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詩人: 喻良能 Yu Liangneng
修廊千柱壓城陰,山並廬山勝二林。 六月檐楹無暑氣,四時山水有清音。 鳥飛不盡上方遠,鯨吼希聞別院深。 更欲題詩發佳境,泮林講說總關心。 |
|
西禪寺聯繫方式地址:福州市西郊怡山鳳尾村。
郵編:350000西禪寺投訴電話福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91-83300119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西禪寺門票價格5元/人,報恩塔1元/人西禪寺節慶活動福州傳統節慶活動和時令節俗很多,春節拜年、正月十五鬧元宵、逛燈市、清明節祭祖掃墓、端午劃竜舟、七夕話鵲橋、中秋賞月、重陽敬老、過小年(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竈”;傢傢戶戶打掃廚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竈糖竈餅),除了以上這些中國傳統節日外,福州地區獨有的節俗主要有拗九節、鼕節搓丸、祭竈、迎春、迎年、中元節、做夏等。西禪寺最佳旅遊時間到福州旅遊的最佳季節是秋鼕,屆時這裏陽光明媚,樹木常青,一派南國風光,尤其適合北方的遊客。西禪寺特別提醒福州“因州北有福山”,故名。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樹,“緑蔭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西禪寺美食馳名中外的“佛跳墻”是聚春園的傳統首席菜餚。選用魚翅、海參、幹貝、鮑魚等二十多種原料和配料煨而成。選料精細,刀工講究,烹製嚴格。此菜品嚐起來,醇香濃郁、爛而不腐、味中有味,使人唇齒留香,餘味無窮。曾榮獲國傢商業部優質産品金鼎奬,並曾作為國宴的主菜多次招待過外國元首和貴賓。西禪寺住宿目前,福州已擁有涉外賓館,飯店28傢,其中四星級的西酒、外酒、溫泉;三星級的閩江、東湖、華僑、閩都、融橋等。有中高檔床位8000多張,旅遊車輛600多輛;設置了涉外購物、餐飲定點單位25傢。西禪寺購物福州的主要商業路段有五四路(以品牌服裝、旅遊産品為主);五一路(大商場、大型購物中心集中區域);臺江路小商品及特色舊貨市場;福州傳統商業街區東街口;福州最古老最繁華的購物街——八一七路;福州最大的批發市場區——鰲峰路;還有東亞第一室內步行街——中亭街,第一步行購物島——中洲島。此外福州還有衆多的大型商場及旅遊商場等(具體請參見福州大型商場名錄、工藝美術及旅遊商場名錄)。
福州也有不少大型、多功能、現代化的超市:世界三大零售業巨頭沃爾瑪(3傢),麥德竜(1傢),傢樂福(1傢)都在榕城落了戶,其中山姆會員商店在全國僅3傢,福州就有一傢,其他大超市就更不勝枚舉了。
福州當地盛産多種土特産品,市果福桔在全國柑桔評比中名列前茅;福州軟木畫國內外獨一無二;壽山石雕是福州的千年工藝珍品;脫胎漆器,當年榮獲國際頭奬。此外,福州玉雕、牙雕、角梳、肉鬆、福果等,亦久負盛名,十分暢銷。
福州還薈萃了福建各地的土特産,有烏竜茶、建蓮、桂圓、荔枝,還有著名的“八大幹”,即連城地瓜幹、武平豬膽幹、上杭蘿蔔幹、明溪肉脯幹、寧化辣椒幹、長汀豆腐幹等,還有蟶、牡蠣、蛤、蚶“四大貝類”。除此以外,在福州還應該買些片仔癀、水仙花及清源茶餅作為禮品帶回傢去。西禪寺交通公交33、38及39路都能到。西禪寺玩法參觀、旅遊、
西禪寺坐落於福州市西郊怡山鳳尾村。怡山是一座小山坡,因形如飛鳳落坡,又名鳳山。原為南朝梁煉丹士王霸所居。唐鹹通八年(867),觀察使李景溫延請長安大禪師來此地建寺,兩年後改名請禪寺,不久又改名延壽寺。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改名長慶寺,後遭戰亂破壞。宋天聖年間(1023-1032)復建,景祐五年(1038)敕號"怡山長慶禪寺"。舊時福州東南西北郊均有禪寺,此寺在西郊,故俗稱"西禪寺"。
寺廟占地約100畝,有三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客堂、祖堂、齋堂、念佛堂、方丈室、禪堂、明遠閣、鐘鼓樓、伽藍殿等大小殿堂四十多座,大部分是清光緒年間(1875-1908)微妙禪師在海外募金重建,其規模在清末居福州五大禪寺之首。寺內有玉佛閣、明遠閣、懶安祖師塔、內真身銘等建築。垣內寄園,花木似錦,周圍有古荔三百株,因荔枝品種不同,成熟時間不一,"怡山啖荔"傳為佳話韻事,也留下很多名人字畫。
