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246001 代碼:340802 區號:0556
拼音:Yíng Jiāng Qū 英譯:Yingjiang District
迎江區為安慶市轄區,是安慶中心城區、濱江城區、商貿城區以及人文歷史豐富的老城區。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市區東部,東經117.02度、北緯30.30度。東南臨長江,北接破罡湖,西抵竜山路,總面積207平方千米,總人口21萬人(2007年)。
全區轄6個街道、1個鎮、3個鄉:宜城路街道、新河路街道、華中路街道、人民路街道、孝肅路街道、建設路街道、老峰鎮(委托市開發區代管)、竜獅橋鄉、長風鄉、新洲鄉。共有33個社區、37個行政村,681個居民小組、534個村民小組。區政府駐宜城路街道人民路515號。
區內呈東南低、西北高的丘陵地形,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京滬商業大樓、百貨大樓、安慶商場、人民商場、安開百貨大樓、清節堂市場等組成繁華商業區。安慶汽車站、安慶港客運碼頭均在境內。名勝古跡、紀念地有迎江寺、振風塔、蓮湖公園、伊斯蘭教清真寺、徐錫麟紀念臺、黃鎮生平事跡陳列館、陳獨秀故居、趙樸初故居、太平天國英王府、倒扒獅、百花亭、紫雲閣等。 |
|
迎江區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區東部,是安慶中心城區,東南臨長江,北接破罡湖,西抵竜山路,總面積207平方千米。2005年,總人口24.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8萬人。地處東經117.02度、北緯30.30度,呈東南低、西北高的丘陵地形,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區人民政府駐地郵編:246003。代碼:340802。區號:0556。拼音:Yingjiang Qu。 |
|
迎江區始建於1949年4月,斯時稱安慶市樅陽區,1952年更名為城東區,1955年改名為東市區,1960年改稱迎江區,1968年迎江區又改稱為東市區並成立東市區革委會,1980年撤銷東市區革委會,成立迎江區人民政府至今。
迎江區機關大院坐落於市人民路515號,目前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 區紀委機關約40傢單位集中於大院內辦公,僅有區經貿委、區民政局、區勞動局、區教委等幾個政府部門搬出大院辦公。
2000年,迎江區轄6個街道。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150221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宜城路街道 23305 新河路街道 26348 華中路街道 35073 人民路街道 24351 孝肅路街道 22131 建設路街道 19013
2005年5月13日,國務院(國函38號)批準調整安慶市部分行政區劃:將安慶市郊區的老峰鎮、竜獅橋鄉、長風鄉、新洲鄉劃歸安慶市迎江區管轄。調整後,迎江區轄新河路、華中路、人民路、宜城路、孝肅路、建設路6個街道辦事處和竜獅橋鄉、長風鄉、新洲鄉、老峰鎮4個鄉鎮。總面積207平方千米,人口24.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8萬人。 |
|
迎江區轄6個街道、1個鎮、3個鄉:宜城路街道、新河路街道、華中路街道、人民路街道、孝肅路街道、建設路街道、老峰鎮、竜獅橋鄉、長風鄉、新洲鄉。 |
|
迎江區是全市經濟、金融、文化、交通中心。郵電、供電、自來水等市直公益事業部門均在迎江轄區,汽車站、碼頭也坐落於轄區。安慶市的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四大宗教的主要活動場所,都設在迎江所轄範圍。 |
|
迎江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轄區內有始建於北宋的迎江寺,享譽“萬裏長江第一塔”的振風塔,有安徽省歷史最悠久、面積最大的伊斯蘭教清真寺。著名的古跡與紀念地還有趙樸初故居、太平天國英王府、倒扒獅、百花亭、紫雲閣、徐錫麟紀念臺以及中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故居等。標志中國近代工業發源的第一臺蒸汽機、第一艘輪船、第一個軍械製造所誕生於此。五千年工藝美術有限公司及皖江文化園被命名為“國傢文化産業示範基地”,成為安慶市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振風塔----長江第一塔振風塔
