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寺名。在今上海市龙华镇。唐嗣圣四年(公元704年)兴建,后历经兴废,现寺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寺前有龙华塔。 |
|
龙华寺投诉电话楚雄州旅游投诉电话:0878-96927
云南省旅游投诉电话:0871-460831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姚安龙华寺,俗称活佛寺,位于姚安县城北12公里的光禄镇西山麓。西山形如游龙盘旋,山仞重峦突兀,此山民间称龙华山。龙华山,郁郁葱葱,栗树、茶树、菩提树、苍松翠柏,竞相耸立,高峻挺拔,龙华寺就在险峻的丛林之中。龙华寺原址名卧佛庵,始建于公元907-923年(即后唐天祐年间,蒙诏世隆时期)据清郡人河南光山县蔡龙松所撰《重修龙华山活佛寺碑记》载:“一日夜间,因有神僧到此拜佛,半夜即去,由此,大理僧人知聪即结庵于此,勤修戒律,开山创寺,后人称为古刹。” |
|
龙华寺联系方式地址: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
电话:64576327龙华寺投诉电话上海旅游投诉电话:021-6439361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龙华寺景区荣誉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龙华寺门票价格5元龙华寺节庆活动元旦迎新春撞龙华晚钟、
二月春节进香、
四月清明祭陵、
(农历)三月三庙会、
(十月)吉祥龙华游、龙华皋鼓
龙华寺开放时间7:00-16:30龙华寺最佳旅游时间每年12月31日晚至元月1日凌晨、农历春节
龙华寺交通图龙华寺周边中心城市及车程从上海至此(7)公里
从杭州至此(246)公里
从南京至此(313)公里
龙华寺美食龙华素斋、美食广场等龙华寺购物各类佛教用品
龙华寺交通41、44、809、734、933、864、73、87、104、沪莘线、轨道三号线(龙漕路下)龙华寺玩法礼佛
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按佛经上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记载而定名为龙华寺。现今龙华寺的殿宇大部分属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建筑,并保持了宋代伽蓝七堂制的格式。占地达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219平方米。沿中轴线长194米,依次排列着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和藏经楼等六进殿堂。天王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钟楼高3层,最上层中悬有清光绪20年铸造的青龙铜钟,高约二米,直径达1.3米,重5吨余,“龙华晚钟”也是昔日的“沪上八景”之一。藏经楼上收藏着各种版本的大藏经,佛教经籍及各种珍贵文物。其中就包括被称为龙华寺“镇寺三宝”的明万历年间敕赐大藏经718函;范金千叶宝莲毗卢遮那佛一尊;御赐金印一枚。一年一度的迎新年龙华撞钟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三的龙华庙会,至今已三百余年历史,已成为上海市一个固定的旅游节庆活动。
