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小河鎮位於石臺縣西北部,東與磯灘鄉接壤,南與丁香鎮、東至縣高山毗連,西與東至縣洋湖鎮、張溪鎮汪坡為鄰,北與貴池區牌樓、唐田鎮共界。土地總面積134平方公裏。2007年末,轄13個村民委員會,203個村民小組。全鎮總戶數5784戶,總人口20676人,其中非農561戶,人口911人。平均每平方公裏154人。鎮內居民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土傢族、哈尼族、彝族,共計15人。
小河,原名小河口,因黃湓河上遊兩條支流(梓溪河、石嶺河)於此匯合而得名,故而沿襲至今。自1985年小河鄉更名為小河鎮,區劃基本穩定。2007年初全縣鄉鎮區劃調整,莘田鄉並入小河鎮,政府駐地仍在小河。是石臺縣西北部重要集鎮。
旅遊資源:會主山(又名卉竹山)遺址,卉竹山寺廟初建於明·嘉慶年間,毀於兵燹,至清代順治16年卞上人來到古剎,重建寺廟,更名為“園會禪林”,後因年久失修而頽廢,清末年間,九華山僧妙清來此募資復建,規模甚大,於“文革”中拆毀,現僅存石刻碑記一塊,此處為原貴池縣西南名勝。再往東南角,有鬍氏宗祠三處(兩處被毀,有碑文記載和遺址,一處保存完好)。朱氏宗祠一處,(相傳為明·崇禎三太子定王籌款修建,現前廳保存完好)。宋代修建的拱橋(名新橋),建於清初的紅橋都保存完好,橋邊有紅廟遺址。有古棧道於絶壁,棧道洞孔現仍清晰可見。鬍氏老宅,建於清初,內存雍正二年和十一年池州府所贈“清時人瑞”、“盛世蜚英”兩匾。沿途有500年古樹數棵,溶洞多處,名勝古跡集中,有開發價值。
新石器遺址,坐落堯田村,70年代發現,出土新石器若幹件,現存放於黃山市博物館,還有莘田雞公堰新石器遺址。城山寨古戰場遺址(元末明初),坐落於鄭村村,元末池州府總兵羅友賢在此紮寨,設有馴馬堂練兵場、園藝堂農業基地及糧倉、鐵爐堂為製造並囤積兵器場所,並建造囤兵營房。寨口有石閘、水閘、木滾閘,後被朱元璋手下開平王常遇春用計破之。遺跡依然可尋。城山寨山下為著名的鄭村農民暴動指揮部故址,現有石臺縣人民政府修建的鄭村暴動紀念碑聳立於右邊山崗之上。
石臺縣著名的百丈崖景區,座落於小河鎮北嶺村與磯灘鄉交界,現旅遊公路已修建至北嶺村北岩組。
小河境內溶洞無數,有全縣聞名的“如來洞、竜洞、牛毛洞、雲岩洞、裏塘洞、經布洞、洪洞等二十餘個有待開發。
古墓、狀元墓坐落在桂村,文舉狀元鬍從隆,畢生從事教育工作,有碑記。四品官墓,明朝吳賜(歷官監察御史、河南按察司)墓。
全鎮古文化底藴豐富,有:石刻二十餘塊,古本刻對聯,匾額,古建築等。其中安平村塘西鬍氏宗祠遺址尚存唐代形態各異的旗鼓十三尊,旗架八對,另尚存瀕臨失傳的《十番鑼鼓》及《十樣景》樂譜。 |
|
石臺縣小河鎮地處皖南山區,位於石臺縣西北邊境,與貴池、東至兩縣八鄉鎮毗鄰,面積96平方公裏,境內有佛教名山——卉竹山、古戰場——城山寨、溶洞——來竜洞、農民暴動紀念塔等。
全鎮轄14個行政村,138個村民組,2000年末總人口為12758人,人均純收入1071.60元,主要以糧、林、養殖業為主,糧食産量最好年景為5500噸,森林覆蓋率為76%,其中優質板慄基地達萬畝,居池州市之首;擁有母豬良種繁殖基地,種仔鍺供應基地,品種以“三元”雜交豬為主;養羊大戶發展迅速,目前波爾山羊達780頭。小河鎮社會政治、治安穩定,投資環境良好。2000年度被池州市授予社會治安模範鄉鎮,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林業綜合緑化先進單位。境內S221省道貫穿全鎮,實現了公路村村通,有綫電視村村通,電信村村通的目標。現有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基站各1個,擁有總量1500門的數字程控電話端局3個。小城鎮建設實現突飛猛進,在建好集鎮所在地的同時,新開闢了紅石金三角集鎮,現已初具規模。 |
|
- : Xiaohe Town
|
|
小河 |
|
|
|
宜城市小河鎮中學 | 宜城市小河鎮磚廟中學 | 宜城市小河鎮朱市一中 | 宜城市小河鎮朱市二中 | |
|
|
安平村 | 紅石村 | 北嶺村 | 梓溪村 | 方元村 | 長豐村 | 粟陽村 | 桂村村 | 鄭村村 | 堯田村 | 樟村村 | 梓坦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