天王廟宇一樣,唐王朝的統治大廈,被農民起義的巨浪吞沒了。這是後話。
受風流天子唐玄宗的青睞,幾經冷落的西嶽廟香火又興旺起來,將西嶽廟推嚮發展中的一個浪峰,並且開創了皇帝進廟的先例。“唐天寶十一年(752年)十月,玄宗親享西嶽。禮畢東行。出廟門,巫者奏曰:'金天王拜謝。'行數裏,馬汗不可進,幾十易焉,至關而止,巫曰:'金天王辭回'”不過是否真有所謂“金天王”護送之事,讀者自明。
在唐玄宗之前的高宗、太宗、高祖諸朝,華山神曾一度受冷落,以致華山附近成為皇傢獵場,史書中就有唐太宗和唐高宗也先後到華山附近打過獵。這可謂對華山神的大不敬吧!
唐玄宗藉華山神以自重,其實早在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他即位之初就將祭祀華山神列入了重要日程,這裏邊有一個重要原因,據《舊唐書?禮儀三》所記:“玄宗乙酉歲生,以華嶽當本命,先天二年七月正位,八月癸醜轉封華嶽神位金天王,主管華嶽諸神得少昊帝以金德王天下”,故號為金天王,八月份就將西嶽神封為“金天王”了。相隔十二年後,他因幸東都途徑西嶽廟寫碑時所封可能係重申,也許時後代小說傢為頌揚玄宗所做的誇張附會,無非是說唐玄宗係真竜天子。此後玄宗經常派員祭祀西嶽,並親自去了一次。天寶九年(750年)還對西嶽廟進行了一次修葺,這已為廟內出土的唐“天寶九載”銘文磚所證實。顯然唐玄宗要比乃祖對西嶽神虔誠。不過唐玄宗雖創造了開元盛世,而唐太宗不重西嶽神也開創了享譽千年的貞觀之治,看來不能以嶽神存在與否而定與唐代的經濟繁榮相適應,西嶽廟中文人騷客(多係詩人和有官職的人)的詩賦題記,如唐代大詩人元稹,大書法傢顔真卿等,都在此留詩或寫下題記。而按照常規――或節日,或遇災荒奉皇帝命令而來西嶽廟祭祀華山神以求福佑的更是屢見不鮮的事。
有唐一代在西嶽廟裏留下的文物本十分豐富,惜唐末黃巢起義,燒毀了西嶽廟,加上後代的兵燹和自然災害,現已所剩無幾了,西嶽廟發展的一個浪尖,隨着唐玄宗御制碑的“哀鳴”,跌入了無形的深𠔌……
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繁,沒有人事先修繕西嶽廟以嚮後人證明他係承天受命的真竜天子,甚至無人去祈求嶽神的庇佑。想統一天下的,或衹想保住既得利益的,所認定的多係強權,武力。顯然,用事實來證明自己的統治是藉助於天,衹適應於戰後的和平階段。
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統一了全國,第二年對西嶽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建,據楊昭儉碑說:“……廟貌時加修建,闡舊規而從新製,起卑陋而為顯敞。土木之製,盡其壯麗。”在唐代舊基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其目的與前朝並無二製。從此每年祭祀遂成定製。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五月,陝西大旱,即派遣專使祭祀西嶽廟,禳災祈雨。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月,宋真宗親自到西嶽廟祭謁華山神;五月,為了給西嶽神加封號,他又用“太牢三獻禮”,“親謁嶽廟,群臣陪位。廟垣內外列黃麾杖,遣官分祭廟內諸神,加號嶽神為‘順聖金天王’”,成為了繼唐玄宗後第二個親目進西嶽廟祭祀的皇帝。他所加“封號”雖比唐玄宗多了“順聖”二字,但這似乎不能從根本形製上提高西嶽神的“官位”,以顯示自己比唐玄宗對嶽神虔誠,一個月未過,他又將西嶽神的封號改為“金天順聖帝”。在我們看來,“帝”要比“王”的職位高,但與皇帝比呢?以理而論,自應是人間皇帝大,嶽神官號再高,畢竟還是皇帝所封;不過,嶽神是否樂意接受封號,我們就不知道了,因為始終未見“他”有什麽表示。倒是愈往後來,宋朝的皇帝卻愈昏庸,朝廷也愈腐敗了。宋神宗熙寧五年(1071年),華山埠頭嶺崩裂,聲震數十裏,西嶽廟的門窗都受到震動,鐘鼓不擊自鳴,陷千余家;宋哲宗元年(1086年)十二月,華山小敷𠔌山崩……這大概就是西嶽神對給他所加封號的微薄表示吧!但不管後來他們祭祀的如何頻繁,一切都無濟於事了――大宋居然被北方崛起的少數民族政權遼、金所滅,成為歷史上的笑談!
