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



责任编辑: sanmaofamily 20200706

注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页,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页。

三毛

三毛

简介

三毛(英语:Echo,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平,后来因为学不会写懋字而自己改名为陈平台湾著名作家。祖籍浙江定海县,抗战时出生于重庆,成长于台北市,曾先后就读于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文哲学院、德国歌德语文学院,是台湾1970至1980年代的著名作家。

1970年代,三毛以其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及见闻为背景,以幽默的文笔发表充满异国风情的散文作品因而成名,其读者遍布全世界的华人社群。白先勇认为“三毛创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瑰丽的浪漫世界;里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不可思议的异国情调,非洲沙漠的驰骋,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经验造就了海峡两岸的青春偶像[参 1]。”

三毛于1991年住院时逝世。三毛在2009年中国“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网络评选”活动中文学类排名第十,总人气榜排名第三十五[参 2]

名字

原名陈懋平,因幼年时不会写“懋”(注音:ㄇㄠˋ,拼音:mào),每次写名字时,常将“懋”跳过不写;后干脆改名为陈平。陈平给自己取的英文名字叫“Echo”,是早期写歌词、画作时常用的署名。据其作品《雨季不再来》中所述,Echo是其敬爱的美术老师顾福生的英文名。三毛是后期在撒哈拉时开始用的笔名,因为陈平谐谑地认为自己“只值三毛钱”。后来才发现和张乐平所著《三毛流浪记》主人公同名,陈平本人非常惊喜。

生平

早年

1943年3月26日,陈平出生于重庆,祖籍浙江省定海县,父亲陈嗣庆是成功的律师、母亲缪进兰。根据其家谱《陈氏永春堂宗谱》记载,祖先是从河南迁至浙江。陈平家中排行第二[参 3],有一个姐姐陈田心与二个弟弟陈圣、陈杰[参 4]。姐姐陈田心比三毛大3岁[参 5]抗日战争胜利后跟着父母搬到南京,因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对战之失利再迁到台北。陈平在台北入读中正国民小学,1954年考入台湾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学[参 6]。小时就喜欢捡拾别人丢弃的物品把玩,自得其乐[参 7]

初中休学

1955年陈平初二的时候,数学常得零分。至第二学期陈平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小考都是课本后面的习题。为了不要留级,陈平将题目背下来,接连六次小考都是满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她作弊[参 6]。陈平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参 8]。”于是数学老师出了题目叫陈平作答,她得到零分。老师当着全班的同学用毛笔在她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代表零蛋的大圈羞辱陈平。经此羞辱,陈平第二天在教室昏倒,心理开始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后来经常逃学到公墓小说,最终休学。1956年一度复学,仍经常逃学到图书馆看书,后正式退学[参 6]。刚休学时,陈平被父母转进台北美国学校,被送去学插花、钢琴、国画,和名家黄君璧习山水,向邵幼轩习花鸟。她喜欢看书,她父亲就教她背唐诗宋词,看《古文观止》,读英文小说,但是陈平经此打击,患上忧郁症,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心态。据说陈平曾割腕自杀[参 5],也曾看过心理医生,但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疗并无帮助,许多亲戚朋友也给予了帮助,“新潮画派”画家顾福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当三毛认为自己没有绘画天赋时,顾福生给了三毛几本笔记、现代文学杂志,现代文学杂志给了三毛极大的安慰,沉闷的三毛开朗起来[参 9]

学画

陈平关在家中一段时间。姐姐陈田心的朋友陈骕在随顾福生学画油画。陈平非常羡慕,于是也随顾福生习画[参 9]。多年之后陈平回忆初见顾福生的情景:

许多年过去了,半生流逝之后,才敢讲出:初见恩师的第一次,那份‘惊心’,是手里提着的一大堆东西都会哗啦啦掉下地的‘动魄’。如果,如果人生有什么叫做一见钟情,那一霎间,的确经历过。
—— 三毛 《我的快乐天堂》[参 6]

一开始顾福生教陈平素描水彩画,是当时除了父母外,唯一与陈平沟通的人。后顾福生因要出国介绍韩湘甯为陈平学画的老师,后来韩湘甯也因要出国又介绍了彭万墀[参 6]

