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雲竜縣位于云南省西部。總面積4712平方千米。總人口20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諾鄧鎮,郵編:672700。代碼:532929。區號:0872。拼音:Yunlong xian。
雲竜縣轄4個鎮、8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石門鎮、舊州鎮、漕澗鎮、白石鎮、果郎鄉、寶豐鄉、關坪鄉、團结彝族鄉、長新鄉、檢槽鄉、表村傈僳族鄉、民建鄉。 |
|
雲竜縣位于云南省西部,地處橫斷山南端瀾滄江縱𠔌區,東經98°52′—99°46′,北緯25°28′—26°23′,之間,是大理州、保山地區、怒江州3個地州的結合部。東與洱源縣和漾濞縣接壤,南與永平縣、保山市相交,西與怒江州滬水縣毗鄰,北與劍川縣、怒江州蘭坪縣交界。東西最大橫距91·8公裏,南北最大縱距1109公裏,總面積4400·95平方公裏,全部是山區。縣城居縣境中部獅尾河𠔌石門鎮,東距大理州府大理市175公裏,距省會昆明市574公裏。 |
|
一、西漢建縣至清
西 漢
元封二年(前109年) 建縣,名比蘇,屬益州郡(《漢書·地理志》)。
東 漢
永平十二年(69年) 割益州西部屬國都尉所領六縣,設立永昌郡,比蘇縣屬永昌郡(《續漢書·郡國志》)。
蜀 漢
建興三年(225年) 設立南中七郡,統屬於床降都督管轄,比蘇縣仍屬永昌郡(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
西 晉
泰始六年(270年) “分益州南中: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四郡為寧州”,比蘇縣屬寧州。(《華陽國志·大同志》)。
東 晉
成和年間(326一334年) “分東河陽郡置西河郡治比蘇縣,宋齊因之”(《讀史方輿紀要》)。
南 北 朝
梁末(557年) 廢除比蘇縣(《讀史方輿紀要》)。
唐
麟德元年(664年) 置姚州都督府,原比蘇地屬尹州。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 唐王朝册封皮羅閣為雲南王,建立洱海地區蒙氏政權。南詔時期,雲竜瀾滄江以東地區屬劍川節度,以西地區屬永昌節度。
宋
(937~1253年) 以“白蠻”為主體的封建領主政權(大理)時期,雲竜屬大理,名“雲竜賧”。
元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 置雲竜甸軍民總管府,隸金齒宣慰司(《明史·地理志》)。
明
洪武十六年(1383年) 設五井????課提舉司,諾????井????課司,山井????井????課司,師井????課司,大井????井????課司,順蕩????井????課司(《滇雲歷年傳》捲八)。
洪武十七年(1384年) 雲竜土酋段保“從徵有功”,授雲竜土知州,屬大理府。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凡屬交通要道的地點,都設巡檢司,雲竜設順蕩井、上五井、師井、箭桿場、十二關等巡檢司(《明會典》130)。
永樂十七年(1419年) 設雲竜州儒學(《明實錄》)。
洪熙元年(1425年) 八月,“雲南大理府師井巡檢司土官巡檢楊勝及山井????井????課司土官副使楊堅 …… 等來朝貢馬”(《明實錄》)。
宣德六年(1431年) “二月 …… 癸醜,雲南順蕩????井????課司土官副使楊星勇孫春等來朝貢馬”(《明實錄》)。
