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尾目
caudata;urodela
兩棲動物中的一目。終身有尾,幼體及成體體形近似,最不特化。有8~9科60餘屬350餘種。主要分佈於全北界。非洲熱帶和大洋洲無有尾類。中國已知有3科15屬約35種左右。小鯢科和蠑螈科的特有屬較多。
頸部較明顯,四肢勻稱(兩棲鯢類體長而四肢細弱,鰻螈類衹有前肢)。皮膚光滑濕潤,緊貼皮下肌肉,全無小鱗。一般不能發聲。舌不能從後端翻出撮食。上下頜均有小齒,僅鰻螈類覆以角質片。椎體雙凹型或後凹型,有肋骨。肢帶軟骨質成分多,肩帶僅肩臼周圍的部分骨化,適於在水中迅速遊動,在陸上活動時,軀幹很少擡離地面,以交替的邁步動作和軀幹與尾的波狀彎麯前進。能疾走或樹棲的種類,其四肢較長,或尾有攀援能力。
大多生活於淡水水域。生活在池塘、江河、湖泊、山溪、沼澤中的多為半水棲,其他以終生水棲或陸棲為主。無交接器;多為卵生。個別種類卵胎生或胎生。某些種類的成體保留多種幼態性狀。即已達性成熟階段者稱為童體型或幼態持續型。
有尾目可能直接起源於總鰭魚類的孔鱗魚類或起源於殼椎類,特別是石炭紀的弛頂螈,甚至有人把它從細螈目中分出,作為有尾類最原始的祖先類型而建立弛頂螈目。有尾目最早的化石見於早侏羅世。該目動物攝取動物性食物。再生能力強。食用、藥用的種類不多,多用於實驗和教學。鰻螈屬原始類群或屬高級類群尚無定論。
兩棲綱中適應於水棲生活,體長形,終生具尾的一個目。多數種類終生棲於水中,也有些種類變態後離水而棲於濕地。多數種類具四肢,少數僅具前肢,尾發達且終生存在。皮膚裸露,富於皮膚腺。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也有些種類終生具鰓,肺很不發達或無肺,而皮膚呼吸卻占重要地位。循環係統顯示了比無尾目更為原始的特點,如心房間隔不完整,左右心房仍相通;靜脈係統出現了後腔靜脈,但終生還保留着後主靜脈。有些種類終生還保留着魚類特有的側綫。一般為卵生,體外受精或體內受精。雄性無交配器,體內受精者,雄性泄殖腔內腺體分泌的膠質,能將大量精子粘在精包內;雌性的泄殖腔邊緣突出,能將雄性排出的精包納入泄殖腔內,完成受精作用。本目在全世界有8科,300餘種,主要分佈在北半球,少數種類進入熱帶,我國有3科,24種。例如,蠑螈科的東方蠑螈,小鯢科的極北小鯢,隱鰓鯢科的大鯢。
有尾目包括:
隱腮鯢科(cryptobranchidae )
美洲大鯢
中國大鯢(娃娃魚),日本大鯢
小鯢科(hynobiidae)
中國小鯢,新疆北鯢,臺灣小鯢,東北小鯢等
蠑螈科(salamandridae)
鰻螈科(sirenidae)
鈍口螈科(ambystomatidae)
兩棲鯢科(amphiumidae)
陸巨螈科(dicamptodontidae)
無肺螈科(plethodontidae)
洞螈科(proteidae)
急流螈科(rhyacotritonidae) |
|
分類地位:有尾目(Caudata;Urodela)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滑體亞綱中的一目。
種屬分佈:有8~9科60餘屬350餘種。主要分佈於全北界。非洲熱帶和大洋洲無有尾目動物。中國已知有3科15屬約35種左右。小鯢科和蠑螈科的特有屬較多。例如,蠑螈科的東方蠑螈,小鯢科的極北小鯢,隱鰓鯢科的大鯢。
