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湖北 >荊門 > 沙洋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Shayang County
  郵編:448200 代碼:420822 區號:0724
  拼音:Shā Yáng Xiàn 英譯:Shayang County
  
  沙洋縣位於湖北省中部,荊門市南部,漢江下遊兩岸。面積2044平方千米。總人口61萬人(2007年末)。
  
  全縣轄13個鎮:沙洋鎮、五裏鋪鎮、紀山鎮、後港鎮、曾集鎮、拾回橋鎮、瀋集鎮、高陽鎮、馬良鎮、官當鎮、李市鎮、毛李鎮、十裏鋪鎮。縣政府駐沙洋鎮。
  
  縣境東濱漢江,南抱長湖,西連荊山餘脈及漳河水庫,北接竹膠河(權水),中部有西荊河,地處江漢平原西北部的湖區和荊山餘脈東南的山崗丘陵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漢江流經東南邊境,南部有長湖。年均溫16.1℃,年降水量1025毫米。有石膏、石灰石、????、石油等礦。
  
  荊沙鐵路,207國道,漢宜、荊潛公路過境,漢江長湖均可通航。特産有四方“紀山竜米”,馬良“石頭魚”等。名勝古跡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群,隋代紀山寺、宋代嶽飛城遺址等。
縣情概況
  “百裏長湖,魚躍荷香;千裏漢江,楚韻悠長。春申故裏,天下聞名;郭店楚簡,舉世無雙。”美麗富饒的沙洋地處鄂中腹地,江漢平原西北部。1998年12月,國務院批準沙洋撤區設縣,沙洋遂成為全國最年輕的縣之一。全縣總面積2044平方公裏,人口65萬,轄13個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沙洋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一座文化燦爛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片熱土辛勤耕作,繁衍生息。
  公元前16世紀至前11世紀,商王武丁後裔在漢水西建立權國。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剋權,將權國改為權縣,權縣遂成為中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縣。
  634年,尉遲恭任荊州路總管,東立沙洋堡,沙洋之名由此而來。
旅遊資源
  沙洋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包山楚墓、楚莊王墓等楚墓群連綿分佈,舉世無雙的“郭店楚簡”,震驚中外的戰國古濕屍,均出土沙洋,堪稱“楚文化地下寶庫”。沙洋人才輩出,既是楚國名相孫叔敖、“百步穿楊”神箭手養由基的誕生地,也是“戰國四公子”之一、楚國令尹春申君──黃歇的故鄉。沙洋自古為兵傢必爭之地,三國劉備與曹操南徵大軍大戰長坂後“斜趨漢津”於此,南宋名將嶽飛、邊居誼在此築城抗金,血灑疆場,留下千古英名。悠久的歷史、傑出的人物、豐厚的沉澱,使沙洋放射出深邃而典雅的人文光芒。
自然資源
  沙洋物華天寶,鐘靈毓秀,是一座風景優美的城市。沙洋素有“漢江明珠”、“小漢口”等美譽。境內藴藏着豐富的石膏、石灰岩、粘土、硅質水泥原料、????水等自然資源,盛産水稻、棉花、油料、鮮魚,是全國著名的商品糧、優質棉、雙低油和優質水産品生産基地,被譽為江漢平原的“魚米之鄉”,涌現出洪森實業、環星油脂、鳳池米業等一批産業化竜頭企業,擁有國傢級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1傢,省級5傢,市級17傢;擁有6個湖北名牌, 9個緑色食品和9個無公害農産地,初步形成了優質棉、雙低油、優質稻、優質畜禽等較為完整的“竜頭型”産業鏈。沙洋水資源十分豐富,擁有大小河流25條,湖泊24處,滔滔漢江,碧波蕩漾,依城而過;城中踏平湖清漣數裏,楊柳依依;百裏長湖漁歌唱晚,美不勝收。
交通運輸
  境內交通便利,207國道、漢宜公路、荊潛公路、荊沙鐵路、襄荊高速公路貫穿全縣,黃金水道漢江、江漢航綫以及即將興建的“引江濟漢”工程在這裏相匯,使沙洋成為江漢平原水陸運輸的重要樞紐。
經濟發展
