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之眼

作者 : 洪君植

观世之眼

 

——商震诗集《隐身术》演绎的日常与哲理的互动

 

洪君植

 

 

互动,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生命过程,从另一个侧面讲也可以说是人个体和社会以及自然的互动过程。作为自然的、社会的存在,人当然不能摆脱社会和自然,人的所有行为也自然作用的自然界和社会。而人和自然界以经济社会的这些相互作用又诱发社会和自然界所有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从社会一般的宏观角度来讲,这种互动只不过是泛社会的互动,但每个生命个体其互动的方式和内容却完全不同。换一句话说,同样的法则作用下,在同样的环境里发生的社会和自然界作用的应对方式,每个生命个体都不同。就像围棋法则里讲的那样,每个人都是根据对方(个人、社会、自然界)运动的轨迹表现出相应的反应,但这种反应每个生命个体都不同。

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有些生命个体全无感觉,对外界刺激没有多大反应,而另一些个体的反应却停滞在其表象上,又有些生命个体在那种互动过程中看出形而上的东西,更有一些生命个体是在这种社会、自然的交感中从最最平凡和自然的社会和自然界表象的刺激中,叨出它所包含的终极的内涵。

商震诗集《隐身术》收录的诗歌,就是在这种宿命的社会想象中,通过日常和哲思的互动中导出人类个体生命本质为特征。

 

入世之眼—不入红尘焉能看破

 

在红尘之外只能看到红尘的表象,并不能把握俗世的本质,更不能看破红尘。古人说过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咋一听这句话好像说的是隐居的方式。但实际上说的并不是隐居的环境和方式,而实际上它讲的是隐居的目的和本质。隐于山,也就是到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过着独立的生活。因为隐于深山老林,世俗的诱惑不可能接触,自然不会被世俗的诱惑所左右。但是隐于深山老林的人一旦与世俗接触并与红尘诱惑为伍,到底能不能不被诱惑所左右就另说了。但是在灯红酒绿日夜笙歌,三教九流叽叽喳喳,千万诱惑无时不在的繁华街市就不同了。在这样的环境中都能拒绝诱惑,那么远离世俗的环境中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说大隐隐于市这句话说得就是在红尘中用身心感觉红尘,在滚滚红尘中坦然面对诱惑而不被诱惑所左右的意思。

话虽如此,但现实究竟怎么样在亲身经历之前谁都说不清楚。

 

一个好朋友约我下棋

 

我们用一块块木头做的兵马

摆列战阵,埋头厮杀

 

棋盘上,是

一块木头请另一块木头出局

心里却想着,怎样

你死我活

 

我们表情紧张,敌视

往日的友情化为乌有

活脱脱的两个歹徒

--《社会生活》全文

 

这就是赤裸裸的社会现实,也是生活在人类社会的人类生命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是在这样的互动中诗人商震导出来的如今社会真面目。

人间世事,也就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棋盘。无论是谁,我们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人会愿意用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勾心斗角,互相敌视,争吵不断中生活。但事与愿违,我们又不得不整日忙碌于竞争、争斗和你死我活的日常中。这与生命个体的意愿无关,我们必须“下棋”,我们必须“你死我活”,我们必须整日奔波于如何“你死我活”之中。一旦开始下棋,我们必须互相敌视,开始“战争”。

在不到一平米的小小的棋盘,不过几十枚的棋子中,诗人商震看出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在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棋盘上一块木头挤出另一块木头。因为与生命比起来根本没有可比性的小小的木块,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生命个体却不得不展开“战场”,由此“表情紧张”,互相“敌视”。又因此“过去的友情化为乌有”。因为虚无的敌视和杀戮而浪费宝贵的生命,本可以成为高尚而伟大的好人的两个人都成了“活脱脱的两个歹徒”。