相传三国时,东吴孙权于赤乌五年(公元242年)为孝敬其母而建造,并按佛经中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佛的记载而名。几经修复,如今已恢复旧观。龙华塔位于龙华寺前,相传初建于赤乌十年(公元247)。现在的龙华寺建于清光绪年间,但基本保持宋代佛教禅宗的伽蓝七堂制原貌,是一组较完整的寺庙建筑群。寺内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间的经书、金印、佛像等。
龙华寺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佛像庄严凝重。这里的佛像有两处与众不同,一是因为龙华寺为弥勒道场,有两尊弥勒塑像,天王殿供的是弥勒的菩萨像,弥勒殿供的是化身像,俗称“布袋和尚”,二是大雄宝殿,其他寺院大殿主尊两侧,或是宣传佛法的“十八罗汉”,或是保护佛法的“二十诸天”,而龙华寺大殿内,罗汉和诸天济济一堂。现存龙华塔为楼阁式七层八面砖木宝塔,高40.4米,塔体橙黄,刹杆高耸,其砖身和基础部分,系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建造时的原物。宝塔各层均飞檐曲栏,姿态雄伟美观,为上海地区至今保存最完美的古塔之一。
龙华寺的天王殿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龙华晚钟”为明清时期“沪城八景”之一,从1991年起,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龙华寺举行的迎新年撞龙华晚钟活动,吸引了许多的中外游客,这一活动已经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级旅游项目之一。 |
|
徐州龙华寺
徐州除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更有可歌可泣的文化遗痕。最富开展价值的典故当属法显大师的传奇故事,法显大师是中国西赴印度取经第一人,历经千辛万苦生死交迫,带回珍贵的佛陀经论,长期驻锡于徐州,于珠山修筑龙华寺,宏扬法务利益群生。北魏时期兴化寺恭塑了中国最早最大的阿弥陀佛圣像。因此,徐州称得上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城。佛法的菩提种子,由这儿发芽、茁壮、开枝散叶,蔓延出一片繁华似锦的大乘佛法圣域。追寻历史遗留的吉光片羽,逐步拼凑出一幅法雨普施的佛教盛况,这是徐州曾经光芒万丈的历史扉页,也是值得讴歌千古的文化遗产。
龙华寺大雄宝殿-阿弥陀佛根本道场 阿弥陀佛根本道场的总体规划概念是以人本为出发点,以人的善巧方便为思考逻辑,将佛教教义现代化、人性化、生活化、科学化,融入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乐,遍地皆佛法,行卧亦菩提,让人在总体氛围情境中,品尝佛法随宜教化的三昧真味。
园区总体规划主轴以佛说阿弥陀经、人间佛教、与大自然一起呼吸脉动为中心思想,铺展出现代、人间的西方极乐景象,传达当下即一切的思想,诚如西方谚语所说「never say never」,极乐美景如此令人陶醉,只要愿意洗净尘念当下即可进入佛法堂奥,沐泽阿弥陀佛慈悲的法益。只要诚心感应阿弥陀佛从来不会拒绝任何一位子弟的求援。
园区赋予宗教、文化、教育、休闲、养生、渡假、商业活动等各种功能。依照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的理念,营造出以人为思考中心的人间极乐世界,任何人只要放下尘缘万念,即可于此享受出离红尘的无上清静妙趣。
园区景观、建物、设施皆以与自然融合一体为规划方向,动线以人行步道为主,重要连结动线则规划为人车分道。运用石材、木材、玻璃、钢铁、湖绿、碧茵、林荫,创造出未来式的中国建筑风格。
