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 Pushkin   俄罗斯 Russia   俄罗斯帝国   (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



20210124

注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页,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页。

普希金

普希金

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俄国诗人、作家。

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1811年6月,考入皇村学校。1814年7月,诗歌《致诗友》发表在《欧洲通报》上。1817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7月,完成诗歌《自由颂》,造成一定影响。1819年7月,写出诗歌《乡村》。1820年3月,完成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坛关注。1821年,完成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5年,完成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828年,完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0年,参加《文学报》的编辑工作。1833年10月,完成长诗《青铜骑士》;12月30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宫中低级侍从。1836年10月,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1837年2月10日,因决斗负伤而死 [1]  。

人物经历

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1807年,开始用法文模仿写作诗歌和小剧本。1811年6月,随伯父去彼得堡,考入设在彼得堡近郊的、专为贵族子弟开办的皇村学校;10月19日,皇村学校开学,在皇村,开始在同学中流传的手抄刊物上发表诗作 [1]  。

1812年,俄法1812年战争爆发,经常与近卫军团里的一些青年军官接触,接受了自由思想,他的爱国热情和崇尚自由的精神也渐渐觉醒 [1]  。

1814年7月,诗歌《致诗友》发表在《欧洲通报》上,这是他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作品。1816年,加入代表当时进步文学倾向的“阿尔扎马斯社”,反对保守和复古的“俄罗斯语言爱好者座谈会” [1]  。

1817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6月,从皇村学校毕业,获得十品文官之衔,被派往外交部供职;7月,第一次到父母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依洛夫斯克村,并完成诗篇《自由颂》,此诗以手抄本的形式在青年中流传,造成一定影响 [1]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画像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画像(4张)

1818年,完成诗歌《致恰达耶夫》,抒发了自己反对沙皇暴政、渴求自由的思想。1819年,加入上流社会的沙龙;7月,在米哈依洛夫斯克村写出诗歌《乡村》,开始触及底层生活,暴露农奴制度的残酷,表达人道思想 [1]  。

1820年3月,完成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坛关注,但是因为《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的传抄,遭到传讯;5月,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放逐到南俄,结识了英左夫将军和尼·尼·拉耶夫斯基将军一家;5月—7月,随拉耶夫斯基将军一家游历高加索山区、顿河草原和克里米亚等地,搜集创作素材;9月,继续在南方游历,并完成《白昼的巨星已经黯淡》等“仿拜伦”的浪漫主义哀诗 [1]  。

1821年,完成短诗《致奥维德》、长诗《高加索的俘虏》,其中,《高加索的俘虏》的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后来很长时期内俄国浪漫主义长诗的范例。1822年,完成长诗《强盗兄弟》、短诗《英明的奥列格之歌》《囚徒》 [1]  。

1823年5月28日,完成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一、二章;同年,完成长诗《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短诗《我是荒野上自由的播种者》《生命的驿车》《波涛里,是谁阻止你的奔泻》;7月,调往敖德萨,在总督沃龙佐夫的监视下供职 [1]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雕像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雕像(3张)

1824年7月,因为沃龙佐夫的密告,彼得堡下令将普希金押至普斯科夫省米哈依洛夫斯克村,由地方当局和教会监管;10月,完成长诗《茨冈》《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三章 [1]  。

1825年,完成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十月十九日》《冬天的晚上》;11月,完成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2月,完成长诗《努林伯爵》 [1]  。

1826年9月,完成《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五、第六章;同月,完成短诗《在自己祖国的蓝天》《斯金卡·拉辛之歌》《承认》 [1]  。

1827年,完成诗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夜莺和玫瑰》《阿里翁》《1827年10月19日》,并补写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六章 [1]  。

1828年,完成长诗《波尔塔瓦》与《叶甫盖尼·奥涅金》。1829年,完成短诗《夜幕笼罩着格鲁吉亚山冈》《给一位卡尔梅克女郎》《顿河》《高加索》 [1]  。

1830年春天,参加杰尔维格主持的在彼得堡出版的《文学报》的编辑工作;8月,完成小悲剧《吝啬骑士》《莫扎特和沙莱里》《石雕客人》《鼠疫流行时的宴会》、长诗《科隆纳一人家》、童话《神父和长工巴尔达的故事》《母熊的故事》《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八章 [1]  。