成化十二年(1476年) “置臨元、瀾滄、金騰、麯靖四兵備道”,雲竜屬瀾滄兵備道,為雲竜州(萬歷《雲南通志》)。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順蕩井給商本色????每引徵銀八錢,備邊折色????每引徵銀一兩,實徵????課:無閏該????四萬七千三百八十二引一百四十九角力一十四兩九錢,共銀三萬五千七百一十九兩一錢三分零;遇閏該????五萬一千三百三十一引六十二肋二兩零,共銀三萬八千七百六十兩七錢零;俱解太倉。”(《滇雲歷年傳》捲八)。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十一月,雒馬井火災,大火球從天空落下,聲如雷(雍正《雲竜州志》)。
萬歷二十年(1592年) 地震(雍正《雲竜州志》)。
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 出現長尺餘的大老鼠,成群地吃莊稼(雍正《雲竜州志》)。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 發生大瘟疫(雍正《雲竜州志》)。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 段嘉鳳“自號新主”,以何天恩為都督,喇獵為總管,爭奪土司的繼承權,自潛澗入趕馬撒,出鬆木哨,“聚夷兵千人”,攻下五井,又攻永昌,“敗歸守江口”。“沫國公渝浪穹縣徐司明,率各土司徵之,遂平”(《雲竜記往》)。
萬歷四十六、七、八年(1618~1620年) 地屢震,房屋倒塌,三崇山多次發出轟雷般的響聲(雍正《雲竜州志》)。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 改知州為流官。
箭桿場、師井、諾鄧井、上五井、十二關、順蕩井由浪穹縣劃歸雲竜州(雍正《雲竜州志》)。
天啓二年(1622年) 知州周憲章在三七建城,“始於壬戌,落成於甲子”。城周圍長四百六十丈,城墻厚四尺,有東南北三道城門(《建城碑記》)。
知州周憲章始創纂修《雲竜州志》。
天啓三年(1623年) 三月,三崇山發出轟雷般的響聲,四月地震(雍正《雲竜州志》)。
天啓四年(1624年) 阿昌人林養中“霸據官田,不服清丈,不納賦稅”,“謂州官衹宜治五井,以雲竜州治地歸之”,聚衆騷亂,為周憲章所平(雍正《雲竜州志》)。
崇偵二年(1629年) 知州錢以敬遷州治於雒馬井(今寶豐鎮),建學宮。
清
順治五年(1648年)發生大饑荒,人民挖草而食(雍正《雲竜州志》)。
康熙元年(1662年)雲竜八井(金泉井、石門井、大井、天井、山井、諾鄧井、師井、順蕩井)????課:“大建月????課銀三百九十六兩九錢七分五釐,小建月正課銀三百八十三兩七錢四分二釐。隨額公費銀二十七兩二錢六分七釐七毫。”(《雲竜州志》)。
康熙二十年(1681年)吳三桂婿鬍國柱逃匿雲竜州,於鐵門檻被擒。
康熙三十年(1691年)知州丁亮工“謀諸匠民”,修建石城溫泉。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知州顧芳宗“募五丁手,伐崖蠟石”,建大雒馬郵亭。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三七村歲貢生董善慶“好讀書,訪古”,“得之故老傳聞”,著《雲竜野史》一書,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知州王風文加以修訂,更名為《雲竜記往》。乾隆五十八年王風文以使事入都,在武昌客館就正於方志學家章學誠,深得章氏嘉許,稱其“文簡,得史法”,並節抄為《王知州雲竜記略》,“以存諸笥,備他日史氏之徵”,後來收入《章氏遺書》。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二十八日,大雨,沘江漲,漂沒煎????竈戶70餘間竈房,近江田畝的莊稼都被淹沒(雍正《雲竜州志》)。