文学启蒙

顾福生不是教育家,却鼓励陈平在文学的领域发展,帮助她找到自己的方向。除了引介《笔汇》与《现代文学》杂志,并将波特莱尔左拉卡缪陈映真等作家的作品介绍给陈平,开启她对当时台湾文坛的认识。顾福生并将一篇陈平的文章转交他的好友《现代文学》杂志主编白先勇,从此打开陈平自我封闭的心态,改变了陈平的一生[参 9][参 1]

1962年12月,署名陈平的文章《惑》经顾福生推荐在白先勇主编的《现代文学》杂志第十五期发表,给陈平带来极大的鼓励[参 9]。白先勇后来回忆“《惑》是一则人鬼恋的故事,的确很奇特,处处透著不平常的感性,小说里提到《珍妮的画像》,那时台北正映了这部电影不久,是一部好莱坞式十分浪漫离奇人鬼恋的片子,这大概给了三毛灵感[参 1]。”之后陈平开始在报章杂志投稿,1963年在《皇冠杂志》十九卷第六期发表《月河》。

入文化学院

陈平很仰慕白先勇的同学陈秀美,顾福生亦介绍陈秀美作陈平的朋友,鼓励陈平走出自我封闭的生活。陈秀美觉得当时三毛很自恋。陈秀美并曾以三毛为原型,写了一篇小说《乔琪》[参 10]。1964年陈秀美鼓励陈平去向文化学院董事长张其昀请求入学文化学院作没有学籍的选读生。结果获张其昀特许,至该院哲学系当选读生,没有高中学历的陈平成绩优异。

陈平曾对当时的作品《雨季不再来》一书作出以下的评论“《雨季不再来》还是一个水仙自恋的我。我过去的东西都是自恋的。如果一个人永远自恋那就完了。……,很多人可以看到我过去是怎样的一个病态女孩[参 11]。”文化学院教授胡品清亦在《皇冠》与《联合报副刊》分别发表了写给Echo的书简。胡对她的印象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拔俗的、谈吐超现实的、奇怪的女孩,像一个谜。1967年她出国后一个月,胡的《断片三则》之一描写她:喜欢追求幻影,创造悲剧美,等到幻影变为真实的时候,便开始逃避[参 12]。”

初恋

中国文化学院时,陈平仰慕同校以“舒凡”为笔名出版两本书的才子梁光明[注 1]。两人开始交往。梁光明升上大四时,大三的陈平以申请去西班牙留学逼梁光明作出承诺,结果陈平办妥出国手续反而造成两人分手[参 13]

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先学西班牙文,半年后入读马德里大学文哲学院。在西班牙时遇到还在读高三的荷西·马利安·葛罗。后就读于德国歌德语文学院,又到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 ,本想专攻陶瓷,后来在法律图书馆打工。留学期间不时把握机会打工赚钱,当过西班牙马略卡岛导游、德国商店香水模特儿、美国图书馆员等,游历过东德波兰南斯拉夫捷克丹麦等国[参 14]。在这期间她也交了几任男友:在西班牙期间的一名日裔富商同学、在德国期间的一名后来成为外交官德裔同学、以及在美国期间的一名台湾籍留美博士生,但是最后全数均无疾而终[参 15]

返国与情伤

1971年返国,应张其昀之聘,在中国文化学院德文系、哲学系任教,也在政工干校实践家专教课。70年代,台湾明星咖啡屋风华正茂,有说法称此期间陈平在“明星”咖啡厅结识一位画家邓国川,因非常喜欢对方的作品而答应了画家的求婚,遭到家人集体反对,陈平不顾众多反对之声坚决要与画家结婚,即将举行婚礼前,却发现了对方是有妇之夫。同年,喜欢运动的陈父鼓励女儿与他一起打网球,在网球场上他们认识了一位年龄较长的德国教师,后来陈平与之相识,相爱,一年后,陈平答应了德国教师的求婚,有一天他们一起去订制结婚的名片,结果当天晚上,德国教师却心脏病突发猝死,之后陈平伤心欲绝,服安眠药自杀,但被救回。17年后,三毛回忆此事,“那盒名片直到今天还没有去拿。”