1831年,完成童话《萨尔坦皇帝》、小说《罗斯拉甫列夫》以及诗歌《给诽谤俄罗斯的人们》《波尔金诺周年纪念》《回声》 [1]  。

1833年10月,完成长诗《青铜骑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死公主的故事》、短诗《秋(断章)》、中篇小说《黑桃皇后》;12月30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宫中低级侍从 [1]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之死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之死(3张)

1834年,完成童话《金鸡的故事》。1835年,完成小说《埃及之夜》、小悲剧《骑士时代的几个场景》、特写《1829年远征期间埃尔祖鲁姆旅行记》 [1]  。

1836年4月,主编的《现代人》第一期出版;10月,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11月,写作诗歌《我为自己建立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1]  。

1837年2月7日,向丹特士提出决斗;2月8日(俄历1月27日)傍晚4—5时之间,在决斗中,遭到丹特士致命的一枪;2月10日(俄历1月29日)午后2时45分,因伤势过重逝世;2月16日0时许,遗体被送往普斯科夫圣山(今普希金山);2月18日,遗体在圣山修道院安葬 [1]  。

 

个人生活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妻子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妻子(3张)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父亲谢·李·普希金爱好文学,能用俄、法文写诗;母亲纳·奥·普希金娜受过良好教育,是阿·彼·汉尼拔的孙女,她于1836年3月29日去世;奶娘阿琳娜·罗季奥诺夫娜熟知俄罗斯民间风习和古老的故事传说。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年轻时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所以与娜·尼·冈察洛娃相遇后一见钟情,坠入爱河。1831年2月18日,两人结婚。但后来,沙皇禁卫军军官、法国籍纨绔子弟丹特斯在一次舞会上偶然结识冈察洛娃,对她展开猛烈的追求。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对此十分气愤,与丹特斯决斗,也因此负伤而死 [1]  [3]  。

 

主要作品

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体裁

1814

《致诗友》

诗歌

1817.03

《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

诗集

1817.07

《自由颂》

诗歌

1818

《致恰达耶夫》

1817.09

《乡村》

1820.03

《鲁斯兰和柳德米拉》

1820.09

《白昼的巨星已经黯淡》

1821

《致奥维德》

《高加索的俘虏》

1822

《强盗兄弟》

《英明的奥列格之歌》

《囚徒》

1823

《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

《我是荒野上自由的播种者》

《生命的驿车》

《波涛里,是谁阻止你的奔泻》

1824.10

《茨冈》

1825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十月十九日》

《冬天的晚上》

《鲍里斯·戈都诺夫》

悲剧

《努林伯爵》

诗歌

1824.09

《在自己祖国的蓝天》

《斯金卡·拉辛之歌》

《承认》

1827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夜莺和玫瑰》

《阿里翁》

《1827年10月19日》

1828

《波尔塔瓦》

1829

《夜幕笼罩着格鲁吉亚山冈》

《给一位卡尔梅克女郎》

《顿河》

《高加索》

《波尔塔瓦》

1830.08

《吝啬骑士》

悲剧

《莫扎特和沙莱里》

《石雕客人》

《鼠疫流行时的宴会》

《科隆纳一人家》

诗歌

《神父和长工巴尔达的故事》

童话

《母熊的故事》

《叶甫盖尼·奥涅金》

诗体小说

1831

《萨尔坦皇帝》

小说

《罗斯拉甫列夫》

给诽谤俄罗斯的人们》

诗歌

《波尔金诺周年纪念》

《回声》

1833

《青铜骑士》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童话

《死公主的故事》

《秋(断章)》

诗歌

《黑桃皇后》

小说

1834

《金鸡的故事》

童话

1835

《埃及之夜》

小说

《骑士时代的几个场景》

悲剧

《1829年远征期间埃尔祖鲁姆旅行记》

特写

1836.04

《上尉的女儿》

小说

1836.11

《我为自己建立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诗歌

(参考资料: [1]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美的和谐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作品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作品(3张)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创作的精神实质是对美的和谐的追求,但这里的“和谐”并不是一味地指各部分之间的融洽与“友好”,而且也包含着冲突。这种冲突在普希金的创作中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精神与肉体,英雄主义与田园气息,悲剧精神和乐观原则,这就构成了作品潜在的或深层的二元对立精神;同时,这种二元对立精神体现出创造性和艺术力量 [4]  。

