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閻村鎮轄3個社區、22個村委會(南梨園糧庫社區、消防器材廠社區、橋梁廠社區、大紫草塢村、小紫草塢村、前沿村、後沿村、張莊村、公主墳村、北坊村、南坊村、吳莊村、焦莊村、大董村、小董村、西墳村、開古莊村、南梨園村、二合莊村、大十三裏村、小十三裏村、後十三裏村、肖莊村、元武屯村、炒米店村)。
110111101 閻村鎮
110111101001 南梨園糧庫社區
110111101002 消防器材廠社區
110111101003 橋梁廠社區
110111101200 大紫草塢村
110111101201 小紫草塢村
110111101202 前沿村
110111101203 後沿村
110111101204 張莊村
110111101205 公主墳村
110111101206 北坊村
110111101207 南坊村
110111101208 吳莊村
110111101209 焦莊村
110111101210 大董村
110111101211 小董村
110111101212 西墳村
110111101213 開古莊村
110111101214 南梨園村
110111101215 二合莊村
110111101216 大十三裏村
110111101217 小十三裏村
110111101218 後十三裏村
110111101219 肖莊村
110111101220 元武屯村
110111101221 炒米店村 |
|
閻村鎮位於房山新城西側,距區政府駐地 1.5 公裏 ,距北京城近 20 公裏 。全鎮總面積 48 平方公裏,轄 22 個行政村, 3 個社區居委會,鎮域內有近 5 萬人口,除漢族外,有少量滿族、回族在此聚居。近年來,全鎮上下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實施“三二一”發展戰略,銳意進取,拼搏爭先,開創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的新局面。截止 2006 年末,全鎮工業産值實現 7.3 億元;農村營業收入完成 18.6 億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 10.8 億元;財政收入完成 1.1 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10623 元,從而使全鎮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快速發展。
閻村鎮歷史悠久,從古代至新中國建立,鎮域大部原屬良鄉縣地,僅西部數村屬原房山縣。據史書記載, 50 萬年以前,鎮西南 10 余公裏處的周口店竜骨山一帶已有人類棲居;周初開始設置行政建製,鎮東南 5 公裏 的琉璃河所轄的董傢林一帶成為燕國始封地的都城,古稱燕中都,此時閻村一帶隸屬之。元、明、清、中華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後的 1958 年 3 月期間房山、良鄉兩縣一直分置,閻村從屬良鄉。 1949 年後兩縣均屬河北省通縣專區。 1958 年 3 月兩縣同時劃入北京市。同年,成立良鄉人民公社大紫草塢管理區, 1961 年改稱大紫草塢人民公社。 1983 年改大紫草塢人民公社為大紫草塢鄉。 1995 年撤銷大紫草塢鄉,成立閻村鎮至今。
鎮內古跡較多,有唐代墓葬群,如 1982 年大董村發現的唐貞元年間銀青光祿大夫、贏州別駕刺史、上柱國、申國公蔡雄墓及墓碑;有明朝永樂年間,朱棣皇帝第五個女兒永安公主葬於該鎮公主墳村北;有清道光年間兩廣總督琦善墓葬於張莊村;有清代黃氏佛保墓地;有唐代以前興建的娘娘廟遺址及唐槐和 4 百年以上的國槐等。近年在大董村、南梨園、焦莊等地還出土了新石器時期至春秋戰國期間的石器、蛋殼陶及魚骨盆早期人類文化遺物,曾挖掘出宋金時期將軍頭盔、銅盆、金代石幢等文物。清末興起的義和團曾在這一帶與八國聯軍展開浴血作戰,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第 29 軍曾在這一帶屯軍駐紮,頑強抵抗日本侵略者。後來,這裏成為八路軍的抗日遊擊區。半個世紀前,此地又成為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院所在地,即“兩彈一星”發祥地。可以說,這裏曾是商賈雲集之地、鬧市之所、古今戰場。鎮內的文化歷史,文物古跡,都充滿神秘色彩。
