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大溪鎮,位於浙江省溫嶺市西北端。東毗澤國,南鄰溫嶠,西接樂清大荊,北交黃岩、路橋,是臺州市與溫州市的交接處,距溫嶺市區14.5公裏。鎮區面積129平方公裏,轄5個管理區,110個村(居)。常住人口12.1萬人。2005年實現農業總産值2.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716元;工業總産值154.2億元,預算內財政收入2.22億元。大溪鎮是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小城鎮試點單位,國傢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重點鎮、浙江省中心鎮。並榮獲“世界地質公園”、“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傢森林公園”、“中國水泵之鄉”稱號。
遠在新石器時代,大溪境內就有人類活動。戰國時徐偃王後裔輾轉至大唐嶺築城居住(今裏宅、大嶴一帶),漢惠帝三年東甌王建都古城。宋時屬黃岩縣馴雉鄉,寶慶初改為方岩鄉,明成化五年太平建縣,屬太平縣(今溫嶺市)。清乾隆時為十五、十六都和十三、十四都一部份。民國時屬溫嶺北區(後改五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黃岩縣岩前鄉劃入境內。1992年,澤國區的白山鄉並入境內,鎮域擴大,為溫嶺一大鎮。
大溪境內三面峰巒環繞,中東部為河𠔌平原,間有小丘數點,水網交織,水陸交通極為便捷。唐有臺溫驛道,今104國道穿境而過,甬臺溫高速公路設有互通立交道口,一級公路直達市區,建設中的甬臺溫鐵路設站利嶴村,是臺州南部交通樞紐。
大溪原為綜合農業區。現有可耕地49504畝,水田42248畝,旱地7256畝。糧食作物主種雙季水稻,次為小麥、蕃薯、豆類。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芋頭、蒔藥、食用菌。林果業有木竹、茶葉、楊梅、柑桔等。2005年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48962千瓦。加上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普及,化肥施用量增加,使農業生産條件改善,2005年糧食平均畝産達到868斤,總産量達20479噸。水果種植面積15303畝,柑桔、楊梅等水果年産量21607噸。林業用地面積98603畝,森林覆蓋率為49%。
工業從八十年代(上世紀)起步。民國時期,僅有小刀、五匠、磚瓦等分散零星手工業。解放後,興辦了國營糧油加工廠,建立了五金、油漆、木器、篾器、紅旗儀表、服裝等18個手工業社。60年代後,始有縣辦集體企業山市刀剪廠、地方國營大溪機械廠。改革開放後,發展股份合作企業,個體,工業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開始由山市、塔嶴、麻車嶼、上新建、大溪等村興起,繼而帶動了全鎮工業的發展。2005年,全鎮有165傢股份合作企業,4000多傢個體私營企業,年産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69傢,其中年産值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03傢,形成了以水泵機電、日用塑料、旅遊鞋帽三大支柱産業。浙江新界泵業有限公司成為我國最大潛水蠃桿泵生産基地,浙江強盛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是我國四大旅遊帽生産基地之一,浙江鴻達集團列中國最大的規模企業第141位。
社會事業發展較早。崇文重教,重視智力投資。明清就辦有方岩、鴻文、鯨山、箬溪書院,民國時辦有潘郎、趙氏、大溪、翁山、桃夏等5所完全小學,並辦私立德明初中。解放後,教育事業發展迅速。1985年普及小學教育,1987年冠城首批實施九年製義務教育。現有小學22所,初級中學6所,高級中學1所,學齡兒童入學率100%。醫院4傢,衛生服務站26傢,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97人。文化設施有文化站、電影院、廣播站,有綫電視入戶率100%。還有群藝館、村文化活動中心及文化體育活動場所,人民精神生活豐富。