遼、金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可謂匆匆的過客,未來得及製定什麽典章禮儀,便銷聲匿跡了,甚至未來得及在西嶽廟嚮嶽神拜上一拜。
元朝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華夏,在歷史上尚屬首次,這本無所謂,因為中國境內的各民族都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可惜他們對占絶大多數的、文明比較發達的漢族的禮儀基礎不甚瞭瞭,並不推行仁政,這與中國傳統所崇奉的神,愛民佑民,降福於民,懲惡勸善的意旨相去甚遠,卻推行極端野蠻、殘酷的民族歧視政策,把幾個大族分成幾等,實行拉社會倒車的奴役政策,故儘管他們在表面上也重視對諸神的禮敬,如早在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就規定了每年祭祀華山的制度,並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正月加封西嶽神為“西嶽金天大利順聖帝”等,也未討得華山之神的歡心。華山神不但不福佑其統治,而且還頻頻“降災”以示懲罰。如文宗大歷二年(1329年)四月,就曾因陝西大旱而遣使祭西嶽;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二月,從華山上忽然飛下一團火進入張良弼的兵營中,燒毀了元軍的兵器庫……大概元朝統治者忽略了這樣一個現實問題,即西嶽神等畢竟係漢族所樹立崇奉的神,而元統治者則幾乎把嶽神的“臣民”們打入了被統治的最底層,即是真有神的存在,怎能得到他的保佑呢?故元朝的版圖雖然可嘉,但其統治卻從未鞏固。唯靠武力,衹能一時擴大版圖,卻難以長久維持,這是明顯的道理。故其統治很快便被和尚出身的農民起義領袖朱元璋所推翻和取代了。同時也使西嶽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三)明清――西嶽廟的興盛時期
明朝的統治在全國確立之後,極力恢復被元朝破壞殆盡的中國傳統文化,以換取廣大漢族民衆的支持,現在國內所有大型建築祭祀群幾乎都是明代修建或擴建的。
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西嶽廟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取消了西嶽神的帝號――被唐、宋、元諸朝皇帝所加的封號。這並非事他刻意貶低後神,而恰恰相反。明太祖認為,既然為神,就是由英靈之氣薈萃而成,必然是受命於天帝而肩負監督人間蕓蕓衆生――或予以降災,或予以賜福,根本不是國傢亦即人間皇帝所可以隨便加封的,前幾朝的對西嶽神的荒唐之舉,是在是對嶽神和國傢禮儀、治國之道的褻瀆,因此應該根據古代定製,盡弃前幾代所封官號,恢復其名為“西嶽華山之神”。無神論者自然會視明太祖此舉為後人笑前人而不知己之好笑,但歷史畢竟是歷史,從邏輯上講,就此一事而言,明太祖還是要比前朝諸帝明白事理。加入確有神的話,儘管歷代都意在尊崇,但客觀上做到並能討得神歡心的則應當始於明太祖。然我們絶無贊揚之意,而是就事論事而已。
為了取得嶽神的歡心,嚮人們顯示統治者的統治事受天的旨意,明朝統治者對西嶽神的祭祀幾乎達到了狂熱的程度,可以說是事無巨細――當然並非小到一般的婚喪嫁娶,不分類別或人無定製的祭祀“華山之神”:對內對外用兵要祭告――如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七月用兵,派鄧金禮祭西嶽,五年(1407年)五嶽用兵安南,遣劉純祭西嶽;憲宗成化九年(1473年)用兵遣使祭西嶽等;皇帝即位要祭――從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憲宗、武宗到世宗、穆宗、懷宗等無不如此;遇自然災害更要祭祀――如明成祖九年(公元1411年)的疫癘,英宗正統六年(1441年)正月的邊境地震,十年(1445年)的陝西疫災,憲宗成化四年(1484年)的災荒、地震,以及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思宗各朝的大小自然災害,都遣官前往祭祀。當時是視華山神為萬能之神的。
尤其有趣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曾先後派遣道士祭祀西嶽。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八月,派遣宋國公馮盛和道士何公溥祭西嶽,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即位時派遣道士曾維新祭西嶽,永樂四年(1406年)七月因要用兵打仗也派遣道士鄧金禮祭西嶽,特別是後兩者――皇帝即位和用兵打仗,都係國傢大事,這與以往各代凡祭祀西嶽皆派遣禮官或其他官員相比,是在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詫異,這種現象在以後也未曾出現過,僅此三例。要知道道士乃道教的信徒,作為一門宗教,都有着自己應該忠貞不渝的信仰。讓這個教的信徒去祈求別的教的或不屬本教的神靈,對任何一個宗教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事。華山之神作為傳統、自然之神儘管某種意義上和道教所信封的神有相似之處,但畢竟形式上不是一回事,那麽是因為明朝以道教為主,還是因為華山亦係道教的聖地,華山之神和道教的神靈有着同山相處的“大傢族”關係?是華山神和道教神此時合二為一了,抑或是這幾個道士衹是以明朝臣民的身份去祭告,再或是他有着能與諸神交通的“特殊手段”,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而作為二位皇帝的特使去祭告?……限於目前的資料,我們衹能作如上並不能解决實質問題的幾種推測,而有自愧平時讀書少之感了!