  沙洋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是一座開放文明的城市。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富民強縣的重要戰略舉措來抓,並着力營造行政效率最高、社會服務最優、商務成本最低的投資環境,讓客商進得來,留得住,能發財。沙洋經濟開發區作為省級開發區,骨架已經形成,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現有企業23傢,其中建成投産13傢,開發區正逐步成為沙洋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示範區、承接産業轉移的核心區、新型工業的展示區和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區。全縣規模企業76傢,其中億元企業10傢,形成了以華溢紡織、富泰革基布為竜頭的輕紡業,以洪森實業、楚玉食品等為骨幹的食品工業,以秦江化工、天一藥業為支撐的化工産業,以荊玻股份、荊華鋁業、秦江水泥為主體的建材業等四大支柱産業,玻璃、鋁型材、水泥、化肥、服裝和水産品等名優産品俏銷國內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交通、郵電、通訊、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以踏平湖核心區景觀休閑帶為重點的城市建設正日益彰顯無限的魅力。第三産業快速發展,旅遊、商貿、流通、房地産和金融、保險、社區服務、物業管理等現代服務業蓬勃興起,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科技教育、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城鄉居民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生活質量也逐步提高。作為全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改革試點縣,沙洋取得的經驗在全國推廣,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國內近百傢權威媒體爭相報道。
發展規劃
  “十一五”期間,沙洋將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着力將沙洋經濟開發區建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在打造發展平臺上實現新的突破,增創沙洋對外開放新優勢;將農産品加工業培育成為縣域主導産業,使我縣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著名的優質農産品生産加工基地,增創沙洋産業發展新優勢;着力振興水運,暢達陸路,構建現代區域物流集散中心,重塑水陸交通優勢,再現昔日“小漢口”繁華景象,增創沙洋區位競爭新優勢;着力打造楚文化與生態休閑“兩位一體”的特色旅遊業格局,將沙洋建設成為全國聞名的文化生態旅遊風景區,增創沙洋後續發展新優勢,實現縣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沙洋之歌
歷史沿革
  沙洋城區原為漢津古鎮,為歷代兵傢必爭之地。公元前十二世紀,商朝分封武丁後裔於漢西建權國,取水(現竹陂河)而名,在馬良築權城。公元前十一世紀,周王室封宗室於江漢間,建邦國(今十裏鋪)。公元前1027-770年,西周時期,荊門北部為鄀國。東部為權國。春秋時期,楚武王剋權,遷權於那處(今拾回橋),設權縣,荊門屬為楚地。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戰國時,白起伐楚,占領江漢間,在郢都(今荊州城)設南郡,荊門全境屬之。
  沙洋在漢代名漢津口,是漢江水運的重要港口,南北朝西魏恭帝(公元 535 - 556 年)在沙洋城區設緑麻縣,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 605 年)緑麻縣廢更名為章山縣,唐代省章山縣入長林縣,漢津改稱長林鎮。唐貞觀八年(634年)唐尉遲恭(敬德)在靠漢津口的瓊臺山修建“沙洋堡”,沙洋之名始於此。
  五代十國南平王高季興於開平年(907年)據江陵,荊邑盡屬轄治要害百餘裏築堤捍之,自沙洋到潛江三江口中,統名“高氏堤”。