佛教文化旅游区(阿弥陀佛根本道场)规划有大雄宝殿、山门、钟楼、鼓楼、净土文化馆、壁佛、禅道、塔林、石林、碑林、禅林及菩提大道、八正道(阿育王柱)、莲花池、欢乐广场等。
净土文化馆位于“弥陀文化旅游区”的北部,背山面水,与龙华寺隔山相望,以禅道相连。
在功能方面,净土文化馆与龙华寺相辅相成,龙华寺主要用于僧人的修行与大型佛事活活动,而净土文化馆重点在于为在家修行者提供念佛、学佛的场所。
关于法显羁居徐州及龙华寺遗居遗址故事略述
晋.高僧法显因中土佛教戒律残缺,为华夏舍身天竺(印度)求法第一人。法显取经浮海东还,曾在彭城羁留一年因有故事流传,当时长安姚秦政权危在旦夕,其佛教中心也随着一代禅师鸠摩罗什去世,业已衰败,致使法显在彭城排徊歧路。当时重镇彭城先后受到北徐州刺史刘道伶(刘裕二弟、《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生父)即后任监淮(河)北诸州军事的北徐州刺史刘怀慎款待,并资助其创建汉地第一座融合印度风格早期佛塔,法现将自印度绘制龙华图佛像与塔内供养。因称龙华寺。并安居其内,整理初译贝叶经,并与卢山慧远书信来往,慧远乃江南佛教领袖,得知其事“闻风而悦”谴人书信祥问法显“游历所经”。 法显在徐期间还作《天竺游记》(即《佛国记》原始略本)。
【上海龙华寺】 |
|
上海龙华寺位于徐汇区中部,龙华路2853号。它以千年古塔、龙华庙会、龙华晚钟成为名闻遐迩的宗教胜地和旅游景观以及江南名刹。 上海龙华寺
据《同治上海县志》载:“相传寺塔建于吴赤乌十年,赐额龙华寺。”唐代皮日休《龙华夜泊》诗云:“今市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尚嫌残日清光少,不见波心塔影横。”在唐人诗中已称龙华为古刹,可见其历史悠久。另有一说为五代吴越王钱鏐所建。以后龙华寺历经兴废,今寺系清光绪年间陆续重建,1949年后龙华寺重加整修。
龙华寺建筑为宋代的伽蓝七堂制。中轴线上第一进为弥勒殿,供奉慈氏弥勒像一尊。第二进为天王殿,两侧各有4米高的四大天王二尊,正中供奉一尊天冠弥勒像,头戴五佛冠佩璎珞,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内院修行的本相,其背后佛龛中为韦驼。第三进是大雄宝殿,正中供奉毗卢遮那佛像,是报身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两侧沿壁为二十诸天和十六罗汉,后面为海岛,有观音、善才童子等塑像。第四进为三圣殿,第五进为方丈室,在封闭庭院内,第六进为藏经楼。
东西两侧有钟鼓楼。钟楼三重飞檐,内悬青龙铜钟,钟声悠扬;鼓楼置一直径为1.7米的大鼓。东西偏殿有观音殿,内塑千手观音一尊,高大精致,另有罗汉堂。在三圣殿东有染香楼和牡丹园。
与破山禅师齐名的著名画僧竹禅僧在此住过。
1953年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复制各殿佛像,重修各殿宇,新建藏经楼等。寺西之桃园于民国17年(1928年)辟为血华公园,后改名为龙华公园,今为龙华烈士陵园的一部分。1959年,龙华寺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寺的传说:
相传在三国时期,西域康居国大丞相有一个大儿子,单名叫会。他不恋富贵,看破红尘,立志出家当了和尚,人称“康僧会”,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中华弘传佛法,广结善缘,他东游于上海、苏州一带。一日,来到龙华荡,见这里水天一色,尘辙不染,认为是块修行宝地,就在这里结庐而居。他不知道,这里之所以景致幽静不凡,是因为广泽龙王在这兴建了龙宫。广泽龙王见来了个和尚居住,心中很不高兴。一时起了恶念,要兴风起雾,掀翻和尚的草庐、把和尚吓走。可是龙王突然发现草庐上放射出一道毫光,上有五色祥云,龙王吃了一惊,他挨近一看,见康僧会神色端详,正在打座诵经。龙王听了一会儿,被和尚所诵的佛旨所感动,他不仅打消了原来的恶念,还走上前对康僧会说:自己愿回东海去住,把龙王宫让给康僧会,用来兴建梵宇。康僧会接受了龙王的一番好意,他就把龙宫改建成龙华寺,还专程赶到南京拜会吴国君主孙权,请他帮助建造佛塔,好安置自己所请到的佛舍利。就这样,在龙华寺中又建了13座佛塔,安放13颗佛舍利。
