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泗門鎮:面積63.6 6.32 62151319 府前路1號
社區:汝湖、東大街、西大街、後塘河
面積63.6平方千米,人口6.32萬(2004年),轄4個社區、1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府前路1號,郵編:315470。
[居民區] 汝湖社區 東大街社區 西大街社區 後塘河社區
[行政村] 萬聖 陶傢路 相公潭 謝傢路 夾塘 小路下 湖北 楝樹下 海南 鎮北 泗北 東蒲 鎮南 上新屋 大廟周 水閣周
[沿 革]
[行政村調整] 2005年1月17日,余姚市人民政府(餘政發8號)同意泗門鎮現有的西大街、東大街、汝湖、後塘河等4個居委會,按程序分別改建為西大街、東大街、汝湖、後塘河社區。改建後的社區的管理區域與原各居委會的管理區域相同。 |
|
余姚市泗門鎮位於杭州灣寧紹平原北部,329國道從鎮中心地段穿過,東距寧波約80公裏,南離余姚9公裏,西至杭州約122公裏。北瀕杭州灣。鎮域總面積66.3平方公裏,其中陸域面積62.5平方公裏, 全鎮現轄16個行政村,4個社區。 常住人口近6.3萬,素有“名邦之源”、“閣老故裏”之譽,是一座悠久歷史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中心城鎮。鎮政府駐:府前路1號,郵編:315470。 |
|
地形地質
泗門鎮地勢平坦,境內地勢由南嚮北呈丘陵——平原——灘塗——海洋臺階式格局,大部分為平原,係寧紹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3—5米。大古塘以南為山湖海積平原,成陸於公元10世紀前,由全新世晚期海積物和湖積物交互沉積而成,組成物質為粘土及西粘土,局部夾有泥炭。大古塘以北為濱海海積平原,係公元11世紀以來,杭州灣攜沙淤漲而成,組成物質為西粘土、西砂土和粉沙,地勢略高於大古塘南部平原。
水文狀況
鎮內平原上江河縱橫,有臨周江、臨泗江、大沽塘江、陶傢路江、謝傢路江和北排江等。其中陶傢路江,全長10.5千米,鎮級河道28條,總長82.55千米,村級河道28條,總長37.19千米,正常蓄水315.14萬立方米。
氣候特點
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16.2℃,無霜期228天,年降水量1300毫米。 |
|
泗門古時又稱四門、第四門。境域西南原有汝仇湖,水面達十萬畝,汝仇湖堤東開四門以便放水灌溉,四水為泗,故稱泗門。 |
|
秦以前,全境為淺海。
漢晉時,大湖門山北麓逐漸淤漲成陸。至今,海岸綫離大湖門山已有10公裏,且海塗每年還在淤漲,由南而北,歷代修築的海塘有10餘條。
自唐至清,境域一直分屬余姚縣東山鄉、開原鄉。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首置四門鄉。
民國十九年(1930年),置泗門鎮,屬余姚縣第四區(臨山區)。
1950年2月,設泗門區,下轄泗門、泗北、明風、東蒲、天華、道塘、朗霞、海南、曹娥、鎮海、萬聖、夾塘等12個鄉鎮。
1954年10月,泗門區大部劃歸慈溪縣。
1958年10月,泗門區改稱衛星人民公社,區下轄各鄉鎮改稱管理區,泗門鎮改稱衛星人民公社第十三管理區。
1961年,恢復區建製,管理區改公社。
1966年,泗門鎮公社復名為泗門鎮。
20世紀70年代初,泗門、周巷兩區合併,稱“周泗地區”,旋即撤消,泗門鎮仍屬泗門區。
1979年9月,泗門區劃歸余姚縣。
1989年5月,塘後鄉並入泗門鎮。
1992年4月撤區並鄉,萬聖、夾塘、湖北、東蒲四個鄉並入泗門鎮。 |
|
泗門鎮境內擁有目前余姚市內規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築群,其中有狀元樓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謝氏宗祠、成之莊等市級文保點4處,大學士第、大方伯第等重要文物古跡7處,皇封橋古村落被市政府列為歷史文化保護區。
皇封橋古村落