  宋代沙洋曾設守城。宋史載:原蒙古兵圍攻襄陽,共築十城,新城(今沙洋縣李市鎮新城村)就在其中。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設荊門鎮。南寧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8月,南宋招討使嶽飛在荊門的鴉坡(今沙洋縣五裏鎮友聯村)的小丘陵拓置城堡,進駐嶽傢軍8年故名嶽飛城。
  紹興十四年(1144年),荊門鎮移新城(今沙洋縣李市新城村)。元代築緑麻縣城。同時並在縣城北部建有麻城鋪。該鋪為東南道,(荊門到沙洋)中的驛站。是古緑麻縣城高在緑麻同(今沙洋鎮)的引伸。元文宗開歷元年(1328年)長林縣遷到沙洋西南藻湖,於今後港建元長林保盈倉。
  元代,沙市、漢津(今沙洋)等15處設水驛站。
  明洪武九年(1374年)廢長林縣人荊門縣,沙洋設巡檢司。明成化元年(1465年),沙洋巡檢司移駐新城。明代天啓年間,沙洋為玉州,屬古荊門。
  清順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為安陸府(今鐘祥市),荊門屬之。十二年(1655年),安陸府設同知公所於沙洋。乾隆時期(1736-1765年),荊門州設同州公所於沙洋,新城的巡檢司遷回沙洋。乾隆十十六年(1791年),荊門州為直隸州,在沙洋設分府行署,與沙洋巡檢司兩級並存。
  中華民國元年(1911年),荊門直隸州改荊門縣設縣佐公所於沙洋,沙洋仍設巡檢司。民國三年(1914年)沙洋改稱第二區、後港、拾回橋、四方鋪、建陽驛、柴傢集分設三、四、五、六、七區。民國十六年(1927年),荊門直屬省、沙洋鎮上設二個聯保辦公處。
  民國十七年(1928年)至十九年(1940年),沙洋第一次建市,轄沙洋鎮,國民黨湖北省政府把沙洋列為縣、市單位,與漢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並列為湖北省八大重鎮。民國十七年(1938年)到三十四年(1945年),被日軍侵占,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5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剋沙洋。1949年初,沙洋第二次建市,同年9 月撤市復鎮,直屬荊門縣。1960年3月29日,國務院批準沙洋鎮與沙洋農場管理局合併,成立沙洋市,隸屬荊州專員公署,沙洋第三次建市。1961年12月31日撤市復為鎮,仍歸屬荊門縣。1985年5月成立荊門市轄沙洋區(縣級)。
  1997年,沙洋區面積2184平方千米,人口61.7萬,轄1街道12鎮3鄉:漢津街道、五裏鋪鎮、十裏鋪鎮、拾回橋鎮、後港鎮、蛟尾鎮、毛李鎮、官壋鎮、李市鎮、馬良鎮、煙垢鎮、瀋集鎮、曾集鎮、蔡廟鄉、草場鄉、四方鋪鄉。區政府駐沙洋。
  1998年12月,沙洋撤區設縣至今。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669469人,其中(14個鎮、2個鄉):沙洋鎮57714人,五裏鎮34107人,十裏鎮38815人,紀山鎮 26650人,拾橋鎮48586人,後港鎮49135人,蛟尾鎮30086人,毛李鎮41893人,官當鎮37825人,李市鎮41265人,馬良鎮 41615人,煙垢鎮44614人,瀋集鎮38984人,曾集鎮25695人,草場鄉18912人,蔡廟鄉23792人,沙洋監獄管理局69781人。
    2001年3月,撤銷草場鄉,劃歸五裏鋪鎮管轄;撤銷蛟尾鎮,劃歸後港鎮管轄;撤銷蔡廟鄉,劃歸曾集鎮管轄;煙垢鎮更名為高陽鎮。
    2001年6月,沙洋縣轄沙洋、五裏鋪、十裏鋪、紀山、拾回橋、後港、毛李、官當、李市、馬良、高陽、瀋集、曾集13個鎮。
    2004年底,沙洋縣總人口594026人。轄13個鎮(沙洋、五裏鋪、十裏鋪、紀山、拾回橋、後港、毛李、官當、李市、馬良、高陽、瀋集、曾集),29個居委會、349個村委會。
    2005年12月31日底,沙洋縣轄13個鎮。共有29個居委會、250個村委會。
行政劃分
