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诗歌与音乐之美
咏梅
吴居仁(宋)

岭南十月春渐回,妍暖先到前村梅。
问君何处识此妙,一枝冷艳随霜开。
长江凛凛欲崩岸,乃见好事多墙隈。
初疑渗漉入瘴雾,更恐寂寞埋烟煤。
微风不动暗香远,淡月入户空徘徊。
坐看粉黛化膻恶,岂但桃李成舆台。
我行万里厌穷独,疾病未已心先灰。
对此不觉三叹息,恐是转侧同南来。
异乡久处少意绪,破壁相对无根荄。
古来寒士每如此,一世埋没随蒿莱。
遁光藏德老不耀,肯与世俗相追陪。
轮囷离奇多见用,牺尊青黄木为灾。
含毫吮墨去颜色,况自不必须穿裁。
岁穷路远莫惆怅,此去保无蜂蝶猜。
抱歉, 该类数据暂时缺失......


请输入更多乐曲
 
春江花月夜词曲甜蜜蜜词曲
我只在乎你词曲离开地球表面词曲
枫叶飘飘词曲踏雪寻梅词曲
校园的早晨词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词曲
守月亮词曲如果你也听说词曲
月牙湾词曲出神入化词曲
玩酷词曲穷开心词曲
爱的期限词曲生日快乐词曲
昭君怨词曲葬花吟词曲
云水禅心词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词曲

 
  筝曲《崖山哀》,原名《靠山》,客家筝曲,汉乐。如泣如诉,曲调哀恻感人。该曲源于陆秀夫背负末帝昺韬海殉国的史实。
  
  据史料记载,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军进入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谢太后率百官向元军投降。杨淑妃则带着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及部分大臣南下闽、粤继续抗战,最后在江门新会崖山建立行朝,史称「二王南迁」。
  
  南迁途中,抗元民族英雄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号端宗。1278年3月端宗在湛江市硇州岛病逝。陆秀夫、张世杰等又立赵昺为帝,改景炎三年为祥兴元年。宋少帝赵昺驻崖山期间,建行宫、军屋,训练士卒,制造舰船、兵器,开辟集市方便交易。各地闻讯纷纷组织义军,运送军粮、物资,集结官民将士20多万人。
  
  1277年,元军将南宋王朝赶至今珠海至新会一带的海上,岌岌可危的宋廷聚集了2000艘船只浮游于这一带。从1278至1279年,宋元军队在海上先后进行了甲子门海战、十字门(今珠海横琴岛与澳门三岛间的狭窄海道)海战。期间,文天祥战败被俘。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会同副帅李恒,兵分水陆进攻崖山。张世杰作决战计,集结千多艘船只,四周加固战栅,形成海上坚城。元军几次进攻,包括放火强攻都被打退。元帅张弘范威迫文天祥写信招降,遭到文天祥坚决拒绝,在狱中,文天祥写下了《过零丁洋》之千古绝唱;汉奸张弘范又利用张世杰的外甥去劝降,被张世杰骂走。
  
  正月二十二日,元军占领崖山外围,截断了宋军的粮、水补给线。宋军吃干粮饮咸水,呕吐疲乏,战斗力下降。二月初六,天色晦暗,风雨交加,元军趁早、午海潮涨退的机会,李恒从北向南,张弘范从海上向北大举围攻。宋军虽整天苦战,终被攻破阵势,舰队崩溃。张世杰见大势已去,混战中又找不到少帝和丞相,便领少数战船,乘雾突围出海。
  
  眼见大势已去,南宋丞相陆秀夫背负九岁幼帝赵昺,用素白的绸带与自己的身躯紧紧束在一起,后跳海自尽,壮烈殉国。「后宫诸臣,从死者众」。「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
  
  几天后,张世杰回来寻找帝室,才知少帝已死,只好领着船队再度出海,航至海陵岛一带海面时不幸遇飓风溺死海中。
  
  此后中国人成为蒙古入侵者的奴隶达近百年。
  
  此悲壮之役,后人寄哀思以乐,以示寄托,表达了对华夏盛世的怀念。曲调悲壮,全曲4、b7运用较多,并用按音、滑音、颤音等指法弹奏,表现了一种压抑、沉痛的情感,表达了华夏民族亡国为奴的悲惨心绪。
  
  南方筝派以广东客家筝曲和潮州筝曲为代表。客家是指南宋末年,因避战乱,由中原地区迁居至广东大埔、梅县一带的居民,当地人称他们为「客家」。这些人带来的中原地区的音乐,虽称是「中州古调」,但因历经数代,深受粤东地区音乐的影响,已经别有韵味,独具一格。
  (艺术中国)
1 [2] [3] ... [304] [305] [306]  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