这就是诗人商震在红尘中生活,红尘中体验,红尘中看破的红尘本质和对如此红尘中生活的人类个体的怜悯之心。

虽然有如此的怜悯和惋惜,诗人商震以及其平淡的语调讲述着生活常上的日常故事,仅仅用十四行诗把人生和人世间说不尽的故事讲述的淋漓尽致。

与“社会生活”不同,在“离婚”这首诗,诗人商震人在红尘中却以在红尘之外洞悉红尘的角度,极其可观的立场赤裸裸的勾勒社会日常。这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激烈互动的结果。

坏杂物的声音也像一首音乐曲子,散落在地板上的被打碎的陶瓷瓶碎片也像是一朵盛开的花朵。曾经装饰过粉红色婚房的“一只外观很美的瓷瓶/ 从此处向彼处飞翔/ 像高台跳水运动员优雅的翻腾/ 瓶子落地,花放千姿”。也因为 “瓷瓶”被打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起飞/ 瓶子”从过去“为完整而生/ 为稳固而活”中解脱。而瓷瓶的主人也因此再也不用费劲劳神的擦瓶子,也从繁琐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了。

或许,商震用“瓷瓶”的解脱象征再也不能过上正常生活的夫妻的解脱,“瓷瓶”的结局就是这段婚姻的结局(以上《离婚》)。

商震纯粹从第三者的视角演绎“离婚”。在通篇诗里诗人没有加一句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是事实本身完整而又准确地传达这对夫妇的家庭生活。不仅如此,通过对“瓷瓶”的客观描述,体现了这对夫妇之间再也不需要掩饰和忍耐。

不仅仅是私人空间的夫妻生活,商震想说的是如此“离婚”的社会性和现实普遍性。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亲朋好友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和“离婚”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粉饰、虚假和忍耐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也不能掩盖,再也不能忍耐,再也不需要掩饰,有时也不得不走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破碎之路。

因此,商震通过自己办公室的不锈钢椅子,发现“每天生一点锈”的自己。

“我”的办公室里有一把“不锈钢”椅子,“每天会发出刺眼的光”。因为是“不锈钢椅子”,在椅子与我这个互动过程中,每当坐在椅子上,“我”就“看着自己/ 每天生一点锈”(以上《椅子》)。

为什么不锈钢椅子每天发的光是“刺眼的光”而不是温暖的或柔和的光?为什么因为“金属传热快/ 传冷也快/ 我的屁股有烫伤/ 心头有冻疮”呢?又为什么“我”看到的只能是“坐在椅子上/ … 每天生一点锈”的自己而不能是恒久不变的 “我”呢?

那就是因为我们所生活在当下的“红尘”现实就是如此。

“椅子”当然是无论是谁都能得到的生命生存的现场。生活在煞气冲天的犹如“棋盘”的世界,人不可能不和上下左右碰撞,不可能不发生冲突。而在这种碰撞和冲突过程中,为了生存,人又不得不隐藏自己的内心,不得不披上虚伪的外套,这也是极其自然的事情。因此,在商震的诗里“不锈钢椅子”散发的光不可能是柔和如有温暖的光,而是威胁生命和安全的“刺眼的光”。又因为“座位”不与自己相匹配“屁股”不可能没有烫伤,又因为周边的杀伐和座位“刺眼的光”,“心头”不可能没有“冻伤”。这个“冻伤”是冷漠和“敌意”带来的看不见的“内伤”。但即便如此,几遍周边环境充斥着“煞气”,但良知还没有死,并没有泯灭,一条灵魂的光芒照耀着内心深处,因此诗人发现每天一点点 “生锈”的自己。也就是说诗的主人公发现了自己慢慢地,渐渐地,徐徐的正在被红尘的污垢所埋没。

这种表达方式,如果没有看破世俗的本质,对语言没有娴熟的操控能力,对诗歌本身没有透彻的认知和把握是做不到的。

要在鲜血淋漓的世俗生存下去没有与其相适应的应对方式是不行的,而为了应对惨烈竞争的现实,人不得不善于掩饰自己的本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程度不同的虚伪和猜忌,各个生命体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和戒备等于人的真实需求相背道而驰的两难境地。