  沙洋縣轄五裏鋪、十裏鋪、紀山、拾回橋、後港、毛李、官壋、李市、馬良、高陽、瀋集、曾集、沙洋等13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50個村,2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縣總人口65萬人,其中沙洋監獄管理局3.77萬人。國土面積2044平方公裏,耕地面積6.23萬公頃。縣城規劃區面積19.96平方公裏,建成區面積12.6平方公裏。2007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64.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4%。 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25.90億元,比上年增長6.7%;第二産業增加值19.13億元,比上年增長16.0%;第三産業增加值19.07億元,比上年增長16.2%。三次産業結構比例為40.4:29.8:29.8。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850人,1438名下崗人員實現再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69元,比上年增長23.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540元,比上年增加602元,增長15.3%。
發展規劃
  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位建設、高標準管理、高質量服務”的原則,建設沙洋經濟開發區,吸引縣內外更多企業落戶,最大限度地發揮開發區的經濟效益和集聚效應。依托後港、馬良、李市等鎮和207國道、荊潛公路、漢宜公路等交通幹綫,着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三大工業群,使之成為全縣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堅持以城鎮為依托,按照“滿足社會需求,增強吸納就業能力,促進産業融合發展,提升城市綜合功能”的思路,大力發展第三産業,不斷提高三産業在經濟和就業結構中的比重。
自然環境
  沙洋縣位於漢江之濱,江漢平原西北腹地。地處東經111°51′至112°42″,北緯30°23′至55′之間,與江陵、天門、潛江、當陽、鐘祥、掇刀等縣、市、區接壤,西北距荊門市區60公裏,東南至武漢208公裏,處襄樊、荊州、武漢、宜昌之中心地帶。境內西北嚮東南呈緩慢傾斜地帶,坡度 10°-15°。
社會發展
  我縣鞏固九年製義務教育成果,確保小學初中入學率達到100%,初中三年保留率達到97%以上。進一步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增加城鄉文化體育設施。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4‰以內,人口性別比例保持在正常水平。價格水平基本穩定。民主法製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産狀況進一步好轉。縣鄉公路、通村公路建設步伐加快,城鄉交通面貌大為改觀。目前,全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5525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6.92億元;就業、再就業成效明顯;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係逐步建立;教育、文化、衛生、社會治安、人口與計劃生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
風土人情
  沙洋縣現有土傢族、回族、滿族、苗族、壯族、彝族、蒙古族、白族、侗族、布衣、瑤族等11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4909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78%,其中,200人以上的鎮4個,100人以上鎮4個。沙洋的少數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佈格局。回族主要聚居在沙洋城區,土傢族分佈在13個鎮,其它少數民族分佈在部分鄉鎮。
近、現代重要歷史事件
  ①都統殉國 南宋鹹淳十年(公元 1274 年),元朝大舉滅宋,元兵圍攻新城,守將都統邊居誼寧死不降,親自在城頭督戰,終因寡不敵衆,城被元兵攻破,邊居誼拔劍自刎,守城三千壯士全部陣亡。