歷史文化名勝古跡較多。有周徐偃王城,唐、五代古陶窯址、古驛道、古墓、宋明賢人古跡等多處,宋有王居安,20歲中進士,理宗時官竜圖閣直學士,作文明白曉暢,詩尤曠達,有《方岩集》10捲傳世。蔡鎬,武榜進士,????城武學教諭、遷武學博士。明有謝省,景泰五年進士,生平博覽群書,著《行禮或問》、《杜詩註解》、《逸老堂淨稿》。謝鐸為茶陵派代表詩人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兼國子監祭酒,著有《方岩詩論》、《元史本末》、《桃溪淨稿》等。趙大佑,嘉靖進士,官終南京兵部尚書,詩文溫雅俊爽,著有《燕石集》。現代有革命志士、經濟學家、書畫傢等多人。風景名勝有方山、南嵩岩、獅峰,還有太湖山、紫蓮山、五峰蓮臺、流慶寺、翁山三瀑等懸崖奇峰、深𠔌飛瀑、古剎洞天,名聞遐邇。
城鎮建設突飛猛進。80年代開始擴展,近年繼續拉大城市框架,進一步豐滿城市形象。2005年共投入3000多萬元,用於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在中心城區實施“東延北擴西改”戰略,建立“四縱四橫”道路骨架。已建成大溪中學、新世界國際大酒店、十六層信用社大樓,目前31層皇傢花園和25層荷蘭花園正在加緊建設中。今年加大投入,對鎮政府廣場、河濱公園、城區主幹道一級公路的兩側實施亮化、緑化、美化工程,使大溪初展小城市風姿。
大溪人民有革命鬥爭歷史和革命傳統。大革命時期就有共産黨的活動,宣傳黨的主張,發展黨員,建立黨支部。抗日戰爭時期,在冠城建立抗日武裝,組織大刀隊,設立浙南交通站。解放戰爭時期恢復浙南交通站活動,護送革命志士到目的地,並建立了冠城、潘郎、部瀆革命老區。
大溪——一個經濟實力較強、規劃超前合理、配套設施完善、環境舒適整潔、發展潛力巨大的現代化小城鎮正屹立於方山之畔,崛起於東海之濱。 |
|
鎮政府駐河濱路。面積129.21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郵編:317525。轄11個居民區、99個行政村:平安、中興、德明、大溪、宜橋、水倉、後岸、上洋嶴、上河頭、河北、河南;下洋嶴、坎頭、雙凌、下村、閘頭、良山、花金、潘郎、銀河、小溪、毛頭、田茶、流慶、油嶼、部瀆、水坦、橋裏、高田、陽山、兆嶴、橋外、上洋、大溪嶴、前瓦嶼、後瓦嶼、小溪嶺頭、許傢渭、現範橋、相公渭、田洋季、水門後、岩頭山、濫田湖、西山金、下洋陶、陶傢埠、麻車嶼、新嶴裏、上新建、下新建、前溪、崗上、佛隴、下陳、擔嶼、水渚、上山、山市、潘嶴、金嶴、翁嶴、橫後、馬面、殿下、瀋嶴、雙橋、呂嶴、小塘、塔嶴、白塔、照洋、應錢、塘嶺、塘山、裏宅、大嶴、嶼孫、沙岸、東橋、井朱、平山、盤山、塘頭、白泥、秀嶺、梅安、孫傢、五峰、曹嶴、利嶴、陳洋、下山後、綸絲洋、下員山、水桶坤、白山裏、中嶴張、下洋張、下郎橋、白山街、新南嶴、念母洋、毛竹下、三池窟、上坦頭、上毛坦、下毛坦、嶴增張、桃夏河頭。 |
|
溫嶺市轄鎮。是溫嶺市四大重鎮之一,1949年建大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1992年新建、照洋、冠城3鄉並入。位於市境西北部,距市政府14.5公裏。面積53.8平方公裏,人口5.4萬。北部平原河道縱橫,大小水庫羅布其間,水源充沛。104國道和寧臺溫高速公路貫境,於良山設互通立交橋。轄安平、中興、德明3居委會和大溪、宜橋、後岸、水倉、上河頭、銀河、花金、良山、下村、雙凌、閘頭、上洋嶴、下洋嶴、大溪嶴、岩頭山、小溪、小溪嶺頭、濫田湖、麻車嶼、上新建、下新建、高田、三池窟、陽山、兆嶴、桃夏河頭、下郎橋、毛竹下、坎頭、上洋、照洋、沙岸、大嶴、橫後、裏宅、嶼孫、東橋、塘山、塘嶺、新南嶴、下山後、橋裏、橋外、瀋嶴、中嶴張、雙橋、殿下、念母洋、呂嶴49個村委會。農業以種植水稻、番薯為主,盛産枇杷、楊梅、茶葉、竹木,是溫、黃、樂三市(區)竹木山貨集散地。鄉鎮企業發展迅速,是臺州工業強鎮,以傢電、鑄塑、製鞋為行業竜頭,其中鑄塑業初具規模,成為全國知名鑄塑産品集散地之一,鴻達塑料公司被評為全國500傢最大鄉鎮企業。斯貝斯旅遊鞋以及旅遊用品廠的鞋帽等均已打入國際市場。 |
|
- : Daxi Town
|
|
大溪 |
|
|
|
|
|
平安社區 | 雙橋村 | 上洋村 | 中興社區 | 大溪社區 | 河北社區 | 河南社區 | 後岸社區 | 小溪村 | 大嶴村 | 高田村 | 白泥村 | 平山村 | 桃夏河頭村 | 西山金村 | 下洋張村 | 下洋陶村 | 下郎橋村 | 田洋季村 | 上毛坦村 | 大溪嶴村 | 新南嶴村 | 白山街村 | 嶴增張村 | 相公渭村 | 下洋嶴村 | 水桶坤村 | 岩頭山村 | 上坦頭村 | 中嶴張村 | 現範橋村 | 濫田湖村 | 毛竹下村 | 下員山村 | 麻車嶼村 | 新嶴裏村 | 許傢渭村 | 前瓦嶼村 | 念母洋村 | 三池窟村 | 下新建村 | 後瓦嶼村 | 水門後村 | 下毛坦村 | 綸絲洋村 | 白山裏村 | 陶傢埠村 | 上新建村 | 銀河村 | 上山村 | 下陳村 | 前溪村 | 坎頭村 | 盤山村 | 橋裏村 | 金嶴村 | 潘嶴村 | 塘嶺村 | 殿下村 | 塘山村 | | |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