閻村鎮鎮域略呈東南——西北的長方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處(公主墳西)海拔 97.17 米 ,最低處(肖莊)海拔 41.39 米 。北部為低緩的嶺崗,中部多衝溝、土坎,西部為大石河河灘,多卵石,土層薄,東南部低平,溝𠔌交錯。大石河於鎮境西部自西北南流,涉境河段 10 余公裏。年降水量為 600 毫米 ,最高氣溫曾達 43.5 度( 1961 年 6 月 10 日 ),最低氣溫 -26 度( 1966 年 2 月 22 日 ),春季多旱多風。
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目標,閻村鎮圍繞體現本鎮自然、文化和民俗特色,推進“一區、二群、二遷、一帶”建設模式,在打造精品中心城區,加強産業支撐建設,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加快農村信息化進程諸方面取得了跨越式進展,確保了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全面實施。
努力建設經濟大鎮、城市新鎮、文化名鎮,促進人民群衆素質提高和就業,確保地區和諧穩定,使閻村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局面。堅持把項目作為立鎮的根本和發展的生命綫,經過艱苦拼搏,一個以現代經濟為標志的工業園區,已初具規模。目前已有三傢投資億元以上的企業入駐。投資 4500 萬元建成基礎設施完備的竜人緑業高效農業設施示範基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帶動了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引進北京澎湃商貿公司等多傢企業,形成了以北京澎湃汽貿城為竜頭的集汽車銷售、維修、保養等相關行業的商貿産業群。以村級産業基地做補充,加強張莊、焦莊等五大産業基地的軟硬件環境建設,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匯集了醫療器械、機械製造、服裝加工等多個行業。
以精品住宅建設為契機,打造城市新鎮。從 2003 年開始以構築現代化新城為目標,突出特色,塑造形象;立足長遠,抓好規劃;抓好精品工程建設,提高城鎮品味。把城鎮建築作為“凝固的藝術”,博採中西方文化精華,打造城鎮“品牌”, 62 萬平方米的緑城百合公寓,將北方大尺度效果和南方的靈巧、秀麗有機結合,在北京西南劃出一道靚麗的風景綫;按照市場化運作、引進的“樂活高於生活”的北京天恆房地産樂活城項目順利入駐閻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開工興建一批城鎮道路工程。完成總長度 4.7 公裏 的紫園路改擴建工程和緑園路、創安路、閻安路建設,為城鎮框架的擴大和各個功能區的發展構築好骨架;提高城鎮燃氣普及率,完成天然氣調壓站、 30 公裏 地下主管網和中心區及物流園區的終端口建設,鋪裝管綫 5276 米 ;提高城鎮污水處理能力,鎮中心區建成污水處理廠一座。加強環境建設,創建首都園林緑化示范镇,建設過境三個村的近 10 華裏休閑觀光綫,並圍繞休閑觀光綫建設了四個集園林、健身、休閑為一體的景觀公園,建設了以“平安和諧”為主題的“和諧林”景觀緑色工程,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緑”的整體景觀特點;推出鎮主幹路係列靚化精品園林 6 處,做到了“修一路,緑一綫”。同時,堅持以公園、廣場、緑地為中心,以道路、河濱緑化為網絡,以住宅區和單位緑化為基礎,將園林引入城鎮,將美景引入單位,將樹草花卉引入家庭,形成了多種多樣植物互相依托的點、綫、面相結合的園林緑化係統。全鎮緑化覆蓋率達到 53% 以上,人均占有公共緑地面積 16 平方米 。
打造文化名鎮,創造文明鄉風。近幾年來,全鎮教育衛生事業飛速發展。相繼投資 5000 萬元,對 2 所中學、 6 所小學、 2 所幼兒園進行全面改造,維修擴建校捨 10130 平方米 ;改擴建操場 45059 平方米 ;改善學校緑化美化環境 46810 平方米 。在南梨園中學鋪設塑膠跑道。利用開古莊村、張莊村閑置場地先後建成一流鎮中心幼兒園及分園;與加拿大皇橋教育集團合作,在鎮中心區新建了北京王子島雙語幼兒園,使學前教育與世界接軌。投資 1 億元,占地百畝的高標準寄宿製中學落戶閻村。為改善群衆就醫條件,投資 8000 萬元新建 6000 平方米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座,建農村醫療站(室) 22 個,達到了社區醫療全覆蓋 。