振風塔,又名萬佛塔。明朝隆慶二年(1568)動工修建,至四年(1570)竣工,距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被稱作是“萬裏長江第一塔”。
振風塔,世傳是北京名剎白雲觀主張文彩設計,安慶知府王宗徐主持構建。七層八角樓閣式磚石結構,塔高64.8米(海拔高82.74米),是國內僅次於河北開元寺塔的磚石古塔。底層供有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二層供彌勒佛,三層供五方五佛。有磚雕綫條流暢、量度合體、神態各異的小型佛像600多尊,大都嵌在三、四、五層塔壁腹墻之中,僅四層就多達 417尊。“萬佛塔”之名也緣於此。塔中還嵌有碑記51塊,其中第三層就有35塊。塔的每層飛檐之上瓴蓋筒瓦,八角均有造型奇特的異獸口銜風鐸,風吹鈴響,清脆遠揚。自塔底攀援至塔頂共有168級梯型臺階,各層塔門迥異多變,遊者十有九迷。七層之上則是由多種形體組合而成的塔剎,勢若利劍刺天。更令人驚嘆的是“塔影橫江”的奇幻之景,古塔雄姿倒映大江之中,隨浪濤上下而動,伴江水時隱時現,“靈光隱射,足駭天吳”。
又世傳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之時,冰輪高挂蒼穹,江中塔影之旁突然幻出無數塔影,五彩紛呈,煞是神妙奇絶。傳說此為萬裏長江兩岸群塔集會安慶,嚮振風塔作一年一度的“朝覲”盛況,為此,振風塔又有“ 長江塔王”之說。數百年來,風雨蒼桑,“長江日浩蕩,塔影流不去”。閑來遊塔,如登雲梯,如入瑤臺仙闕。
迎江寺----中江第一剎迎江寺
迎江寺,雄踞在安慶市區沿江東路之頂端。世傳始建北宋開寶七年(974),緣於全寺供有十萬神佛,故初名萬佛寺。至清順治七年(1650)再修之際,改名為敕建迎江禪寺,俗稱迎江寺。是禪宗所屬臨濟宗正宗禪林和十方選賢叢林,又是安徽省開壇放戒大叢林,一度為安徽省垣五大名寺之首,被佛門宗宿譽稱為“中江第一剎”。
該寺占地2.2萬平方米,規模之大為中江之冠。全寺由殿、閣、樓、堂、寮房、林園、傑塔等古建築有機組合而成。佈局之巧是安徽寺廟之最。寺門上高高地鑲嵌着清光緒帝走筆御書的“迎江寺”楷書鏤金寺匾。尤為奇特的是“寺”字竟然無故缺點,是偶爾失落還是匠心獨運?不得其解。山門楣額之上還隱約可見清順治帝“ 敕建迎江禪寺”6字暗影。漢白玉石砌成的門券之上,浮雕有四爪金竜,昂首擺尾,勢欲飛騰撲江。山門左右各置有重逾3噸的大鐵錨,寓意安慶城之船,塔為桅,故置鐵錨鎮之,是國內衆寺廟中所僅有。入山門即為天王殿,面積近300平方米的大殿迎面神龕內,端坐着憨笑可愛的彌勒大佛。與之相背而坐南面北的神龕內,昂立的是威風凜凜的大菩薩韋馱。大殿東西兩廂分別昂立着象徵風調雨順的高於屋脊齊肩的四大天王。自天王殿後而出,沿28級石階而上,即是全國佛協會長趙樸初題書殿額、面積達400多平方米的大雄寶殿。殿中枋梁之上高懸着清朝乾隆皇帝、慈禧太後御賜的“善獅子吼”和“ 妙明園鏡”兩塊黑底鎏金字匾和桐城女居士姚楊慈敬獻寫有“佛光普照”4字匾額。佛幛禪幔之中,佛祖釋迦牟尼與阿難、迦葉兩佛面門而坐。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肅坐在佛祖身後。藥師、阿彌陀佛兩位大佛分列在佛祖與阿難、迦葉左右。大殿東西廂的佛臺之上,分列的是十八大羅漢菩薩。寺內還有新建的園林景勝與建築、佛像等,使名寺滿布禪機,佛韻悠悠。寺內西北占地1600平方米的宜園內,有效生池、五角攢尖亭、湖石假山,小溪流水,花木扶疏,是佛門靜地獨具野趣的幽境。另有雲水堂、祖師堂、齋堂、寮房等。全寺大小神龕中供奉着600多尊佛像。
天主堂天主堂
天主堂位於安慶市錫麟街34號,面積1300平方米,由法國人榮司鐸於1866年開始興建,金式玉、韓伯祿兩神甫於1872年建成。
院內的聖心教堂坐北朝南,面積500平方米,門頭嵌有3塊竪額石刻:東曰“ 仁基遠奠”,中曰“萬有真源”,西曰“聖城洪廳”。堂內設5個祭堂:中為聖心祭臺,後左為方濟閣祭臺,後右為依拉爵祭臺,前左為若瑟祭臺,前右為聖母祭臺。另有十四路耶酥受苦的苦路像,教堂中門頂端為鐘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天主堂歸還天主教並修復如初,1982年正式開放。
徐錫麟紀念臺
徐錫麟塑像1907年,徐錫麟在巡警學堂從事革命活動,槍殺清朝巡撫恩銘,後被捕犧牲。為紀念英烈,辛亥革命後將天後宮至二中一條南北嚮的街,命名為錫麟街。
徐錫麟槍殺恩銘的壯舉,震驚中外,為緬懷這位民主主義的革命先軀,1984年安慶市人民政府决定,由安慶市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局和安慶市文化局在其殉難處的西邊,即新光電影院大門前的西邊,興建一座“徐錫麟紀念臺”。臺址背南面北,呈正方形,占地面積約259平方米,四周環以石欄。從下面入口處升9級臺階,迎面為一橫亙的石壁,中嵌刻有徐錫麟事跡簡介的大理石,由此分東西兩面再各升9級臺階便到臺上。以漢白玉雕成的徐錫麟全身坐像在臺中央大理石底座之上,神情自若,目視遠方。入口處兩邊和像的前後皆有鬆、柏、桂和其它花草點綴,象徵着烈士的業績永垂不朽。
