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黎城县位于长治市东北部。东经113°11′-113°35′,北纬36°23′-36°53′之间。东临河北涉县,南接平顺、潞城,西连襄垣、武乡,北界晋中左权,与河南林州为邻。总面积1166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黎侯镇。邮编:047600。代码:140426。区号:0355。拼音:Licheng Xian。
行政区划
黎城县辖5个镇、4个乡:黎侯镇、东阳关镇、上遥镇、西井镇、黄崖洞镇、西仵乡、停河铺乡、程家山乡、洪井乡。
历史沿革
2000年,黎城县总人口155075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5692 东阳关镇 14259 上遥镇 6531 西井镇 14253 东崖底镇 13733 西仵乡 7568 李庄乡 6528 停河铺乡 8158 龙王庙乡 3109 岩井乡 1632 程家山乡 8395 柏峪乡 7379 平头乡 4571 洪井乡 5460 柏官庄乡 3493 源庄乡 5439 南委泉乡 887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年,黎城县辖5镇12乡,252个行政村:城关镇、东阳关镇、上遥镇、西井镇、东崖底镇、西仵乡、李庄乡、停河铺乡、龙王庙乡、岩井乡、程家山乡、柏峪乡、平头乡、洪井乡、柏官庄乡、源庄乡、南委泉乡。 |
|
黎城县位于长治市东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的“东大门”,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县境东西宽约22.2公里,南北长约50公里,国土面积1101平方公里,总人口15.7万,其中农业人口近13万。县政府驻黎侯镇。现辖5镇4乡251个行政村:黎侯镇、东阳关镇、上遥镇、西井镇、黄崖洞镇、西仵乡、停河铺乡、程家山乡、洪井乡。黎城是块“风水宝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经济繁荣、前景美好。
(一)区位优势明显。该县东临河北涉县,南接平顺、潞城,西连襄垣、武乡,北界晋中左权,与河南林州为邻。物流交汇、信息灵通、市场容量大、流转速度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金三角”,开发潜力巨大。
(二)交通条件便利。境内长邯铁路(境内长42公里)、长邯公路(309国道,境内长24.44公里)斜贯东南,黎左公路(207国道,境内长46公里)、涉武公路(境内长3.8公里)交汇县中,阳涉铁路(境内长2.7公里)、长邯高速公路(境内长26公里)穿县而过;乡乡镇镇通油路(乡镇公路6条,82公里),村村通水泥路(229个村通水泥路,293公里)。全县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为主干线,县、乡、村公路网络四通八达。
(三)气候环境独特。县境属典型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0.4ºC,年积温为3583.8ºC,平均降水量547毫米,无霜期184天,有“上党小江南”之美誉。独特的气候环境,有兴百业之利,造就了该县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孕育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花椒、核桃、柿子、枣,誉称“黎城四大宝”;尖椒、小杂粮等绿色农产品声名远播、饮誉中外。
(四)矿产资源丰富。现发现各类矿产21种,探明储量的5种,矿种多、储量大。在各类矿产品资源中,铁矿优势最为突出,探明总储量为1.03亿吨,保有储量为9500万吨,名列全省第六、全市第一;该县人均占有铁矿650吨,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6倍;铁矿主要产品精矿粉硫磷含量低,品位可达72%以上,仅次于瑞典,被誉为“黑色金子”。除此之外,还蕴藏着丰富的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其中,硅矿储量5亿吨左右,白云石储量5亿吨左右,钾矿储量5亿吨左右,石膏矿储量5000万吨。其它磷矿、大理石、石英矿等矿产资源富集。为该县工业特别是矿产冶炼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证。
(五)水利条件优越。地表水:清、浊两漳河襟南缠北,一纵一横。清漳河流经该县黄崖洞镇,流程3.5公里,流域面积55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3.8亿立方米;浊漳河流经该县上遥、西仵、程家山三个乡镇,境内总长39.6公里,流域面积592.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7.2亿立方米。勇进(1966年12月26日动工,1974年7月1日竣工通水,干渠总长102公里,县境长度为76公里,控制灌溉面积14万亩)、漳北(1958年1月9日动工,同年7月1日竣工通水,干渠总长26公里,控制灌溉面积2万亩)、漳南(始建于1942年,1966年开始进行改扩建,1973年8月1日竣工通水,全长33.6公里,控制灌溉面积9700亩)三灌渠倾西斜东,年引水量1.08亿立方米。共有泉水41处,年总流量1800多万立方米。其中,源泉位于该县西井镇源泉村,年平均流量0.36秒立方米,年出水量为1135.3万立方米,在长治市仅次于辛安泉。此外,该县还有大、中、小型水库38座,总蓄水量为4205万立方米。地下水:可采储量为0.2 —0.4亿立方米,调节储量为0.27亿立方米。是长治市的富水区,为华北地区相对丰水区。全县有水浇地1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
(六)自然风光壮丽。该县属太行山腹地,四面环山,地形复杂。北部山区地形奇特,丹霞地貌,东南、西南部丘陵起伏,岗坡势缓,是八百里太行雄奇风光独特的一段,素有“太行画廊”、“世外桃源”之称。境内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大山有80余座,其中板山、黄崖洞、性空山、杨歧山、广志山等较为著名。人民大会堂“山西厅”的核桃木刻“太行日出”的原景,就采自该县板山风景区。该县山体石灰岩壁众多,形成了大量溶洞奇观,已开发探明的有白云洞、砺峪洞、昭泽龙洞、白龙洞等,为我国北方之罕见。壮美的自然风光,为该县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保障。目前,该县已经建成或正在开发的有黄崖洞、广志山、性空山、源泉“小江南”、洗耳河、溶洞和杨歧山等七大景区。其中,黄崖洞风景区是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爱主义教育基地,是山西省十大“著名风景区”之一,是集旅游观光、革命传统教育为一体的理想的避暑度假胜地。