形態特徵:終身有尾,尾較長側扁,適於遊泳。幼體及成體體形近似,最不特化。體長形,分頭、軀幹和尾3部,頸部較明顯,四肢勻稱(兩棲鯢類體長而四肢細弱,鰻螈類衹有前肢)。皮膚光滑濕潤,緊貼皮下肌肉,富於皮膚腺,全無小鱗。耳無鼓膜和鼓室。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也有些種類終生具鰓,肺很不發達或無肺,而皮膚呼吸卻占重要地位。循環係統顯示了比無尾目更為原始的特點,如心房間隔不完整,左右心房仍相通;靜脈係統出現了後腔靜脈,但終生還保留着後主靜脈。有些種類終生還保留着魚類特有的側綫。一般不能發聲。舌不能從後端翻出撮食。上下頜均有小齒,僅鰻螈類覆以角質片。椎體雙凹型或後凹型,有肋骨。肢帶軟骨質成分多,肩帶僅肩臼周圍的部分骨化,適於在水中迅速遊動,在陸上活動時,軀幹很少擡離地面,以交替的邁步動作和軀幹與尾的波狀彎麯前進。能疾走或樹棲的種類,其四肢較長,或尾有攀援能力。
體皮膚無鱗,多數具有四肢,少數衹有前肢而無後肢。變態不顯著。有的具有外鰓,終生生活於水中,有的在變態後移到陸上濕地生活。雄性無交接器。有的體外受精,如小鯢、大鯢;有的體內受精,如蠑螈,雄性先排精包,雌性將精包納入泄殖腔,當排卵時,精包釋放精子,受精是在輸卵管內進行。多卵生。幼體先出前肢再出後肢。在我國分佈的種類不多,約20餘種,如小鯢、大鯢、蠑螈等。
生活習性:適應於水棲生活,大多生活於淡水水域,也有些種類變態後離水而棲於濕地。生活在池塘、江河、湖泊、山溪、沼澤中的多為半水棲,其他以終生水棲或陸棲為主。
繁殖:無交接器;多為卵生。個別種類卵胎生或胎生。體外受精或體內受精。體內受精者,雄性泄殖腔內腺體分泌的膠質,能將大量精子粘在精包內;雌性的泄殖腔邊緣突出,能將雄性排出的精包納入泄殖腔內,完成受精作用。某些種類的成體保留多種幼態性狀。即已達性成熟階段者稱為童體型或幼態持續型。
起源:有尾目可能直接起源於總鰭魚類的孔鱗魚類或起源於殼椎類,特別是石炭紀的弛頂螈,甚至有人把它從細螈目中分出,作為有尾類最原始的祖先類型而建立弛頂螈目。有尾目最早的化石見於早侏羅世。該目動物攝取動物性食物。再生能力強。食用、藥用的種類不多,多用於實驗和教學。鰻螈屬原始類群或屬高級類群尚無定論。
有尾目包括:
隱腮鯢科(Cryptobranchidae )
美洲大鯢
中國大鯢(娃娃魚),日本大鯢
小鯢科(Hynobiidae)
中國小鯢,新疆北鯢,臺灣小鯢,東北小鯢等
蠑螈科(Salamandridae)
鰻螈科(Sirenidae)
鈍口螈科(Ambystomatidae)
兩棲鯢科(Amphiumidae)
陸巨螈科(Dicamptodontidae)
無肺螈科(Plethodontidae)
洞螈科(Proteidae)
急流螈科(Rhyacotritonidae) |
|
- lat.: Caudata
|
|
動物 | 兩棲類 | 疣螈屬 | 蠑螈科 | 鰻螈科 | 生物學 | 兩棲綱 | 蠑螈 | 鈍口螈科 | 兩棲動物 | 生物 | 大鯢 | 隱鰓鯢科 | 古生物學 | 更多結果... |
|
|
|
|
急流螈科 | 陸巨螈科 | 鰻螈科 | 兩棲鯢科 | 洞螈科 | 鈍口螈科 | 隱鰓鯢科 | 小鯢科 | 無肺螈科 | 蠑螈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