皇封橋村位於泗門鎮東部,是一個以橋命名的村莊。村內小橋、流水、人傢,四時鳥語花香,一派江南水鄉風光。該村河多橋高亦多,有太平橋、萬順橋、許傢橋、吳傢橋、楊巷橋、落馬橋、樂城橋,燕翼橋、申明橋、皇封橋等古橋梁十餘座。皇封橋是東西要道主橋,橋長7米、寬2.5米三板兩欄子的三洞引橋,東西方各壘石階五級,朝南欄板上刻有篆書“皇封橋”,字跡柔裏見剛,書風古中出新,相傳為晚清舉人楊積芳所書。此橋是目前姚西北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石橋。在皇封橋周圍尚有頗具規模的“楊晉泰”、“祥豐裏”、“鹹豐染店”、“同泰錢號”、“馬鞍埠頭”、“燒香埠頭”等明清建築。
狀元樓
狀元樓位於泗門鎮萬安橋西、市弄口北,是一幢三間兩弄磚木結構的明代建築,中間有一穿堂間,所有木柱的石磉礅已沉入地面,木柱、橫梁、樓板等木結構亦呈深黑色,但樓檐四衹轉角依然往上翹着,當地老年人稱為“五嶽朝天”。該樓初建後曾為謝遷幼年時的讀書房捨。據《歸田稿》記載,房屋剛落成,正要搬遷,謝遷的母親鄒氏做産了。謝遷的爺爺看見兒媳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孩,臉上長着七顆痣,異常高興,他根據《詩經》“出自幽𠔌,遷於喬木”的詩句,給孫子起名謝遷,字於喬,號木齋,這孩子即是後來的謝閣老。謝遷從小很聰明,讀書過目不忘,文章出衆,於明代成化十年(1474年)舉鄉試第一名(解元),第二年連中殿試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狀元)。中狀元後逐將原先讀書的房捨作了擴建和修葺,改名稱為“狀元樓”。樓前中央高懸“狀元樓”三個大字匾額,字跡清爽,蒼勁挺拔,剛強有力。該樓於1997年3月列為余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狀元樓先居住兩戶人傢,東側是謝閣老的第十五代子孫,西側是謝閣老的第十四代孫。狀元樓西側有一長18米、寬6.5米、深兩米、四周駁以石坎的水池,相傳是謝閣老少年讀書時的洗硯池。池水曾多次防治了附近的火災,號稱清平池。 |
|
黃春生十八局起義
清鹹豐八年(1858年)余姚早禾歉收,民不聊生。各鄉設局抗租,共18局。公推黃李鮑村黃春生為局總頭。9月率數萬農民起義,先與泗門大地主謝敬“黃頭勇”數百人激戰,起義軍敗退,被追殺甚衆。12月23日黃春生率人衝入縣城,焚富紳大院三處,並圍攻縣署。知縣賈樹勳投荷花池佯死。九年正月,黃再次率義軍萬人攻縣城東泰門,據通濟橋攻打縣署,又被“黃頭勇”趕至殺退。撫部委補用道鬍元十博帶兵來姚和“黃頭勇”圍剿起義軍。鹹豐十年,十八局總局遷姚南山區整休,並兩次襲縣城。十一年(1861)五月,黃春生聯合諸暨“蓮蓬黨”何文慶所部攻上虞(今豐惠鎮),剋梁弄。上虞縣令鬍堯戴會同“黃頭勇”合力圍攻。義軍退至黃竹嶺,遭堵截,戰敗被擒,六月初二日被害於後陳,首級懸於縣城通濟橋。春生妻盧七姑隨夫參戰,失敗後,被俘,堅貞不屈被殺害。是年,太平軍剋余姚,十八局農民紛紛參加太平軍。
抗倭鬥爭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登陸勝山港,掠泗門,陷臨山,為寧紹參將俞大猷擊退。三十四年倭又犯余姚境,省祭官杜槐率鄉兵抵禦,斬倭酋1人,倭賊32人。槐力竭戰死,縣城戒嚴,拆除候青、黃山二橋阻敵。三日後,倭臨候青江邊,潮漲不能渡,城中招募獵人伏踞城樓,射中一寇,餘潰退。同年十一月,倭自奉化轉掠四明山斤嶺。泗門謝志望率鄉勇500名往救,殺敵9名,傷20餘名,謝矢盡力竭戰死。嘉靖三十七年(1558)寧紹參將戚繼光駐臨山衛抗倭。 |
|
泗門宋時置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明成化年間位顯望重的閣老謝遷,浙東著名抗倭英雄謝志望,金融專傢、解放後曾任外交部駐英國商務參贊謝天壽,曾任國民黨中央執委、南京政府婦女界領袖之一的呂曉道等英才,都誕生在這塊充滿靈氣的土地上。我黨早期馬剋思主義教育傢、中國現代三位教育傢之一的楊賢江先生也曾在泗門求學、任教,曾留下“一切根基皆誠意 ” 之言。
謝遷
謝遷(1449—1531),明浙江余姚泗門人,字於喬,號木齋。成化十一年(1475),會試第一,授修撰,纍遷左遮子。孝宗即位,進光詹事兼侍講學士。弘治八年(1495),晉詹事兼侍讀學士入內閣。十一年,晉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秉節直亮,處事明敏。武宗即位,請誅劉瑾不聽,引疾告歸。後劉瑾矯旨奪其誥命。瑾誅,復職,致仕。有《歸田稿》。