(七)文化底蕴深厚。该县历史悠久。当前发掘的“靳家街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期时代就有人类在黎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历史长达2700多年,留下了众多人文景观。女娲补天、蚩尤争天、许由洗耳、燕王争雄、西伯戡黎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均产生于此;岚山夜雨、萧寺晨钟、壶口故关、黎侯古郭、白岩晓烟、金牙晚照、玉泉漱石、田溪洌水等“古八景”和飞阁流丹、中天落日、金牛眸月、瓮廊险道、三皇远眺、白云洞天、赤罅素湍、蓝天游鸭等“新八景”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北齐摩岩造像、宋代文庙、元代圣源王庙、许由洗耳河、大舜井、冯奉世墓等文化古迹星罗棋布,遍布黎城大地。黎城人民民性纯朴,风俗敦厚,勤劳善良,忠厚朴实。在长期的改造自然与对敌斗争中,黎城县人民孕育了许多留存青史、催人奋进的不朽精神。革命战争年代,黎城人民创造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黄崖洞精神”,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创造了抗日史上的奇迹,威名远扬,彪炳千秋;和平建设年代,黎城人民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勇进渠”精神,建成了黎城的“人工天河”,与河南林州红旗渠齐名;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黎城人民铸就了不畏艰险、拼搏奋进的“矿山精神”和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环卫精神”,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八)基础设施完善。县城环境优美、功能齐全。 2002年,被国家爱委会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中央精神文明办授予该县“全国文明城镇”称号,成为两块“金字招牌”。全县邮电通讯发达,电力传输通达,城乡基础条件完备,硬件环境极佳。 |
|
黎城,春秋为黎侯国。汉、三国迄两晋,为潞县也。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废潞县,置刈陵县,县冶设于今李庄乡古县村,为黎城境内建县之始。隋开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县,此为以黎城名县之始,从此与潞城各自为县。唐初,先属韩州,后属潞州,隶属河东道;天二年(905)改为黎亭县。五代唐复为黎城县。宋属河东路潞州,天圣三年(1025)迁县城于原县治东南4公里的白马驿,即今县城;熙宁五年(1072)并入潞城县;元右元年(1086)复置黎城县,自此县名历代不改。金属河东南路潞州,贞三年(1215)升涉县为崇州,黎城属之;贞右四年(1216)崇州复为县,黎城仍归潞州。元属晋宁路潞州。明代中前期属冀南道潞州,嘉靖八年(1529)升潞州为潞安府,黎城属之。清属冀宁道潞安府。
1912年(民国元年)废府,以道承省统县,黎城属冀宁道。1930年(民国19年)废道,直隶于山西省政府。1937年(民国26年)山西确立专署 ,署黎城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40年(民国29年)将三区偏城、宇庄等54村划出,设立偏城县。1941年(民国30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太行行署四专署。1943年(民国32年)10月31日,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需要,为黎城为黎城,黎北两县;1945年(民国34年)11月5日复合为黎城县。1948年(民国37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属太行三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恢复山西省建制,黎城属长治专区。1959年1月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1979年改为晋东南地区行政区署,黎城仍为其属县。1985年4月30日,国务院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黎城划归长治市管辖。 |
|
气候特点:黎城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象,为半湿润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热而多雨,秋季有时涝有时旱一般比较凉爽。
1、气温 历年平均气温10.7℃,最热月为7月份(历年平均23.6℃),最冷月为1月份(历年平均-4.3℃);历史极端最高气温39.3℃(2002年7月15日),历史极端最低气温-22℃(1972年1月28日,2002年12月26日)。气温的全县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等温线的走向与等高线的走向基本一致,最暖的地方为清泉、漳河沿岸,最冷为樟树垴。
2、降水量 历年平均降水量519.0mm,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最高年760mm,最少年仅有340mm。年内分布亦不均,主要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到全年降水的60%以上,日最大降水量108.2mm(1996年8月4日)。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为: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增,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降水量也随之增大,山区比平川年降水量偏多100mm左右。
3、其它气象要素 历年平均无霜期184天,最多风向为东北风(NE),最大积霉深度22cm,最大冻土深度60cm,全年平均大风日数为8天,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548.5时。
4、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是影响该县农业生产的最大自然灾害,群众中有“十年九旱”的说法,春旱几乎年年都出现,只是程度不同,较为严重的春旱平均一年半一次,伏旱平均二年半一次,其次气象灾害是干热风、冰雹、大风、雷电等。
地形地貌: 黎城县位于太行山东翼南段,属黄土高原一部分,以中等构造剥蚀侵蚀山地为主。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系复杂的山脉盘结而成。纵观全县,四面环山,中间低凹,山多川少,地形复杂,是太行山中的一个小型山间盆地。县境内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的全榆洼顶,海拔为2020米;最低的黄崖洞镇清泉村清漳河谷地,海拔为622米;县城海拔为750米;全县平均海拔800米。全县山区约占总面积的58%,丘陵约占总面积的31%,平川约占总面积的11%。
(1)山地地貌:分布我县西北部,海拔1212--1560米,相对高差在1000米以上。山体主要由石英砂构成。山岭顶部及缓坡上覆盖着深浅不均的黄土。该区山峰突起,地形险要,雄伟壮观。黎城县较著名的大山有76座,县境东部有东大寨脑、大雨槐脑、马鞍山等18座,以东大寨脑为最高,海拔1,360米;南部有瓜皮岭、洪山、桃儿山、东向交等4座,以东向交为最高,海拔1273.5米;西部有全榆洼顶、马尔背、广志山等20座,以全榆洼顶为最高;北部有黄岩脑、牛王盘、板山等34座,以黄岩脑为最高,海拔2008.5米。境内诸山,均属太行山的余支。
(2)丘陵地貌:主要为边山残存的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分布于山地和山间盆地的过渡地带,海拔560--970米,相对高差200米左右。丘陵区黄土覆盖深厚,坡度较大,森林覆盖较差,故侵蚀严重,沟壑交错,梁峁纵横。