在西属撒哈拉与荷西结婚

1972年陈平遇到上述情感上婚姻上的打击,再度远走西班牙。与六年前遇到的西班牙人荷西·马利安·葛罗重逢。当时是高中生的荷西此时已大学毕业,服完兵役,也有了潜水师执照。原本荷西计划与一群朋友一同乘帆船去希腊地中海一带潜水旅游,邀请陈平担任厨师同行,但陈平对撒哈拉沙漠情有独锺[参 16]。后来荷西没有去乘帆船,却在西属撒哈拉磷矿厂找到工作。1974年,陈平在非洲沙漠小镇(西属撒哈拉的阿尤恩)与荷西结婚,开始两人在西属撒哈拉的婚姻生活。荷西送给陈平的结婚礼物是他花了一番功夫在沙漠中找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陈平非常喜欢这份结婚礼物,之后一直保存着。

成名撒哈拉

荷西上班后,陈平被封闭在家里,天气炎热,与邻居们无话可谈,非常寂寞[参 17]。此时陈平应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平鑫涛之请,开始以三毛为笔名,用幽默流畅的文笔以西属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及见闻为题材写作。 1974年10月6日她一篇名为《中国饭店》的作品于《联合报副刊》刊出。这一篇用撒哈拉沙漠作为背景描写自己异国婚姻的作品与当时副刊上其他文章截然不同,吸引大批读者。历经两度情感上的打击,三毛的作品此时已超越以往自恋纯文学风格,虽然只是描写生活的散文,但显得乐观开朗又有趣。此后她充满异国风情的作品源源不断在《联合报副刊》刊出,后集结出版《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和《哭泣的骆驼》等书[参 14]。这一系列的书大受全世界华人社群读者欢迎,历久不衰[参 14]

加那利群岛屿丧夫

 

位于大加那利岛特尔德市镇的三毛故居

 

1975年11月,摩洛哥组织绿色进军,35万名志愿者开进西属撒哈拉。 1976年2月西班牙撤离西属撒哈拉。三毛与荷西最后也离开西属撒哈拉,前往西班牙属地加那利群岛。荷西与三毛后来住在加那利群岛中的丹娜丽芙岛大加那利岛。1979年9月30日,当天正好是中秋节,荷西在三毛父母往访期间在拉帕尔马岛的海中潜水时意外丧生[参 14]。三毛历经第三度情感上的打击,姐姐陈田心回忆三毛亲自用手去挖荷西的坟墓,认为如果不是父母在,她一定跟着荷西走了[参 5]。三毛在双亲扶持下飞返台湾暂住,稍后又回到加纳利群岛,一直无法走出伤痛。

旅行与游记

1981年11月,由台北联合报》特别赞助前往中、南美洲十二国旅行半载,撰写所见所闻。1982年5月,飞返台北,作“三毛女士中南美纪行演讲会”环岛演讲,主讲“远方的故事”,出版《万水千山走遍》。

教职、演讲、有声书

1982年任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在台大和文化大学讲授“小说创作”、“散文习作”,深受学生喜爱。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前往美国接受割治子宫癌手术,以写作、演讲维生。1984年5月,皇冠杂志社举办了一次“阴间之旅”活动,由吕金虎施法及带领三毛进地府一游[参 18]。1985年一度丧失记忆,神经错乱[参 19]。1987年3月,出版有声书《三毛说书》;7月,出版有声书《流星雨》(童话故事)。

 

 

五峰乡三毛梦屋

 

剧本创作

1990年电影《滚滚红尘》由三毛编剧,严浩导演林青霞秦汉张曼玉合演,汤臣电影出品。上演后因剧本影射并同情汉奸胡兰成与女作家张爱玲相恋,颇受非议;尤以内容涉及国民政府之形象问题,受到台湾舆论界批评。1990年12月15日,三毛盛装出席第27届金马奖颁奖典礼,《滚滚红尘》获十二项提名,夺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八个奖项;三毛角逐最佳编剧奖,结果未获奖[参 14]