玉佛閣在西禪寺內,供奉兩尊玉佛。閣為兩層建築。底層供奉釋迦牟尼玉佛像,高2.8米,重8噸;第二層臥佛像,長3.7米,重10噸。這一坐一臥兩玉佛為我國目前最大的兩尊玉佛。閣兩旁有聯曰:"一宇澄清,閩嶠新開樓閣好;佛光普照,禪窗依舊荔枝紅。"由蘇淵雷、虞愚、林憲民等題。閣掩映在荔枝叢中,頗為壯觀。
明遠閣在寄園內,為清順治七年(1650)創建。荔枝紅時,文人名士,爭相邀約,會聚此間品荔,啖荔和詠荔,素稱風雅。現存建築為清光緒三年(1877)重建,雙層翹檐,中為廳堂,旁為客房。
寺內懶安祖師塔真身銘,是1952年建在欏枷山的懶安祖師塔毀時遷居入的。懶安和尚名大安,唐代福州長溪人,初入福清縣黃檗山學戒律,後往江西洪洲百丈山參拜百丈禪師懷海,深造《禪門規式》,再居溈山,因號大溈。唐鹹通八年(867)觀察使李景溫請來此興建佛寺,為開山祖師,僧衆達三千餘人,鼎盛一時。中和三年(883)坐化於方丈室,世壽九十一。今塔內真身銘已建碑亭。此外,寺中文物古跡甚多。除梁代王升天之"衝虛觀"、"白龜吐泉"遺址外,還有本寺開山祖師懶安禪師塔內真身銘石碑、唐七星井,弘一大師放生池碑,雪庵禪師朱地金字百壽屏,康熙御筆之《藥師經》,佚名僧人剌血繕寫的《法華經》、《楞嚴經》等。西禪寺在歷史上還派出僧人任新加坡雙村寺、馬來西亞檳城雙慶寺、越南南普陀寺等地主持,這些國外的寺廟火亦十分興旺。 |
|
西禅寺
1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於西郊怡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巍峨而壯觀。古剎大門坊柱上鎸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鐘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古寺距格城中心約1.5千米,原為王霸仙人修道的場地,到了唐代鹹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宋代《三山志》記載:梁時有王霸在怕山修道,隋末廢記,唐觀察使李景溫招僧起新。立寺距今已有1130餘年歷史了。步人大坊前,石坦廣阔,佛殿齋堂在鬆林和荔枝樹掩映下,自顯園林藝術和佛地風韻。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玉佛樓、觀音閣以及客堂、禪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築36座,占地7.7公頃。放生池的九麯橋有似江南園林格局。在拱橋上觀賞景緻,塔影湖光,紅梅翠竹,與數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樹相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園”遺,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附近有一座明遠閣,是歷代名傢應邀映荔吟唱的所在。史有韻事,其中有清代朱彝尊、吳震、查慎行等《詠荔》聯吟和黃宰田的“荔支風點佛憲燈”傳世,廣布佳話。30年代作傢鬱達夫的《西禪唆荔》,以“陳紫方紅供大嚼,此行真為荔枝來”名句,轟動一時。西禪寺荔枝詩會,形成禪地的獨特文化氛圍,馳名遠近。
順着林間石砌南道,入山門,步進天王殿,穿廊歷廡,來到大雄寶殿。這裏佛相莊嚴,畫梁雕棟,尤增金光輝煌:大柱刻有一副楹聯:“寶剎鎮怕山,溯當年初闢荊棒,七源通鬥極;法輪轉瀛海,喜此日重裝竜象,上方鐘梵迦陵。”署名“三品卿銜候補道淡水林維源敬題”。林維是清代臺灣巨富,居淡水縣。殿後通嚮法堂前庭,埕地清,花叢幽雅。右有一株荔枝樹,盤根錯節,高不過3米,粗於則雙臂難摟,標名“宋荔古跡”,非同凡品。對峙在左側的一株唐代慧棱禪師手植的荔枝,俗名"天洗碗",幾年前已枯毀。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首次訪遏時,題詠一絶:“百柱堂空觀劫後,千年象教話當時。禪師會得西來意, 引嚮庭前看荔枝。”歷經“文化大革命”的“劫後”,衹見“百柱堂空”的初復景象,叢生百慨。