(3)河谷平原地貌:分布于源庄、南委泉、西井、东崖底以及平头、上遥、西仵、程家山等乡(镇)的河谷地带。海拔560--770米。由于河谷狭长坡度大,三级阶地和洪积扇发育不好,一级阶地分布较为普遍,是河谷地貌的主要单元。
土地资源:全县总土地面积1665987.8亩,其中耕地面积300564.2亩,园地面积31585.9亩,林地面积422911.3亩,牧草地面积347769.2亩,建设用地面积74781.4亩,未利用地面积410284.8亩。全县土壤划分为二个土类(褐土、草甸土),三个亚区,20个属,59个土种。其中以 褐土为最多,占总面积96.8%, 遍布在全县各乡镇。其次是草甸土,占总面积的4.3%, 分布在清漳河、浊漳河及其支流两岩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
水资源:黎城县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浊漳河和清漳河,分别从南北由西向东过境,以横岭为界,流入浊漳河的有平头河、中庄河、原庄河、小东河,流入清漳河的有龙王庙河、大南河、白寺交河、南委泉河、柏官庄河、源泉河、香炉交河。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7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851亿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储量0.97亿立方米,重复水量为0.88亿立方米。
(1)地表水 :全县共有大小河流近600条,其中常有清水流出,且有一定流量的有17条。仅小股 山涧泉水流量约0.8立方米/秒。较大的河流为清漳河、浊漳河。以横岭为界,南为海河流域浊漳水系,流域面积610平方公里;北为海河流域清漳水系,流域面积510平方公里。
浊漳河流经黎城县平头乡、柏峪乡等五个乡(镇) ,25个村,进入平顺县,境内长达 39.6公里,正常年平均流量20.4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为3780立方米/秒,最大含沙量达361公斤/立方米, 实测年径流量当频率97%时,为1.05亿立方米。枯水季节基本上年年都出现干枯断流,但时间比较短。
清漳河流经东崖底2个村,进入河北省涉县。境内长达6.2公里,下沉年平均流量为 8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量4.42亿立方米。
全县现有小型水库为3座,塔坡水库、阳南河水库、三联坝水库,总库容400万立方米。
沿浊漳河兴修的三大灌渠,年引水量1.08亿立方米,可浇灌14万亩良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一半,我县农村基本形成了人均一亩水浇地、一亩小麦、一亩经济林、一亩高效益农田的发展基础。
(2)地下水 :黎城县的地下水储量约为0.97亿立方米/年,动储量约0.88亿立方米/年,调节储量约0.27亿立方米/年。 黎城盆地与周围山区的地下水比较充足,可开采量达0.77亿立方米。由于盆地覆盖层比较厚,灌溉和降雨有足够的补给源,可充分开发利用地下水。
矿产资源:我县矿产资源丰富,矿种比较多,主要为黑色金属和非金属。黑色金属主要公布于北部,而南部则以非金属矿产居多,主要矿种有铁、硅石、白云岩、石灰岩、石膏、花岗石、钾矿(含钾岩石)、紫砂岩、以及磷矿、红石板、石棉蛭石、粘土以及河砂等。现已开发利用的有铁、硅石、白云岩、石灰岩、石膏、花岗石、紫砂岩、红石板、粘土及河砂等。
1、铁矿区
位于古寺头、南委泉、东崖底一带。铁矿区南起古寺头,北至东崖底以北的小寨、方向岭,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0260万吨,保有储量9800万吨,预测远景储量1.2亿吨。上遥镇古寺头磁异常有待于普查或勘探。
鞍山式铁矿含TFe一般20—35%,SiO240-50%;S、P一般低于0.1%,属贫铁矿,但磁铁矿颗粒粗(一般为0.3—0.8毫米,少数达3毫米),可选性良好。
现开采的矿山有:小寨铁矿、彭庄铁矿、赤峪铁矿、黄崖洞铁矿等。
2、硅石区
位于上遥、平头、东崖底一带。南起上遥、平头一带,北至东崖底,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现有储量1亿吨,远景储量10亿吨,硅石储量大,质量好。主要产出层位为常州沟组上部和串岭沟组顶部,上层厚约2米,下层厚14米左右,SiO2一般为96%,相当一部分达97%以上; Fe2O3一般小于0.5%;AL2O3很少超过0.1%。串岭组硅石矿为石英岩状砂岩,厚8—14米,SiO2一般96.75—98.76%,平均97.79%,Fe2O3含量0.05—0.39%。
现已开采的有西下庄,漆树村等矿点。
3、白云岩区
位于上遥、平头、南委泉一带。南起上遥、平头,北至南委泉以南,总面积100—130平方公里,现有储量4640万吨,预测储量20亿吨。有两个层位,一个是寒武系上统风山组,另一是奥陶系下统,前者产于风山组中上部,矿石为致密块状、中粒白云岩,主要有益成分MgO,一般在18%以上,茶棚滩、东良寺达27.4%,河南山一带达21.33%,平头马岩达20.25%。GaO一般在25—33%,多为Ⅰ—Ⅱ级品。后者主要产于奥陶系下统的中下部,主要有益分MgO一般为18—19%,CaO为25—35%,主要分布在茶棚滩、三十亩、源庄、平头等地。
现在白云岩开采量不大,仅为个体或集体零量开采。
4、优质石灰岩
位于程家山、岩井、洪井、西井一带。在黎侯、程家山、岩井一带,储量1276万吨,预计远景储量达1亿吨,公布区广,储量大,层位多,CaO一般在52.54%,最高达55%。
5、石膏区
位于黎侯镇、岩井、程家山一带。现有储量146万吨,预计远景储量达560万吨,含量60—90%,硬石膏一般小于5%。
6、钾矿区
赋存于长城系串岭沟组地层中,硅石层下部,境内延长40公里,含矿层厚度100米,予矿体厚5--22米,K2O品位8--12%,总储量10亿吨以上,急需开发。
7、磷矿区
两种类型,一种是沉积磷块岩,产于常州沟组地层中,厚度小,品位高。第二种是产于变质岩中的磷灰石矿,分布在西头一带,71年212队交过勘探报告,75年县里在此办磷肥厂,79年下马。P2O5品位2%左右,生有钛铁矿和磁铁矿,提交储量磷矿藏70万吨,钛铁矿10万吨,磁铁矿43万吨。
8、花岗石区
位于南委泉至东崖底一带,产于度质光带的辉绿岩脉,经过勘探和加工试用证明板材质量上乘, 地质储量2680万立方米。
9、紫砂岩区
位于柏峪脑至柏官庄一带。分布在柏峪脑以北,柏官庄以南,储量10亿吨,现主要以个体或集体加工。 |
|
近年来,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区位、资源、人文、生态四大优势,大力实施“项目带县、工业强县、能人活县、环境立县、和谐兴县”战略,积极推进“三化”建设,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8.5亿元,较上年增长9.6%;财政总收入完成2.76亿元,增长11%;工业增加值完成8.51亿元,增长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7亿元,增长 16.3%。