逝世

1991年1月4日,因子宫内膜增生症住院治疗的三毛被发现在台北荣总病房内逝世,死因为以丝袜自缢而亡。有种说法是,三毛处于“精神耗弱”的状态,临睡前不服用安眠药无法入睡,安眠药剂量不断增加下,最终因服用剂量过重,不慎迷糊中被丝袜缠住颈部而窒息逝世,终年47岁。她的家人也澄清她不是自杀。她去世前半个月,还曾告诉母亲,她想做修女。另一方面,各种流言绘声绘影,说三毛的早逝是她热衷通灵造成的[参 20]。外界也流传她是被谋杀的言论。

纪念

2011年1月4日,皇冠文化于皇冠艺文中心举办‘梦中的橄榄树-三毛逝世20周年纪念特展’开幕典礼,三毛姐姐陈田心及弟弟陈圣、陈杰、生前好友丁松青与纪政到场追思故人。展出的物品包括三毛生前的收藏品、手稿、书画作品、照片以及个人用品。在皇冠艺文中心的展览持续到2011年1月30日;2011年3月份转往国立台湾文学馆继续展出[参 21]

2018年,和三毛合作过的齐豫和潘越云获得了滚石唱片的支持,于6月9日在台北小巨蛋办了一个纪念三毛的演唱会《回声》。

2019年3月8日,三毛的名句“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出现在以妇女节为主题的Google涂鸦上。同年3月26日,Google首页更换上纪念三毛76岁冥诞的涂鸦。

2019 年5月2日三毛官网成立 http://www.sanmaofamily.com

友人

陆达诚神父回忆

三毛回国后一天晚上,三三集刊的一群年轻作家聚在朱西甯家中,三毛与耕莘写作会神父陆达诚也在场。当晚藉碟仙,三毛在众人前与死去的荷西沟通,大得安慰。之后三毛曾使用钱仙自动书写等方法试图与死去的荷西沟通。有一次三毛起了疑心,用耶稣之名命令对方说出真实身份。结果是写出几个西班牙文字:“魔鬼神。”三毛大受惊吓。陆达诚神父为了安抚三毛,为她奉献了一台弥撒,并让她戴上法国带回来隆重祝圣过的显灵圣牌。接下来一年,她没再接触通灵之类的事物,并且不断地行善。她曾告诉陆达诚,她每次收到稿费都会分成六份,捐给不同的慈善团体[参 20]

三毛由陆达诚得知干爹徐????过世,难忍悲痛,再度用自动书写和徐????亡魂沟通。徐????告诉她:“我很好,生活在一个光明平安的世界里,不用担心。你帮我写信给我家人吧。”三毛藉自动书写写下了徐????的家书,徐太太表示信尾的“徐????”签名真的很像本人的字迹。徐????有个女儿在美国,由于她通晓法文,给她的信是用法文写的。三毛不谙法文,还是写出来之后拿给朋友看,才知道那是法文。

张乐平

1988年6月12日,三毛致函居于上海之著名漫画家、“三毛流浪记”作者张乐平表示喜欢三毛流浪记[参 14]。1989年,三毛到上海与画家张乐平相见,认他为“爸爸”。

贾平凹

1991年1月1日,致函贾平凹:“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您的文章最有感应,您所赠给我的厚礼(指贾之来信及近作数册),今生今世当好好保存珍爱,这是我极为看重的书籍。”

评论

 

白先勇

“三毛创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瑰丽的浪漫世界;里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不可思议的异国情调,非洲沙漠的驰骋,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经验三毛是写给年轻人看的,难怪三毛变成了海峡两岸的青春偶像[参 1]。”

“三毛自杀的消息传来,大家都着实吃了一惊,我眼前似乎显出了许多个不同面貌身份的三毛蒙太奇似的重叠在一起,最后通通淡出,只剩下那个穿着苹果绿裙子十六岁惊惶羞怯的女孩——可能那才是真正的三毛,一个拒绝成长的生命流浪者,为了抵抗时间的凌迟,自行了断,向时间老人提出了最后的抗议[参 1]