從宋太祖建隆三年(1962年)對西嶽廟進行過大修之後,一直未見有大修之舉。直至明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纔進行了修建,此次修建從成化乙亥秋開始,至壬寅夏工程結束,歷時竟達到二十八年,可見規模之大,想必是進行了徹底的擴建、增修。
可惜明代以前的西嶽廟建築規模,由於歷時的久遠,文獻的缺乏,加上歷代、特別是唐末黃巢起義的破壞,已難知其全貌了,從個別幸存的碑記如北周碑記中,也衹是僅知當時有些廟堂、廊坊和柏樹而已。到唐代,西嶽廟又“增華麗”。從唐玄宗御制碑所立位置看,它擁有現在西嶽廟欞星門以北的規模。再建築上據我們揣度,唐宋末期,由於農民起義對西嶽廟毀滅性的破壞,文物大多散失,除重修廟宇外,並無文物如石碑的保護、陳列性建築,加上傳說不如後代多,也不會有多少紀念性設施,故其範圍雖有欞星門以北的地方,但建築不過係前殿後寢等主要建築而已,遠不如後代的附屬建築多。明憲宗年間的這次大規模修建,廟製已是“前為堂,後為室,其間貫以縱屋連棟者五,左為神廚,右為神庫,堂之前左右為廊,凡八十四尺,其間為重門,重門之內右禦香亭,古今碑石羅列於左右,西有屋一區,一棲道流;重門之外,又有後門,建重屋其上,巽、坤、維皆有角樓,大率凡屋一百八十七間”的宏偉建築了,已基本具有現在的規模,但和清代“敕修西嶽廟圖”碑所繪相比,尚少灝靈門、牌坊及萬壽閣等,其正殿和廊房規模也比後來小些。畢竟時代在發展,禮儀在完善,文物也在增多。
自成化年間大修之後,歷經60年,西嶽廟似乎經受不住人類頻繁的造訪、香火的衝擊和也許係西嶽神所興風雨的盤蝕,漸漸地傾頽了。對統治者來說,人民住的破點、吃的少點並不可怕,但諸神受些許“委屈”,也是不行的,因為禮儀乃治國之道,西嶽廟是其表現形式之一。無需嚮人民解釋,那些衆多的被統治者灌輸了大量神權思想的善男信女們是樂意為建西嶽廟而獻出自己血汗的。故嘉靖年間――大約嘉靖二十年(1541年)前後,對傾頽的西嶽廟又進行了“葺故重新,起圯植傾”的修葺。“百工雲集,應時而成。於是棟宇興隆,殿寢宏麗,藩嚴基峻,樓觀飛峙……”修建後的西嶽廟“有正殿五楹,殿後寢室各二楹,前為欞星門,七座頭門,五座國朝碑樓,東西旱船各二座,外為樓楹,連以角樓,凡間二百有奇”,增加了玉壘神荼殿兩座――即今靈宮殿玉冥王殿,七座頭門則指欞星門有屋七個,與今欞星門形製相同。比明憲宗時的廟製又有擴建,真各壯極華麗,若真有華嶽神在,即便再“正直”,我看頁不會不為之所動情而不對人類有所賜與。
大自然最愛和信神者開玩笑,明朝前期,儘管統治者擡高了華嶽神的傳統地位,並且事無巨細地頻繁祭祀,又曾先後增修擴建廟捨殿宇,以使西嶽神更氣派、更舒適地享用人間香火,但明朝政府仍然不時遭受到瘟疫、水旱、地震等災害的襲擊――永樂九年疫癘,正統二年至六年春邊境地震,九年大旱,十年山西災疫,十一年又災疫,憲宗成化四年災沴,九年災荒,十三年又災沴,十八年修廟立碑,二十年又大旱,地震,二十三年大旱,宏治六年大旱,十四年正月地震,四月陝西地震……接踵而至的災害與頻繁的祭祀相互“輝映”,想來使人啼笑皆非,其中尤以陝西――西嶽神所主管的地方災害之多,係神靈對人間的懲罰,也就是沒有求得神的歡心,故災害愈多,祭祀也愈繁,程度也愈高。這大概也是西嶽廟建築越來越宏偉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原因。那麽明嘉靖年間這次大修之後,是否“打點”下了西嶽廟而使之降福、降祿、降祥於統治者或人民了呢?
結果令崇拜它的統治者和它所有的善男信女們失望!