农业 按照“产业为要、规划为先、重点突出、全面推开”的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以核桃为重点的干果经济林、以尖椒为重点的经济作物、以党参为重点的中药材、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养殖四大主导产业。新上了三泰科技万吨山杏仁深加工、阳关生物蛋白5万吨饲料加工及万头养殖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新组建农户公司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9家,初步形成了“县有战略,乡有规划,村有产业,户有项目”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完善村镇规划,彰显农村特色。严格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彰显地域特色,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庄,实施保护性开发和改造。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大力实施街巷硬化、街道亮化、庭院美化、环村绿化和沼气建设工程,全力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科技活动室、卫生计生服务所、休闲健身场所、便民店和标准化小学建设,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四是加强教育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依托农广校、职业中学等培训基地,大力开展“温暖工程”和“阳光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目前已培训8000人。
工业 坚持以工业新型化为方向,把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型产业规模化有机结合起来,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型产业的培育壮大,扎实推进工业强县进程,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在总量、效益、实力上的快速提升。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铁”字号产业是我县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依托矿、延伸矿、超越矿,围绕培育壮大矿山、钢铁、铁合金、电石、焦化等支柱产业,引导企业强强联合、联营挂靠、股份合作,积极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的新路子,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二是加速发展新型产业。依托铁矿、硅矿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粉末冶金、聚合铝、橡塑磁粉、工业硅等新型材料产业,积极打造全市新型材料工业基地。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托太行钢铁公司,延伸炼铁—炼钢—轧材产业链条;依托粉末冶金公司、长福矿业公司、山西国磁公司,延伸原矿开采—精矿粉生产—还原铁粉—粉末冶金压件(橡塑磁粉)产业链条;依托容海裕丰公司、晋能铁合金厂,延伸硅矿开采—硅铁、电石—硅锰合金、铬铁产业链条;依托长福焦化煤气公司,延伸煤炭—炼焦—煤化工产品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做精做细下游产品,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城镇建设 近年来,以塑造良好对外形象、构建招商引资平台、创造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运作,积极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和全国文明城镇成果,不断加快城镇特色化进程。按照“北扩东延南进西连”的县城发展思路,继续完善实施“东居西贸南园北政”的县城总体发展规划,重点铺开了黎侯大道拓宽改造、县城集中供水、供气等多项重点工程,进一步拉大县城框架,提升承载服务功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因地就势,建设植物园、水上公园和民俗文化园,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建设外城具有现代气息、内城具有古黎文化特色的优美县城。
和谐黎城 突出抓好生态旅游。聘请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制订了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勘测了黎城旅游环行路,明确了“五线十沟”旅游开发重点,致力打造显山露水的“太行风光百公里画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铺开了县一中教学楼和公寓楼、二中教学楼建设,启动了职业中学教学楼建设,对全县156所中小学实行远程教育网络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更加注重卫生工作。对8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改扩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规范,农民健康普查活动深入开展。全面完善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了城乡低保制度,拓展了低保范围,全县2700余人享受城镇低保,4000余人享受农村低保和特困救助,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金、下岗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金均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完成了三级标准化环境监测站建设,积极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县城大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例达到85%。努力维护和谐安定。开展了非煤矿山、建筑施工、道路交通、食品卫生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专项治理行动,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体系;深入开展了整治非法用工和打击“黑砖窑”专项行动;加强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县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明和谐的良好局面。 |
发展新路 Development of new road |
黎城县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走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去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4亿元,其中多种经营收入达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