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建成的總長度 105 米 ,高 5 米 的紫園文化墻,其中心是一面名為“中華千秋魂”的大型銅浮雕。該文化墻堪稱房山文化第一墻,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 5000 年的人類文明史,用以弘揚民族文化,教育廣大群衆。投資 5000 萬元,建成的占地近百畝的文化體育中心,不僅為鎮內外文化體育活動提供了一個寬廣舒展的舞臺,更重要的,是把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而且充滿文化色彩的新閻村的形象展現出來。以此為平臺,大力開展以“打造文化名鎮,構建和諧閻村”和“弘揚竜鄉文化、倡導閻村文明”為主題的係列文體活動,連續舉辦了“文明頌、創安之歌、教師之聲”等多場大型主題演出。中國評劇團、北京歌舞劇團、中國鐵路文工團等國傢級及市、區藝術團體多次到這裏演出;馬玉濤、呂繼宏、劉斌、夢歌、譚晶等藝術傢多次隨團或組團到這裏現場表演。同時文化體育中心還承辦了國傢文化部第七屆“相約北京”聯歡活動閉幕式、北京農村文藝演出“星火工程”啓動儀式、房山區第十二屆旅遊文化節開幕式等大型活動。
以鎮文化體育中心為基礎,全鎮各村和社區先後建成 5 個文化大院、 12 個文體公園、 15 個籃球場、 18 個露天影院,並組織群衆開展“竜人世紀杯”象棋比賽、“和諧杯”籃球賽、“凱信杯”羽毛球比賽等多種積極嚮上的大型群衆體育活動,引導群衆改變陋習,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005 年閻村鎮被國傢體育總局授予“全國群衆體育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圍繞提高農民素質和就業能力,建成遠程教育網,大力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使鎮成人學校成為全市郊區縣農民遠程教育基地示範站和市農村勞動力培訓示範基地。針對鎮域內發展需要,定嚮開展了助理物流師、傢政服務等多類專項培訓。製定和實施勞動力培訓就業補貼辦法,充分調動了企業用人的積極性。鎮政府每年都要舉辦 2-3 次職業推薦會及大型用工洽談會。按照區、鎮、村三級聯動的運作模式,建立農民勞動力安置信息網絡,拓寬了農民就業的信息渠道。截至到 2007 年 10 月底,全鎮 11616 名勞動力中,已有 10679 人實現就業,就業率達到 92% 。
在促一方穩定上,通過抓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員幹部的教育管理,完善村民自治機製;抓矛盾排查調處、信訪責任製的落實;抓生産安全、生活安全,消除事故隱患;抓鎮、村、公安派出所人防、技防治安網絡體係建設,營造了全鎮穩定有序的社會發展環境。
閻村鎮經過近幾年全面實施“三二一”發展戰略,推進“一二二一”新農村建設模式,全鎮形成了北工、南農、中工商相輔相成、産業互補的發展格局,以燕房工業園區、中心商貿圈和竜人緑業設施農業基地為竜頭的三大産業支柱,村産業基地日臻完善,地區産業分佈日趨合理。鎮精品中心區基本形成,達到了佈局合理、功能齊備、人口宜居、産業集中。建築物的密度、造型、設計、色彩搭配等讓人賞心悅目;道路寬敞筆直,兼容了路燈、排水、供水、信息傳播等功能,成為一條條縱嚮展開的城鎮景觀;隨着緑地緑量的增加,換來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優美鎮貌。鎮文體活動中心成為對外文體活動的窗口,紫園文化墻成為閻村最為炫目的文化標識,由此等起到的作用,豐富了人們對閻村文化的認識,喚起了人們對這方水土的深厚感情,激發了閻村人的歸屬意識和自豪感。
昔日的閻村經濟發展較慢,群衆生活水平較低;矮房成片,街道狹窄;文化設施殘缺不齊,文化活動單一枯燥。在一些人眼中,封閉、破舊成了閻村的代名詞。而今的閻村經濟大步跨越,稅收大幅攀升;低矮的住房為高低有景、錯落有緻的高樓代替,顛簸不平的道路被高標準、高品位、體現時代特色的路面取替;單一乏味的文化生活被豐富多彩的活動所“覆蓋”。生活在這新興城鎮中的人們,心曠神怡,笑語歡歌,感生活美好,思福祉綿綿。 |
|
基本概述
閻村鎮位於房山新城西側,距區政府駐地1.5 公裏 ,距北京城近20公裏。全鎮總面積48平方公裏,轄22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鎮域內有近5萬人,除漢族外,有少量滿族、回族在此聚居。截止2006年末,全鎮工業産值實現7.3億元;農村營業收入完成18.6億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0.8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623元。