雍正五年(1727年)重修寶豐砥柱橋(“鐵鏈橋,上蓋瓦屋十六間”),該橋始建於明。
雍正六年(1728年)雲竜縣第一部方志雍正《雲竜州志》刊刻本問世。
修築寶豐至石門、關坪、雲浪分疆之間的道路。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開白羊廠銅礦,年定額産銅十萬八千斤。遇閏年加九千斤。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白羊廠銀廠,年産銀四十萬七千一百八十一兩。同年,開大功廠銅廠,定額年産銅四十萬斤。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虎頭山修建觀音殿〔明,洪、化間(1425~1487年),始建真武閣〕。道光中董蕙田、張振鵬捐資倡修虎頭寺。“輦山石以溝澗泉,起突兀之崇樓”,“歷以年所,而功方告竣,又以餘金修三清殿、準提閣,俱己次第完工”(《虎山碑記》)。後李笙修建觀音岩(《新纂雲南通志》)。“其寺層層直上,岩石成梯,有一覽衆山之概,遊觀不絶”。“鹹豐丁巳鼕,忽遭兵燹,一切殿宇蕩然無存”。同治五年重修。光緒九年修張仙祠。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鼕,金泉井大街失火,由舊衙巷至大官路燒毀鋪百十餘間”(光緒《雲竜州志》)。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發生大饑荒,人民吃觀音土,“死者無數”(雍正《雲竜州志》)。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鼕天,下大雪,街上積雪深尺餘(雍正《雲竜州志》)。
道光元年(1821年)雲竜八井,“大建月共産????一十二萬七千九百六十七斤,小建月共産????一十二萬三千七百零二斤”。行銷保山、騰越(今騰衝)、永平、鄧川、浪彎(今洱源)、劍川等六縣。
“雲竜州屬白羊廠,産銀及銅,四方來集,開礦者多楚人與臨安漢人,亦多滇西回人,各有廠,而商人牟利,時起爭端。道光元年,四月望日,有臨安砂丁徐士雄搜於回人馬良纔稽門,以此相毆,後事態擴大,各聚衆於臨安會館及清真寺,互相仇殺,多有死者”(《雲南史料目錄概說》)。
道光三年(1823年)楊名颺母喪回鄉,見沘江水漲,為謀生,人們不避危險,仍乘筏過江,“乃惻然”,“念先人成梁之意”,捐資倡建“青雲橋”,“蓋取康樂題石門共登青雲之義”(《青雲橋碑記》)。
道光十五年(1835年)楊名颺等共捐銀九幹四百二十餘兩,造房八十三間,於次年建成石門彩雲書院。
“夏五月,八井下大雪雹。”(《光緒《雲竜州志》)。
道光十九年(1839年)知州謝體仁同合邑士民捐資建金泉井竜門書院。
鹹豐六年(1856年)在地寶、王寶、白帝位等的帶領下,天登傈僳族反對土司的壓迫剝削,鼕至節殺了土司一傢(九歲的小孩逃脫)。十五年後,土司使用挑撥離間培植親信等手段,設計誘捕地寶等三人,活埋在水磨房嶺崗上。
鹹豐七年(1857年)滇西爆發各族人民反清大起義。鹹豐八、九年,雲竜江東一帶起義軍與清軍反復爭奪,至鹹豐十一年起義軍占領雲竜全境(雲竜《民國大事記》)。
閏五月,瀾滄江蘇溪渡爭渡,船翻入江中,死170餘人(光緒《雲竜州志》)。
鹹豐八年(1858年) “七月,州治(寶豐)橋頭管水暴漲,河口阻塞,沘水逆流,損壞民房無數”(光緒《雲竜州志》)。
同治二年(1863年)杜文秀命總鎮雲竜大翼長李玉樹在瀾滄江上修橋,十一月興工,同治六年(1867年)十一月完工。“元帥(杜文秀)賜名日:飛竜橋,蓋取其利濟蒼生之義”(《新建飛竜橋碑記》)。
光緒二年(1876年)
“六月,地大震,柯廟屋宇有毀壞者,六月十六日至戊寅年(1878年)三月二十日方止”(光緒《雲竜州志》)。