此类状况,在“心脏病”、“偶遇”、“隐身”、“一把匕首”、“半张脸”、“寻仇”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虽然患上了“心脏病”“我”拒绝入院治疗和手术治疗。就是因为我在“心脏”里藏着“妻妾”和“凶器”以及“赌博工具”、“砒霜”等,唯恐大夫在治疗和手术过程中发现“我”如此多的秘密,并肆无忌惮的传播“我的”个人“隐私”,更因为不能相信“任何一个人”(以上引用 “心脏病”)

这样的怀疑和疑虑是来自于人和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怀疑而造成的两难境遇。因此在胡同里偶遇耗子的时候不得不警惕万分,做好了逃跑的准备(以上引用《偶遇》) 。而在鹅毛大雪覆盖庭院以后,看到的却是柔软的白雪下面的“匕首”(以上《一把匕首》) ,而“新旧交替之际/ 我只是换了一件衣服”,也就是防御设施和掩饰自己的工具。而且在所有运动的神圣图案中,只有匕首的图案都懂得最为强烈(以上《隐身》) 。因此“我”觉得只有半张脸给这个世界也是给足了这个世界面子(以上引用“半张脸”)。

但是,即便是如此,商震与红尘互动的时候看到的不仅仅是弱肉强食,虚与委蛇以及两面人无处不在的现实,还有作为一个人,因为人的本能而不可抛弃的人情。因为有了种种人情,这个世界虽然是鬼怪横行,妖魔起舞的红尘,却依然绵绵不断的传承下去。

在商震的眼里人情是在喧嚣的俗世,滚滚红尘中指路灯塔般的存在,是链接此世和人间乐园的纽带。两个女儿一个出嫁一个出国。为了安抚孤独的情怀,“我”养了两条金鱼并与金鱼交流情感。给这个为传递亲情的而登场的媒体—金鱼, 给起了和自己两个姑娘一样的名字,瑶瑶和芷儿,并以此延续着在这个冷漠而萧瑟的世界里柔弱而又坚韧的人情(以上《养鱼》)。这样的情怀,在“故乡”里表现的也可圈可点。虽然“我”觉得太阳和月亮的温度一样,但又始终觉得故乡就像永不熄灭的炭火一样给人以温暖。又因为这样的情怀,坐着火车离开家乡却像就像小孩子一样转过身,“让脸与车头背向/ 并安慰自己:/ 我是倒退着离开故乡的” (以上《故乡》)。

这样的情绪是在外边是不可能感知的情绪。只有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用身心去感知并与此互动的时候才可以感知得到的。

 

脱俗之眼—来去自如方能超脱

 

即便是生活在世俗,在闹市上隐居,如果不能超脱红尘世俗毫无意义。只有超脱世俗,世俗才具有世俗的意义。

现如今很多人好说放下。意思就是说你把你手中拿着的东西放下或者把已经拥有的东西扔掉。但是仔细一想,这也是一个悖论。到底要放下什么,扔掉什么呢?什么都没有拿起来还能放下什么,什么都没有拥有到底要扔掉什么呢?因此,正确的方法就是:想要放下首先要拿起,想要扔掉,首先得拥有。这个拿起和拥有的过程就是在俗世里摸爬滚打的过程,也是狼藉于闹市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拿起与拥有的过程,最终才可以放下和扔掉。

投入到滚滚红尘的迷雾里,用身心与其冲突过的商震,通过与破败不堪的日常的互动并从中收货和打捞出了蓝宝石般的生命精华。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部分,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零件。经历过磨牙劈牙拔牙等一系列过程的商震在此过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那便是比疾病更可怕的是“用工具制服人的肢体与意志”,而即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心中“更坚硬的部分,是任何工具也无法拆除的”。也就是说自我坚持的真理是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抹除放弃的。(以上《拔牙》)

商震的诗,总是能够透过现象直达本质。“鬼吹灯”就是这样。在商震的眼中,无论是月光还是烛火,都只能“尽量地照亮自己”而无法“解决大地的黑暗”,且终有一日“都是会灭的”。但总有人不知道这一点,不仅不承认灯会自己灭掉,甚至自己吹灭了灯反而“瞪着眼睛说:鬼吹的”。但在商震的世界里,无论是人吹灭了灯,还是灯自己灭掉,鬼总是在灯灭了以后才来“吹”的。换句话来说,鬼是人说出来的,灯也是。