■以基地建设为重点,确立农业大发展新战略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上,黎城县坚持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公司加农户的经营体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优质农业。
一是建立核桃种植基地。他们组建核桃产业办公室、核桃研究所,建立核桃试验示范基地,创汇300多万美元,被国家六部委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二是建立奶牛、种羊养殖基地。三是建立尖椒种植基地。黎城县是新崛起的全国有名的三鹰椒生产基地,年产干椒1250万公斤。四是建立1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生产的雪花牌优质面粉是国家免检产品。
■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龙头带动是农业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为此,该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扶持起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核桃综合深加工项目。该项目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也是我省“1311”调产规划项目。该项目现已形成1000吨优质核桃油、6000吨低脂速溶核桃粉、1000吨核桃乳、4000吨核桃壳超细粉的生产能力;二是新华种羊繁育及屠宰加工项目,全羊系列产品屠宰加工生产流水线正在建设;三是万吨尖椒深加工项目,形成了生产辣椒酱、辣椒油产品3000吨的生产能力。
■以优惠政策为保障,为农民增收提供优质服务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黎城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帮助农户准确预测市场走向,提供致富信息,制订发展规划,提供优质服务。一是选派优秀机关干部驻村包点,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村组干部参观学习,组织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举办专题讲座。三是出台一系列扶持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激励经济能人、企业家从事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县财政每年拿出5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奖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拿出100万元,免费为农民提供优质核桃苗木;对集中连片种植尖椒的农户,免费供应种子和地膜,并予以补贴;对奶牛养殖给予每头1500元的定额补助。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地,只要不违反国家有关土地政策,优先规划。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黎城人演奏了一部和谐振奋、昂扬向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田园交响曲。 |
|
科技培训每年达15000人次以上,发放科技宣传资料4万多份,科技培训260余场,发挥高科技示范园区作用,努力引进试验新品种累计达60多个。据统计,近几年我县先后成功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10多项,有不少已成为促进我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骨干品种,如日本三樱椒、早实核桃、美国油葵等。在申报项目中,竭诚服务,严格把关,三年来共申报各级各类项目69个,其中报国家级火炬计划1项,省级火炬计划3项,省级星火计划3项,省级农业攻关计划1项,省级星火学校1个;申报市级火炬计划17项,市级星火计划28项,市级重点科技推广计划6项;市级农村技术承包集团项目9项,获得省市农技承包奖、科技进步奖11项,引进科技资金125万元。专利申报上克服困难,主动工作,两年来成功申报专利6个。
交通事业
近年来,黎城县始终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以公路建设为主的“三步走”战略,五年迈出了三大步,构筑起了以高速公路国道为主干线、县乡公路为支线、村村通水泥路纵横交错的出境跨区大交通网络。全县境内公路里程总计为1069.8公里,其中国道98公里,高速公路26.8公里,县道105公里,乡道190公里,村道660公里。特别是长邯高速公路西接长太、长晋高速公路,东连邯郸京深高速交汇点,是我省重要的出境公路之一。
2001年以来,黎城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在全市率先实施了“村村通”班车(公交车)工程。截止目前,全县共完成通水泥路村249个,通村水泥路(油路)总里程达到890公里,全县99%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乡镇通车率为100%,行政村通车率为99%以上,使农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十一五”期间,黎城县将修建公路里程500公里,总投资22388万元。工程全部实施后,全县公路将全部等级化,路面全部高、次级化,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重点,构建“十个大循环,十条出境公路”的路网新格局。
卫生事业
该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33所,其中县直单位5所,乡镇卫生院及分院16所,村卫生所312所,个体诊所8所。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中,县人民医院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县中医院为二级甲等中医院。乡镇卫生院中,东阳关镇中心卫生院、西井镇中心卫生院为一级甲等卫生院;上遥镇中心卫生院、南委泉卫生院、黄崖洞镇中心卫生院为一级乙等卫生院。
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要求,紧紧抓住我县被列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的大好机遇,着力改革农村卫生体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各医疗卫生单位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通信事业
黎城网通在全县分布58个程控接入网点,全县251个行政村百分之百通程控电话,现电话用户突破2万部,到达23000部;拥有技术先进、四通八达、高速率、广覆盖的通信基础网络,同时具有独立完整的本地数字电话交换网、无线市话网和IP骨干互联网,成功实现了由单一网向综合网、由窄带网向宽带网、由电话网向信息网的转变;小灵通业务异军突起,宽带业务全面提供ADSL、FTTX+LAN、WLAN等丰富接入手段,宽带用户、小灵通用户迅猛增长。 |
|