出了法堂,繞過後墻,新建一座華嚴三聖佛殿,與西禪古寺3殿坐落在一個中軸綫上。佛憲新鑄3尊大佛,左殊騎獅,右普賢馱象,形象逼真。從這裏左行幾十步,便進玉佛樓,徑登階石,步入觀音閣。閣廳正中新塑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佛像,純用黃銅鑄成,重達29噸,為全國僅見。閣前玉佛樓,柱刻:“宏法大雄,勝跡重開存宋荔;安禪貞志,空門高諷隱詩僧。”概述“勝跡重開”的艱辛和“宏法大雄”的盛況。重修古寺的詩僧梵輝,著有《福建名山大寺叢談》、《西禪古寺》等書行世。樓內有兩尊玉雕佛像,全由海外僑胞捐贈。一在樓下,坐佛,身高2.3米,為釋迎牟尼正面坐像;一在樓上臥佛,身長4米,重10噸,為釋迎牟尼臥像,居全國最大的玉佛之一。 附近還有一座藏經樓,藏有清康熙御筆的《藥師經》、刺血繕寫的《法華經》等,屬於珍貴文物的經捲。
順着階石,穿過花庭甬道,來到新建的報恩塔前。這座以現代建築材料施工的高塔,高67米,15層。塔內設8廳,外造9廊,仿古建造8角飛檐,屹立突兀,為國內最高的石塔。塔旁新築一座羅漢閣,塑有500羅漢,各具神態,栩栩如生。
西禪寺有白龜吐泉的遺址、唐代開山祖師懶安禪師塔內真心銘碑、五代慧棱法師塔、唐代七星井,還有弘一法師放生池碑......都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海外新加坡雙林寺,馬來西亞擯城雙慶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廟、觀音寺等寺院,都屬西禪下院,至今仍由西禪寺派僧常住管理,所以說這裏是福州與東南亞一帶文化交流的窗口,每年許多國外高僧信徒登臨參遏,又成古剎與衆不同的一大景觀。
2福建西禪寺
西禪寺坐落在福州市西郊怡山鳳尾村。寺的大殿坐北朝南,寺的頭門卻坐西朝東。整個寺廟占地100多畝,規模宏偉,居福州五大叢林之首。
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客堂、禪堂、方太室、念佛堂、庫房、齋堂、明遠閣、鐘樓、鼓樓、玉佛樓、觀音閣、報恩塔、新念佛堂、上客堂、海會樓等四十多座建築物。還有華嚴三聖殿、五百羅漢堂、天後宮等尚在建設中。整個寺廟廊廡廣阔,園林遍布,荔枝樹數百株環繞其間,小橋緑水,清幽古雅,是福州市一大名勝。
據宋代淳熙年間梁剋傢《三山志》載:“梁時有王霸仙人在怡山修道。”據傳說,怡山是“飛鳳落羊”的一塊福地,是煉丹士王霸居所。後來王霸在皂莢樹下“蟬蛻而去”,羽化成仙。接《福建通志》載:唐貞元中,觀察使李若初登城樓望見有五種色彩的雲在王霸住所上嚮天上飄去,於是就在原址上建衝虛觀祀之。唐鹹通八年(公元867年)觀察使李景溫延請長沙懶安禪師來此興建佛寺。兩年後改名清禪寺,不久又改名延壽寺。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改名長慶寺。後遭戰亂破壞,唯大殿、藏經閣、法堂、西僧堂尚存。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復建。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敕號“怡山長慶寺。”請順治七年粵東空隱禪師來訪懶安舊跡,巡遠佟國鼎延請住持,捐金重建,未幾復馳。清光緒間,微妙禪師,渡洋募金,興廢舉墜,今之殿宇田園,皆其遺澤,寺周圍垣內地一頃餘,垣外同。福州舊時東西南北四郊均有禪寺,而長慶寺在西郊,故俗稱“西禪寺”。
抗日戰爭期間,西禪寺被日軍飛機炸毀,後由該寺監院證亮等以及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各地的下院積極募款修復,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佈局。
十年“文革”動亂,西禪寺再次遭劫,佛像全部被毀,殿堂被占無餘。1979年,省、市政府落實宗教政策,西禪寺纔得到重新開放。1982年國務院正式批準西禪寺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海外華僑聞訊紛紛回國朝覲,談禪、清禪、法禪、成雄、達賢、李光前、李成義父子,以及鄭格如居士及其子郭鶴年、郭鶴舉等為修復各殿堂慷慨解囊,並創建了玉佛樓,修建了報恩塔,使西禪寺的規模得到擴充。 |
|
西禪寺村 | 廣元西禪寺 | 早登西禪寺閣 | 遊荷溪西禪寺 | 南歸宿營西禪寺 | 早登西禪寺閣王建 | 和尚善西禪寺衝虛宮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