謝志望
謝志望 ,字見甫,號道淵,余姚泗門人。監生。生於明嘉靖七年(1528)十月十四,卒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閏十一月初一。是明代內閣大學士謝遷的長玄孫,浙東地區著名的抗倭英雄。 |
|
泗門鎮下轄:西大街、東大街、汝湖、後塘河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小路下、湖北、楝樹下、謝傢路、夾塘、陶傢路、相公潭、萬聖、上新屋、海南、鎮北、泗北、鎮南、東蒲、大廟周、水閣周16個村委會。 |
|
全鎮總戶數21505戶,常住人口62978人,99、9%是漢族。少數民族有83人,涉及苗、壯、布依等12個少數民族,大多是婚嫁來泗的。 |
|
改革開放以來,泗門鎮經濟與社會有了很大的進步。國民經濟與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綜合經濟實力迅速提高。
農業
泗門物産豐富,是寧波市重點商品棉基地,榨菜、瓜果等農副産品名聞名遐邇。宋時,境內就開始種植棉花,所産姚棉、土布暢銷省內外。1956年,棉花種植面積達8541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6、2%,最高年份平均畝産100公斤,是浙江省重要的商品棉種植基地。榨菜種植始於20世紀60年代,主要在大古塘以北棉地裏與棉花套作,現已成為“浙式”榨菜的主産區。水稻主産於大古塘以南,2005年,種植面積27000畝。20世紀90年代起,各村按“一村一品”要求發展蔬菜生産,到2005年,形成大豆、甜玉米、長豇豆、絲瓜絡等上規模蔬菜基地9個。鴻基、卡依之等大型菜業食品公司也都有自己的蔬菜基地,總面積1.2萬畝,年收購量2.4萬噸。
手工業
境內手工業起源於宋代,至清末,有頗具規模的手工業作坊20余家,從業人員百餘人,“同順貢方”、“阿記細竹”等享譽四鄉。到1949年,已形成有12大門類的手工行業。1956年,按行業歸類建成竹業、木業等7個手工業社。
工業
現代工業始於清光緒年間,泰生布行采用日式改良軋棉機,繼而采用柴油機動力,生産能力提高了十餘倍。1961年起,開始興辦為農業服務的社隊企業。泗門的工業經濟已形成了機械、電子、塑料、冶金、電器儀表、輕紡印染、建築材料、日用化工、菜類加工、包裝用品、光學儀器等十多大門類,鎮工業功能區占地面積已達到五平方公裏。 2003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産值109.33億元,財政總收入2.58億元,本級可用資金收入1.5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9182元,全鎮綜合經濟實力列省百強鎮第十五位,2004年列全國千強鎮第87位。2004年實現工農業總産值135億,鎮財政總收入3.5億,農民人均收入9750多元。2005年全省百強鎮排名第十位。到2005年,全鎮共有註册企業近2000傢,其中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123傢,億元以上企業15傢,形成18大産業門類,職工3萬餘人,實現外貿出口交貨值26.7億元。 |
|
泗門鎮全鎮總人口2003年末為6268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908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建設有了長足發展。全鎮共有小學8所,普通中學3所。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生入學率為100%。全鎮擁有文化館(站)5個,影劇院1所。全鎮共有衛生機構14個。其中縣及縣以上醫院1所,鄉鎮衛生院8所。