杨照

“三毛写的撒哈拉和加纳利群岛,是不折不扣的传奇故事……三毛替读者打造了一种‘真实的梦幻幸福’……三毛成了台湾幸福想像的象征。 三毛的存在不只克服了陈平的痛苦悲郁, 甚至进而克服了整个台湾的痛苦压抑。……当她化身三毛写文章时,始终乐观、勇敢、机智、好客、多情,……但放下笔后,那悲观忧郁的另一个自我,却没有能真正被排除、取消……[参 25]

桂文亚

“根据Echo早期发表的《惑》、《月河》、《异乡之恋》……,追求幻影,创造悲剧美是属实的。……《撒哈拉的故事》为什么与早期作品风格悬殊如此?……失学、病痛曾经造成她成长过程中的阴影,但由于不轻易妥协的天性,一再突破难关,重新复学,扩大早有的生活领域。但是,婚姻上的挫折,使她再度遭遇到重击。……但是,就作品本身,我认为,也唯有通透了事理、生死、喜怒的人,才能如此无为无求的透视人生。我也相信,前期的三毛,无疑也是热爱写作的,只是因为机遇局限与偏窄的观念,一直表现平平,而撒哈拉沙漠如此受到热爱,又何尝不是眼泪中体会出来的微笑?欣赏一篇文章,不只为喜爱其中充满生趣的情节,而是因为产生‘人世’的共鸣。众人喜爱撒哈拉的故事,是因为它流露善良、豁达、悲天悯人的性情。然而,众人也许不知道,写喜剧的人,往往深尝悲剧[参 12]。”

毛晨

“她惯以第一人称写作,精湛的文笔使读者如同亲身体验她的故事。虽然和大多数生活乏味的普通人一样,她本人也饱尝悲剧的生活,但却用《撒哈拉的故事》让读者惊叹贫瘠的生活所产生的愉悦和陶醉。三毛是一个成功的描绘快乐的人[参 26]。”

张系国

“三毛最感人的一面在于把故事中‘我’提升到一种程度——代表读者,导引读者跟随她进入神话,这可以说是一种献祭或救赎的过程,透过作品使得阅读的善男信女得到一种满足[参 27]。”

颜丽珠

“在文化方面,从早期反共抗俄、忆旧怀乡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移植,文化思潮上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再看70年代以后的台湾社会,无论是大环境的外交困境、国内的政治威权、言论的禁锢;或是小环境的升学压力、亲子代沟等问题的出现。对当时的青少年而言都是心中一股找不到出口的压力,所以在看到三毛能不顾一切、率性而为流浪到沙漠,成功打造新生活的行为,仿佛替自己实现了不敢付诸行动的梦想,因而打从心底狂热的崇拜三毛[参 28]。”

张乐平

“看她那乐观、倔强、好胜、豪爽、多情而又有正义感,有时又显出几分孩子气,这倒真有几分像我笔下的三毛[参 14]

作品

早期作品

  • 《惑》-《现代文学》杂志第十五期 1962年12月[注 2]
  • 《月河》-《皇冠》十九卷第六期 1963年》[注 2]
  • 《极乐鸟》-《征信新闻报》1966年1月26日[注 2]
  • 《雨季不再来》 - 1966年9月《出版月刊》第16期[注 2]
  • 《秋恋》 - 《中央日报》1967年1月[注 2]
  • 《一个星期一的早晨》 - 1967年3月《出版月刊》第22期[注 2]
  • 《安东尼·我的安东尼》- 1967年6月《幼狮文艺》第4期[注 2]
  • 《实业世界》若干篇报导文字[参 12]