精神肉体之美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爱的诗歌有两种元素,一种是精神性的,是“对地和现实性的摒弃”与“渴望进入非肉体性的幻影领域”,另一种是肉体性的,是“依附于地和躯体,依附于可感的现实”,而肉体的美寄寓了精神的美。在精神方面,他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彼得大帝题材的作品(《彼得大帝的黑奴》《波尔塔瓦》等),其根本目的是督促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民追求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在执着于这种精神追求的同时,他还追求感官和肉体的享乐,具有俄国贵族那种无忧无虑、纵酒享乐的性质 [4]  。

英雄主义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英雄主义气质暗含着对个人价值和个人荣誉的热爱和追求。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也十分重视荣誉,他非常维护本国的荣誉观。并且,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一生经常为荣誉而决斗,甚至他的死也是为了维护自己和妻子的荣誉。至于对个人主义的思考,《茨冈》即为例,这种个人主义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普希金时代的反映 [4]  。

热爱田园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对田园生活的厚爱源于俄罗斯这个具有浓厚土地情结的民族,当然,这与其特有的历史也密不可分。古老的俄罗斯以农耕为主,将广大的人民系在土地上,而农奴制的实施更加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而且,田园生活对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境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充满了安宁与快乐,质朴自然且和谐自由;作为一种境地,它代表了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而从深层意义上讲,田园生活更代表了一种回归。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渴望由纷繁喧嚣的都市生活回到安宁平淡的田园生活,自然是一种内心和精神上的回归,但是他却只能以死——化入尘土的方式完成这种回归 [4]  。

历史意识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曾衷心地表达自己不想用世上任何东西来替换祖国,或者除了祖先的历史。诗人将俄罗斯不算悠久的历史摆在与祖国同等高度的位置,可见他对俄国及俄国历史的重视和热爱。这样的历史意识建立于普希金一生对俄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认识和反思之上,是诗人进行历史叙事的基础与核心 [5]  。

 

艺术手法

空间转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诗歌叙述中就呈现出了鲜明的空间性,运用“空间转向”艺术,使得叙述不再被简单地看作陈词滥调的穿越时间的变化,而是一种经由空间的变迁,就是说历史叙事在叙述过去事件的同时,必然存在于过去的地点之中,地点由此成为一切事件必不可少的先在条件。比如《波尔塔瓦》《青铜骑士》中,波尔塔瓦和彼得堡作为实在的物理空间是诗人笔下的叙事诗得以发生、发展的,诗歌中人物存在的真实场所,也是历史时间得以考察和衡量的标尺,由此构成叙事诗的大背景,诗中的一切叙事都在这个固定的空间中得以完成,同时大空间又可以分割出一个个“橘瓣儿”一样的小空间,彼此并置或包围,从而组成这首诗歌丰富而生动具体的地理空间 [5]  。

心理空间艺术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诗歌中心理空间的存在是一种对外部社会空间和自身生命体验的投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同样会对外部产生某种感受和认识,形成人物独特的心理空间。所以,诗中不同人物的心理空间就随着空间场所和生存境遇的不同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诗歌除了展现出上述事故人物心理空间的转变,也展示了普希金在创作时的随着时间推进的心理空间变化 [5]  。

语言特色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抒情诗语言的丰富、简洁。他的抒情诗的语言使用广泛,不仅包容了浪漫的美文和传统的诗歌字眼,还有现实的话语、日常惯用语和乡野民间词汇,甚至还有古斯拉夫语和时髦的外来词等等。尤其是他关于爱情的诗歌,篇幅不大,但结构紧凑、语言精练、十分精致 [6]  。