行政區劃
閻村鎮轄3個社區、22個村委會(南梨園糧庫社區、消防器材廠社區、橋梁廠社區、大紫草塢村、小紫草塢村、前沿村、後沿村、張莊村、公主墳村、北坊村、南坊村、吳莊村、焦莊村、大董村、小董村、西墳村、開古莊村、南梨園村、二合莊村、大十三裏村、小十三裏村、後十三裏村、肖莊村、元武屯村、炒米店村)。
前沿村
明以前成村,明初為永豐裏屯,永樂年間有涿州八戶閻姓人傢來此定居,遂稱閻村(或為因村近沿溝而得名)。後村拆而為三,該村居南,因名前沿村。
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前沿村,轄域面積1.13平方公裏,有165戶,562人,均為漢族,姓氏以閻、楊、高、王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北鄰後沿村,西北1公裏為小紫草塢、張莊,東南1.5公裏是炒米店。村處平原,村址海拔約49米。産小麥、玉米、雜糧,産桃、犁等果品。
後沿村
明以前成村,原與前沿村為一個村,後離析出來,因該村居北,故名後沿村。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後沿村,轄域面積0.79平方公裏,有167戶,475人,均為漢族,姓氏以李、張、秦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南鄰前沿村,東鄰良鄉鎮東沿村,西北鄰張莊,西1公裏為小紫草塢。村處平原,村址海拔約50米。産小麥、玉米、雜糧。
張莊村
清代成村,因清代道光間兩廣總督琦善死後葬此,護墳人姓馬,漸成村落,名馬傢墳。後因張姓人傢增多,更名為張莊。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張莊村,轄張莊、北地2個自然村。轄域面積1.94平方公裏,有330戶,1116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張、崔、馬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地處平原,東鄰良鄉鎮南上崗村,西鄰公主墳村,南鄰小紫草塢村,北鄰青竜湖鎮大馬村。張莊村址海拔約53米。産玉米、小麥、雜糧,産桃、梨等果品。
小紫草塢村
明代成村,因其南裏許早有紫草塢(務)一村,且因村小人口少,而稱小紫草塢(務)。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小紫草塢,轄域面積0.68平方公裏,有152戶,396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劉、高、趙、楊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東北鄰張莊,東鄰前、後沿村,西北1.7公裏是公主墳,西南2.7公裏即吳莊。村處平原,村址海拔約50米。産小麥、玉米,産蘋果、杏、梨等果品。
大紫草塢村
遼已成村,初名紫草村,因地産中藥紫草而得名。後稱紫草務,亦作紫草塢(務是古代管理貿易和稅收的機構,宋遼時州縣多置“務”。塢乃土堡、小城,或指四面高中間低的𠔌地。故務、塢二字皆可為居民點之通名)。又為與其北小紫草塢相區別而有今稱。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大紫草塢村。轄域面積1.82平方公裏,有416戶,1164人,均為漢族,姓氏以王、李、馮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北1公裏為小紫草塢,南2公裏是南梨園,西1.5公裏即大董村,東北1.5公裏有前閻村。村處平原,地有溝坎,村址海拔約54米。産玉米、小麥、雜糧,産桃、杏、梨、山楂等果品。
公主墳村
明代成村,因永樂帝永安公主葬此,故名。又因風水好,別名金水窪。1983年設村委會,駐地公主墳村,轄域面積2.37平方公裏,有389戶,987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張、李、趙、劉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北1公裏為青竜湖鎮西莊戶,南1.7公裏是吳莊,西南1.5公裏即南坊和北坊,東南1.7公裏至小紫草塢。村處嶺崗嚮平原過渡地帶,周圍是崗丘,中是小盆地。村址海拔約66米。産玉米、小麥,産柿子、紅棗等果品。