時隔這次大修僅14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二月十二日壬寅,“陝西、河南同時地震。自省地之漸重,至潼關而極,震聲如雷,渭南、華州、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或地裂泉涌,口有魚物,雞犬鳴吠,或城廓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出山阜,日脯地旋,夜半月無光,星隕如雨。一月數屬,或纍日震不止,西南軋軋有聲如萬車奔騰。民驚潰走,垣屋盡傾,知縣陳希元等罹變,河渭大泛,華嶽終南山鳴,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地裂水涌人多墜於穴,自乙卯至己未震漸輕方止,自古災傷無此慘也。”
這如何解釋呢?如確有神災,大概不能說統治階級對華嶽神禮數不周吧?若此,就可能係自然災害及其變化非華嶽神所掌握了……不管怎樣,耗費這麽多的人力、財力去修建這樣的建築,面對如此清楚不過的事實仍然強調他的治國之道、安邦之本的禮儀作用,是在是要令人然了。可悲的也正是如此,殘酷的現實並未使他們清醒。
嘉靖三十四年的大地震,西嶽廟並未因它係華嶽神的廟宇而幸免於難,同樣被憤怒的大地所全部圯毀。此時已近明末,國力疲憊,災民又多。一時完全修復,國力不支;不修又意味着將冷落這無形的山神。於是嘉靖帝便采取了兩全其美的辦法;先修起了寢宮,好歹不算斷了西嶽神的香火,這已是嘉靖三十六(1557年)年的事了,又經過五年的積蓄,準備,到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又進行了一次大修,歷時兩年告成。修復後的西嶽廟有寢、殿、門、亭凡二百一十有二間,國沒想來不會被前次大修差多少。真是好一個嘉靖帝,有“志氣”,看來真是要與“地震之神”鬥爭到底了……但嘉靖以後各朝皇帝的日子並未好過多少。繼嘉靖以後的穆宗隆慶帝,嗣位自然是要告祭西嶽神的,然第二年(1568年)六月,陝西又發生了地震,再後的神宗萬歷帝(1572—1619年),思宗崇禎帝等,也都未免自然災害的襲擊,儘管神宗萬歷年間還在西嶽廟盡後處修建了萬壽閣,終於也阻擋不住李自成農民起義的烽火和滿清的凌厲攻勢,落了個末代皇帝崇禎自媒山,大明江山易人的下場。
有明一代凡276年,祭祀、修廟之舉遠遠超過歷代各朝,可謂虔誠之至,然頻繁的自然災害幾乎事伴隨着其祭祀、修廟活動而發生,二者堪稱孿生姊妹。直至明代的最後一個皇帝也未能弄明白這究竟是什麽原因……
不管怎麽說,有明一代將西嶽廟推嚮了它發展的高峰,這是應該肯定的。
滿清是中國歷史傷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以滿族為主要統治者的封建政權,他們從滅掉李自成“大順”農民政權伊始,顯然已接受了歷代少數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教訓,建立了嚴密的封建統治機構,吸收了中原漢政權的統治制度,在禮儀方面也毫未怠懈,繼續奉行儒傢學說,即便在漢政權所崇奉的神靈上,也是全盤接受了漢族的傳統之神祀,並和十分重視禮儀鬼神之的明王朝相比,實有過之而無不及。表面上看來,他們這樣做使人不解,其實目的也是一個:藉漢族—華夏之神以振滿清之威。
滿清對於西嶽廟,與明代一樣,逢事必祭告。水旱之災要祭(如順治十四年,康熙三十二年,三十五年,雍正十三年,乾隆四十年等自然災害);蕩平疆域、平定叛亂要祭(如康熙二十一年以疆域蕩平,遣內閣學士翁英祭西嶽,三十六年因寇平遣御使張鵬翮)祭西嶽,乾隆二十年以平定準葛爾叛亂遣使祭西嶽,四十一年平定金川遣使祭西嶽);甚至皇帝的生日、皇后加封號等也要祭西嶽(如康熙四十二年以“萬壽五旬”遣翰林院學士餘志真祭西嶽,五十二年以“萬壽六旬”遣內閣學士查弼納祭西嶽;乾隆十四年,因皇太後晉號,遣使祭西嶽。十五年皇太後正位遣內閣學士額登布祭西嶽,二十七及三十七年,皇后生日晉加徽號,正月遣使祭西嶽),為女流祭西嶽在歷史上清代可能是首創。而推究起來,清代西嶽廟發展的高峰是始於康熙帝的。
傳說康熙生後從未見過他的父親。成人之後,不得不為自己的出身感到奇怪,忍不住便問其生母。他的母親名叫田禾,然他布知道。他母親見他已長大了,不好再瞞,無奈何告訴了他:“你的父親在西邊一個山上當道士。”至於原因卻未說。但康熙牢記於心,每有機會便尋找其父。