据说,这位“康僧会”还做过一件至今对上海乃至周边地区影响深远的事,那就是他曾在龙华寺附近设立“沪生堂”,传授自印度流传过来的制糖之法,造福当地百姓。
上海华龙寺交通
上海华龙寺地址: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
乘坐41、44、809、734、933、864、73、87、104、沪莘线、轨道三号线(龙漕路下) |
|
龙华寺亦称万寿禅寺,位于仙游县龙华镇灯塔村,离仙游县城约4公里。龙华寺初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赐名“龙华万寿禅寺”。宋天圣年间,仁宗诏龙华寺和尚雪经入京讲道,回寺后扩大建筑规模。宋绍兴年间至元至顺年间,龙华寺几经毁坏,几经重新修建,至元代元贞年间,龙华寺已成为仙游县第一大丛林,辖11院77庵。当时全县和尚尼姑约有一千多人,而龙华寺就拥有僧众近五百人。元末至明、清两朝,龙华寺又四度兴废。尤其是明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入侵,寺毁僧散,一片凄凉。明万历年间和清顺治、康熙年间又重新修建,到了民国末年,龙华寺又几经荒废。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1988-1992年),侨僧释广静捐资五十五万元,重新修建龙华寺,如今已焕然一新,成为仙游县佛教会的驻地。
龙华双塔在龙华寺的前面两侧。据《龙华寺志》载,北宋大观年间,邑人郭勇为母七十寿庆,捐建东塔,并祈求其母八十寿庆时再建西塔,越十载,郭勇果然捐建了西塔。于是,龙华双塔便屹立在龙华寺前,乞今已有八百九十多年的历史,比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还早近百年。双塔建筑为八角五层空心石质结构,高44.8米。塔基为须弥座,由石雕力士金刚承托,底层东西两边有石雕将军护门,每层开四门,设四龛,位置逐层互换;各层有石级可通,沿塔檐回廊,可直达塔顶。塔檐均用石条拼成,呈波浪状;每个塔棱正对着塔檐浪峰,酷似古楼飞檐,极为壮观。西塔于明嘉靖年间被倭寇焚损,东塔至今保存尚好。 |
|
前址
旧龙华寺遗址现存于第二松花江底,早在公元1818年就已建成,后因所在江心岛地形运动才成为遗迹。旧龙华寺又称弹海寺,是曼洛理国圣族(也被成为消失的第五十七民族)后裔达尔王供建。建成后不久,曼洛理族后裔们就像玛雅人一样不可思议的消失了。佛家称其公德得报往生极乐了,也有野史记述的是其部族后裔为躲避灾难改姓高归隐了。而唯一证明其在东北建立“国中之国”曼洛理的证据——龙华寺也不幸消失于江底了,也正是因为这些神秘,孙中山在《治国方略》中才会将龙华寺所在地构想出一个“东镇”。
后址
松原龙华寺大雄宝殿自2000年9月动工以来,历时9年,主持释明澈法师为大殿的修建殚思极虑;寺内僧众,佛界信众居士食简居陋,苦累全抛;社会生众,慷慨解囊,捐资捐物。修建所需3000多万元资金全部为各界所捐善款。 龙华寺建寺之初,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启发,明澈法师便立下了修建“四十八院”的宏愿,即修建一座由四十八组佛教建筑群组成的寺庙,而大雄宝殿即是这四十八院中的一院。龙华寺大雄宝殿,位于龙华寺西部中轴线中部,天王殿之后。大雄宝殿采取明清殿宇式建筑风格,仿照北京故宫太和殿样式而建。