  ②招討築堤 1911 年 10 月,辛亥革命爆發,湖北軍政府安襄鄖荊招討使、沙洋人季雨霖率部從武昌出發,溯漢江北伐,橫掃江漢平原和鄂西北各州府負隅頑抗的清王朝殘餘勢力,並將行轅設在沙洋城區。在西徵和剿匪的同時,季雨霖看到沙洋大堤因年久失修,連續發生潰口,上萬災民流離失所的悲慘景象,於是籌款 37 萬串,修復了三築三潰的漢江大堤。沙洋人民為紀念季雨霖的功績,稱這段堤為“季公堤”。
  ③沙洋漢江堤潰 1935 年,狂風暴雨,漢水猛漲,沙洋堤段决口七處,災區萬餘人死於水患。
  ④沙洋“五七”幹校 1969 年春,為響應毛澤東主席發出的“五七”指示,全國人大、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財政部、農林部等中央國傢機關和湖北省直有關單位從各地來到沙洋,以沙洋鎮和沙洋農場管理局為軸心,先後建起 27 所“五七”幹校,一萬多機關幹部及傢屬來到這裏接受勞動鍛煉,三年後幹校陸續解散。
  ⑤郭店楚簡出土 1993 年 10 月,在紀山鎮郭店村一座戰國楚墓裏發掘出土了一批楚國竹簡,計 800 餘枚,其中有字簡700餘枚,書寫文字總數16000個,是我國一次性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好、內容最豐的一批楚簡,這批竹簡為《老子》等先秦時期的 16 部道傢和儒傢典籍,距今2300餘年,其中,《太一生水》、《六德》、《語叢》等13部佚書是我們從未見到的先秦典籍,其發現與研究,還原了先秦典籍的本來面目,為我國提供了有關先秦學術思想的寶貴資料。郭店楚簡的出土,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註,先後在美國達慕思大學、中國武漢、北京等地召開大型學術會議和小型研討會近百次,出版專著30餘部。
  ⑥中國第一古屍 1994 年 4 月在紀山郭傢崗一號古墓發掘出一具比馬王堆、紀南城西漢古屍還要悠遠三百多年,距今長達 2400 年且保存完好的戰國女屍,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一具濕屍,被稱為“中國第一濕屍”,目前,這具古屍的發現,已經在考古學、歷史學、醫學等諸多領域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因此,有關文物鑒定部門將這具古屍鑒定為“稀世國寶”
沙洋名人
  1.文化名人
  劉澤友,男,生於1955年11月4日,學歷大專,職稱館員,中共黨員。1975年元月參加工作,1975年至1988年在沙洋交通子弟學校先後擔任專職音樂教師、教導處教導員、總務處主任,1988年12月調入沙洋區文化館,先後擔任過群文輔導幹部、辦公室主任、副館長,現任沙洋縣文化館館長,中共文化聯合支部書記。在社會活動方面係湖北省音樂傢協會會員,荊門市音樂傢協會副主席,沙洋縣音樂傢協會主席,縣文聯主席團委員。
  劉澤友同志從事群衆文藝工作近30年來,曾成功組織、指導全縣上萬人參加的文化活動20多次,他足跡遍布全縣13個鄉鎮的機關、學校、田間地頭、村組農戶。在多年的實踐中積纍了豐富的文化工作經驗,培養了大批文藝骨幹,推出了一批優秀文藝作品。他撰寫的《營造良好文化環境之淺探》、《農村文化方興未艾》等6篇論文先後在省、市群文雜志上發表,並被《湖北文化研討》作為優秀論文入選。創作的《我的爸爸媽媽最可愛》、《特油工人之歌》等十多首歌麯先後在省、市群文雜志《音樂鈴》上發表。在歷屆市“農傢樂”杯文藝比賽中,創作舞蹈《慄園情》、吹打樂《如今毛李變了樣》等十多個作品在比賽中獲奬。在湖北省第四屆殘疾人文藝匯演中,輔導的節目獲省輔導一等奬。2002年5月,在湖北省少兒戲麯小品大賽中,參與組織、輔導的少兒京劇小品《捧貓記》一舉奪得全部6項金奬。
  一份辛勤,一份收穫,黨和人民給予了他較高的榮譽和評價。他先後被評為荊門市優秀少兒文藝工作者、沙洋區優秀共産黨員、荊門市“五一工程”象山文藝工作者、湖北省文化係統先進工作者。2003年9月,獲全國新世紀優秀人才奬,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國傢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沙洋電視臺、荊門市電視臺分別作了專題報道,荊門日報以“沙洋人的薩剋斯”為題刊發了其事跡。
  徐紅英,女,生於1962年9月19日,大專學歷,中共黨員,館員職稱。1982年10月參加工作,1982年至1990年在沙洋棉紡廠擔任政工科長,1990年9月調入沙洋文化館後,擔任群文輔導幹部、副館長至今,現任沙洋縣文化館副館長,中共文化聯合支部委員。在社會活動方面係沙洋縣音樂傢協會副主席,曾當選為沙洋縣第一屆黨代表,荊門市第四屆人大代表。