小说艺术

首先,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小说注重形式,如《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在文体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长诗与古代的叙事诗,它更像是诗体小说,即用诗的形式写的小说;也像是小说体诗,即小说式的韵文。其次,他的小说在描写内容上取材广泛,包括当时各种阶层的人物和各种事物,他细致入微地刻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景象与人民的生活和民间风习。在艺术效果上,他的小说给读者以真实、平凡、具体的感觉,而不是像同时代的作品,给人理想化的感觉 [7]  。

 

人物影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他在继承古代俄国文学的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在俄国文学中,他为现实主义夺得了主导地位,从而影响了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浪潮,他的作品是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在各种文学体裁上(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童话等)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也为后人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后来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更后面的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等人都直接或间接受过普希金的影响 [8-9]  。

 

人物评价

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普希金之于俄国文学,正如达·芬奇之于欧洲艺术 [10]  。

俄国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他(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创立了俄国的诗的语言和俄国的文学语言 [11]  。

俄国作家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马上就会突然想起这是一位俄罗斯民族诗人。他像一部辞书一样,包含着我们语言的全部宝藏、力量和灵活性。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美,就像在凸出的光学玻璃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 [11]  。

俄国评论家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 [11]  。

俄国哲学家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在尼古拉一世反动统治的“残酷的时代,只有普希金的响亮辽阔的歌声在奴役和苦难的山谷里鸣响着,这个歌声继承了过去的时代,用勇敢的声音充实了今天的日子,并且把它的声音送向那遥远的未来 [11]  。

俄国作家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冈察洛夫:普希金是俄罗斯艺术之父和始祖,正象罗蒙诺索夫是俄罗斯科学之父一样 [11]  。

 

后世纪念

普希金公寓博物馆中的书房

普希金公寓博物馆中的书房

2012年2月10日是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逝世175周年纪念日,位于圣彼得堡莫伊卡河岸12号的普希金公寓博物馆经过装修后重新接待参观者 [12]  。

2018年12月6日,莫斯科主要机场谢列梅捷沃机场将以俄罗斯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名字命名 [13]  。

2019年6月5日(当地时间),莫斯科多家博物馆迎来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诞辰220周年特别纪念活动,主要纪念活动将在国立普希金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将围绕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同名系列作品展开。同时,其他博物馆也会举办系列纪念活动 [14]  。


  Alexander Sergeyevich Pushkin (English: /ˈpʊʃkɪn/;[1] Russian: 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note 1], tr. Aleksándr Sergéyevich Púshkin, IPA: [ɐlʲɪkˈsandr sʲɪrˈɡʲe(j)ɪvʲɪtɕ ˈpuʂkʲɪn] (About this soundlisten); 6 June [O.S. 26 May] 1799 – 10 February [O.S. 29 January] 1837) was a Russian poet, playwright, and novelist of the Romantic era.[2] He is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the greatest Russian poet,[3][4][5][6] and the founder of modern Russian literature.[7][8]
  
  Pushkin was born into Russian nobility in Moscow.[9] His father, Sergey Lvovich Pushkin, belonged to Pushkin noble families. His maternal great-grandfather was Central-African-born general Abram Petrovich Gannibal. He published his first poem at the age of 15, and was widely recognized by the literary establishment by the time of his graduation from the Tsarskoye Selo Lyceum. Upon graduation from the Lycée, Pushkin recited his controversial poem "Ode to Liberty", one of several that led to his exile by Tsar Alexander I of Russia. While under the strict surveillance of the Tsar's political police and unable to publish, Pushkin wrote his most famous play, the drama Boris Godunov. His novel in verse, Eugene Onegin, was serialized between 1825 and 1832.
  
  Pushkin was fatally wounded in a duel with his brother-in-law, Georges-Charles de Heeckeren d'Anthès, also known as Dantes-Gekkern, a French officer serving with the Chevalier Guard Regiment, who attempted to seduce the poet's wife, Natalia Pushk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