石門尹陳漠“登丙子科舉人”,“精書法,善詞賦”,書寫飛竜橋望江樓匾額,撰寫飛竜橋長聯,是雲竜的重要文物之一。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未時,金泉(今寶豐)江東橋頭民房起火,飛至江西大街,村頭四路火起,燒毀州署前大街居民房九十八間,拆壞者未算”(光緒《雲竜州志》)。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鬆裏飛竜橋火災,延燒二十余家。六月初七日早,沘江大漲將沿江一帶秧田衝壞,石門河口柴壩漂去竈戶柴薪數百碼,金泉井亦如之。是年米珠薪柱四山餓斃者多(省圖書館資料)。
宣統三年(1911年)州牧黎民藩籌辦自治,六月設所開辦,兼設自治研究所,考取學員60名,自費60名,分兩班講習,期限六個月,至九月發生“反正”,職員、學員解散,停辦。
6月25日,石門小河甚漲,衝沒民房數間……,七月小河大漲,石門何傢園上下被力直衝至街心,衝壞河岩數十丈,往來不能通過(省圖書館資料)。
9月,天登傈僳族施金海、維免扒、李福生、楊雙合、劉洪順等反對土司的壓迫,聚衆起義。
9月17日晚,“接省城來電,初九日,省城反正,已慶光復,秩序如常。”18日“奉電,於十九日集公所去發辮”。25日,永平安民軍(“為首稱管帶者為李慶堂”)蜂擁而至,嚮自治公所“逼索餉銀三千兩,往復求減至一千兩,限二日繳清”,“並到民傢藉口搜索幕僚並官寄存之財物,乘勢四出擄掠。”
“又有永昌杜文禮(渾名杜水牛)、李輝祖等由河灣來”,“10月11日、12日駐石門,逼索軍費四百兩,10月23日,榮裏(漕澗)團兵在故東坪迎擊杜文禮匪部,匪死傷甚衆,團去亦戰死七人”(縣長丁潤身任內為之立塚樹碑作序,名曰“七烈士”)。
10月28日張文光在騰衝起義,11月21日張文光遺管帶劉德盛率軍至石門。
“鼕月初旬,有劍軍駐防洱源之煉鐵何等聞雲竜被匪,亦率兵來石。”“李慶堂等聞其纔揮官陳雲竜為大理兵擊敗於漾濞之平坡,遂趁夜由箭裏逃回永平。”劉德盛“駐鎮雲竜”,從此匪患稍平(雲竜《民國大事記》、丁潤身《觀過錄》)。
1913年改縣。一說雲嶺和瀾滄江橫貫,故名。
?年,雲竜縣轄2個鎮、10個鄉:石門鎮、漕澗鎮、果郎鄉、表村傈僳族鄉、舊州鄉、關坪鄉、團结彝族鄉、白石鄉、長新鄉、寶豐鄉、民建鄉、檢槽鄉。
2000年,雲竜縣轄3個鎮、7個鄉、2個民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9697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石門鎮 12438 舊州鎮 32425 漕澗鎮 34203 果郎鄉 11945 寶豐鄉 17424 關坪鄉 11017 團结彝族鄉 10067 長新鄉 21397 白石鄉 13675 檢槽鄉 15254 表村傈僳族鄉 8341 民建鄉 8792
2001年,全縣轄4個鎮、6個鄉、2個民族鄉:石門鎮、漕澗鎮、白石鎮、舊州鎮、果郎鄉、寶豐鄉、長新鄉、民建鄉、檢槽鄉、關坪鄉、團结彝族鄉、表村傈僳族鄉。 |
|
一、歷代隸屬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設“比蘇”縣,屬益州郡。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起至西晉,比蘇縣屬永昌郡。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從永昌郡中分出比蘇縣,設置西河郡,梁末比蘇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屬南寧州總管府,稱為尹州。