俗话里讲,人身上有三盏灯,头顶一盏,双肩各一盏。这三盏灯是人得以在阳间活下去的依凭,但凡是夜里有人应声回头的时候不小心被鬼吹灭了灯,那这人便要丢了魂去。

商震指出的正是这一点。如果人没有左顾右盼的时候吹到了魂灯,导致魂灯不稳,那鬼也是没有那个机会摄魂灭灯的。众所周知的民间传说里面暗藏的是人生哲理,话糙理不糙。

看过了鬼吹灯的本质,接下来便是自然人的消失。再接下来商震表现的是面临死神的泰然自若。

人并不是没了呼吸就是死。商震对死亡的理解表现在于对生命过程的直白阐述。倒地后重新起来的时候医生对他说“已经死了/现在是重生”。而且医生还说他还会死。但商震却直面这一切,并说“ 心里住着许多死去的人/他们一直是我活着的方向”。

心中活着的已死之人是自己活着的方向,这表达的并不是要以那些已死之人为榜样照搬人生的意思,而是表达了对人类生命过程的一种理解。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只有一条生命之路,而路的尽头就是死亡。生命不过是一段连接诞生和死亡的线段。不管中间以什么方式活了多久,最终都要归于死亡。所以商震能够面对死亡一笑而过。(以上《一个夜晚的两次微笑》 )

这种坦然基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生命和死亡之间的纠缠在商震的眼中不过是一切生命以自由意志进行的一场生存活动。

所以在“白桦林”中商震轻快而絮絮地以奇特的视角微笑面对“凡尘的雪”,比起结果更注重生命过程,并去热爱这一切本身。

结出果实的花朵有着结果的美,未结果的花朵有着花朵的美,虽染上了“凡尘的雪”,但白桦树依然盛放着内心的花朵歌颂生命。

对生命的热爱让商震的诗里夜间行车的灯成为了“黑夜对光的一场战斗”(引自《夜车》),画里的马也成为了“奔向战场的马”。(引自《纸上的马》)

超然于生与死之上——诸如面向死亡的微笑、由纸上的马联想到的爱与战争、吞噬车灯的静谧与黑暗等——使这些事物与诗人血肉相连,愈发地真实与生动。

 

哲思之眼-洞穿睿智抵达本质

 

无论是在俗世俗下去还是跳出俗世悟出来,从生命的本源上来看,生命的轨迹总是不断地向着生命的真正层次靠近的。生命的价值并不是由生至死这条线段的长短,而是取决于在生命层次金字塔上的位置。生命的意义并不取决于时间与数量的堆积,而是取决于其内涵。

商震的诗集《隐身术》的内涵,便是通过智慧之眼去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五感所知去导出昭示在日常生活中的哲理。

在商震的诗中,周边环境与心灵的阴暗会使天上下的雨,云端挂的月都一同黑暗,就连“写给黎明的信”也将“埋在深夜”。窗也会黑,“风的脚步/更黑”。所以花与人的笑脸都会变黑,鸟的鸣叫更不用提了。而“我的眼睛亮着/紧盯着黑”。(以上《窗外有雨》 )

在这个黑暗的世界中,能拯救这黑暗的救世主并不在天堂,也不在极乐世界,而是我们未被污染的眼睛,亮亮的眼睛。人唯自救,方能得救。

在这污黑的世界中,人会为了自己的小团体、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自己拥有绝对权威而用尽手段,不停地制造枷锁拘束生而为人的自由,但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人的算计总是不值一提的。

所以“划界仅是给人的脚步确定范围/对飞来飞去的鸥鸟没用/对水下的鱼没用/对两岸壮美的景色没用/对我的眼睛与热爱也没用”。所以我们乘着船而行时“船后的浪花和欢愉/已经冲出了国界”。肉体的自由或许可能得到限制,但心灵的自由是没有界限的。地面可以被画上国界,但却无法阻挡自然。(以上《越界》)