冯奉世(公元前?—前39年),字子明,西汉上党潞(今黎城县七里店村,汉时黎城属潞)人,战国时上党太守冯亭之后。
武帝末,冯奉世选为郎官。昭帝时,因功补为武安长,后失官。时年30余,始刻苦攻读《春秋》和兵法。数年,通经史,明韬略,经前将军韩增推荐为军司空令。
元帝即位,冯奉世为执金吾。上郡属国归议胡人叛。奉世将兵追击,代为右将军典属国,数岁,为光禄勋。
汉永光二年(前42年)秋,陇西羌人叛汉。元帝召见丞相、御使大夫、将军等共谋对策,大小群臣,均无所措。右将军冯奉世挺身而出曰:“羌虏近在境内叛乱,如不立即讨伐,无以威制远蛮,臣愿率军讨之。”元帝问用兵之数,奉世请发4万。丞相韦玄成曰:“今民安定,时艰岁凶,宜休养生息,1万即可。”奉世进一步奏曰:“正因天下灾荒,武备废驰,羌虏才敢于轻启边事。以万人征讨,战不能胜,徒于弱于敌;若以4万之众,一举而决,诚国家长远之计。”元帝命冯奉世率12000人西征。至陇西(今甘肃省西部)分兵屯白石、临洮、首阳三地,又派两校尉率兵分路争夺有利地形,救护民众,结果出师失利,两校尉被杀。奉世鉴于敌强我弱形势,立即绘制地图及兵众部署速奏元帝。请增兵36000人,方足胜敌。元帝启奏,大为震惊,即发兵60000助奉世。10月,援兵到达陇西。11月,奉世依照部署率所有兵众,分路合击,歼敌数千,余皆远逃。次年2月,奉世班师回京。更为左将军,赐关内侯。年余病逝。
冯奉世为西汉名将,历武、昭、宣、元4帝。在西汉统一大业上,战功卓著。有9子、4女,子皆有名当世,长女媛入宫为后,深受元帝敬重。
冯奉世墓在本县石羊坟村西,尚留残迹。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仲秋所立“汉关内侯子明冯公之墓”碑,现存县文博馆。
靳荣藩(1726—1784),字价人,号绿溪,黎城麦仓村人。出生诗书之家,聪慧好学,博览强记,通读经史,清乾隆九年(1744)中举,十三年中进士。
乾隆二十二年(1757),任河南省新蔡县知县。到任后,正遇灾荒。靳荣潘亲自监督发放救济粮物,且细心查阅历代度荒救民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对百姓有利且力所能及的事一一兴办。使灾民度过了灾荒。
乾隆二十四年(1759),任河南乡试房考官,评卷公正,批点认真,深得工部尚书朱圭赏识。乾隆三十年(1765),调任龙门知县,不久又调任迁安知县。该县满族旗人常因差役摊派与当地居民发生纠纷,历任知县因惧旗人,积案久拖不决。荣藩到任即着手查阅案卷,制定“旗三民七”的差役摊派制,明文公布,严令执行,旗民悦服,纠纷平息。
乾隆三十三年(1768)升任蔚州知州,到任后建立文蔚书院,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动员民众开渠引水灌田,兴办水利。蔚州西部多山,每年雨季山洪暴发,民田被冲,苦不堪言。经实地勘察,周密规划,发动民众近山取石,筑成高9尺、长370丈的石砌大坝,消除了水患,保护了民田,州民称为“靳公坝”。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遵化知州,四十八年(1783)任大名府知府,次年病逝,享年58岁。
遗著有《吴诗集览》20卷、《吴诗谈薮》、《绿溪语》两卷、《咏史偶稿》、《潞郡旧闻》3卷。
王发越(1794—1858),字英斋,号兰溪,黎城南委泉村人。出生贫苦农家,幼丧父母,依兄成人。清道光五年(1825)由拔贡举于乡。
咸丰四年(1854),王发越调任广东盐运使,以年迈不适南方气候呈准辞职回乡。咸丰八年(1858)病逝。遗著有《倚云山房文集》12卷、《试贴诗》12卷、《南游吟草》4卷、《劝民歌》1卷。
王四虎(1855—1906),黎城子镇村人。童年家贫,不满10岁就离乡背井,流浪涉县、武安一带,乞食度日,幸被一武安落子艺人收为徒弟,进戏班学戏。他虽不识字,但天资聪慧,手脚勤快,潜心学台词,刻苦练武功,深得师傅喜爱和悉心传授,一年便登台演出。他主攻二净,兼习须生,以新颖多变、高昂婉转的唱腔见长,表演则以《敬德背靴》的尉迟恭、《九华山》的三曹邯郸、永年等县,不仅谙熟武安落子,且把河北梆子、平调的许多本戏学到了手,冬季戏班“垛箱”,即走村串社,受聘坐科传艺。
光绪十年(1884),城南村的天元班,为与上党绑子、上党皮簧争台口,抢观众,将王四虎从河北请回黎城教戏。他不仅带回《平辽东》、《包头山》、《三劈关》《九华山》、《高平关》、《龙头案》、《访通州》等大本传统历史剧,且把武安落子唱腔的优点和黎城落子(习惯称黎城闹戏)有机融合,并吸收上党绑子音乐、唱腔、演技之长,把原尺字调改为上字调,在服装、道具、文武场等方面作了必要的改革,用上党绑子的大锣、大钹、老鼓、板胡、笙、笛等乐器,穿上蟒、靠,舞台上出现大小幔幕、长枪、大刀、金瓜、钺斧等全副銮驾,这是黎城落子历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光绪二十年(1894),子镇村人称“七先生”的杨国藩承办落子科班,延聘生、旦、净、丑皆能、文武场面全懂的落子艺人王四虎为掌班师傅悉心传艺。王四虎以教艺与演出,挑戏与练功相结合的方法,言传身教,苦心培育,一年多时间,就能上演《王定保借当》、《吕蒙正赶斋》、《搜杜府》、《打鸾英》等大本戏。不满3年,20多名艺徒脱颖而出,成名者有杨脏旦、杨满女、杨丑女、杨本彦、孙吞汉等。时伶吴晚文、王小秃、赵店刘胖、土门张崇德、台北丙寅等慕名先后投班学艺。名噪一时的王三和、杨恒禄、李福锁、杨成群、胡玉珍等优秀演员都是他的徒孙。王四虎有上党落子“宗师”之誉。
光绪三十二年(1906),51岁的王四虎积劳成疾,与世长辞。
常樾(1884—1912),字子发,黎城城内小南街人。出身寒微,不为境遇所挫。少负大志,胆识过人。每与友人谈论海外革命,则拍案曰:“我中国欲不亡,非实行革命不可!”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次年,山西太原武备学堂成立,常樾认为是自己施展才能的时机,毅然赴太原考入武备学堂。除军事基本课程外,对史地、数理无不苦心攻研。他曾对学友说:“天下之事,匹夫有责,况我辈身为军人乎?”常樾于武备学堂毕业后,被派至北洋新军见习,以善体士兵,勤干操练,成绩优异,为上司赏识,任协军校。返晋后,任新军队官、督练公所调查马兵委员。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中国同盟会山西分会首次派荣炳从日本东京回太原,秘密组建同盟会。荣炳遵照同盟会在新军发展会员的指示,介绍常樾、张煌等加入同盟会。从此,在新军中播下革命种子。常樾等积极联络同志,开展革命工作。宣统元年(1909),由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温寿泉、阎锡山、黄国良先后回国,在山西新军中崭露头角。同盟会为掌握新军,将会员安置在重要岗位上。常樾被保荐为八十五标教练官。
辛亥武昌首义,山西同盟会于10月29日起义响应,击毙巡抚陆钟琦,推翻清政府在山西的统治,成立山西军政府,阎锡山为都督,常樾任军令部部长。赞襄军务,动合机宜,筹措军需,功劳卓著。
于1912年1月5日潜行至太平县(今襄汾县)史村镇,被驻该镇谢有功所属童宝山部捕获。常樾形容举止,不似常人,童料为民军要人。决计杀之以邀功。常樾已知无可隐讳,坦然告以实情,讲明革命形势,劝喻其归顺,童不依。常樾乃大呼曰:“速杀我”!当被缚至镇郊,强令下跪。常樾不屈,行邢人员乃击其股骨而仆地。他大声曰:“可以见我死难诸同胞矣”!言未已而颈已断,围观者无不赞其牺牲之壮烈,时年仅29岁。
崔振芳(1922—1941),山西洪洞县人,1937年(民国26年)冬参军时才14岁。他中等个子。圆长脸,黑眉毛,大眼睛,活泼精灵。他家里很穷,“七七”事变后,很快山西沦陷为敌占区,使他幼小的心灵饱尝了亡国奴的痛苦。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开到他村后,参加了八路军,因年龄小,在连部当通信员。1940年(民国29年)调团部司号班,学习司号和通信技术。他学习刻苦,遵守纪律,每天早起晚睡,坚持早三点在寒风刺骨的高山峻岭河滩深沟拔音调号,进步很快,不久就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执行通讯联络任务的优秀司号员。年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当特务团成立第三营时,他调三营七连当司号员。