南坊村
清初成村,因居北坊南,故名南坊。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南坊村,轄域面積1.26平方公裏,有175戶,568人,有滿族、漢族,姓氏以張、陸、李、王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西北鄰北坊村,東南鄰吳莊村,東北1公裏為公主墳,西南1公裏是焦莊村。村處崗坡嚮平原過渡地帶,村址海拔約60米。産小麥、玉米,産蘋果、桃等果品。
北坊村
元以前成村。村名北坊,是與南坊相對而稱。為何以坊為村名,文獻無證。或因有工場作坊,或因的店鋪街市等等。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北坊村,轄域面積4.98平方公裏,有509戶,1483人,均為漢族,姓氏以駱、張、李、王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地處崗嶺河畔,北鄰新鎮街道辦事處,西近大石河,東南鄰南坊,東北2公裏是公主墳。村址海拔約56米。産玉米、小麥,産蘋果、桃、山楂等果品。
吳莊村
明初成村,據傳於明代洪武年間有山西吳傢莊人逃荒至此落戶,村以故鄉之名命名,原山西吳傢莊屬何縣轄,無據可查,今省稱吳莊。村內無吳姓人傢。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吳莊村,轄域面積1.25平方公裏,有240戶,780人,均為漢族,姓氏以董、鄭、殷、畢為主,先祖從山西遷此定居。位於房山區東部,西北鄰南坊,西南鄰焦莊,東南鄰小董村。村處平原,村址海拔約61米。産玉米、小麥。
焦莊村
明以前成村,因姓得名焦傢莊,省稱焦莊。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焦莊村,轄焦莊和小水河2個自然村,轄域面積2.44平方公裏,有400戶,1259人,均為漢族,姓氏以李、於、王、崔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東鄰吳莊,西鄰大石河,南鄰大董村,北鄰北坊。村處平原,西近大石河。村址海拔約65米。産小麥、玉米、雜糧。
大董村
唐已成村,名董村,因姓得名。後分化為兩村,分別稱大、小董村。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大董村,轄域面積3.69平方公裏,有724戶,1980人,有滿族、漢族,姓氏以梁、皮、王、郭、賈、徐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西北1公裏為焦莊,東北0.5公裏為小董村,西南1公裏即西墳,西至鄉界1.5公裏。村處平原,大石河流經其西,崇青水庫西幹渠流經其東。村址海拔約59米。産玉米、小麥、雜糧,産桃、杏、山楂等果品。
小董村
明已成村,因村民係由大董村遷移而去,故相對而稱小董村。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小董村,轄域面積1.32平方公裏,有310戶,1048人,以漢族為主,肖姓為滿族,姓氏以肖、趙、張、陳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北鄰吳莊,西鄰大董村,東鄰大紫草塢。村處平原,但多溝坎。村址海拔約58米。産玉米、小麥、雜糧,産蘋果、紅果、梨等果品。
西墳村
清代成村,據傳因地有古墓得名。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西墳村,轄域面積1.7平方公裏,有170戶,570人,均為漢族,姓氏以李、周、孫、薑、潘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北隔京周公路與大董村為鄰,東南1公裏開古莊,西0.5公裏至鎮界。村處平原,村址海拔約60米。産玉米、小麥、雜糧。
開古莊村
金代成村,據傳因宋將孟良盜骨於此開棺驗屍而得名。“開棺莊”或“開骨莊”,後濫為今名。但根據史書記載清代作開各莊,開為姓氏,開古莊當因開各莊之訛。又該村俗稱李村,因李姓人傢首先居此立村而得名。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開古莊村,轄域面積2.7平方公裏,有527戶,1570人,有滿族、漢族,姓氏以李、劉、張、王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西北1公裏為西墳,東北1.5公裏是南梨園,東南2公裏為二合莊,西現南至分界為1.5公裏和1公裏。村處平原,地多溝坎,村址海拔約55米。産玉米、小麥、雜糧。