  • 撒哈拉的故事》台北:皇冠,1976年。
  • 雨季不再来》台北:皇冠,1976年。
  • 稻草人手记》台北:皇冠,1977年。
  • 哭泣的骆驼》台北:皇冠,1977年。
  • 温柔的夜》台北:皇冠,1979年。
  • 背影》台北:皇冠,1981年。
  • 《梦里花落知多少》台北:皇冠,1981年。
  • 《万水千山走遍》台北:联合报社,1982年。
  • 《送你一匹马》台北:皇冠,1983年。
  • 《倾城》台北:皇冠,1985年。
  • 《谈心》台北:皇冠,1985年。
  • 《随想》台北:皇冠,1985年。
  • 我的宝贝》台北:皇冠,1987年。
  • 《闹学记》台北:皇冠,1988年。
  • 滚滚红尘》台北:皇冠,1990年。
  • 《亲爱的三毛》台北:皇冠1991年[参 29]
  • 《我的快乐天堂》1993年1月初版
  • 《高原的百合花》台北:皇冠,1993年[参 29]
  • 《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2001年1月初版

散篇

  • 《写给“泪笑三年”的少年》(《泥土‧牛》,台北:幼狮文化事业,1985年6月)[参 29]
  • 《你们为什么打我》(《联合报‧缤纷》,1988年5月25日)
  • 《读书与恋爱》(《当我20》,台北:皇冠出版社,1988年8月)
  • 《欢喜》(《谈色》心岱主编,台北:汉艺色妍文化事业,1989年4月)
  • 《给柴玲的一封信 ― 漂泊的路怎么走》(《联合报‧联合副刊》1990年4月7日)

有声书

  • 《三毛说书》1987年3月初版
  • 《流星雨》1987年7月初版
  • 《阅读大地》1989年7月初版

翻译

  • 娃娃看天下(一)》(漫画)1980年2月初版 译自西班牙文
  • 《娃娃看天下(二)》(漫画)1980年2月初版 译自西班牙文
  • 《兰屿之歌》 丁松青神父(Fr. Barry Martinson)原著 1982年6月初版 译自英文
  • 《清泉故事》 丁松青神父(Fr. Barry Martinson)原著 1984年3月初版 译自英文
  • 《刹那时光》 丁松青神父(Fr. Barry Martinson)原著 1986年1月初版 译自英文

歌词

家庭

 

 

纪念三毛及荷西的雕塑“海洋的橄榄树”,位于荷西遇难的海边处

 

荷西·马利安·葛罗(José María Quero Y Ruíz,1951年10月9日-1979年9月30日),西班牙人,是三毛的丈夫。

这个条目使用西班牙语姓名:首姓或父姓是Quero,次姓或母姓是Ruíz

荷西出生于西班牙哈恩省安杜哈尔市镇。家中排行第七,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四个姐姐,唯一一个比他小的是伊坦丝。

1974年,在非洲沙漠小镇(今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阿尤恩)与三毛结婚,婚后定居于西属撒哈拉。后移居至西属加那利群岛大加那利岛东部特尔德镇上一个叫做男人海滩(Playa del Hombre)的海边社区。

1979年9月30日,荷西在拉帕尔马岛的海中潜水时意外丧生。荷西之墓位于圣克鲁斯德拉帕尔马城市公墓(El Cementerio de Esta Ciudad, Santa Cruz de La Palma)。

三毛的著作中,有不少提到荷西的作品,包括:

  • 《撒哈拉的故事》1976年
  • 《哭泣的骆驼》1977年
  • 《稻草人手记》1977年
  • 《温柔的夜》1979年
  • 《梦里花落知多少》1981年
  • 《背影》1981年