唐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仍稱尹州。唐(南詔)境內瀾滄江以東屬劍川節度,瀾滄江以西屬永昌節度。宋(大理)屬勝鄉君,稱“雲竜淡賧”。元末設置雲竜甸軍民總管府並防送千戶所,隸屬金齒宣慰司。明洪武十七(1384年)改為雲竜州,授段保為雲竜土知州,屬大理府。明正統(1436——1449年)間,改屬;蒙化府,後仍歸大理府。民國2年(1913年)改州為縣,屬騰越道。民國18年(1929年)改縣公署為縣政府,直屬省。1950年屬大理專區,1956年屬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撤銷雲竜士縣並入永平縣,1961年恢復雲竜縣建製,仍屬大理白族自治州。
雲竜建置沿革簡表(見附表)
轄境變遷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設比蘇縣,轄境東至批江流域,西至今緬甸境內恩梅開江一帶,範圍包括今雲竜境內批江以西部分及今怒江州大部分地區。
宋代(大理)後期,雲竜賧的轄境開始縮小,今屬蘭坪縣的大部分地區從雲竜賧中劃出改屬謀統府,稱蘭溪部。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立通安州為肇江路治(今麗江地區),今屬怒江州的碧江、福貢、貢山縣一帶從雲竜甸中劃出,改歸肇江路管轄。
明嘉靖間(1522~1566年)雲竜州屬浪速地區改歸永昌府騰越土司管轄。(《案事編·湖南巡撫岑奏派雲南查辦事件片稿》載:“又浪速之地,甚為遼闊,一名浪宋,即狼僳。”《滇緬北段界務調查報告》載:“浪速,又稱浪宋,散處於尖高山北之非河沿岸及高黎貢山與恩梅開江間。”《新纂雲南通志》捲八·“滇緬北界形勢圖”中所標位置與上述同。1912年《片馬緊要記》載:“浪速,東接茶山,南連小江,西達哦穹卡,北通俅夷,土地肥沃,前屬大理,歸雲竜管轄,復劃歸永昌,隸騰越土司……”《川滇緬北段未定界境內之現狀雲南邊地間題研究》上册載:“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浪粟有羊窩、喇亂、不奢、不登四寨酋長,各率部衆來投,自願歸附六庫。當時酋長並言:‘浪粟原是雲竜舊管轄之地'”)。
今境內沘江以東地區原為浪窩(今洱源縣)所轄,因這部分地區與雲竜錯壤,而與浪臂中隔羅坪山脈,“賦稅所入無多”,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浪穹邑紳提出將這部分“懸遠之地”歸併雲竜。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蒙布政李公燾、撫院周公嘉謨、按院毛公堪會題,得旨設流官知州”。“割浪穹十二關(今長新地區)、箭桿場(今團结、關坪兩鄉)、上五井(今石門鎮及果郎、寶豐兩鄉各一部分)、順蕩井(今白石地區)、師井(今檢槽地區、果郎鄉一部分)共五處巡檢司地”歸雲竜管轄。因從浪穹劃入以上五巡檢司地而成州,故云竜有“五雲”之稱。
清乾隆間,對雲竜州、麗江府、永昌府(今保山地區)分管的今屬怒江州的一部分地區進行調整。“乾隆十二年(1747年)秤戛亂後,分劃永昌以北瀾滄江、怒江地區,以知子羅(今碧江)、上帕(今福貢)歸麗江府,以老窩、六庫、漕澗歸雲竜州”。
乾隆十八年(1753年),雲貴總督碩色將雲竜管轄的片馬、漁洞諸寨(今滬水縣西部邊境之片古崗)劃歸保山。碩色《處置秤戛等處分隸奏摺》載:“查雲竜、騰越、保山、麗江等府、州、縣邊界相連,各寨野夷,犬牙相錯,應各按其形勢,量其遠近,分隸各州縣管轄……又云竜之片馬、魚洞諸寨,孤懸雪山之外,聲氣不連絡,惟與保山縣之登埂等寨隔離不遠,應將此各寨一並改歸保山縣管轄。但前據段復健報,有額糧二石四鬥在雲竜上納,今片馬、魚洞既歸保山縣管轄,前項額糧應令保山縣查明入册徵收,所有原在雲竜州之額糧並令開除。”