南梨園村
元以前成村,因村南有梨園,故名。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駐地南梨園村,轄南梨園、蔣溝2個自然村。轄域面積4.29平方公裏,有725戶,2131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劉、李、王、陳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地處平原,東鄰炒米店村,西鄰開古莊村,南鄰二合莊村,北鄰大紫草塢村,南梨園村址海拔約50米。産玉米、小麥、雜糧,産梨、桃、杏等果品。村內有一巨槐,幹徑1.3米,中生一榆,幹徑0.75米,人稱“槐抱榆”。另有一株樹齡有4009年之久的國槐。
二合莊村
明代成村,原名分水嶺,因地處房山、良鄉二縣分界處,且地勢較高而得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將分屬南梨園大隊和小十三裏大隊的二個莊合併為一,故名二合莊。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駐地二合莊村,轄域面積1.06平方公裏,有146戶,411人,均為漢族,姓氏以路、李、董、尹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北1.5公裏是南梨園,西北2公裏為開古莊,東南2公裏即小十三裏,西南1.5公裏至竇店鎮下坡店。村處平原,村址海拔約51米。産玉米、小麥。
小十三裏村
遼以前成村,因與大十三裏鄰近,故稱小十三裏村。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駐地小十三裏村,轄小十三裏村、小十三裏村墩臺2個自然村。轄域面積2.37平方公裏。有340戶,1200口人,有滿族、漢族,姓氏以張、郭、範、盧、李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地處平原,東臨107國道,西臨二合莊村,南臨竇店鎮七裏店,北臨復興苗圃廠。小十三裏村址海拔41米。産玉米、小麥、紅小豆、黃豆、桃、葡萄等農産品。2002年榮獲首都文明村稱號。
大十三裏村
遼以前成村,因在原良鄉鎮西南十三裏大道上而得名。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大十三裏村,轄域面積2.5平方公裏,有568戶,1441人,均為漢族,姓氏以程、周、竜、陳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東北1.5公裏是肖莊,西南1.5公裏是小十三裏,西隔京保公路與後十三裏相鄰,東南隔京廣鐵路與劉丈相望。村處平原,夾居在京廣鐵路和京石公路之間。産玉米、小麥,産李子、杏等果品。
後十三裏村
遼代成村,因原良鄉鎮至此為十三裏路程,後為與大、小十三裏村區別而名後十三裏。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駐地後十三裏村。轄域面積2.44平方公裏,有321戶,960人,均為漢族,姓氏以侯、劉、張為主,先祖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北2.5公裏為炒米店、元武屯,西南1.3公裏是小十三裏,西北2.5公裏即南梨園,東與大十三裏隔京石公路毗鄰。村處平原,但地多溝坎,村址海拔約42米。産玉米、小麥、雜糧,産桃、杏、李子、山楂等果品。
肖莊村
成村年代不晚於遼代。因姓得名蕭傢莊,今省作肖莊。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駐地肖莊村,轄肖莊、肖莊墩臺2個自然村。轄域面積3.43平方公裏,有530戶,1660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劉、馬、王、宋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地處平原,東鄰官道,西鄰京保路,南鄰大十三裏,北鄰良鄉衛星城,肖莊村址海拔約40米。産玉米、小麥。
元武屯村