大殿为双层檐庑殿顶,古称“四阿屋顶”,俗称“四坡水顶”,是我国古代皇家建筑的最高等级。大雄宝殿宽63米多,纵深5间,36米多。大殿通高34.425米,比太和殿仅低50多厘米,比天安门城楼仅低20余厘米,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寺庙殿宇。整座大殿建于层层递进的三层平台上,底层平台总面积为13700平方米,仅这一面积就比少林寺、中岳庙、南岳庙等很多著名的中等寺庙的面积大得多。每层平台边缘都有汉白玉雕刻的望柱、裙板,外侧雕有生动的螭,使得本就高大的大殿显得更加峻伟高耸,赫赫巍然。 |
|
鼓楼西大街路北,有个新开胡同。胡同里路西,民居错杂间,有几楹殿式建筑残存,荒老得街坊四邻叫不出名儿来…… 实际上这里曾经是一处历经两朝的寺庙。话还要从明朝说起。
明英宗去世,18岁的太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年号成化。朱见深最宠爱的女人,是大他17岁的山东诸城人万氏。万氏曾经做过从小专门照顾朱见深的宫女,在他当了皇帝后获封贵妃,于是横行后宫,无人敢惹。她父亲万贵本是当地县衙一个小吏,曾因犯法遭贬戍边。这下,贵为皇亲,一跃而获封锦衣卫指挥佥事,职掌保驾护卫皇上,兼巡察缉捕等事,成了众臣畏服的皇上心腹。
就在贵妃横行后宫时,宪宗为求长生不老又迷上丹术,在宫中大建斋坛,命僧道天天念经。在这种背景下,成化三年(1467年),万贵筹资建了一座寺院,地点就是今天这个残留的殿址。寺院坐北朝南,有影壁、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殿等。寺院落成,万贵请皇上赐名。宪宗便依传说弥勒坐在龙华树下得道成佛,为该寺赐额:龙华寺。时光荏苒,万历五年,神宗母亲李太后笃信佛教,耗资巨万,在京师内外广建梵刹,龙华寺便趁势得以重修。先后引来四川、江苏等地的大师高僧前来住持。那时,龙华寺外千亩稻田直达后海。南国游子思乡,常来这里逗留,于晨昏钟鼓、朝暮经诵中,闻着稻香抒发情怀。
康熙年间,龙华寺成了满洲正白旗人、中央监察部门最高长官左都御史揆叙祭祀、祈福的专用场所。为给康熙六十大寿祈福,他提前一年重修龙华寺。生日那天,康熙取天降祥瑞,以应人君之德说法,提笔写了“瑞应寺”三字,以取代明宪宗的龙华寺匾额。还赐联:花外梵音流德日;阶前树色绕慈云。揆叙跪叩谢恩,捧持而归,张刻在寺门与殿柱上。又在寺院种下花木后,就随康熙出征塞外。不久,一棵果树并蒂成双地结满果实。寺里和尚摘下几颗,赶紧快马加鞭驰报揆大人。人人惊诧这一奇观,认为皇上刚刚赐额瑞即应之,也必须让皇上知道。康熙见实物印证了自己御笔赐额寄意不虚,龙颜大开,挥笔赋诗:“西域滇黔有此种,花从贝梵待春融。龙章瑞应题真境,载笔欣瞻近法宫。内白皮青多果实,丛香叶密待诗公。冰盘光献枫宸所,更喜连连风雨中。”
明朝的龙华寺,清朝的瑞应寺,古寺往事悠悠,尽埋于今天残殿断楹…… 龙华寺成化三年,锦衣卫指挥佥事万贵,自创寺成,疏请寺额于朝,宪宗赐额曰龙华寺,部覆报可。成化八年,沙门道深碑记焉;万历某年,修撰朱之蕃碑又记焉。寺小构,像亦备威仪尔。其缘起奇,其所致天下古德又奇。万历之初中,遍融大师自蜀、达观大师自吴、憨山大师自金陵、月川大师自五台、云栖大师自武林,锡先后止焉。寺之规,必择方外贤者主方丈事。佛二六时之香灯,僧日中之粥饭,晨昏之钟鼓,二时之课诵,皆修洁,不间不爽也。寺门稻田千亩,南客秋思其乡者,数来过,闻稻香。铜梁张佳胤宿龙华寺○尘未满燕京,龙华境界清。三春风一枕,孤月梵千声。花密时时雨,钟疏夜夜更。抽簪如可得,白发了平生。东阿于慎行夏日同张洪阳憩龙华寺○同过湖上寺,伏日坐清凉。水影交宫阙,松声和讲堂。雨归莲叶静,风起稻花香。小借支公榻,于于午梦长。秋日龙华寺小坐○苑西桥北古祇林,满院松槐昼郁森。山色平连三殿影,湖光曲抱半城阴。垂垂望处先秋稻,急急风中入暮砧。宴坐不知清昼永,一函经过伴高吟。慈溪冯有经龙华寺○湖际先朝寺,幽栖省物情。