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 John Keats   英国 United Kingdom   汉诺威王朝   (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

济慈John Keats | 希腊古翁颂 (查良铮译)



20200825

注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页,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页。

济慈John Keats | 希腊古翁颂 (查良铮译)

济慈

简介

约翰·济慈[注 1](英语:John 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生平及成长背景

济慈的父母在其青少年时期相续去世,虽然两个兄弟和一个姐姐非常照顾他,但那种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济慈。在埃菲尔德学校(Enfield School),济慈接受了传统正规教育,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济慈受到师长克拉克(Charles Cowden Clarke)的鼓励。年轻的济慈非常钟爱维吉尔,14岁时,他将维吉尔的长诗《埃涅阿斯纪》翻译成英语

1815年10月,济慈考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成为盖伊医院(Guy's Hospital)的医学生。不足一个月后,他便于医院内协助进行手术。[1]由于济慈曾长期接受医疗上的训练,其家人相信他将会在医学方面发展;而当时济慈的愿望仍是成为医生。[1]然而,济慈在进行医学训练时一直保持写作,令他对从医的志愿产生矛盾。[2][3]及后,济慈放弃成为医生,专心于写作诗歌

创作情况

济慈很早就尝试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1817年济慈的第一本诗集出版。这本诗集受到一些好评,但也有一些极为苛刻的攻击性评论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上。济慈没有被吓倒,他在来年的春天付印了新诗集《恩底弥翁》(“Endymion”)。

后期

 

济慈之家

 

 

Fanny Brawne

 

 

位于罗马的济慈墓地

 

1818年夏天,济慈前往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旅行,途中得到消息说他的兄弟汤姆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济慈即刻赶回家照顾汤姆。这一年年底,汤姆死了,济慈搬到一个朋友在汉普斯泰德的房子去住,现在人们已将那所房子认为“济慈之家”。在那里,济慈遇见并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方妮·布朗(Fanny Brawne)。新西兰女导演 Jane Campion 编剧并执导的2009年英国电影《璀璨情诗》即是以济慈与方妮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4]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疾病与经济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济慈,但他却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1820年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1821年2月23日,济慈病逝于意大利罗马。他的书信,手稿等作品主要都收藏于哈佛大学Hughton图书馆,部分收藏于大英图书馆、位于北伦敦的济慈纪念馆等。

注释

  1. ^ 济慈专指John Keats;其他Keats翻译为“基茨”。

参考文献

  1. ^ 跳转至:1.0 1.1 See the British National Archives for conversion rates. Nationalarchives.gov.uk. [2014-03-01].
  2. ^ Gittings (1987), 1–3
  3. ^ Motion (1998), 98
  4. ^ The Academy of American Poets[永久失效链接] "Bright Star": Campion's Film About the Life and Love of Keats.

外部链接

Speaker Icon.svg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中国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中国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中文版《济慈诗选》的翻译者。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19世纪初期英国诗人,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1815年就读于伦敦国王大学,1817年开始写作。1818年到1820年,先后完成《伊莎贝拉》《圣艾格尼丝之夜》《海壁朗》《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作品。1821年2月23日,因肺结核病逝于意大利罗马,享年25岁。济慈与雪莱、拜伦齐名,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
  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是,接着又写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他的这些早期诗作收集在1817年3月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中。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海伯利安》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生平只有25岁,但其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 "1821年2月23日,他客死罗马,安葬在英国新教徒公墓,年仅25岁。……如果天以借年,他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是难以逆料的。但是人们公认,当他24岁停笔时,他对诗坛的贡献已大大超越了同一年龄的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 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济慈John Keats|希腊古翁颂(查良铮译)
  
  
  
  你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
  受过了"沉默"和"悠久"的抚育,
  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
  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在你的形体上,岂非缭绕着
  古老的传说,以绿叶为其边缘;
  讲着人,或神,敦陂或阿卡狄?
  呵,是怎样的人,或神!在舞乐前
  多热烈的追求!少女怎样地逃躲!
  怎样的风笛和鼓谣!怎样的狂喜!
  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
  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
  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
  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
  树下的美少年呵,你无法中断
  你的歌,那树木也落不了叶子;
  鲁莽的恋人,你永远、永远吻不上,
  虽然够接近了--但不必心酸;
  她不会老,虽然你不能如愿以偿,
  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永远秀丽!
  呵,幸福的树木!你的枝叶
  不会剥落,从不曾离开春天;
  幸福的吹笛人也不会停歇,
  他的歌曲永远是那么新鲜;
  呵,更为幸福的、幸福的爱!
  永远热烈,正等待情人宴飨,
  永远热情地心跳,永远年轻;
  幸福的是这一切超凡的情态:
  它不会使心灵餍足和悲伤,
  没有炽热的头脑,焦渴的嘴唇。
  这些人是谁呵,都去赶祭祀?
  这作牺牲的小牛,对天鸣叫,
  你要牵它到哪儿,神秘的祭司?
  花环缀满着它光滑的身腰。
  是从哪个傍河傍海的小镇,
  或哪个静静的堡寨山村,
  来了这些人,在这敬神的清早?
  呵,小镇,你的街道永远恬静;
  再也不可能回来一个灵魂
  告诉人你何以是这么寂寥。
  哦,希腊的形状!唯美的观照!
  上面缀有石雕的男人和女人,
  还有林木,和践踏过的青草;
  沉默的形体呵,你象是"永恒"
  使人超越思想:呵,冰冷的牧歌!
  等暮年使这一世代都凋落,
  只有你如旧;在另外的一些
  忧伤中,你会抚慰后人说: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
  你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