这就是诗人的睿智。从极常见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人生和哲学的真理。

“初冬”也是如此。诗人在这首诗里与“初冬”相遇。在冰冷的秋雨过后,白杨掉光了树叶,大地也安静下来。诗人却在这里笔锋一转,讲述起“小草把青春藏进地下/只有枯干的落叶/一阵一阵抬高自己”的故事。(以上《初冬》)。青草静静藏起生命力,等到春天再焕发出青春。反而是落叶,干枯后生命无以为继的枯叶随着秋风喧嚣,彰显存在。

诗人在与初冬的相遇里,通过秃掉的白杨和青草、落叶这一新颖的视角来启示了“实磨不响空磨响,一瓶不满半瓶摇”这一人生哲理。

一般来说,人们所感受和理解的夜是暗的、黑的,但诗人商震所描述的夜是“白的”。他说“我和星星在聊天”,“只有我和星星能听”。在这个过程中“月亮偷偷地给我铺上一张白纸”。所以“我”的夜不再是黑暗的,而是白而空的,所以“只有我把文字写在白纸上/才能看到夜的黑”。在诗人的世界里,夜因为月光而是白的,而夜之所以黑而暗却是因为“我”在其上写了字。

照此逻辑,夜之所以黑而暗,是因为我希望夜是黑而暗的,那是我的愿望。在主观和客观的博弈中,主观是占主导地位的,是起支配作用的。这个原理体现在诗里,便是我的“字”让夜变得黑而暗这一描述。(以上《夜是白的》 )

这种情形经常出现在商震的诗中。镜子破碎出的每一块碎片虽然都能照出人来,但风吹来的尘土就能埋掉这些碎片(《碎镜子》 )。朋友们喜欢假牙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假牙比超龄产牙更好,而是“假牙占了那个好位置”。不管占了多好的位置,假的就是假的,就像乌鸦没法变白,穿红戴绿也只能“张嘴就有一股发丧的味儿”给人们敲响警钟。在这些真真假假、虚伪与谎言的纠缠中,商震无声地铺开一幅人

这本诗集的标题诗《隐身术》,可谓是用环境与智慧以及生存等题材来体现以柔克刚这一生命真理的杰作。

 

这阵风很大

几块多年没睁过眼睛的石头

也挪了挪屁股

 

一阵风过去

大地被刷新一次

下阵风过来

再把上一阵风刷新

 

我体重轻身量小

风一来

只能双脚离地跟着跑

经常被这一阵风

吹过河对岸

下一阵风又把我吹回来

 

河里的水流很急

比时间流的还快

 

为了不让时间看到我

在水面飘来荡去

我藏在风的缝隙里

让时间只听见风声

看不见人形

--《隐身术》全文

 

风大得晃动巨石,连大地都刷新着样貌。在这样的大风中“我”因为体重太轻被吹来吹去,但“我”却自得其乐地躲在风中不让时间看到。

诗人商震想讲述的并不是单纯关于时间或风,或在其缝隙中无所适从的“我”。这首诗讲述的是关于自然与人、危机与社会、环境与智慧的哲理。

风是“我”面临的危机,但也是被世间蚕食的生命体难得的机遇。在这场机遇里,人们领悟自然的哲理,将险峻的环境改造成有益于生存的乐土,人们越过生活的极限抵达生命的真境,解读出人生的哲理。威胁生命的狂风,却让人们能够藏身其内躲避真正的生命杀手——时间。生命个体的生存是如此,社会生活的真相也是如此。这便是商震在风与江河时间的相遇里推导出的人生哲理。

写在诗集《隐身术》的商震,是一个链接诗人和他人、诗人和社会、诗人和自然的达人。

用日常而柔软的语言而非华丽词藻的堆叠描述深奥的人生哲理的商震诗,仿佛春雨一般,细细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田,使读者在读着诗的过程中,得到人生哲理的温柔灌溉。

 

2017.08.19于纽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