磬声松下静,鸟语竹间清。菰米羞香饭,园葵荐露羹。重来知几日,虚负老僧盟。吉水刘应秋避暑龙华寺○无地堪逃暑,清斋试掩扉。庭空双鸟过,日落一僧归。偶病药为茗,加餐蕨正肥。浮名今老大,久矣叹尘鞿○独有幽栖处,片云方昼阴。青山娱病望,虚竹动秋吟。五柳饥惭色,百桑远澹心。我兼鱼共鸟,谁别是浮沉。孟津王铎龙华寺○乘霁经萧寺,年光马上过。敩僧逃绂冕,报国忏诗歌。志远嫌家累,闲来觉事多。人天俱分内,久此欲如何。京山王应翼龙华寺○湖波远远湿朝暾,细写秋光上寺门。花木欲深香色聚,稻苗全覆绿云屯。壁残瓢笠逃尘劫,殿古镫幢屈世尊。物外老僧邀客坐,将迎半日竟无言。渭南南师仲龙华寺○国初风物寺初年,创置无端声闻天。仰见君臣真率意,远来尊宿苦辛禅。一湖浪白风生柳,千亩云黄香过莲。著我晨昏钟鼓内,经年客梦澹于烟。应天释钦义晓发德胜桥过龙华寺○鸡鸣戒晨色,密林行未杲。城雾分岚烟,花露坠渠潦。登登德胜桥,已瞰龙华道。萦河闻迅流,远坂步香稻。苹蘩丛幽深,菰蒲濯清浩。杖履落桐花,襟裾动芳草。西山亲入眼,朝云含将抱。观物知迁化,郁郁悲徒老。桐城方拱乾过龙华寺○旷眼才新到碧漪,弥烟笼阙互争奇。水于北地品为贵,春到南人梦易知。僧语淡浓都是偈,柳情宛转欲成丝。闲游顿尔羁怀豁,久住宁忘再到期。龙华寺前雨望○烟市藂青余古寺,稻塍流水半荷花。送来雨脚层层过,望去峰头的的斜。短磬忽惊依树鸟,孤罾罩住酒人家。桑麻久负南中约,此夜怀新梦亦赊。 |
|
广西桂平市西山龙华寺始建于宋朝,清康熙乾隆、同治年间曾三次重修,一九七四、八八年又两次重修,现为钢筋水泥结构。几经重修后,一九九○年重修开光。殿阁雄伟巍峨,香火甚盛,香客进香,参禅礼拜,佛殿生辉。
龙华古寺,又名上寺,至今已传四十余代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为释巨赞、释觉光法师驻锡,现为广西佛教协会驻寺。古寺背靠姚翁岩飞阁,左旁灵溪,右临乳泉,下至碧云天。寺内塑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主殿为释迦牟尼佛祖像。“大雄宝殿”殿额为原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殿联为释觉光法师墨宝。殿前为钟鼓楼。后为千手观音殿,“木鸟树音咸宣佛教僧宝,灵霞山色尽毗庐遮哪”,这是释觉光法师给龙华寺的赠联。古寺重光,晨钟暮鼓,佛法弘扬。
登上龙华寺的文昌阁,凭栏望远,不但可以饱览西山景色,还可以领略浔州古城的大好风光。每当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更是令人如痴如醉的良辰美景。龙华晚眺,这便是著名的西山旧八景之一。 |
|
姚安龙华寺,俗称活佛寺,位于姚安县城北12公里的光禄镇西山麓。西山形如游龙盘旋,山仞重峦突兀,此山民间称龙华山。
龙华山,郁郁葱葱,栗树、茶树、菩提树、苍松翠柏,竞相耸立,高峻挺拔,龙华寺就在险峻的丛林之中。 龙华寺原址名卧佛庵,始建于公元907-923年(即后唐天祐年间,蒙诏世隆时期)据清郡人河南光山县蔡龙松所撰《重修龙华山活佛寺碑记》载:“一日夜间,因有神僧到此拜佛,半夜即去,由此,大理僧人知聪即结庵于此,勤修戒律,开山创寺,后人称为古刹。”
13世纪时,蒙古兵灭大理国,相国高泰祥殉国,其女菩提痛国破家亡,兄弟离散,于卧佛庵出家,将出生时印度僧人所赠的菩提树籽植于寺后,以卜兄弟聚散存亡,九籽生长良好,后兄弟九人果无恙,终得团聚。兄高长寿得授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总管,改建卧佛庵,更名活佛寺,并造菩提像供奉。
明初,有商崖禅师在此开设佛堂念佛,各地名僧盘龙、古庭、宗风、振续等七百余人云集于此。其后又有智聪、明转亦先后至此,龙华寺便成了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之一。明末,有寂空和尚从四川来姚安讲学,专精戒律,各寺僧侣相助,拔给田亩地租,布施金银,扩大寺宇。