1941年(民国30年)11月6日,驻黎城的日军三十六师团葛目直幸大佐以222联队为主力,先后出动5000余人,于9日奔袭西井镇,10日分路向黄崖洞兵工厂进攻。八路军总部为了保卫黄崖洞水窑兵工厂的安全,决定:特务团在兵工厂工人、自卫队和民兵直接配合下,同来犯之敌进行顽强的防御作战。10日下午,日军三十六师团以“钢铁大队”为主攻,以黄崖洞兵工厂为主要目标,分路占领上、下赤峪,11日拂晓前,以偷袭手段向三营七连阵地发起进攻。在前哨班和团侦察班的严密监视和抵抗下,敌人从右翼河滩迂回,抢占了槐树坪前哨阵地,于是,特务团前哨分队交替转移,节节抵抗,敌人紧跟攻击,企图一举突破南口阵地。日军偷袭不成,组织强攻,又遭特务团前哨分队和主阵地的抗击,被迫阻滞于特务团火网地带和雷区。又过了半小时,敌人炮火打毁了特务团的正面工事,当敌人攻开离七连工事二三十米处时,又被七连两侧的隐蔽火力杀伤。敌在惨遭失败后,又对七连阵地前沿和纵深进行毒气袭击。崔振芳发现敌人施放毒气,便立即报告了连长。他还没等连长下命令,就拿起号来,“嘟!嘟!嘟!”吹了起来。战士们听到司号员发出的防毒信号,大家立即用准备好的毛巾、洗脸布、口罩浸水后捂到鼻子上,进行防护。虽然少数人中毒较重,但因战前部队进行了防毒教育,有所准备,阵地上无一人丧失战斗力。当总部首长了解到敌人施行毒气袭击后,指示特务团炮兵排,用仅有的13发迫击炮弹轰击日军槐树坪的炮兵阵地和进攻出发地,给了敌人以应有的惩罚。下午3时许,敌人再次发起猛攻,分左、中、右三路冲击,攻击矛头针对崔振芳守卫的投弹所方向。敌人企图避开七连正面火力射击,从右翼突破,一举夺取南口,直取断桥阵地。这时,翼连长指示崔振芳、王世华两个机智灵活、战斗勇敢的老兵,专门投掷手榴弹。王世华被敌机枪打中了手,振芳火速给予救护,并对世华说:“你先下去,有我在,一定能够完成任务”。振芳转过头来,右崖前的敌人已经迫近,他和另一战友把一个个手榴弹揭开盖子,拉出拉火线,进入战斗状态。当日下午,敌人二次猛攻开始了,这次敌人多,速度快,攻势猛。振芳蹲在工事里隐蔽起来,等敌人接近时,立即两手开弓,像扔石头一样,把一个个手榴弹甩到敌群中,炸得敌人狼嚎鬼叫,他一共抛出一百多颗手榴弹,消灭敌人数十名,为牺牲的战友报了仇。傍晚,就在战斗将要结束的时候,他奋不顾身,拿起麻尾弹向鬼子兵甩去,被敌人机枪射中胸部,倒在投弹所地上,崔振芳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祖国的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王士杰(1910—1942),又名仁虎。黎城东井村人。出身中农。抗日战争初任西井区区警,岩头岭主村村长。1941年(民国30年)11月,日军扫荡黄崖洞兵工厂时,岩头岭附近山沟大溶洞里有2000多名群众避难,日军在沟口搭帐篷,加岗哨,一日数次搜山。王士杰把民兵拉进山沟,分成三组,准备战斗。随后与王同会转到西井山上找区指挥部汇报。返回时俩人各扛一箱手榴弹,摸黑回岩头岭,被日军发现,王士杰为保护同志,机警地把手榴弹和情报投入井内,自己不幸被俘。日军要他说出黄崖洞有多少八路军,有几条路,遭王士杰拒绝。日军就给灌辣椒水,用烧热的铁锅往他头上戴,逼其说出情报。王士杰至死未吐一字,最后惨遭敌人杀害。反扫荡结束,抗日政府开大会追悼他,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赠给他“气节凛然”匾额一块,把他的尸体葬在长畛背村,并刻石以示纪念。
石寸金(1893—1962),黎城西井镇樊家窑村人。给地主当长工30年。1943年(民国32年)春,太行山区久旱不雨,他响应党的号召,联合18户贫农组成全县第一个互助组,挑水点种,秋后喜获丰收,度过了荒年。
1944年(民国33年),石寸金领导樊家窑、霍家窑、王家窑、南坡4个村的互助组建成互助社,奋战一冬一春,开荒造田,扩大耕地500余亩,秋后人均产粮1080斤。同年,石寸金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劳动模范,荣幸地出席了南委泉召开的太行区第一届群英大会,受到大会表彰,获奖大黄牛一头。
1945年(民国34年),他发动群众开油坊、建药房、发展副业,解决群众食油和医药困难。为让儿童就近上学,他腾出自己的三间瓦房,用石板当桌子,办起简易小学。他还带领群众修成长达10华里的东湾根水渠,解决了人畜饮用水问题,使部分耕地成为水浇田,粮食亩产由100多斤增至500斤。
1950年,石寸金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56年他领导的窑沟三村由初级社建成高级社。
石牛弟(1919—1973),女,祖籍河南省林县仙岩村,抗日战争前逃难到黎城县背坡村落户。省级劳模。1938年(民国27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同男劳力一起到武乡县显王煤矿担煤,每天爬山越岭,往返40多公里,送往彭庄八路军医院、兵工厂,受到政府表彰,评为劳动模范。1946年(民国35年),政府号召开展纺织运动,她发动本村妇女成立纺织厂,纺花织布,解决当时根据地军民穿衣的困难。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成立初级社,任副社长,带领群众,植树造林,使背坡成为山西省的林业先进村。1956年转为高级社,她任妇联主席兼妇女队长,带领全村120名妇女,苦战10天,在东庄坡地上营造了两万多株树。10多年后,使这里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林。她曾四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劳动生产积极分子”、“劳动模范”、“红勤巧俭女标兵”等光荣称号。
王廷佐原名恩贤,字廷佐,黎城城关镇坑西村人,长治四中毕业。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展开,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在长治、沁县等地十分活跃,他随即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民国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廷佐性格开朗,长于言辞,多才多艺。参加革命后,先后任县牺盟会协助员、区长、财政、民政科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扩展新区,调任太行二专署民政科长、三专署秘书主任。
1948年(民国37年)随解放军南下,任湖北省郧西县县委书记兼县农会主席。不久,调任西郧专署副专员。建国后,任陕西省安康专署专员、安康地委书记兼安康军分区政委,陕西省粮食厅厅长。
1954年后,王廷佐被选为中共陕西省一、二、三、四届委员会候补委员。1956年被选为出席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文化大革命”中,任陕西省铜川市铝厂党委书记、市委副书记。1981年因病逝世于西安。
史纪言(1910—1983),字左卿,黎城东阳关村人。大革命时期,就读省立长治师范,与赵树理、王中青等组织发动驱逐校长范炳文的学潮。1931年(民国20年)后,在山西教育学院学习期间,任校刊《夜光》编辑和山西《民报》副刊主编,所编副刊以刊载新文学作品为主,使副刊面貌为之一新。1933年(民国22年)秋,奉中共地下党的指示,任国民党的《山西党讯》副刊主编,利用这块阵地刊载进步文艺作品和评论,提倡社会科学和新文艺。同王中青等同学参加“大众文艺研究社”,“太原青年文艺研究会”等文学社团活动。