泗門鎮先後獲得了全國文明鎮、國傢衛生鎮、全國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鎮、全國優秀鄉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緑化模範單位、全國百佳緑化鄉鎮、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傢活動先進單位、全國計生協會先進單位、全國群衆體育先進單位,全國百佳鄉鎮示範工會、省先鋒工程“五好鄉鎮黨委”、寧波市可持續發展示範區試點鎮等榮譽稱號等榮譽稱號。泗門是江南古鎮,素有“名邦之源”、“閣老故裏”之譽,人傑地靈,有深厚的人文優勢。尤其在明代,謝氏一門,官宦相承,由是在泗門甲第連雲,造成“夾河一裏許,雕甕碧瓦,翠聳鱗比”之景觀。 |
|
水陸交通便捷。古時有“官道”連接縣城,位於倪傢路村後的古泗門港還是浙東地區經杭州灣下浙北的重要港口。民國23年(1934),觀曹公路(現329國道)建成,是為境內第一條公路。近三年裏,先後投入4億多元建設和改造了多條鎮、村道路,等級公路里程達65公裏,初步形成“六橫五縱”的十分鐘交通圈。 |
|
泗門有近4萬畝的榨菜種植面積,年總産量接近16萬噸。加工榨菜遠銷歐美。海水漁業資源豐富,全鎮有近海捕撈漁船80艘,200多人常年從事捕撈工作,鯔魚、梅魚、青蟹等特色海鮮暢銷外埠。
榨菜
20世紀60年代引進,産於泗門、臨山棉區,菜棉套種,經濟效益高,發展快。1965年發展至4000餘畝,成品菜2500噸。1984年5.2萬畝,成品菜4.47萬噸,産值2800萬元。為“浙式榨菜主要産區”。1987年種植7.35萬畝,成品菜12.87萬噸,産值7200萬元。全市有榨菜加工廠91傢,其中精製小包裝工廠33傢。産品行銷全國,外銷日本、東南亞及香港等地。
竹編
余姚境內盛産毛竹,竹編歷史悠久,以加工農具、日用器為主,山區的竹椅、淘籮、飯籃、籮絡、掃帚等,産品遠近聞名。平原地區的方橋、泗門一帶,香籃、幢籃、挂籃、箱篋、篾席,製品精巧,遠銷京、津、滬一帶。近來竹器業衰落,部分竹器已非今日所需,一部分為塑料製品代替,且手工製作,生産落後。1972年洪山鄉工藝竹編廠建成,編織飛禽走獸、小鴨、小雞等工藝品,突破加工農具、日用竹器等傳統品種,産品由內銷轉嚮外銷,竹編事業雖稍有氣色,仍不甚理想。
葡萄
1979年臨山、泗門集中引種金皇后、紅香蕉等品種。畝産7500市斤。1987年種植3170畝,産量225噸。品種有金皇后、巨峰、紅富士、國寶、竜宅、高墨、伊定豆錦、黑奧林等。 |
|
杭州灣南岸,風景旖旎,大自然以其神奇的構思和五彩斑斕的彩筆從浙東姚北捧出一顆璀璨明珠——泗門鎮。
泗門宋時置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明成化年間位顯望重的閣老謝遷,浙東著名抗倭英雄謝志望,金融專傢、解放後曾任外交部駐英國商務參贊謝天壽,曾任國民黨中央執委、南京政府婦女界領袖之一的呂曉道等英才,都誕生在這塊充滿靈氣的土地上。我黨早期馬剋思主義教育傢、中國現代三位教育傢之一的楊賢江先生也曾在泗門求學、任教,曾留下“一切根基皆誠意 ” 之言。
泗門物産豐富,是寧波市重點商品棉基地,榨菜、瓜果等農副産品名聞名遐邇。泗門的工業經濟已形成了機械、電子、塑料、冶金、電器儀表、輕紡印染、建築材料、日用化工、菜類加工、包裝用品、光學儀器等十多大門類,鎮工業功能區占地面積已達到五平方公裏。
泗門地處寧紹平原中部,水陸空交通便捷,商貿繁榮,郵電通信事業發展迅速,投資環境相當優越。鎮域面積 65平方公裏,現下轄16個行政村,4 個社區居委會,6萬3千勤勞智慧的泗門女兒,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建設着自己美好的傢園,2004年實現工農業總産值135億,鎮財政總收入3.5億,農民人均收入9750多元,全省百強鎮排名第十五位,先後獲得全國優秀鄉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鎮、全國百佳緑化鄉鎮,全國計劃生育協會先進示范镇和國傢級星火小城鎮示范镇、國傢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最近又獲得國傢級經濟社會發展示范镇稱號。 |
|