光陰似箭,轉眼到了康熙五十歲壽上。這年,康熙四十二年鼕十月,康熙西巡狩至於華陰,看到華山,便想起他母親的話,遂産生了上山尋父之心,未能如願。衹面對華山,默念一首詩,以寄其父,假如其父在山上的話。詩曰:
踟躕風霧阻蓬峰,未識雲臺止水溶。
秦地山川聊一望,方輿獻畝盡三農。
兵民擁道心隨仗,文武攀轅淚滿容。
諒德何能衢壤樂,皆因歲久慶時雍。
在返京的途中,路經一座小廟,見一老道士正在灑掃庭院,觸景生情,他又想起了他父親,便進去和道士攀談起來。說東道西,天南海北,儘管康熙十分留意,仍無絲毫跡象表明他就是或他知道其父。最後老道忽然問他:“田禾好嗎?”可惜康熙不知其母此名,錯過了極好的認父機會。卻以為他在問地裏的莊稼,便答道:“仰賴嶽神庇佑,莊稼長得很好!”老道雖面呈喜色,但眼神卻暗淡了。康熙亦未看出,遂告辭而去。回京後,他把此事告訴拉他母親,並特意講了最後見老道所說的話,他母親自然驚喜的不可名狀,告訴康熙那個老道就是他的生父,因為她就叫田禾。他父親當年是因為追求、尋覓其愛妃董小宛而出走的……康熙聽了,追悔莫及,忙派人去找,雖衹來去月餘,已是人去廟空了。詳加迅問,知道士已死。康熙為了紀念其父,在小廟址上修建了西嶽廟。至今這個故事還在當地留傳,甚至當地不少認都認為西嶽廟乃康熙所建。
這個故事純屬附會,不必細考。但康熙四十二念於五十壽辰時遣臣祭西嶽,同年十月鼕西巡狩至於華陰,確實到過西嶽廟祭祀西嶽神,目的可能時祈求延年益壽。他還命令陝西巡撫鄂海主持,重修了西嶽廟,康熙四十四年,御制“重修嶽廟碑文”刊石於廟內,這卻是千真萬確的。那個康熙尋父的故事應附會於此。
清代對西嶽廟進行過三次比較大的修建,一是在康熙四十四年,因為“御制重修嶽廟”碑無詳細記載,難知其詳。第二次大修是乾隆四十二年,因為西嶽神“近歲風調雨勻,屢昭靈應”,特別是陝西巡撫畢沅奏稱西嶽廟歲久傾頽,急需葺治,乾隆帝毫不猶豫便撥銀十二萬兩,讓畢沅酌情辦理,叮囑畢沅修西嶽廟“務俾工程堅固,廟貌鼎新。”畢沅主持修建後的西嶽廟已儼若一座富麗堂皇的皇宮,使西嶽廟發展到了歷史的最高峰。據《華陰縣志》記載:“距廟半裏許有坊曰太華山門。廟門外有琉璃影壁,棋盤街鐵旗桿二,下馬碑二,甬道,嶽廟門,鐘樓,鼓樓,灝靈門,門上為灝靈樓,即五鳳樓,欞星門之西為古碑亭。唐明皇碑史稱其偉絶特囑,經兵燹斷壞已盡,今尚存四字,又唐宋以來殘碣計二百餘枚,乾隆四十三念,巡撫畢公建亭覆之,護以石欄。又有宋碑亭,明太祖碑亭,神宗碑亭,提點碑,灝靈門兩翼有東西角門,門內有青牛樹,相傳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子係青牛於此。又有槐抱柏,柏抱槐,虯枝膠葛,偃蓋扶疏,皆數千年物,置石欄圍之。灝靈樓後為欞星門,再後為金城門。旁有祭器所,正中望仙橋,左右石橋二,橋下為池,引水註之。正殿曰灝靈殿,殿九楹,前有石坊,中曰‘尊嚴峻極’,左曰‘少昊之都’,右曰‘蓐收之府’。並右月臺,東西竹檻,殿後為禮步門,寢宮,穿殿,配殿,兩翼司房。寢殿後有御書樓,後為萬壽閣。明神宗時道士席演魁建閣,後有遊嶽坊,平臺藏經樓前,為呂祖堂,放生池。此則嶽廟之勝概也。”
畢沅實無愧一個官吏加學者,他對西嶽廟建製的完善,尤其是所設古碑亭,刻“敕修西嶽廟圖”碑等,對保護西嶽廟的文物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們研究西嶽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資料。難怪“西嶽廟”對畢沅是那樣青睞,真到了有求必應的地步。
乾隆四十二年,天下大旱,時到秋末,下種日子已過,霜降要來臨,須趕快下種。但地畝幹旱,農民盼雨心切,愁眉苦臉。祈天求雨,也不靈驗。正好畢沅西徵凱旋,從西安至潼關的途中看到了這些景象,心中十分焦急。走到華陰時,詳到了嶽帝靈昭,便率領署下華陰縣令陸維垣和幾名隨從,用完素齋,足踏草鞋登山,到落雁峰後,就在金天宮(康熙時建)內竭誠祈禱,請神立即降雨,以救百姓。不知時因畢沅建廟有功,對神至誠?還是降福人類本就是嶽神天職……就算嶽神靈昭吧,果然降了三晝夜大雨,水量濃厚,陝西全省都分享到了豐美的甘雨。雨住天晴,畢沅纔率衆下山,看到了沿村居民,不分老幼,雀躍歡呼,一片喜悅場面。此情此景,使畢沅感到,這都是仰賴皇上平日敬神心誠,愛民如子,勤於政事,至誠感神的結果,不然西陲郡縣何以連年來屢獲豐收?故他也想效法康熙題匾金天宮“露凝仙掌”的故事。奏請乾隆帝御書匾額,以答謝嶽神澍蔭之美,並預言乾隆帝的禦匾將和康熙帝的禦匾先後對立,日月星熾都會為之增輝。乾隆帝本就愛好書法,到處題字,自然不肯錯過這個機會,便輕抒禦腕,為西嶽神題寫了“嶽蓮靈澍”的匾額,被置於御書房內。現在尚存。