  徐紅英同志從事群衆文藝工作以來,曾成功組織、指導全縣上萬人參加的文化活動20多次,成功輔導了參演的省、市文藝節目。在多年的實踐中積纍了豐富的文化工作經驗,培養了大批文藝骨幹,推出了一批優秀文藝作品。獲省奬的有:1993年輔導沙洋一小(現實驗小學)的合唱《葵花朵朵嚮太陽》獲全省中小學文藝匯演一等奬。1994年,徐紅英參加省轄七市現代舞比賽拉丁舞銅牌奬。1997年參加省機關工委卡拉OK比賽獲一等奬。獲市奬的有:在荊門市歷屆“農傢樂”杯文藝比賽中,創作的舞蹈《女兒紅》、《村姑迷舞》、女聲小組唱《溜溜歌》等多個節目獲一、二、三等奬和優秀創作奬。培養的學生在荊門市體育舞蹈比賽中,獲金牌、銀牌、銅牌等十多枚。
  朱淑蘭,女,漢,生於1975年,1993年畢業於荊門市職業教育中心藝師專業,2001年畢業於沙洋師專成人教育藝體係,2001年任沙洋文化館文藝輔導員主任,縣音樂傢協會副秘書長,縣舞蹈傢協會副主席。
  從事群衆文藝工作10年來,曾組織指導全縣上萬人參加的文化活動20多次,成功輔導了許多省、市獲奬節目,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纍豐富的文化工作經驗,推出了一批優秀文藝作品。1992年,舞蹈《洗衣娃》主演獲全省“群藝奬”二等奬;1998年,舞蹈《三月雨》主演獲荊門市“農傢樂”杯文藝比賽一等奬;1999年,沙洋縣賽歌會中,合唱《我們是新世紀的接班人》擔任編導指揮,獲全縣最高奬、合唱藝術奬;2002年,導演的戲麯小品《捧貓記》獲湖北省第五屆少兒戲麯小品展演六項金奬和優秀導演奬;2004年,導演的表演唱《哆來咪發唆啦嘻》獲湖北省第二屆郵政職工文藝匯演二等奬;2004年,導演的情景詩畫《兩地書——母女情》榮獲全省勞教人員文藝調演一等奬;另外,還有《算、算、算》、《六朵花》、《局長到來前後》等獲奬作品。
  2.IT精英
  李玉成,沙洋縣電信局多媒體經營部主任。學歷大專。具有豐富的網絡知識和網絡建設經驗。2002通過了CISCO網絡專業人員認證(CCNP認證),規劃了沙洋電信局公衆網(Internet)的拓撲結構,全程參與了沙洋電信局公衆網的網絡設備建設。獨立完成設備數據的優化調測,提高了沙洋公衆網的網絡運行能力。
沙洋“五七幹校”簡介
  1966 年5 月7 日 ,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給時任軍委副主席林彪的一封信中提出 , 各行各業都要辦成亦工亦農、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學校 。 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1969 年初,根據“五七”指示精神,全國人大、政協、最高人民法院、財政部、北京外國語大學、湖北省革委會機關、武漢大學等 40餘個單位,選中沙洋創辦“五七幹校”。已逝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社會學家費孝通、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張執一、“文壇祖母”冰心,原財政部長項懷誠等 2萬多知名人士、幹部傢屬在這裏勞動鍛煉。 1972年後,沙洋“五七幹校”先後解散。目前,保存完好的舊址有:位於小江湖監獄雞鳴咀的“三高”(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公安部)“五七幹校”;位於湖北省警官學校內的財政部“五七幹校”;位於七裏湖的北京外國語學院“五七幹校”;位於范家臺的 1357幹校(全國人大、政協、統戰部、八大民主黨派、工商聯、社會主義學院)。
  http://www.shayang.gov.cn/
英文解釋
  1. n.:  Shayang County
近義詞
沙洋
相關詞
湖北省荊門市????業公司????務管理局義務教育規程學籍管理華中農業大學
博物館油菜服務新農村小學李市鎮董場村
包含詞
沙洋縣嶽陽沙洋縣????務管理局沙洋縣衛生防疫站
沙洋縣預防保健中心沙洋縣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籍管理規程
分類詳情
張開高陽鎮張開紀山鎮張開後港鎮張開曾集鎮張開瀋集鎮
張開官當鎮張開李市鎮張開毛李鎮張開十裏鋪鎮張開沙洋鎮
張開五裏鋪鎮張開拾回橋鎮張開十裏鎮張開馬良鎮張開拾橋鎮
張開沙洋監獄管理局張開五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