民國元年(1912年),境內東南部屬箭裏的黃蜂、白臘箭劃歸漾濞縣。
民國2年(1913年),老窩、六庫兩土司地劃歸滬水行政委員區。
民國19年(1930年),雲竜縣總面積49000方裏。
民國22年(1933年),老窩從滬水設治局劃出,歸回雲竜管轄。
民國33年(1944年),雲竜縣總面積8310平方公裏。
1949年底,全縣總面積4934平方公裏。
1951年2月19日,大理專員公署批準,將雲竜縣第六行政村第七自然村之花椒樹、立莊登等18個小村劃歸洱源縣。
1952年5月,永平縣屬瓦草河村(40戶、180人,耕地318畝)劃歸雲竜縣。
1954年6月18日雲南省人民政府通知,在今怒江州地區成立“怒睦挂自治區”,根據怒江工委建議,於翌年3月28日將雲竜縣所屬第五區漕澗(全區轄15個鄉、鎮,人口5301 戶、25305人)劃歸怒睦挂自治區所屬的滬水縣。同年11月11日省人民政府通知將漕澗地 區歸回雲竜。
1956年5月第一區所屬河東鄉的芷打拉、皮匠房、莊房、三星廠、白地、撤哥密、羅裏 密、鐵匠房等自然村劃歸漾淖縣。
1958年10月雲竜縣並入永平縣,11月保山縣所屬岔花鄉(共7個自然村,面積42平方 公裏,人口99戶、512人)劃歸永平縣雲竜片。
1960年永平縣雲竜片長新公社新羅地區(13個自然村,面積76平方公裏,人口228戶、 903人)劃歸劍川縣洱源片喬後公社。
1961年雲竜、永平分縣,恢復雲竜縣建製,原雲竜縣團结公社的榮祿鄉(面積l88平方公裏)劃歸永平縣竜門公社。雲竜縣總面積4712平方公裏。
1978年10月老窩公社(老窩、雲西、中元、崇仁、榮華、銀坡6個大隊,面積304平方公裏,人口11099人)劃歸滬水縣,全縣總面積4400.95平方公裏。 |
|
玉皇閣建築群
位于云竜縣石門鎮諾鄧村,距縣城約7公裏。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維修擴建,清鹹豐七年(1857年)部分建築毀於兵燹,光緒年間陸續修復。現存建築以玉皇閣為主體,由玉皇閣,文、武廟和木牌坊組成。玉皇閣為三重檐樓閣式建築,建在高2.15米的方形臺基上,歇山頂,閣通面闊13.8米, 通進深13.3米, 高16.4米。閣兩側有左右廂。文廟在玉皇閣東約30米處。單檐歇山頂,通面闊8.6米, 通進深 6.7米, 高7.31米。武廟建築形式與文廟同。木牌坊在玉皇閣前約150米處。整座牌坊用四根木柱擎起鬥拱架疊的層架構件,高9.65米。建築佈局合理,蔚為壯觀。諾鄧玉皇閣建築群,是雲竜縣境內現存最早的宗教建築群。1988年公佈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
白衣閣
位於寶豐鎮西面的德隆山,距縣城約13公裏。建於南明弘光元年八月(1644年),至隆武元年(1645年)落成。清道光九年(1829年)復修。閣內供奉觀音。白衣閣坐西朝東,依山而建,由前後兩殿組成。後殿為主殿,單檐歇山頂,三開間,通面闊9.4米, 通進深7.6米,高約7米。房檐下用如意鬥拱,殿前檐下原裝有四堂雕花格子門。殿左右有兩排耳房,殿正面有廊。殿內現存五塊碑刻,在殿外約20米處有座普同塔,現碑、塔均保存完好。1987年公佈為雲竜縣文物保護單位。
西竺寺
位于云竜縣石門鎮象麓村,距城約3公裏。始建於明萬歷年間,明永歷六年(1652年)增修。現存主殿,單檐歇山頂,通面闊13.9米,通進深11.3米,前檐廈廊闊3.2米,捲棚式頂,門楹懸“竺國宗風”橫匾,殿內存十八羅漢塑像,保護完好。1987年公佈為雲竜縣文物保護單位。
虎頭山古建築群