清代皇帝,尤其自康熙以後,十分重視對西嶽神的禮敬,祭祀活動十分頻繁,大事如水旱之災、皇帝即位,小事如嬪妃晉後、皇帝有病……都要祭告,這大概也是其非華夏政權所决定的,然儘管如此,清王朝的統治自始至終都受到國民、尤其是漢族的威脅,直至康熙二十一年纔“蕩平疆域”,接着乾隆二十年又發生了準葛爾叛亂,至乾隆二十五年纔告平息,四十一年又有定金川之舉,嘉慶八年就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此波未平,鹹豐、同治年間又有捻軍及陝甘回民起義,對清廷打擊甚重。太平天國革命則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而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終於推翻了滿清統治。其中和西嶽廟關係較大的要算是同治年間的陝甘回民種族糾紛了。
清同治元年,陝甘回民不堪滿清王朝的殘酷統治,以回漢種族糾紛為導火綫,發起了暴動。他們發展迅速,由數萬至百萬,以訊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官吏,陷城池,沉重打擊了滿清統治者,並於同治元年九月十六日燒毀了西嶽廟主要建築灝靈殿和五鳳樓,旋又燒掉了萬壽閣。華嶽神自身不保,看來也難顧及它的主要施主滿清王朝了,故朝廷派師討伐,也是久戰無功,反使回軍在戰鬥中愈益發展壯大了。到了同治五年,清廷的戰將左宗棠平粵歸來後,旋即被派往西陲平亂。於同治六年入關,過華陰縣時,想先祭謁華嶽神,以求得嶽神庇佑。這大概是左宗棠屢戰屢勝的法寶之一吧!然沒曾想,西嶽廟已毀於戰火五年了。巍巍華山,高聳入雲,華山神何處去尋?無奈,左宗棠和巡撫劉典商議,重新修復西嶽廟,以召回西嶽神。命令華陰令總辦督促,立即開工。從同治六年十月至九年十月,歷經四年,將廟秀成,用銀兩萬九千多兩,用工十萬人次,其中包括金工、木目、石工、瓦工、漆工等。工堅質優,新廟惲堅完整,規製宏肅。此時邊陲“回亂”也已平息,在左宗棠看來,這無異是神奠民誠之故。他感神之“靈”,便寫下了“篆字碑”立於廟內,以示紀念,流傳至今。這是第二次對西嶽廟的大修。
滿清一代與明朝一樣,十分重視對西嶽廟的修建,所不同的是,明朝的祭祀活動幾乎始終伴隨着自然災害,而滿清的自然災害相對少些,嶽神對其祈求也時時顯“靈”,但清朝的祭祀活動主要伴隨着民族鬥爭與階級鬥爭。光緒四年鼕(1878年),在外強入侵,內部政治鬥爭繁復的境況下,亦未忘記西嶽神的庇佑作用,在左宗棠修建的基礎上,又修復了廟內的萬壽閣,並補修了御書房、望河樓、五聖祠、兩角樓、放生池等,使西嶽廟又煥發了它的青春。這也可謂滿清王朝在苟延殘喘之餘,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産的一個小小的貢獻吧!
(四)辛亥革命之後――西嶽廟的衰落時期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新文化運動的號角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封建社會賴以統治的專製主義、神權思想被憤怒的人們拋於九霄雲外。自然,統治者依賴的思想基礎――儒傢思想也一時被人們所棄。然而,中華大地上空的烏雲仍未散盡,帝國主義列強仍在肆虐中國人民,各軍閥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亦未停止。連年的混戰,使人們無暇去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驕傲河遺憾,更無暇有意識地去保護那些隨時都有被戰火吞沒的文化遺産。西嶽廟自光緒年間修補後,很快從其發展的高峰跌落,被罩入戰火的風雲之中。
1932年,國民黨駐軍馮玉祥部駐進了封建社會的神靈聖地――西嶽廟。昔日衹有皇帝或其派遣大員方能涉足的地方,成了兵營;昔日莊嚴肅穆、香火燎繞的嶽神殿宇,成了兵工廠;昔日藏經的萬壽閣,成了彈藥倉庫……多麽奇妙的變化呀!這無疑是人類的進步了,標志着民主思想已深入人心,而封建迷信再也難以愚弄人們了。但由於意外的原因,萬壽閣彈藥庫失火,並使萬壽閣瞬間成了廢墟……將本來係西嶽神享受人間香火的地方作為了兵工廠和彈藥庫,對西嶽神賴說,對付古代的刀槍劍戟是無所不能,但對付現代化武器卻未必然了,故隨着這聲巨響,西嶽神或已粉身碎骨,或嚇得遠遁人跡罕至的地方了,反正至今未見。處於和平時代的我們,現在衹能站在西嶽廟的座座遺址面前,遙想它昔日的雄姿,思索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關係了…… |