注释

  1. ^梁光明,河北井陉人,1942年11月3日生,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毕业。曾任台视文化公司总编辑、副总经理、总经理,主编《电视周刊》及《家庭月刊》。现已退休。创作文类包括诗与小说。无论是诗或小说,其用字和语句文法均有独特的韵味,颇能激发读者的想像力。自《行过旷野》出版后,即停笔至今。曾获救国团总团部诗歌奖首奖、短篇小说奖首奖。见“2007台湾作家作品目录-舒凡”。
  2. ^ 跳转至:2.0 2.12.22.32.42.52.6收入1976年出版的《雨季不再来》
  3. ^当时陈平用Echo为笔名
  4. ^电影《欢颜》插曲
  5. ^三毛作品第15号 回声;三毛以这首歌词记述了七年没有上学的日子
  6. ^三毛作品第15号 回声;三毛与母亲在没有上学的日子里的互动
  7. ^三毛作品第15号 回声;三毛以这首歌词记述了她初恋的第一次约会
  8. ^三毛作品第15号 回声;三毛以这首歌词记述了去西班牙前与初恋男友的告白
  9. ^三毛作品第15号 回声;反映了三毛初恋的破灭后的游戏人间
  10. ^三毛作品第15号 回声
  11. ^三毛作品第15号 回声
  12. ^三毛作品第15号 回声
  13. ^三毛作品第15号 回声
  14. ^三毛作品第15号 回声
  15. ^三毛作品第15号 回声
  16. ^三毛记述了她与初恋的情人20多年后相逢的心声

参考文献

  1. ^ 跳转至:1.0 1.11.21.31.4白先勇. 第六支手指 第三辑 不信青春唤不回.[2009-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8).
  2. ^“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网路评选”.
  3. ^陈嗣庆. 闹学记 序一:我家老二——三小姐. [2009-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0).
  4. ^梦中的橄榄树 追思三毛传奇.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0).
  5. ^ 跳转至:5.0 5.15.2三毛大姐追忆:深爱难舍 她曾亲手去挖荷西的墓.  新闻晨报. 2011-01-04.
  6. ^ 跳转至:6.0 6.16.26.36.4师永刚、陈文芬. 三毛私家相册.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5[2009-05-21]. ISBN 75086038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6).
  7. ^许玫芳. 三毛之情困廉贞、叛逆性格与幸福归宿 (PDF): 第2页.[2009-05-21].[永久失效链接]
  8. ^两个女人,两样人生. 2007-02-10 [2009-05-22].
  9. ^ 跳转至:9.0 9.19.29.3三毛. 送你一匹马 蓦然回首. [2009-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9).
  10. ^陈宛茜. 陈若曦谈三个才女 琼瑶浪漫 张爱玲羞涩 三毛自恋. 联合报. 2008-10-01.
  11. ^心岱. 访三毛、写三毛. [2009-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7).
  12. ^ 跳转至:12.0 12.112.2桂文亚. 飞-三毛作品的今昔. [2009-05-21].[永久失效链接]
  13. ^三毛. 我的初恋.
  14. ^ 跳转至:14.0 14.114.214.314.414.514.6关国煊. 三毛小传. 传记名人堂.[2009-05-18].
  15. ^奇女子三毛:一生情痴恨几许. 2004-05-10.
  16. ^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 白手成家.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1).
  17. ^桂文亚. 三毛——异乡的赌徒.
  18. ^三毛的通灵传奇. [2009-06-07].
  19. ^三毛年谱. 新华网.
  20. ^ 跳转至:20.0 20.120.2陆达诚. 神奇人物三毛. 联合报. 2009-04-24 [2009-05-18].
  21. ^梦中的橄榄树":台北举办特展纪念作家三毛逝世20周年. 网易引用新华网. 2011-01-04 [201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22. ^新闻挖挖哇:通灵神秘记事(7/8)2010-07-29
  23. ^新闻挖挖哇:通灵神秘记事(6/8)2010-07-29
  24. ^传奇女子三毛逝世20周年祭——谜一样的三毛. 三晋都市报. 2010-01-08.
  25. ^杨照. 永远的三毛 真实与梦幻的交界──重读三毛. 联合报. 2011-01-11[2011-07-24].
  26. ^毛晨. 为什么要纪念三毛?. 1999-10-18 [2009-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9).
  27. ^张系国. 我的故乡在远方—张系国谈《撒哈拉的故事》. 《中国时报.人间副刊》. 1994-08-28.
  28. ^颜丽珠. 单士釐及其旅游文学—兼论女性游历书写 (PDF). 2004[2009-05-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5-02).
  29. ^ 跳转至:29.0 29.129.2李梅兰. 从歧异的诠释出发--重探三毛文本. 2003[2009-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8).
  30. ^许芳源. 简介 三毛作品第15号:回声. [200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9).^
0