泗門鎮位於市境西北,距市區23公裏。古時又稱四門、第四門。境域西南原有汝仇湖,水面達十萬畝,汝仇湖堤東開四門以便放水灌溉,四水為泗,故稱泗門。境域面積66、3平方公裏,東與小曹娥鎮、朗霞街道相鄰,南與馬渚鎮相接,西毗臨山鎮,北瀕杭州灣,與海????縣隔水相望。轄東蒲、鎮南、上新屋、海南、鎮北、泗北、陶傢路、萬聖、相公潭、謝傢路、夾塘、小路下、湖北、楝樹下、大廟周、水閣周等16個行政村和東大街、西大街、汝湖、後塘河四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鎮總戶數21505戶,常住人口62978人,99、9%是漢族。少數民族有83人,涉及苗、壯、布依等12個少數民族,大多是婚嫁來泗的。2005年,實現社會生産總産值168、1億元,其中工業總産值150億元,農業總産值5、3億元,第三産業總值12、8億元,財政收入4、2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0372元。在省和國傢統計局公佈的2005年全省百強鄉鎮名單中,列省百強鄉鎮第十位、寧波第一位。先後獲得全國文明鎮、國傢衛生鎮等國傢級榮譽十多項。境內地勢由南嚮北呈丘陵——平原——灘塗——海洋臺階式格局,大部分為平原,係寧紹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3——5米。大古塘以南為山湖海積平原,成陸於公元10世紀前,由全新世晚期海積物和湖積物交互沉積而成,組成物質為粘土及西粘土,局部夾有泥炭。大古塘以北為濱海海積平原,係公元11世紀以來,杭州灣攜沙淤漲而成,組成物質為西粘土、西砂土和粉沙,地勢略高於大古塘南部平原。平原上江河縱橫,有市級河道陶傢路江,全長10、5千米,鎮級河道28條,總長82、55千米,村級河道28條,總長37、19千米,正常蓄水315、14萬立方米。年平均氣溫16、2℃,無霜期228天,年降水量1300毫米。
[歷史沿革]秦以前,全境為淺海。漢晉時,大湖門山北麓逐漸淤漲成陸。至今,海岸綫離大湖門山已有10公裏,且海塗每年還在淤漲,由南而北,歷代修築的海塘有10餘條。自唐至清,境域一直分屬余姚縣東山鄉、開原鄉。光緒三十四年(1908)首置四門鄉。民國十九年(1930),置泗門鎮,屬余姚縣第四區(臨山區)。1950年2月,設泗門區,下轄泗門、泗北、明風、東蒲、天華、道塘、朗霞、海南、曹娥、鎮海、萬聖、夾塘等12個鄉鎮。1954年10月,泗門區大部劃歸慈溪縣。1958年10月,泗門區改稱衛星人民公社,區下轄各鄉鎮改稱管理區,泗門鎮改稱衛星人民公社第十三管理區。1961年,恢復區建製,管理區改公社。1966年,泗門鎮公社復名為泗門鎮。20世紀70年代初,泗門、周巷兩區合併,稱“周泗地區”,旋即撤消,泗門鎮仍屬泗門區。1979年9月,泗門區劃歸余姚縣。1989年5月,塘後鄉並入泗門鎮。1992年4月撤區並鄉,萬聖、夾塘、湖北、東蒲四個鄉並入泗門鎮。
[産業特色]農業以棉花、榨菜、水稻為主。宋時,境內就開始種植棉花,所産姚棉、土布暢銷省內外。1956年,棉花種植面積達8541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6、2%,最高年份平均畝産100公斤,是浙江省重要的商品棉種植基地。榨菜種植始於20世紀60年代,主要在大古塘以北棉地裏與棉花套作,現已成為“浙式”榨菜的主産區。水稻主産於大古塘以南,2005年,種植面積27000畝。20世紀90年代起,各村按“一村一品”要求發展蔬菜生産,到2005年,形成大豆、甜玉米、長豇豆、絲瓜絡等上規模蔬菜基地9個。鴻基、卡依之等大型菜業食品公司也都有自己的蔬菜基地,總面積1、2萬畝,年收購量2、4萬噸。
境內手工業起源於宋代,至清末,有頗具規模的手工業作坊20余家,從業人員百餘人,“同順貢方”、“阿記細竹”等享譽四鄉。到1949年,已形成有12大門類的手工行業。1956年,按行業歸類建成竹業、木業等7個手工業社。現代工業始於清光緒年間,泰生布行采用日式改良軋棉機,繼而采用柴油機動力,生産能力提高了十餘倍。1961年起,開始興辦為農業服務的社隊企業。到2005年,全鎮共有註册企業近2000傢,其中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123傢,億元以上企業15傢,形成18大産業門類,職工3萬餘人,實現外貿出口交貨值26、7億元。
[村鎮建設]宋時,境內居民以自産物品互易,形成汝仇、四門兩個市集。明正德年間,四門市遷至今義嘉橋附近。清康熙年間,增皇封橋市。雍正年間,浙江海關在倪傢路設浙海常關分卡,形成倪傢路市。至解放前夕,鎮上有大小商鋪近200傢,成為三北地區重要的商貿集散中心。2005年,境內有綜合性市場8個,專業市場5個,總面積44000平方米。建成區面積10、3平方公裏,有占地80畝以上的住宅小區3個。全鎮緑化面積98、6萬平方米,緑化覆蓋率達32、6%,建有汝湖公園等休閑公園7個,是全國造林緑化百佳鎮、省生態示范镇