位于云竜縣石門鎮南,因山頂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頭而得名,是以道教為主的古建築群。據《虎山碑記》載:“虎頭寺原有一間山神廟,清道光年間陸續建老君殿和財神殿等寺觀。清鹹豐七年(1857年)又毀於兵燹,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復並建了張仙祠、王母寺等”。虎頭山山石崢嶸,蒼鬆翠柏郁郁葱葱,寺廟道觀沿山勢修建,有虎頭寺。在寺廟之間有麯徑石廊、石橋相通,在一塊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楊名揚書寫“虎”及“石門八景”的詩碑,虎頭山寺廟建築佈局合理,融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每逢節日遊人衆多,是重要風景旅遊區。1987年公佈為雲竜縣文物保護單位。
秀峰塔
位于云竜縣寶豐鎮東山頂上,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為風水塔,七級圓形石塔,通高5米,徑0.86米,第四、六級各雕一龕,內雕天王像,塔剎寶頂由整石雕成,它聳立於沘江邊峭壁之上,為大自然增添了秀色。1987年公佈為雲竜縣文物保護單位。
飛竜橋望江樓
位于云竜縣舊州鎮南,距縣城83公裏。是清末農民正義領袖杜文秀在瀾滄江上修建的鐵索橋,建成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1965年橋身衝毀,現餘兩端橋頭和橋西的望江樓。樓呈方形,分上下層,通高11米,邊長8米,重檐歇山頂,樓下兩側墻內嵌13塊建橋碑記,是研究杜文秀起義的重要資料。1987年公佈為雲竜縣文物保護單位。
水城藤橋
位于云竜縣城北面約68公裏的白石鄉水城村,橫跨沘江上,因橋用藤子編綴而成,故名藤橋。藤橋是用本地所産的山葡萄藤編織成的吊橋,架在江兩邊對生的老慄樹上,全長25米。橋架設在兩根藤子扭編成的直徑約5公分的長繩上,再在下面懸吊一張用藤子編織成的長圓形網,網底穿進一根寬1尺、厚5寸的木方作為行走的橋面,橋身兩端緊係於作為橋墩的樹幹上。整座橋從遠處看就像一張懸挂在江面上的漁網。藤橋古稱“笮”,漢代設置的越西郡,內有定笮縣,也是因其境內有藤橋而名。雲竜縣境內的藤橋是當地白族所架設,是今天研究古代橋梁的重要史料。1987年公佈為雲竜縣文物保護單位。
青雲橋
位于云竜縣城石門鎮西約1公裏處的沘江上,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為曾任陝西省巡撫的石門井人楊名揚所建。為鐵鏈吊橋,全長36米,寬2.18米。橋底用五根鐵鏈,上復木板組成橋面,左右兩邊各有一根扶鏈。鐵鏈通過橋頭的石柱固定在兩邊橋亭臺基內的“石牛”之上。橋頭兩端建有橋亭,上有石刻“石門關”匾額一方,在南面的墻內嵌有楊名揚撰寫的《新建青雲橋碑記》。西面石壁上刻有隸書“袞雪”二字,是曹操提刻於陝西漢中袞𠔌石崖上的題記,為楊名揚印後翻刻。青雲橋是雲竜縣古代的重要橋梁,現保存完好。1987年公佈為雲竜縣文物保護單位。
通京橋
俗名大波羅橋,現名“解放橋”。位于云竜縣城北長新鄉大波羅村,橫跨江上,距縣城38公裏。橋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通京橋為伸臂式單孔木梁橋,全長40米,寬4米,淨跨徑29米,高12.5米。橋采用木方交錯架疊,從兩岸層層嚮河心挑出,中間用長長12米的五根橫梁銜接,上鋪木板組成橋面。橋上瓦頂橋屋,橋內兩側平置兩排木凳供人歇息。橋外兩側用高約1米的木板遮擋,以作為橋面的圍欄。橋兩端建有牌樓式橋亭,亭高5米,通面闊6米,內連一條長5.5米的石梯甬道.通京橋建築奇巧,雄偉壯觀,是今大理州境內的同類橋梁中跨度最大的古橋。1998年公佈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彩鳳橋