|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頒布了不少保護古建、文物的法令,人們的文化素質、思想覺悟也日益提高。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新中國的貧窮和文化的落後,在廣大人民中,對古建、文物等文化遺産的認識,尚亟待提高。特別是後來“文化大革命”的狂熱,産生了許多令人痛心的事情,那就是對祖國文化遺産的破壞。當然西嶽廟也未幸免,其中最為嚴重的則莫過於古樹、古碑了。它們有被用作建房蓋捨,有的填充了道路,有的當作了花墻和房屋的墻基……,據華陰縣華山公社王道大隊一個老石匠談,經他手鑿毀的古碑就不下數十塊。當然,他不是為自己蓋房而這樣作的。灝靈殿前,東碑樓內,原有清代乾隆皇帝“御制重修西嶽華山廟”碑一座,全高7.46米,僅碑的高度,就使我們驚訝了,還不用說它那獨特的石座。也許是它的“命該如此”,因為利用東碑樓作其他用,竟將一塊古碑搗碎拋入垃圾,這也算是“古為今用”吧!若乾隆有知,也定毀感慨萬端的!幸免者是西碑樓畢沅手書的“重修西嶽廟碑”,它們本來是很好的一對,現在衹盛夏孤身孑影了。金城門前的兩棵“漢槐”,生息在西嶽廟中兩千餘年了,也被莫名其妙的鏟除了……
西嶽廟歷經兩千餘年而不衰,這座凝聚着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宏偉建築,衹是在近百年的時間內,特別又是人類跨入劃時代的文明階段,纔逐漸遭到了摧殘,使廟內古建已損失殆半,現存的僅灝靈正殿、金城門、欞星門、金水橋、三座石碑坊、御書房、遊嶽坊、兩個八角亭、兩座禦碑樓及一些名碑和幾棵古柏而已,其它如五鳳樓、萬壽閣等主要建築衹剩下遺址了。當年的碑石如林、柏樹成蔭的盛景,變成現在的凋零景象,整個建築群猶如一條矯竜被砍去了首尾,徒有雄壯而無宏麗了。面對滿目瘡痍的西嶽廟,我們該說些什麽呢?朋友們看了有何感想呢?
可喜的是,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於1979成立了西嶽廟文物管理所,使這即將病入膏肓的西嶽廟得以復生,並於1986年6月公佈西嶽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傢曾數度撥款對西嶽廟的城墻、欞星門、金城門、灝靈殿等古建築加以維修,折除了廟內中軸綫以內有礙觀展的建築和設施,並將分散在縣內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碑碣和文物統一徵集,集中收藏保管。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陝西省文物保護條例》的公佈與宣傳,深入人心,在文物保護與修繕工程中,也得到了西嶽廟內駐軍的協作與支持。最近與廟內駐軍協商並達成協議,在不久以後駐軍將遷出西嶽廟,並對這座千瘡百孔、歷史悠久的西嶽廟,製定出修建的總體規劃,逐步恢復其歷史原貌。 |
|
從整體佈局而言,西嶽廟建築群坐北嚮南,朝嚮華山主峰,主要建築沿着南北軸綫左右對稱,前後分為六個空間,相互襯托,協調對比,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一個空間為五鳳樓前即入口部分,主要建築有木牌樓、琉璃照壁、灝靈門、石欄桿圍成的棋盤街、石獅子、鐵棋桿等 。
第二個空間為五鳳樓後面的院落 。當年,這裏主要是矗立碑石的地方,各代名牌林立左右,篆、隸、草、行琳琅滿目,曾被譽為陝西的小碑林。如今僅剩下唐玄宗的“御制華山銘殘字碑“。此碑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故事。
傳說唐玄宗東行祭嶽,剛進入華陰地界,看見有隊人馬前來相迎。玄宗問左右是否看見,左右皆搖頭不知。唯有一位叫阿馬婆的老人奏明玄宗說:“那是嶽神來迎聖上,嶽神黑紅色的頭髮,穿着有色的衣裳,正在路旁迎候“。玄宗來至廟內,看見嶽神 弓的囊鞭放在殿庭東南的大柏樹下,又召民婆問柏樹下是什麽,阿馬婆回答的和玄宗看見的一樣,玄宗更加相信確實是嶽神顯靈歡迎自己了。所以他根據先帝祭祀五嶽的順序,封西嶽神為金天王,並勒石以志其事,就有了這通石碑。 今殘碑東西寬3、1米,南北寬1、6米,高2、1米,碑四周為綫雕的神獸圖案,碑身“駕如陽孕“四字是文”仙駕如聞“陰陽孕育“句的殘存。碑座由兩塊巨石構成,中間用生鐵鑄成的綫板相連。碑座四周為身高1、6米的金甲力士浮雕。玄宗親自撰寫碑文。〈〈唐書、呂嚮傳》載:華嶽碑,玄宗