1638年,旅行家徐霞客曾旅游到此,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风物景观曾简笔描述。龙华寺当时的住持和尚寂空为他敬奉午餐,并留他在后轩歇息。
龙华寺经康熙五十七年(1717年)火毁,土司高映厚及住持和尚寂空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毁,邑人马驷良及住持觉安和尚再建。重建时基址未动,按原样复修。但两次火毁都未涉及大悲殿(圆通楼)及后轩,故圆通楼及后轩仍为明代建筑。
龙华寺建筑庄严雄伟,中轴线居中,系古代宫殿式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山门为牌楼式建筑,门两侧有清人由云龙题书楹联一副:“佛生极乐世,山辟大唐年”,横额为“龙华古刹”。两侧佛龛内有哼哈二将泥塑。入内为一长方形小院,可从两侧再入二院,二院中有一长方形花台,花台植树一株,人称菩提,实则榆树。院两侧为钟鼓楼,三重檐,左右对峙,楼阁高耸,雕刻精细,彩绘夺目。由两侧上台阶为中厢,或称过道(过厅),近前为一栅栏,其旁为水池,南北长约10米,宽约5米,池水清幽,可视鱼游,水池两侧为两个花台,正中为一佛龛,龛内塑菩提女,为宋未大理相国高泰祥女。两侧为清人赵鹤清撰收楹联:“灭国痛流离视元段兴亡帝业侯封成泡影,出家全孝义参法王得度名山佛子铸金身”。横额为“果证菩提”。像后龛内直书梵文一行。沿水池两侧再上阶梯即为正殿院落,院的四角为四个花台,台内植金桂、柏树、玉兰。院中靠水池近处有一碑亭,与菩提女佛龛融为一体。亭两侧有碑,其一为云南省盐运使代理省长由云龙撰,记载龙华古刹的传说及毁建史迹。从院落两侧上正殿,殿外走廊宽敞。边缘以大理石屏栏镶嵌固住。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栋宇巍峨壮观,殿内塑有三世佛盘坐莲台上,两侧文殊、普贤、达摩、紧那罗、阿难、迦叶塑像,均为清代遗物,庄严肃穆。佛龛系木质雕刻装饰,众多的历史传说故事栩栩如生。砖雕遍布建筑的各个部位,为省内其他的建筑所罕见。
龙华寺除正殿、两厢、过道、钟鼓楼外,还有两耳、后轩、圆通楼等大小房屋百余间。寺外古柏参天,青翠碧绿,是县内至今保存较好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为“龙华会”,三天会期内有大姚、永仁、牟定、南华、祥云、宾川、攀枝花等地群众纷纷而至,日达数万人。1981年9月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汕头市濠江区珠浦乡龙尾埔龙华寺,原称“龙华精舍”,1987年10月移址建寺,1996年批准登记,殿宇壮观,引人瞩目,汽车驶过村旁公路时就可望见其橙色殿顶。
龙华精舍规模较小,由郑康春、林梁水居士等提议移址扩建为寺。1987年10月起,创建仿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多达450平方米,1年后竣工,木石巨构,雄伟壮丽,雕梁画栋,石刻精美。同时,建成两厢各420平方米的二层楼。
寺坐北向南,建筑面积1千多平方米,已投资400多万元。分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东厢二层楼是大寮、斋堂,西厢二层楼是客堂、大寮。还继续在筹资扩建中。
天王殿十分高大,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2002年1月起动工,越年底竣工。门楼墙上嵌大石板(青色),各刻佛教大德开示语录、对联,也刻有图案。全殿富丽堂皇。