位于云竜縣城北74公裏的白石鄉順蕩村,橫跨沘江之上。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後歷代均有維修,到光緒年間的最後一次維修時把西面的橋亭改建閣樓,名“童子閣”。橋為單孔伸臂木梁橋,全長33.3米, 寬4.7米, 淨跨徑27米, 高11.33米,橋身建築采用木方交錯架疊,從兩岸橋墩層層嚮河中心挑出,如樓閣建築中的鬥拱,在兩端鬥拱嚮中伸延相距9米時,再用5根橫梁銜接,上鋪木板組成橋面,並於橋身上復蓋房頂。橋兩側用木板遮擋,橋內置兩排木凳供行人歇息。在東面橋亭內現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雲竜州官告示碑》頒布行人馬幫等過橋規則。現該橋保護完好。1988年公佈為雲竜縣文物保護單位。
惠民橋
位于云竜縣城南寶豐鄉南新村,距縣城21公裏,架於沘江之上。惠民橋始建年代不詳,原橋在清鹹豐七年(1857年)毀於兵燹,現橋重建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橋為雙孔鐵鏈吊橋,由於建橋處江面較寬,故於江心增設橋墩,采用了二進連跨的建築工藝。橋全長50米,橋身長39米,寬2.5米, 高約8米; 最大一孔孔徑21.3米。橋由8根鐵鏈組成,6根為底鏈,2根為吊鏈,在底鏈上鋪設木板為橋面。三個橋墩上均建有瓦頂橋亭,東西兩端橋亭為牌樓式,並附有長達7米的甬道。1987年公佈為雲竜縣文物保護單位。
順蕩村大慈寺火葬墓群
位于云竜縣白石鄉順蕩村南大慈寺東側,總面積1.5萬平方米。現存火葬墓近千塚,梵文經幢二座,完好的梵文碑71塊,殘碑20多塊,碑除一塊明成化二年(1466年)銘文為漢字外,餘均為梵文經咒; 經幢為四方形三重檐,頂作圓形寶頂。順蕩火葬墓群是元末至明代中期白族墓地,是目前我省保存最完整的火葬墓群。1988年公佈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
天 池
亦名暑場海。位于云竜縣城西北的五寶山上,距縣城22公裏,面積為1平方公裏,最深處16.8米,平均水深8.5米,屬高原斷層湖。據《雲竜州志》記載:“天池,一名高海子,在州署東北山頂,亭泓十裏,灌白漢場、暑場田茭蒲茂密,居人利之”。五寶山海拔2560米,天池像一塊美嵌砌在群峰之中,湖光山色相映,風光十分優美。天池四周,林木繁茂,異卉秀葩,名不可辨。湖中魚肥,湖畔建有養鹿場,五寶山上建有竜王廟等,可供人們參觀遊覽。現開闢為雲南省級旅遊度假區。
天池省級自然保護區
位于云竜縣中部的天登、吉材、海泡、北登四個鄉境內。其地理位置在東經99°15~99°19,北緯25°50~25°26之間。總面積6630公頃。主要保護:原生的雲南鬆林及豐富的植物種群,區內有暖性針葉林、常緑闊葉林、硬葉常緑闊葉林、杜鵑灌叢等多種植被類型,有高等植物170多種; 珍稀瀕危的野生動物資源,有滇金絲猴等14種國傢保護的野生動物。秀麗的高原湖泊天池位於保護區中部,五寶山山麓,面積100.2公頃(中水位時),平均水深8.5米,最深處16.8米,蓄水量400萬立方米。1983年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 |
|
- n.: Yunlong County
|
|
雲竜 |
|
|
|
雲竜縣人民醫院 | 雲竜縣婦幼保健站 | 雲竜縣衛生防疫站 | 雲竜縣長新初級中學 | 雲竜縣長新鄉皮革廠 | |
|
|
關坪鄉 | 檢槽鄉 | 團结鄉 | 舊州鎮 | 石門鎮 | 白石鎮 | 果郎鄉 | 寶豐鄉 | 長新鄉 | 表村鄉 | 漕澗鎮 | 民建鄉 | 團结彝族鄉 | 表村傈僳族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