年邁收製碑,碑高五十餘尺,闊礦餘,厚四尺五寸。其繪製扈從太子王公以下名,製作壯麗,鎸琢精巧,天下碑莫比也。”世人稱之為天下第一碑,可惜黃巢起義軍自潼關進兵長安,經華陰焚西嶽廟,碑隨之毀壞。
第三個空間即欞星門到金城門之間的院落。主要建築有欞星門、明代“天威咫尺”石牌樓以及金城門等。欞星門取靈星之意。靈星原為管天田的神,祭祀它以祈五穀豐登。後來又稱其為文麯星,所以孔廟之門亦以此為名。西嶽廟裏此門形如窗欞,就改靈為欞。門共七間,主體三間為高大的木結構琉璃互單檐歇山頂樓,半拱部分昂出九條雕刻精緻的竜頭,張牙立目,昂首視天,惟妙惟肖。七條正出,兩條斜出,人稱“九竜口”。其門整個建築規模宏大,結構繁雜,色彩絢麗,從各個方面都顯 出西嶽廟的等級之高。
“天威咫尺”石碑樓為明萬歷年(1573-1620)所建,結構為四柱三開間五樓,是廟裏石牌中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牌樓各部分全為 石質,由石梁、石柱、石枋等組合而成。牌樓共分三層、層層收進。最上為雄獅托寶瓶,屋燧雕以旋花蔓草,四周垂燧為圓雕的行竜,在每個頂的檐角,均雕有仙人團座。牌樓共面最上層檐下,雙竜環抱,上書“敕建”二字。正中上下兩面嵌有“尊嚴峻極”、天威咫尺“石匾各一方,字體蒼勁有力,傳為明姦相嚴嵩手筆。竜門枋正面有”八仙慶壽“圖,背面為”帝後宮廷行樂圖“正反面均有二人手捧托盤,盤中各勱冠、 取加官進祿之意。牌樓立柱的前後面刻有楹聯兩副,一面是對嶽神職權範圍的規定,一面為對嶽神慈恩廣德的贊揚。除此而外,牌樓上還雕有”二竜戲珠“、獅子滾綉球 ”、“雙鳳朝陽”、鶴戲圖“、“鯉魚跌竜門”等 扣種 圖案,且運用圓雕 、浮雕、綫雕、透雕等各種技法,幾乎將中國古代傳統中象徵吉祥如意的動植物采用殆盡,其藝術價值之高令人瞠目。
金城門為琉璃互單檐歇山頂木結構築,是西嶽廟現存的第二大建築物。其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高11、76米,
鬥拱自成體係,用材碩大,佈局疏朗,且每朵獨立,疊摞而上,整個建築古樸宏麗。金城門北有金水橋,為明代所築。
第四個空間的主要建築有灝靈殿等。灝靈殿為西嶽廟的正殿,是一座具有六十八大柱、九大梁、十大檁的琉璃互檐歇山頂寵偉建。其面寬七間,進深五間,周有回廊環繞,飛檐高聳,鬥拱密佈,整個建築座落在用石條砌成的
字形座式月臺上。月臺上前方有踏道五座,中間最寬,路中央有青石精的“二竜戲珠”圖,稱為禦路,也叫主階。禦路兩旁各為“賓階”、“阼階”、“側階”,通過不同踏道 的出入,嚴格的區分謁廟人員的等 級。
典內安置有西嶽之神祭牌及香案。殿?上懸有清同治皇帝御筆“瑞凝仙掌”,光緒皇帝御筆;“金天昭瑞”和慈禧太後御筆“仙掌凌雲”匾額。
第五個空間的主要建築有御書房等。御書房是供放皇帝書的地方。其建 築為琉璃互重檐歇山頂木結構的閣樓建築,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周有回廊。為乾隆四十二年(1773年)所建,內置乾隆御書“嶽蓮靈澍”橫臥碑。
第六個空間的主要建築有萬壽閣、遊嶽坊、望河樓等。 萬壽閣在廟的最後方,是廟的製高點,為明神宗萬歷年間所建。閣分三層,緣梯登樓頂可遙望黃河,故又稱望河樓。閣左右兩側,原各有藏經樓一幢,遺憾的是,樓閣幾經劫難,已不復存在。 遊嶽坊在萬壽閣後,琉璃互單檐歇山頂建築,面寬三間,進深 三間,係乾隆四十年華陰縣令陸維垣所建,原有明太祖朱元璋“夢遊西嶽文碑”一通,現已失。
除以上主要建築外,西嶽廟還有“青牛樹”、“放生池”、“漢石人”、“古碑樓”及頗有文物價值的古柏、碑石多處。一九八六年六月被列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景點類型:古寺廟
景點位置:華陰市城東2.5公裏處,距華山8公裏。 |
|
門票: 旺季30元(3月-11月),淡季15元(12月-次年2月)
門票優惠:學生半價(需學生證),軍人免費(需軍官證、士兵證),殘疾人免費(需殘廢證),老年人70歲以上全免、70歲以下半價(需壽星證、身份證),兒童免費(需隨父母參觀,1.2 米以下) |
|
乘車至華山後再轉乘當地旅遊車;或在城東客運站乘車前往 |
|
西嶽廟社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