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礼忠的博客

鹰是天空的石头(序一)

2010-11-14 17:37:08



鹰是天空的石头(序一)


•卜一


很少有时间去注视我们头顶的天空,一枚钉子钉住的天空,那枚钉子依靠内心的力在墙壁一样的天空中坚持着一些让我们仰望的泪水。骨髓被吸空的那种冷,贯穿在我们目光的逡巡中,相对于浩大的宇宙,鹰终其一生的飞翔也只能是一枚钉子钉住蓝天苍穹的一个瞬间,一如一只蚂蚁在广袤的草原上的爬行。诗人便是那只鹰,那只天空中石头一样的鹰。胡礼忠以鹰入诗,以本民族的文化根性和时代的悲悯情怀展示着他诗歌领地的独白和倾诉。
记灵魂拴到
自己的影子上
就是让历史去自省
回归自己的民族
……
你是想 寻回
民族骨骼中的舍利
盐道旁 那棵千年古树
就是枯荣的路标
左边指着历史
右边指向春天
前物化时期的文化模式,注重现在之在,将历史性融汇其中,将人类的生存作为痛苦与快乐的体验单元,并因此进入语言组织的单体细胞,生长繁衍或者死亡。后物化时期的文化直接以一种文化的叛逆与承继,中国诗歌则是汉语这条河流的载体。从事诗歌写作的心灵主动承担着崇高严肃的使命,并为之付出精神和肉体上的苦难。胡礼忠成为一个诗人,在诗歌的后物化时期所表达的并非一己之娱,而是在话语观照下,诗歌本身所呈现的心灵景观。那个“在盐道上拾荒的旅人”成为“山路”与“山路”、生命与生命的交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倘若以此来解读诗歌,解读诗歌的精神内核,每一位诗人都必须坚守天空中的那块石头,从历史的彼岸直抵现实的此岸,以一己之思呈现诗人的文化关怀,胡礼忠消醒于此也执着于此。
我只是 一个充满正义激情的诗人
不能举起枪 还击邪恶
我只是 想用诗行作白药
去堵 人民流血的枪伤
我只能用 诗的平仄
作铿锵挟骨的扶板
去鞭笞 无法无天的丑恶
沉郁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氛围。诗的质量取决于诗人的生命质量。从“舍利”到“路标”、从“白药”到“枪伤”,这之间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和苦难?屈原如此,王国维如此,老舍如此,海子如此……一个优秀的诗人进入一首优秀的诗歌,语言是其必须穿越的甬道,而这甬道正是诗人源于生命内在的灵魂之火。诗人胡礼忠在语境中的冲突与摩擦以及文本的意象撞击,形成了一种尖锐与痛楚:“风 带着这粒种子出发了/骑手们知晓/命运留给了茫茫天涯”、“这就是 梦里的土司王城/……/一串一串 串着历史的骨头/去点燃 思维的磷火”在这里诗人将自身的沉重隐入精神求赎的河流,让我们在阅读中反醒生命的原初,在原初中体悟心灵的上游只能是高远与旷达,真纯与圣洁。
我们通常把土地结出的痂叫山峰;我们通常把语言痛出的血叫思想!谁承受了天空的重量?鹰!谁承受了黑夜的重量?诗人!
是为序。

2005年8月于济水







卜一:中国文学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电视剧作家,某文化机构总裁。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oson.ca/trackback.php?e=1607

发表回响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发表回响

北美枫 首页 -> 博客群 -> 胡礼忠的博客 -> 鹰是天空的石头(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