水陸交通便捷。古時有“官道”連接縣城,位於倪傢路村後的古泗門港還是浙東地區經杭州灣下浙北的重要港口。民國23年(1934),觀曹公路(現329國道)建成,是為境內第一條公路。近三年裏,先後投入4億多元建設和改造了多條鎮、村道路,等級公路里程達65公裏,初步形成“六橫五縱”的十分鐘交通圈。
[社會事業]明代中期,鎮上有東山、叢桂兩大書院,培養了內閣大學士呂本等一大批名人學士。建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的三鄉誠意學堂(現泗門鎮校),是我國早期馬剋思主義教育理論傢楊賢江、現代著名農業科學家瀋宗瀚的母校。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鎮上又創辦了汝湖農校,是浙江省最早的二所職業技術學校之一。民國八年,境內有國民學校13所,其中行素、希範兩所學校分別獲得北洋政府一等金質嘉羊奬和三等金質嘉羊奬。到2005年,鎮上有職高一所,初級中學3所,小學7所。建有文化娛樂中心、文化站、廣電站。由創辦於1946年的姚北同春醫院發展而來的余姚市第四人民醫院,目前已發展為余姚農村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的現代化綜合性醫院。2005年,全鎮有10631人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8560人參加被徵地人員養老保險,16周歲以上被徵地人員參保率達95%,已有3941名被徵地人員享受每月200元至300元的養老保障待遇。
[名優特産]有近4萬畝的榨菜種植面積,年總産量接近16萬噸。有大型榨菜加工企業18傢,“銅錢橋”、“富貴”等榨菜遠銷歐美。海水漁業資源豐富,全鎮有近海捕撈漁船80艘,200多人常年從事捕撈工作,鯔魚、梅魚、青蟹等特色海鮮暢銷外埠。
[發展特色]4260畝第一期工業功能區已經形成,4000畝第二期工業功能區進展順利。共引進企業200余家,纍计完成技改財務數19、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纍计10490萬美元,引進內資5、5億元,完成稅收6億元。初步形成電源綫、傢用電器、汽車用品、自行車等優勢特色産業門類。高新技術産業初現成效,惠康、雲環、海通等擁有核心技術或行業技術標準的企業發展迅速,2005年高薪技術産業産值達12億元。
[風景名勝]泗門是明代內閣大學士、狀元謝遷的故鄉,境內擁有目前余姚市內規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築群,其中有狀元樓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謝氏宗祠、成之莊等市級文保點4處,大學士第、大方伯第等重要文物古跡7處,皇封橋古村落被市政府列為歷史文化保護區。。
[發展目標]“十一五”期間:積極推進新一輪全國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工作,爭創全國先進黨組織,進一步鞏固和確立作為全國、省經濟強鎮的地位,力爭成為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區,全面建設余姚副中心城市。到2010年,工農業總産值達到300億元,農民人均收入超過1、4萬元,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裏,城市化水平達到67%。。
鎮政府駐地:泗門鎮府前路
電話:0574—62151319
傳真:0574—62151319
網址:www.simen.gov.cn |
|
- : Simen Town
|
|
泗門 |
|
|
|
|
|
西大街 | 東大街 | 萬聖村 | 水閣周村 | 大廟周村 | 上新屋村 | 泗北村 | 楝樹下村 | 小路下村 | 謝傢路村 | 相公潭村 | 陶傢路村 | 東蒲村 | 鎮南村 | 鎮北村 | 海南村 | 湖北村 | 夾塘村 | 汝湖 | 後塘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