明初於此建軍屯,名元武屯,村因以形成並得名。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元武屯村,轄域面積1.61平方公裏,有260戶,813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劉、李、田、張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北至良陳鐵路300米,西鄰炒米店,東2公裏是大南關,東南1.5公裏即肖莊。村處平原,村址海拔約45米。産小麥、玉米,1988年糧食總産43萬公斤。該村有明萬歷年間修建的娘娘廟一座,內有大鐘1口。村民吳會年於解放戰爭時獲“爆破能手”的稱號,劉紹基於抗美援朝中“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炒米店村
明以前成村,因村有店鋪,以專賣米飯而知名,故稱炒米店,至今村民有吃炒米飯的習慣。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駐地炒米店村,轄炒米店街裏、炒米店墩臺、關道口和北地4個自然村,轄域面積2.72平方公裏,有520戶,1435人,均為漢族,姓氏以閻、楊、陳、李、孫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無考。位於房山區東部,東鄰元武屯,西鄰南梨園,南鄰後十三裏,北鄰京周公路。村處平原,村址海拔約49米。産小麥、玉米,産杏、桃、紅果等果品。
歷史沿革
閻村鎮歷史悠久,從古代至新中國建立,鎮域大部原屬良鄉縣地,僅西部數村屬原房山縣。據史書記載,50萬年以前,鎮西南10余公裏處的周口店竜骨山一帶已有人類棲居;周初開始設置行政建製,鎮東南5公裏 的琉璃河所轄的董傢林一帶成為燕國始封地的都城,古稱燕中都,此時閻村一帶隸屬之。元、明、清、中華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後的1958年3月期間房山、良鄉兩縣一直分置,閻村從屬良鄉。1949 年後兩縣均屬河北省通縣專區。1958年3月兩縣同時劃入北京市。同年,成立良鄉人民公社大紫草塢管理區,1961年改稱大紫草塢人民公社。1983年改大紫草塢人民公社為大紫草塢鄉。1995年撤銷大紫草塢鄉,成立閻村鎮。
鎮內古跡
鎮內古跡較多,有唐代墓葬群,如1982年大董村發現的唐貞元年間銀青光祿大夫、贏州別駕刺史、上柱國、申國公蔡雄墓及墓碑;有明朝永樂年間,朱棣皇帝第五個女兒永安公主葬於該鎮公主墳村北;有清道光年間兩廣總督琦善墓葬於張莊村;有清代黃氏佛保墓地;有唐代以前興建的娘娘廟遺址及唐槐和400年以上的國槐等。在大董村、南梨園、焦莊等地還出土了新石器時期至春秋戰國期間的石器、蛋殼陶及魚骨盆早期人類文化遺物,曾挖掘出宋金時期將軍頭盔、銅盆、金代石幢等文物。清末興起的義和團曾在這一帶與八國聯軍展開浴血作戰,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第29軍曾在這一帶屯軍駐紮,頑強抵抗日本侵略者。後來,這裏成為八路軍的抗日遊擊區。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此地又成為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院所在地,即“兩彈一星”發祥地。可以說,閻村曾是商賈雲集之地、鬧市之所、古今戰場。鎮內的文化歷史,文物古跡,都充滿神秘色彩。
地理環境
閻村鎮鎮域略呈東南——西北的長方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處(公主墳西)海拔 97.17 米 ,最低處(肖莊)海拔41.39米 。北部為低緩的嶺崗,中部多衝溝、土坎,西部為大石河河灘,多卵石,土層薄,東南部低平,溝𠔌交錯。大石河於鎮境西部自西北南流,涉境河段10余公裏。年降水量為600毫米 ,最高氣溫曾達43.5度(1961年6月10日),最低氣溫-26度(1966年2月22日),春季多旱多風。 |
|
閻村鎮(610502114)
閻村鎮地處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西塬北部,距市區9公裏,渭藍公路穿鎮而過,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分佈,總面積26.4平方公裏,耕地面積26822畝。明清時設馮光裏,民國時稱清明鄉,建國後因政府駐閻村而得名,1961年為閻村公社,1984年改為閻村鄉,1998年撤鄉設建製鎮,轄12個行政村,73個村民小組,4565戶,總人口18912人。