清節堂
清節堂在人民路華清池西。清光緒九年(1756年),由葉伯美、李鴻章捐巨款建,專為青年寡婦及其子女居住,故名。清光緒四清節堂年(1878年),省紳葉伯美等祟懇巡撫裕祿獲準,將安慶通至局屋、馬王廟三清殿遺基改而建成。
建國前,地方上的達官士紳,為了維護封建禮教,誘導婦女在夫亡後,要從一而終,終身守節而進入清節堂。入堂的節婦,要嚴守堂規。抗日戰爭前,在200多編號房間內,(其中有20個號的居室設備條件較好的,為官紳傢的節婦所住,其名為“特號”)她們每年除清明節這一天,可獲準外出祭掃亡夫,其餘時間不得出堂門,終年守號。該堂1987年拆除,改建成“清節堂商場”。
清真寺
清真寺清真寺位於大南門江岸上(清真寺街7號),建於明憲宗成化六年(1465年),當時面積較小,取名“清真堂”。鹹豐十一年(1861年)毀於兵焚。同治九年(1870年)由回民籌資在原址重建並擴大規模,改名“清真寺”。寺內原有中文、阿文碑記、匾額、對聯約五六十件。還有銅鼎、字畫六方宮燈,這些珍貴文物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1年安慶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大殿。
清真寺占地面積1829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091.2平方米。寺內有兩組建築合成。一組為禮拜正殿、廂堂、客廳,主要建築有無像寶殿,寶殿長25米,寬 23米,面積為575平方米,高20米左右。係宮殿式磚木結構,有木柱56根,雄偉壯觀,供回民念、禮、課、朝五功之用;另一組是阿訇住所、開經學、沐浴室、養正堂,計面積327.86平方米。整座建築構思巧妙,殿堂宏大,莊嚴肅穆。此外環繞殿宇內外有隔墻、照壁以及過門、垂花門等,佈局精美,風格與其他佛廟寺宇迥然異別。該寺為長江中下遊負有盛名的伊斯蘭教清真寺院。
世太史第(趙樸初故居)世太史第
世太史第(趙樸初故居),坐落在安慶市迎江區天台裏街。因趙氏族中自趙文楷始,趙畇、趙繼元、趙曾重四代翰林,故舊稱“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五日,生前任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誕生於此。
故居占地面積4463平方米,建築面積2773平方米。花崗石鋪地廣場,造型別緻的趙傢古井置於其間。建築群坐北朝南,外墻為青磚勾縫清水墻,古樸典雅。馬頭墻高低起伏,富有韻律。主體建築係磚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2米,南北寬 84米,分東路四進,西路三進,共七進。除西三為三開間外,餘均為五開間,面闊約20米,沿南北走嚮兩條中軸綫規整排列,每進兩側由廂房或回廊貫通。東一、東二進,東三、東四進,西一、西二進之間為起採光和承接四面檐水作用的天井。古建築群西北部是982平方米的後花園,園內西側建有32米長碑廊,鑲嵌 11版塊趙樸初先生書法作品碑刻。
世太史第(趙樸初故居)古建築群風格融北方古建的恢宏、粗獷及徽州古建的細膩、精緻於一體,有着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歷史、科學、藝術價值,亦是我省保存較好、面積較大的一組明清古建築群。
長風沙
“長風沙”現位於安慶東郊長風鄉沿江一帶,也稱“長風夾”,即春秋時吳楚大戰的鵲尾渚。那兒屬皖山山脈與黃山山脈形成的河𠔌風道,江流呈S形,江中礁磯林立,又大風常起,沙塵彌漫,灘塗濕地,白沙如水,是自古與瞿塘、灧渝並稱的長江險段,南來長風沙北往船舶多在此停泊過夜。自唐代以來,不少文人墨客經過或停泊此地,對長風沙印象深刻,留下了不少詩章,摘如下:李白《古樂府·長幹行》中寫道:“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傢。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公元761年又在《江上贈杜長史》詩中有“萬裏南遷夜郎國,三年歸及長風沙”句。詩人陸遊在《長風沙——記阻風夜泊》中對長風沙自然環境作了生動描述:“江水六月無津涯,驚濤駭浪高吹花。櫓聲已出雁翅浦,獲夾喜入長風沙。長風自古三巴路,墻桿參差雜煙樹。南船北船各萬裏,凄涼小市相依住”。 北宋詩人梅堯臣言:“長風沙浪屋許大,羅剎石齒水下排。歷此二險過湓浦,始見瀑布過蒼崖”。元代詩人楊載更發出:“長風沙長風不斷,行人嗟嘆奈君何”,“但祝行人好心事,長江何處是安流?” |
|
- n.: Yingjiang District
|
|
迎江 |
|
|
|
|
|
新洲鄉 | 長風鄉 | 人民路街道 | 竜獅橋鄉 | 宜城路街道 | 新河路街道 | 華中路街道 | 孝肅路街道 | 建設路街道 | 老峰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