大雄宝殿气势非凡,它与前面天王殿相隔一个宽阔的露天大埕。大门前构筑石围栏,筑石台阶与扶栏石篱。配石狮8只,石刻龙的浮雕2幅,显得庄严典雅。石柱粗大高立,斗拱交错,木雕、石雕、漆画等潮汕传统工艺异彩纷呈。 |
|
Longhuasi龙华寺 中国佛教寺院。位于上海市南郊。相传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但据宋、元地方志书记述,皆称为北宋初吴越王所建。北宋治平元年(1064)改名空相寺。元末毁于兵燹。明永乐年间重建,复称龙华寺;嘉靖三十二年(1553)赐名万寿慈华禅寺;万历年间赐毗卢佛像、金印等,位列天台宗十刹之一。明末颓圯。清顺治年间,传临济宗第三十二世韬明禅师任住持时,曾扩建殿堂,今寺内花苑存其墓塔。咸丰、同治间又遭兵燹,经僧观竺等募化修复,从光绪元年(1875)至二十五年重建,中轴线上建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五进殿院,两侧建有三层重楼的钟楼、鼓楼和偏殿。1957、1979年曾两度全面整修,古刹重光,海内外朝拜观光者甚众。 [龙华寺] 寺前有塔名龙华塔,相传亦为三国时创建。但据史料记载,乃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寺虽数度被毁,而塔幸未波及。明清两代,先后大修。20世纪初,该塔一度改建,但设计不伦,古塔减色。1954年经古建筑专家勘查设计,精心施工,又恢复宋代风格。砖木结构,七层八角,高40余米,顶有露盘、宝瓶等组成的刹杆,飞檐曲栏,雄伟壮观。(见彩图[龙华塔(上海)]) 王新 |
|
【龙华寺】 中国佛教寺院。位于上海市南郊。相传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但据宋、元地方志书记述,皆称为北宋初吴越王所建。北宋治平元年(1064)改名空相寺。元末毁于兵燹。明永乐年间重建,复称龙华寺;嘉靖三十二年(1553)赐名万寿慈华禅寺;万历年间赐毗卢佛像、金印等,位列天台宗十刹之一。明末颓圯。清顺治年间,传临济宗第三十二世韬明禅师任住持时,曾扩建殿堂,今寺内花苑存其墓塔。咸丰、同治间又遭兵燹,经僧观竺等募化修复,从光绪元年(1875)至二十五年重建,中轴线上建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五进殿院,两侧建有三层重楼的钟楼、鼓楼和偏殿。1957、1979年曾两度全面整修,古刹重光,海内外朝拜观光者甚众。
(龙华寺)
寺前有塔名龙华塔,相传亦为三国时创建。但据史料记载,乃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寺虽数度被毁,而塔幸未波及。明清两代,先后大修。20世纪初,该塔一度改建,但设计不伦,古塔减色。1954年经古建筑专家勘查设计,精心施工,又恢复宋代风格。砖木结构,七层八角,高40余米,顶有露盘、宝瓶等组成的刹杆,飞檐曲栏,雄伟壮观。(王新)
(龙华塔) |
|
【龙华寺】 (寺名)茶香室丛钞曰:水经泗水篇注云:泗水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浮海东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据此,则龙华寺,实中国第一佛寺矣。 |
|
|
|
题龙华寺 | 小龙华寺 | 龙华寺素 | 龙华寺村 | 武汉龙华寺 | 西山龙华寺 | 上海龙华寺 | 姚安龙华寺 | 题龙华寺壁 | 龙华寺素食 | 龙华寺社区 | 龙华寺·神仙洞 | 游龙华寺二首 | 龙华路龙华寺 | 吉林省松原市龙华寺 | 龙华寺傅大士真身像 | 道真自治县龙华寺酒厂职工安置方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