200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産值1.2億元,其中工業總産值1.1億元,農業總産值9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85元。
全鎮擁有機磚、機瓦廠33傢,年産標磚3.03億塊,空心磚1600萬塊,機瓦600萬頁,年産值4400萬元,創利稅500萬元,約占臨渭區機磚生産總量的80%,機磚質量享譽秦東,行銷渭河兩岸及毗鄰縣區,機磚生産為全鎮主導産業。
建成了申郭村李莊村兩個奶牛養殖小區,李莊村秦川牛養殖示範基地,全鎮奶牛存欄416頭,秦川牛1300餘頭;建成了李莊全蝎養殖示範基地,養蝎240萬衹,成為全區最大的養殖基地;栽培香菇、蘑菇85萬袋,年産鮮菇260萬公斤,此外,黃薑、之鬍等中藥材和速生楊種植正穩步發展,進一步拓寬了農民致富的門路。
轄閆村、羅傢、北韓、莊、北閆、王、張傢、高李、西李、西王、辛趙、申郭12個村委會。 |
|
610502114000 閻村鎮 610502114200 閆村 610502114201 羅傢村 610502114202 北韓村 610502114203 李莊村 610502114204 北閆村 610502114205 蘆王村 610502114206 張傢村 610502114207 高李村 610502114208 西李村 610502114209 西王村 610502114210 辛趙村 610502114211 申郭村 |
|
閻村鎮地處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西塬北部,距市區9公裏,渭藍公路穿鎮而過,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分佈,總面積26.4平方公裏,耕地面積26822畝。明清時設馮光裏,民國時稱清明鄉,建國後因政府駐閻村而得名,1961年為閻村公社,1984年改為閻村鄉,1998年撤鄉設建製鎮,轄12個行政村,73個村民小組,4565戶,總人口18912人。 建材着重搞技改,塬頭生態緑化帶,特種養殖短平快,基礎招商不懈怠 的經濟發展思路,立足當前,着眼未來,穩農重工,抓點示範,全面促進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200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産值1.2億元,其中工業總産值1.1億元,農業總産值9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85元。 建材之鄉 的美譽,近年來,經過技術更新,升級改造,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更加強勁,全鎮擁有機磚、機瓦廠33傢,年産標磚3.03億塊,空心磚1600萬塊,機瓦600萬頁,年産值4400萬元,創利稅500萬元,約占臨渭區機磚生産總量的80%,機磚質量享譽秦東,行銷渭河兩岸及毗鄰縣區,機磚生産為全鎮主導産業。秦興機瓦廠的 秦興 機瓦,李莊空心磚廠的空心磚以及 閻 字牌標識的機磚等名牌産品,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供不應求。主導産業的發展壯大,帶動了運輸、機修服務等。第三産業的迅速發展,到2004年底,企業員工總數5000餘人,從事生産運輸車輛700多臺,從業人員1200多人。狠抓産調幫民富狠抓産業結構調整,因地製宜,大力發展奶牛、全蝎養殖,香菇、蘑菇栽培産業。目前,已建成了申郭村李莊村兩個奶牛養殖小區,李莊村秦川牛養殖示範基地,全鎮奶牛存欄416頭,秦川牛1300餘頭;建成了李莊全蝎養殖示範基地,養蝎240萬衹,成為全區最大的養殖基地;栽培香菇、蘑菇85萬袋,年産鮮菇260萬公斤,此外,黃薑、之鬍等中藥材和速生楊種植正穩步發展,進一步拓寬了農民致富的門路。 |
|
- : Yancun Town
|
|
閻村 |
|
吳莊村 | 西王村 | 張莊村 | 西李村 | 李莊村 | 張傢村 | 肖莊村 | 羅傢村 | 小董村 | 大董村 | 北韓村 | 北閆村 | 南梨園村 | 高李村 | 焦莊村 | 申郭村 | 炒米店村 | 西墳村 | 蘆王村 | 閆村村 | 盧王村 | 辛趙村 | 二合莊村 | 消防器材廠社區 | 橋梁廠社區 | 開古莊村 | 小紫草塢村 | 小十三裏村 | 大紫草塢村 | 大十三裏村 | 後沿村 | 後十三裏村 | 南梨園糧庫社區 | 南坊村 | 北坊村 | 前沿村 | 公主墳村 | 元武屯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