1936年(民国25年)夏,他于山西教育学院毕业,被聘为上党公立乡村师范代校长,王中青、赵树理分别为教导主任、语文教师。他们经常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鼓励学生读爱国书,演爱国戏。组织学生从事革命活动,使乡村师范成为抗日战争前上党地区革命的摇篮。
1937年(民国26年)11月,史纪言调黎城县牺盟会工作,经一二九师工作团团长李大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黎城牺盟会协助员兼县牺盟游击总队政治主任。1939年(民国28年)夏,他率领牺盟游击队出击平汉线,在武安、磁县一带,攻碉堡、破铁路,战绩显著。
1940年(民国29年),史纪言开始专门从事党的新闻事业,先后任《黄河日报》、《太岳日报》社长兼总编。1941年(民国30年)初调任中共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编委兼秘书长。后改为《新华日报》(太行版),史纪言任社长。1948年(民国37年)秋,太原解放前,史纪言在榆次创建中共山西省委机关报《山西日报》,任社长兼总编,为《山西日报》的奠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山西省委宣传部长、省委委员兼文教委员会主任、省委常委、秘书长、山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主管新闻工作。他十分重视新闻报导,先后写了《党报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关于通讯报导的几个问题》、《作又红又专的新闻战士》等文章。对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成长,受益匪浅。为了党的新闻事业,他倾注了毕生精力。
史纪言身居要职,但平易近,常常走到马夫班,躺在床铺上,同马夫们拉家常;也经常坐在炊事员的住处,边吃边聊天。他不吃小灶,和一般人一起排队买饭。因此,人们都喜欢接近他。
1972年初,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常委兼秘书长、省政府常委。1980年9月,兼任山西业余新闻学院院长、省新闻协会名誉会长。
1983年7月,在太原病逝,终年73岁。
康丕烈(1917—1983),名武岐,黎城西庄头村人,幼年聪慧好学,高小毕业后,于1933年(民国22年)夏考入省立长治四中。1937年(民国26年)夏考入太原第一中学。时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攻破忻口,逼近太原,在国土沦陷,民族危亡关头,他投笔从戎,返乡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同年11月,经八路军一二九师地方工作团李大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牺盟游击队四中队政治指导员,率游击队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出击平汉线,破铁路,攻碉堡,对敌展开游击战争,反击日军“扫荡”,巩固抗日政权。先后任黎城县政府秘书、壶关县民政科长、长治县民政科长,在开辟新区工作,发动群众开展反奸清算斗争中成绩显著。
张岷山(1913—1986),原名引江,黎城龙王庙乡榔坡村人。太原国民师范毕业,中共党员。
董桃气(1909—1988),黎城王家庄村人。1938年(民国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民国30年)在本村组织起第一个互助变工组,粮食产量较往年有所增长。第二年南委泉区委总结了王家庄“科学加实干,稳产又增产”的典型经验,在《新华日报》(太行版)头条发表。
张步英(1913—1990),原名张步瀛,字艳唐,黎城洪井村人。山西省立长治师范毕业。1937年(民国2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民国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任区长,黎城县政府秘书。1943年任陵川县县长。由于当地受日军“三光”政策的多次摧残,加以水、旱、蝗、瘟各种灾害,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他深入发动群众,组织生产自救,除奸反霸,安定社会秩序,给陵川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
|
黄崖洞
黎城县黄崖洞
在黎城县北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岭下,面对狭长的河谷平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因一座海拔1600米的黄色崖壁上有一个可容百人的天然山洞而得名。这里是八路军兵工厂旧址,也是“黄崖洞保卫战”的战场遗址。四周奇峰绝崖,巍峨雄浑,集太行雄奇、壮美于一体,是一处新开辟的旅游胜地。黄崖洞,陡峭的山势,奔腾的飞瀑,葱茏的林木,构成了一处天然的公园。
广志山
在黎城与襄垣两县搭界处有一座海拔1807米高的广志山。广志山俗称广志垴,又名中阳山。基于广志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解放以后,黎城县在这里建立了药材场,进行经济开发。他们种植品质优良的党参、连翘、黄芪、柴胡等数十种名贵药材;还饲养着许多活泼可爱的梅花鹿,鹿儿活蹦乱跳,煞是好看。
老君庙
在广志山翠松之间,掩映着一座千年古刹---老君庙。老君庙始建于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是上党地区员古老的寺庙之一。供奉的乃是道教鼻祖、曾将孙悟空炼成钢筋铁骨、火眼金晴的太上老君。老君庙在古时曾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前后三殿,一殿更比一殿高。大殿悬梁挑角,雕梁画栋。可惜年久失修,现仅存梳妆楼、戏楼和厢房数间。
城隍庙
座落在县城河下街,坐北向南。该庙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城隍庙将门作楼,系三层重檐,故俗称三节楼。现存建筑主要有门楼和正殿。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属明代风格。台基呈长方形,长18米,宽12米台高2.35米。 门楼正中横挂一匾,上书“群峰环翠”。屋顶形制为三层重檐歇山顶。正脊、吻兽、垂兽、戗脊兽、套兽,均为黄绿相间琉璃造。山花出际施博风板,悬鱼作卷云如意式 斗拱均为五铺作双下昂。用材粗壮宏大,巍然壮观,为黎城古建筑之冠。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六椽伏前后接乳,通檐用五柱,基本上为现代风格,台基边长18米,呈正方形,台高1.37米。 殿内一排前金枝,屋顶形制为悬山顶,正脊、吻兽均为黄绿相间琉璃造,斗拱均为五铺作双下昂,威严肃穆。 |
|
- n.: Licheng County
|
|
黎城 |
|
|
|
黎城县中医院 | 黎城县人民医院 | 黎城县卫生防疫站 | 山西省黎城县麻纺织厂 | 山西省黎城县中医院 | |
|
|
黎侯镇 | 东阳关镇 | 上遥镇 | 西井镇 | 黄崖洞镇 | 西仵乡 | 停河铺乡 | 程家山乡 | 洪井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